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利用T1加权动态对比度增强灌注MRI (DCEPMRI)技术在放疗中确定脑胶质瘤临床靶区的研究。方法 对 28例脑胶质瘤患者团注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后,采集其T1加权DCEPMRI,对获得图像用改进的Tofts-Kermode两室分析模型和反卷积法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微血管通透性相关定量参数Ktrans值及图,并比较最大病灶区所在层面常规增强MRI与T1加权DCEPMRI的Ktrans值及图,测量各个临床级别脑胶质瘤病灶面积差异。结果 低级别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较低、肿瘤浸润范围小,T1加权DCEPMRI与常规增强MRI所测病灶面积误差达 0.2%~0.3%\[Ⅰ、Ⅱ级分别为2.93 cm2∶2.46 cm2(t=6.90,P=0.000)、4.18 cm2∶3.21 cm2(t=10.22,P=0.000)\];高级别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较高、肿瘤浸润范围大,T1加权DCEPMRI与常规增强MRI所测量病灶面积误差达 25.1%~26.3%\[Ⅲ、Ⅳ级分别为6.46 cm2∶5.48 cm2(t=10.83,P=0.000)、8.26 cm2∶6.52 cm2(t=18.53,P=0.000)\]。结论 以T1加权DCEPMRI技术得到的微血管通透性相关定量参数Ktrans值及彩图为胶质瘤放疗靶区确定提供了更为准确信息,可作为评价肿瘤体积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对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组共11例,男7例,女4例。术前均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本组11例其MRI表现病灶位于脑组织深部,边界清楚,大小不等,圆形或卵圆形,周围无或有轻~中度水肿,在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注射造影剂Gd-DTPA后有明显增强。结论MRI对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着重阐述了胃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价值、具体操作、影像学表现、术前分期及限度.动态增强T1加权像(T1WI)快速扫描序列是胃癌的基本成像方法.胃癌的MRI主要表现为胃壁增厚、局部软组织肿块、癌性溃疡.胃癌在T1WI呈等或低信号,T2加权像(T2WI)上呈高信号、稍高信号或低信号,增强后表现为不规则强化及分层强化两种类型.MRI对胃癌术前分期的总体准确率为65%~100%.  相似文献   

4.
胃癌MRI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阐述了胃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价值、具体操作、影像学表现、术前分期及限度。动态增强T1加权像(T1WI)快速扫描序列是胃癌的基本成像方法。胃癌的MRI主要表现为胃壁增厚、局部软组织肿块、癌性溃疡。胃癌在T1WI呈等或低信号,T2加权像(T2WI)上呈高信号、稍高信号或低信号,增强后表现为不规则强化及分层强化两种类型。MRI对胃癌术前分期的总体准确率为65%-100%。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CT和MRI在鼻咽癌诊断及临床分期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1994年3月至1995年12月,放疗前均行CT和MRI检查的鼻咽癌患者71例,CT行横轴位增强扫描,MRI行横轴位T1、T2加权扫描及矢状位和冠状位T1加权扫描。结果:1.CT的头长肌直接受侵假阳性率达59.3%。2.对Rouviere's结肿大,MRI比CT的检出率高,分别为:42.3%和23.9%,(P<0.05)。3.我们建议:随着现代影像学的发展,有:必要对NPC的N分期标准进一步深入研究。结论:MRI在鼻咽癌的诊断及临床分期中的作用优于CT。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颅内室管膜瘤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室管膜瘤的CT、MR表现.结果:18例中,脑室系统14例,其中四脑室9例,三脑室l例,侧脑室4例,肿瘤为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CT表现为混合密度肿块,部分可见斑点状钙化,MRI T1加权像为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加权像为不均匀高信号,瘤周无水肿,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脑实质4例,其中小脑1例、大脑3例均有囊变与瘤周水肿,其余多为实性肿块,肿瘤实质部分CT为等密度,易钙化,在T1加权像为略低信号,T2加权像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轻~中度强化.结论:.CT与MRI相结合,能更全面地为临床提供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所需要的信息,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影像方法对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Zhang ZJ  Wu MC  Liu Q  Chen D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10):616-619
目的通过对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前后的B超、CT和MRI的比较,探讨不同影像方法对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疗效评价的意义。方法对100例肝癌患者进行了B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PRFA)治疗。患者治疗前行B超、MRI或CT检查;治疗后1个月复查MRI或CT,每个月进行肿瘤标记物和B超检查。结果100例中,PRFA治疗前34例行CT检查;治疗后14例行CT复查,其中5例肿瘤区域呈现较原肿瘤更低的密度,动态增强无强化,9例肿瘤部分区域有强化。66例患者PRFA治疗前行MRI检查,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相对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强化,门脉期强化减弱。治疗后,全组有86例患者复查MRI,44例肿瘤T1加权像为等或高信号,T2,肌权像为等或低信号,动态增强无异常强化;42例肿瘤T1加权像呈不均匀等低混杂信号,T2,加权像部分呈相对高信号,动态增强有强化。结论增强CT扫描可以显示出残存肿瘤;MRI的T1、T2加权像及Gd-DPTA动态增强的信号变化,能够更好地反映肿瘤的坏死或残存状况,血清肿瘤标记物阳性者术后转阴并MRI(或CT)显示肿瘤呈完全凝固性坏死,可作为PRFA治疗肝癌的临床治愈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IVIM)双指数模型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肿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76例脑肿瘤患者分别进行常规MRI扫描、IVIM多b值扫描,并对IVIM多b值扫描图像进行单/指数模型分析,比较两种模型脑肿瘤诊断和分级的效果。结果:32例良性肿瘤呈圆形,T1WI序列呈等或低信号,T2WI序列呈等或高信号,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扫描不强化或均匀强化,44例恶性肿瘤呈圆形或不规则形,T1WI序列呈等或低杂信号,T2WI序列呈等或高混杂信号,34例占位效应明显,10例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扫描时病灶均明显强化。良性肿瘤的ADC、ADCslow、ADCfast值均明显高于恶性肿瘤(P<0.05),ADCfast、Ffast值ROC曲线下面积显著低于ADC和ADCslow组(P<0.05),单/双指数模型诊断良恶性脑肿瘤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级别胶质瘤的ADCslow、ADCfast和Ffast均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5),ADCfast值ROC曲线下面积显著低于ADC、ADCslow组和Ffast组(P<0.05),常规MRI序列和双指数模型对胶质瘤分级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是脑肿瘤诊断的有效补充技术,其双指数模型多b值DWI技术的ADCslow可用于脑肿瘤良恶性的诊断,其诊断效能与单指数模型的ADC值相当。另外,双指数模型的ADCfast值能够准确地进行胶质瘤分级,是区分高、低级别胶质瘤的敏感性参数。  相似文献   

9.
影像学检查在评价转移性肝肿瘤时常常难以区分实性转移瘤与非实性良性肿瘤 ,如血管瘤或囊肿 ,因为上述病变在T2加权像 (T2WI)上均为高信号。本研究将肿瘤在超顺磁性氧化铁 (SPIO)增强T2WI和重T1加权 (T1WI)梯度回波图像上的信号强度划分为几种类型 ,以此评价SPIO增强MRI区分实性转移瘤与非实性良性肿瘤的能力。材料和方法 :6 5例无肝硬化病变的肿瘤患者 ,CT增强检查或超声疑有病变而进一步行SPIO增强MRI检查。其中 33例 (男 2 5例 ,女 8例 )有 81个病灶 ,包括囊肿 4 2个、血管瘤 1 3个、转移瘤 2 6个。囊肿最大径 5~ 35mm(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表现。方法:对30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表现作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作MRI平扫与增强扫描;20例作CT平扫检查。结果:肿瘤位于桥前池及桥小脑角池18例,4例位于鞍上,2例位于鞍旁,5例位于第四脑室,1例位于小脑延髓池。肿瘤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轮廓光整或呈分叶状。CT平扫17例呈均匀低密度,2例呈稍不均匀低密度,CT值为-15~10Hu,1例呈高密度。MRI平扫28例T1加权像上肿瘤呈不均的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不均匀高信号,部分病例在FLAIR图象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与周围低信号的脑脊液分界清晰;2例表现为T1加权像上为高信号,T2加权像上为低信号。增强后,2例肿瘤边缘有轻微强化,其余肿瘤均无明显强化。结论:典型的颅内表皮样囊肿,通过CT和MRI检查可做出准确诊断,并可以与颅内其他疾病相鉴别;在鉴别诊断中,MRI优于CT。非典型的颅内高密度囊肿,必须CT和MRI相结合诊断,为准确的术前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不同MR序列测量宫颈癌放疗靶区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病理学证实的宫颈癌患者MR资料,均行MRI平扫、增强和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分别在轴位T2WI、T1WI增强扫描(T1+C)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上手动勾画肿瘤轮廓,通过面积求和法计算大体肿瘤体积(gross tumor volum,GTV),将不同序列测算的GTV分为T2WI组、T1+C组和ADC组。采用One-way ANOVA计算各组GTV的平均值,Bland-Atlman法计算各组GTV的95%一致性界限(95% limits of agreement,95% LoA)。 结果 T2WI、T1+C和ADC 组GTV平均值分别为(46.35±28.04) cm3、(44.27±26.66) cm3和(47.50±28.55) cm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2,P=0.877)。Bland-Atlman结果显示,T2WI组与T1+C组、T2WI组与ADC组以及T1+C组与ADC组的95% LoA分别为(-16.43~20.59) cm3、(-19.01~25.47) cm3和(-20.13~22.44) cm3,不同组Bland-Atlman散点图比较均存在5.26%(2/38)位于95% LoA范围外,超出临床可替代范围。结论 不同MR序列测量宫颈癌放疗靶区的一致性欠佳,尚不能相互取代,综合分析T2WI、T1+C以及ADC更有利于宫颈癌放疗靶区的准确勾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基于3DCT不同螺距下扫描图像构建的肺内孤立性病灶GTV大小及空间位置差异,探讨大螺距CT扫描在模拟定位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4—2015年间肿瘤医院接受放疗的22例周围型肺癌或肺内孤立性转移瘤患者,根据肿瘤所在肺叶不同分为A、B组。在ABC下序贯完成常规螺距(0.938)、小螺距(0.438)及大螺距(1.188)条件下的模拟定位扫描,由同一位医生在相同的窗宽和窗位条件下勾画GTV,比较常规螺距条件下模拟定位所构建的GTVCON、小螺距条件下构建GTVS及大螺距条件下构建GTVB的大小、空间位置及匹配关系。采用Friedman M、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3种螺距下构建的GTVCON、GTVS、GTVB大小分别为(11.58±16.42)、(11.63±17.73)、(12.09±17.46) cm3(P=0.11)。3种螺距下GTV中心点三维坐标比较均相近,A组Px=0.33、Py=0.81、Pz=0.39;B组Px=0.92、Py=0.05、Pz=0.37。GTVS、GTVB相对于GTVCON空间匹配指数与肿瘤所在肺叶的运动幅度有关。结论多层螺旋CT采用不同螺距模拟定位对GTV的大小及空间位置影响不大,适当增加螺距有利于提高扫描速度,缩短模拟定位时间,在肺内孤立性病灶模拟定位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4DCT呼吸周期八分法、四分法与传统十分法重建模式对肺孤立灶靶区构建的影响,探讨八分法、四分法在4DCT模拟定位中的可行性。方法 24例肺孤立灶行4DCT扫描,按3种呼吸周期均分法进行图像重建及ITV构建,比较ITV10、ITV8、ITV4大小和中心点位置及三维方向运动度。Friedman M法非参数检验差异。结果 ITV10、ITV8、ITV4大小分别为(9.09±12.29)、(9.10±12.47)、(8.98±12.61) cm3(P=0.001),ITV10与ITV8相近(P=0.721),ITV10与ITV4不同(P=0.002)。ITV10、ITV8、ITV4中心点坐标分别为x轴(12.22±7.71)、(12.23±7.71)、(12.22±7.71)(P=0.668);y轴:(43.30±29.38)、(43.30±29.40)、(43.31±29.39)(P=0.643);z轴:(5.66±3.67)、(5.66±3.67)、(5.66±3.67)(P=0.878)。3种重建模式下肿瘤中心在三维方向的运动度分别为x轴:(0.69±0.56)、(0.69±0.68)、(0.79±0.51) mm (P=0.356);y轴:(3.13±3.78)、(3.13±4.05)、(3.19±4.06) mm (P=0.978);z轴:(1.18±1.31)、(1.03±1.32)、(1.16±1.34) mm (P=0.302)。结论 肺孤立灶4DCT模拟定位呼吸周期八分法与十分法重建模式下ITV大小、中心点位置及三维方向的运动度均相近,八分法减少了重建图像的数量和靶区勾画负荷,在4DCT模拟定位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贝伐单抗治疗放射性脑坏死(CRN)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经类固醇激素及甘露醇治疗仍进展的放射性脑坏死患者 19例,共计22处病灶。其中5处病灶经过病理证实,其他病灶均同时满足以下各项影像学证据:①CT或MRI增强病灶表现为失张力强化且伴有明显水肿;②CT或MRI增强病灶均为低灌注;③MRS提示强化区域的Cho峰降低;④PET示强化区域的FDG摄取明显减低。所有患者均给予贝伐单抗5 mg/kg,每14 d重复1次,治疗 2~6个周期。每周期治疗前均行MRI检查,比较治疗前后T1WI相增强病灶变化情况及T2WI相病灶水肿情况。记录患者临床症状、KPS评分改变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 19例患者均安全完成治疗,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自第2周期治疗结束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KPS评分平均提高26.8分。MRI的T1WI增强相可见强化区域病灶较治疗前平均缩小54.8%(P=0.000),MRI的 T2WI相可见水肿区域较治疗前平均缩小80.7%(P=0.000)。平均随访时间 3~12个月(平均值5.6个月),11例病情改善维持,4例复发,4例因肿瘤进展死亡。结论 初步证实贝伐单抗能明显改善CRN的临床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仰卧位CT与MRI定位图像的靶区和剂量的差异,探讨MRI定位在保乳术后部分乳腺照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9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放疗前在仰卧位下行CT及MRI定位扫描,分别对CT与MRI图像上的瘤床进行术腔可视化评分(CVS),勾画瘤床(TB)、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并基于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模拟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行立体定向消融体部放疗,探索质子调强放疗(IMPT)的剂量学优势。方法 对资料完整的5例患者的胸部定位CT图像均分别勾画左心室的心尖部、心前壁、间隔壁、下壁、外侧壁心肌全层共25个大体靶体积(GTV)。GTV三维外扩5 mm为ITV,ITV外扩3 mm为PTV。每个靶区均分别设计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与IMPT计划。处方剂量为单次25 Gy (RBE)。比较两种计划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参数。结果 中位ITV体积45.40cm3(26.72~67.59 cm3),所有计划均达到足够的靶区覆盖(ITV V95%Rx≥99%)。相比VMAT计划,IMPT组全心、心包及靶区外心脏组织Dmean分别降低44.52%、44.91%、60.16%,左前降支D0.03 cm3降低17.58%(P<0.05)。按病灶部位分析后发现,IMPT仍可降低绝大多数危及器官剂量,但当病灶位于前壁及心尖时左前降支D0.03 cm3两者相近,病灶位于前壁或下壁时左回旋支D0.03 cm3也相近(P>0.05)。结论 模拟VT患者立体定向消融体部放疗时,VMAT与IMPT计划均满足临床剂量学要求;而IMPT可降低正常心脏组织受量,具有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心包炎或心包积液等并发症的潜在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剂量4DCT扫描在肺内孤立性肿瘤模拟定位和靶区构建中的可行性。方法:23例肺内孤立性肿瘤序贯完成常规条件(CON)、低管电压(LV)、低管电流(LA)、低管电压+低管电流(LVA)条件下4DCT扫描模拟定位,基于各序列图像分别进行靶区构建与配准,比较不同扫描条件下肿瘤内运动靶区(IGTV)体积、位置、肿瘤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CT、MRI和CT-MRI融合技术在头颈肿瘤靶区勾画中的差异,探讨CT-MRI融合技术在头颈肿瘤靶区勾画中的优势。方法 35位头颈部肿瘤患者,通过CT、MRI扫描,利用图像融合软件得到每位患者的两幅图像;同一医生对同一患者在同一时间段内依据CT、MRI和融合图像勾画出靶区,比较原发病灶的肿瘤靶区的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结果 GTVCT、GTVMRI、GTVCT-MRI的平均值分别为(21.22±1.56)cm3、(23.64±1.30)cm3、(29.08±2.09)cm3,GTVCT与GTVMRI比较(t=7.05,P<0.01),GTVCT-MRI与GTVCT比较(t=-17.82,P<0.01);GTVCT-MRI与GTVMRI比较(t=13.08,P<0.01)。结论 CT-MRI融合图像的头颈部肿瘤勾画靶区比单独MRI或CT图像的头颈部肿瘤勾画靶区更广,CT-MRI融合图像技术可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更利于指导精确放疗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11例病理确诊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CT、MRI表现。  结果  11例患者中8例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增大的无痛性头颈部肿块,2例表现为面部肿胀,1例表现为进行性眼球突出,72.7%(8/11)在术前临床诊断为恶性肿瘤。11例患者均在术前行CT或MRI检查,其中6例行MRI检查,3例行CT检查,2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瘤在CT和MRI上表现与恶性肿瘤相近。11例患者共发现15个病灶,其中86.7%病灶(13/15)边界不清楚,侵犯临近肌肉,46.7%(7/15)病灶有骨质侵犯。3例患者出现神经孔道侵犯,其中2例为发生于咀嚼肌间隙病灶沿圆孔和卵圆孔向颅内侵犯,1例为发生于眼眶视神经管侵犯。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瘤在CT平扫时呈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在MRI上表现为:T1W上呈稍低于肌肉信号,在T2WI上信号强度低于或等于信号肌肉,信号明显不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结论  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上与恶性肿瘤相近。但是MR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灶的组织构成,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纳布啡与羟考酮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分为纳布啡组(N组)和羟考酮组(O组)。术后给予PCIA镇痛,配置方法:N组为1 mg/kg纳布啡+10 mg托烷司琼,O组为羟考酮20 mg+10 mg托烷司琼,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0 mL。分别在术前30 min(T0)、术后4 h(T1)、8 h(T2)、12 h(T3)、24 h(T4)时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用于测定血清IgG、IgM、IgA、TGF-β1、VEGF及IL-17水平,并计数CD4+、CD8+T细胞、NK细胞及CD4+/CD8+比值;分别在T1、T2、T3、T4时对所有患者进行VA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及总消耗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O组比较,N组血清IgG水平在T1~T4,IgM、IgA水平则在T2~T4时要明显更高,而TGF-β1及VEGF水平在T2~T4,IL-17水平在T1~T4时要更低,CD4+T、NK细胞及CD4+/CD8+比值在T2~T4要更高,而CD8+T细胞则在T1~T4时要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布啡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PCIA能够有效控制术后疼痛,能够增加机体免疫球蛋白及免疫细胞水平,降低肿瘤免疫抑制因子水平,减轻围术期免疫抑制程度,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