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的发展,包含近红外荧光显像功能的胸外科手术系统已开始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该系统可以清晰、实时、便捷地显像分布有特定显影剂的各类组织器官.吲哚菁绿作为极少数被批准临床应用的近红外荧光显影剂,是目前实现术中近红外荧光显像的最佳选择.胸外科手术过程涉及人体的血液系统、淋巴系统以及气体交换系统.因此,既往研...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甲状腺外科手术中困扰临床医生的主要难题仍然是手术范围的选择和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生。而吲哚菁绿作为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剂,利用其实时荧光成像技术可显示组织器官血流灌注情况,进行区域淋巴结显影,精准定位病灶范围,在外科手术中优势显著,已广泛应用于眼科、乳腺外科等临床科室。近年来在甲状腺外科也开展了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本文复习相关文献,就吲哚菁绿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淋巴结清扫是食管癌根治术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之一。近些年食管癌外科朝着精准化、微创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安全有效的淋巴结清扫成为外科医生追求的热点方向。由于食管淋巴系统特点以及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实体恶性肿瘤中成功应用,相关技术现也逐渐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中。在不同时期的食管癌淋巴结清扫中发挥出明显的优势,取得的良好临床应用效果。本文通过回顾既往相关研究,对吲哚菁绿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在食管癌淋巴结清扫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成像技术在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肿瘤定位及淋巴结清扫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经胃镜及病理确诊的126例远端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62例患者在ICG标记近红外荧光腹腔镜下完成手术(观察组),64例行常规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评估对比术前ICG标记与术中内镜定位的效果;对比两组淋巴结清扫与检获情况。结果:T1~2期观察组患者术中标本测量近端切缘距离(4.92±1.65)cm与对照组(4.76±1.66)c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T3~4期观察组患者第二站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1.09±6.19)枚,高于对照组(8.89±4.35)枚(P=0.049);观察组破损淋巴结检出数量(0.74±0.46)枚少于对照组(1.27±1.22)枚(P=0.009)。结论:T1~2期胃癌患者行术前ICG标记可精准判断肿瘤边界,其肿瘤定位效果与术中胃镜相当,全腹腔镜手术时可指导选择合适的切除线。ICG在T3~4期胃癌的淋巴导航作用可指导术中更精细、完整、彻底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段间平面确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采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进行微创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段间平面确定的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5.0岁(43~72岁),所有患者均为肺小结节患者,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评估结节位置、靶肺段肺结构、段间平面,术中靶肺段动脉及支气管离断后,通过静脉注射吲哚菁绿,采用荧光腔镜确定靶肺段边界,并用电凝标记,观察荧光显影起始时间、荧光有效对比时间、荧光持续时间及段间平面确定时间。结果:对所有患者成功进行了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靶肺段段间平面。注射吲哚菁绿后,荧光显影起始时间为14 s(10~17 s),荧光有效对比时间为87 s(75~100 s),荧光持续时间为240 s(190~280 s),段间平面确定时间为46 s(37~54 s),沿标记线处理段间平面后肺组织无明显漏气,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持续性漏气。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能够有效辅助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段间平面的确定,安全可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用吲哚菁绿和近红外成像技术使胸导管显影,以预防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06月在南京市第二医院行微创食管癌根治术的35例患者,术前均超声引导下注射吲哚菁绿至双侧腹股沟浅表淋巴结,术中利用近红外成像技术使胸导管显影,避免术中胸导管损伤,若发现有胸导管损伤,则预防性行胸导管结扎手术。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乳糜胸发生情况、注射相关并发症及其他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35例患者术中胸导管均成功被识别,术中发现胸导管损伤2例,均预防性行胸导管结扎,无术后乳糜胸发生,无注射相关不良反应,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为(6.01±1.59)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3.11±4.25)d,其他相关并发症无明显增加,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利用吲哚菁绿和近红外成像技术使胸导管显影,安全有效,可有效预防术后乳糜胸,术中可高选择性地行胸导管结扎,避免过度地预防性结扎胸导管,有利于患者的短期及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吲哚菁绿(ICG)荧光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在肝细胞性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70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荧光组(n=35)和传统组(n=35),荧光组采用ICG荧光腹腔镜,传统组采用传统腹腔镜,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切缘距离、失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3 d肝功能[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变化,炎症因子[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变化,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无瘤生存期差异。结果 荧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优于传统组,荧光组切缘距离大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 d,两组患者TP、ALB、WBC、PCT和CRP较手术前均有所上升,且荧光组TP、ALB上升程度明显大于传统组,荧光组WBC、PCT和CRP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ALT、ALP较手术前均有所下降,且荧光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传统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无瘤生存期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SL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5年5~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外科住院行术前检查提示腋窝淋巴结阴性的104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2组(每组均为52例),分别采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试验组)或者核素联合亚甲蓝(对照组)作为淋巴示踪剂对患者进行SLNB,术中根据冰冻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种方法在乳腺癌SLNB中检出率的差别。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两组患者间前哨淋巴结(SLN)和转移性SLN检出率及检出数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结果试验组52例患者中,皮肤淋巴管荧光显影者49例(94.2%,49/52),SLN荧光显影者52例(100%,52/52),SLN检出率为100%(52/52),而对照组的检出率为96.2%(50/52)。试验组转移性SLN检出率为32.7%(17/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4%(8/52)(χ~2=4.27,P=0.039)。试验组共检出SLN190枚,中位数为3(2~4)枚,对照组共检出SLN 158枚,中位数为2(1~4)枚,两组患者SLN检出数目相似(Z=-1.58,P=0.113)。试验组共检出转移性SLN 26枚,中位数为0(0~1)枚,而对照组共检出转移性SLN 9枚,中位数为0(0~0)枚,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P=0.032)。结论在乳腺癌SLNB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法示踪,其SLN检出率与核素联合亚甲蓝双标法相当,且能提高转移性SLN的检出率,并可协助术者精准定位SLN的位置,降低手术难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 )荧光导航法联合美蓝示踪法在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5 月至2014年4 月广东省汕头中心医院符合入组标准的89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其中第一阶段,53例术中行ICG 联合美蓝注射,并利用淋巴荧光显像及美蓝示踪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ND );第二阶段,36例术中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node ,SLN )冰冻病理阴性患者不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统计SLN 的检出成功率、准确率及假阴性率。结果:89例患者的SLN 检出成功率为96.6%(86/ 89),第一阶段检出成功率为94.3%(50/ 53)、准确率98.0%(49/ 50)、假阴性率2.6%(1/ 38),第二阶段检出成功率为100%(36/ 36)。 ICG 荧光导航法联合美蓝示踪法检出196 枚SLN 中荧光显示为179 枚,196 枚SLN 其中显示蓝染142 枚、未显示蓝染的54枚仅显示荧光。196 枚SLN 中有转移为45枚,5 枚仅显示荧光。22例患者SLN 转移,转移率为24.7%(22/ 89),2 例患者的SLN 仅显示荧光而未蓝染。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未发现同侧区域淋巴结复发。结论:ICG 荧光导航法联合美蓝示踪法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吲哚菁绿(ICG)血管造影指导带蒂横行腹直肌(TRAM)皮瓣乳房重建术中皮瓣修剪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和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4例带蒂TRAM皮瓣乳房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造影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造影组采用ICG血管造影指导TRAM皮瓣修剪,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验修剪皮瓣。2组患者术后12 h皮瓣血供异常发生率、皮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重建乳房术后外观评价等级的比较,均采用χ2检验,患者术后总体满意度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造影组患者未出现ICG血管造影相关并发症,并且,依据造影结果切除血流灌注不良的部分后,乳房塑形满意。造影组患者术后12 h皮瓣血供异常发生率为2.9% (1/34),对照组为13.3% (4/3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5,P=0.280);并且,造影组患者皮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9%(1/34),对照组为10.0%(3/30),2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418,P=0.518)。术后随访1年,造影组患者乳房外观评价为非常好者占97.1%(33/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23/30)(χ2=4.338,P=0.037);造影组与对照组患者总体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91±0.38)分和(8.47±0.5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2, P=0.001)。 结论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能在术中动态显示带蒂TRAM皮瓣的血供范围,对指导皮瓣修剪有一定的帮助,有助于获得较好的乳房外观。  相似文献   

12.
姜敏  赵玉军  高鹏 《现代肿瘤医学》2022,(24):4453-4457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联合纳米炭(carbon nanoparticles,CN)在腔镜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经胸乳入路行腔镜PTC手术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单纯ICG组(n=33)术中显露甲状腺后于外周静脉注射ICG。根据静脉注射ICG正显影甲状旁腺,负显影淋巴结原理。在荧光腔镜系统下寻找荧光显影的甲状旁腺,并切除无荧光显影的中央区淋巴结。单纯CN组(n=32)术中显露甲状腺后于患侧腺体内注射CN混悬液。根据腺体内注射CN正显影淋巴结,负显影甲状旁腺原理。在腔镜下将黑染的中央区淋巴结和脂肪组织切除,保留负显影不染色的甲状旁腺。ICG+CN组(n=37),结合上述两组方法,利用双方的优势,双示踪、双识别,在腔镜下保留甲状旁腺,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相关并发症等。结果:ICG+CN组较单纯ICG组及CN组在手术时间、清扫中央区淋巴结个数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个数方面表现更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ICG+CN组、单纯ICG组在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方面均优于单纯CN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外周静脉注射ICG和腺体内注射CN两者相结合的双示踪技术指导腔镜PTC手术,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还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胸部外科临床工作中,肺结节、肺段及亚肺段的准确解剖定位、前哨淋巴结定位、吻合口瘘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医生。应用造影剂吲哚菁绿的实时荧光造影技术是一种安全的显影技术,已被运用到多个临床领域,可用来判断组织血流灌注、淋巴回流情况,但并未被胸外科医生完全认识。本文就胸外科医生在临床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回顾了近年来此技术在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吲哚菁绿实时荧光技术来判断血运、淋巴结示踪、胸导管显影、肺段界限判断等的优势和可靠性,展示出此技术在胸外科广泛应用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构建载吲哚菁绿二氧化硅纳米颗粒(ICG@MSNs)并探讨其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通过模板法合成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并物理包载光热剂吲哚菁绿(ICG),制备具有光热效应的ICG@MSNs,并将其应用到HeLa细胞的体外研究中。结果:ICG@MSNs的粒径约200 nm,粒径均一,为形态规则的球形。ICG@MSNs与单纯的ICG具有类似的光热效应。细胞内吞实验显示,ICG包载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后更易被肿瘤细胞内吞,进而发挥光热作用杀死宫颈癌HeLa细胞;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在808 nm激光照射下ICG@MSNs对细胞毒性作用明显增加,可以显著杀死宫颈癌HeLa细胞。结论:ICG@MSNs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良好,同时具有良好的产热性能,肿瘤光热治疗效果明显,应用于宫颈癌治疗的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吲哚氰绿近红外光在微小肝脏占位性病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7例微小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肝切除手术治疗,患者术前经CT检查,术中使用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技术对肿物进行识别、界定和导航,随访患者术后复发率,分析吲哚氰绿近红外光在微小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结果:87例患者共119个病灶,术前CT检查发现88个病灶,术中通过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技术发现103个病灶,两种检查方法均未发现但切开肝脏后暴露发现16个病灶,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检查较CT检查能发现更多病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与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检查发现的肿瘤平均深度和平均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7例患者中16个病灶为全荧光型,23例环形荧光,34例高分化原发性肝癌,31例低分化原发性肝癌。87例患者随访18个月,其中11例患者术后复发,所有患者均为单个肿瘤患者,平均复发时间为(8.93±2.44)个月,复发患者肿瘤距离肝脏表面平均深度为(2.35±0.51)cm,平均大小为(1.61±0.74)cm,所有患者均未进行二次手术,采用以外科治疗的综合治疗。结论: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技术对微小肝脏肿瘤的识别率高,病灶显示清晰,在术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肺癌是目前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肺周围小结节(small pulmonary peripheral nodules,SPPNs)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而SPPNs的精确定位及定性一直是胸外科临床诊治过程中的难题.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 ...  相似文献   

19.
吲哚美辛栓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5年元月至1997年10月,我们在开展肿瘤生物治疗过程中,应用吲哚美辛栓防治生物因子TNF、IL-等的寒战、发热等副反应,收到明显疗效,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确诊恶性肿瘤住院病人108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6人,男30人,女26人;年龄27~64岁,中位年龄51岁。对照组52人,男28人,女24人;年龄32~61岁,中位年龄53岁。病种分布:治疗组:肝癌10人、食道癌12人、直肠癌10人、腹腔淋巴瘤4人、肺癌10人、胃癌6人、卵巢癌4人;对照组:肝癌10人、胃癌8人、乳腺癌3人、食道癌11人、直肠癌8人、肺癌8人、腹腔淋巴瘤4人。二者在性别、…  相似文献   

20.
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PDTX)模型是通过将患者新鲜的肿瘤组织植入免疫缺陷小鼠,依靠小鼠提供的微环境生长。此模型保留了原代肿瘤的病理生理特性、组织学和表型特征,维持了肿瘤细胞的基质和干细胞组成,可代替患者进行临床前试验研究,以便找到更加真实可靠的抗癌策略。消化系统肿瘤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疾病,目前已有多项国内外实验开发了消化系统PDTX模型并用于相应肿瘤的研究。本文就PDTX模型在消化系统肿瘤研究中的最新应用成果进行综述,并讨论和展望未来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