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术前3DCRT或VMAT+化疗后肠壁各层残余癌细胞(RCC)分布,明确不同放疗技术对其分布影响。方法 收集2007—2013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诊治、行术前3DCRT (46 Gy分23次)或VMAT (50 Gy分25次)+同期化疗及手术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334例,其中3DCRT 172例、VMAT 162例。两组临床Ⅱ、Ⅲ期构成相似。对所有手术标本肠壁各层RCC行病理评价。组间率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结果 术后两组各ypT、ypN、ypTNM分期均相近(P均>0.05)。226例ypT2-4期患者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层或外膜层所含RCC比例分别为34.1%、43.8%、73.5%、69.0%。ypT2-4、pN (+)、cN (+)、cT4期3DCRT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RCC比例均高于VMAT组[47.9%∶18.1%、54.5%∶17.2%、39.8%%∶15.3%、41.3%∶14.3%(P=0.000,0.001,0.000,0.000)及50.4%∶36.2%、56.8%∶27.6%、43.0%∶26.6%、45.3%∶27.5%(P=0.032,0.014,0.006,0.017)];pN0、cT3期3DCRT组黏膜层RCC比例高于VMAT组(28.1%∶12.9%、29.5%∶13.2%,P=0.002、0.015);两组间固有肌层、浆膜层或外膜层RCC比例在ypT2-4、pN0或pN (+)、cT3或cT4、cN0或cN (+)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VMAT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新辅助放化疗(NCR)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1—2013年本院行术前NCRT+手术±术后化疗的162例LARC患者,男113例、女49例,年龄23~84岁(中位数56岁)。临床分期为Ⅱa、Ⅱb、Ⅱc期分别为22、11、5例,Ⅲa、Ⅲb、Ⅲc期分别为1、58、65例。放疗均使用了单弧VMAT,PTV1 50 Gy分25次,PTV2 46 Gy分25次。主要化疗方案为Xelox方案(卡培他滨1000 mg/m2+奥沙利铂100 mg/m2或130 mg/m2),均接受诱导及同期化疗(中位数3程)。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放疗计划,仅2例因3级腹泻中断放疗。放化疗期间全组累计3级血液学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与16.0%。患者距放疗结束后34~86 d (中位数53.5 d)手术,术后pCR率30.2%,R0切除率100%,低位直肠癌保肛率45.9%。术后不良反应累计发生率16.7%,术后30 d内无死亡病例。T、N期及临床分期降期率分别为85.2%、87.1%及88.9%。结论 VMAT用于LARC术前放化疗安全可行,但对长期生存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开展直肠癌术前VMAT同期加量(SIB-VMAT58.75 Gy)剂量学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9例Ⅱ-Ⅲ期直肠癌术前放化疗患者分别行SIB-VMAT58.75 Gy和非同期加量VMAT (VMAT50.00 Gy),SIB-VMAT58.75 Gy剂量分割模式为局部直肠病变及阳性淋巴结给予58.25 Gy分25次(2.35 Gy/次),盆腔淋巴引流区给予50 Gy分25次(2.0 Gy/次);VMAT50.00 Gy剂量分割模式为盆腔淋巴引流区50 Gy分25次(2.0 Gy/次)。利用DVH评价靶区CI、HI和OAR受量。配对t检验或配对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 两种计划均能满足靶区处方剂量要求;PTV两组CI相近(1.0±0.0、1.0±0.0,P>0.05);HISIB-VMAT58.75 Gy组差于HIVMAT50.00 Gy组(0.2±0.2、0.1±0.0,P<0.05)。SIB-VMAT58.75 Gy较VMAT50.00 Gy小肠D2 cm3稍增加(P=0.038),小肠、膀胱、股骨头、骨盆的V10-V50两种计划相近(P均>0.05)。结论 SIB-VMAT58.75 Gy计划可以满足靶区处方剂量及OAR剂量限制要求,在剂量学上安全可行,具体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待于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Ⅲ期N (+)食管癌3DCRT与IMRT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3—2012年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癌患者428例,其中293例3DCRT、135例IMRT,中位剂量60 Gy。Kaplan-Meier法计算OS率等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 3DCRT与IMRT的1、3、5年LC率分别为65.1%、40.6%、37.5%与70.0%、57.0%、49.4(P=0.025),OS率分别为56.0%、22.3%、15.7%与53.3%、29.2%、17.8%(P=0.394)。IMRT的肺平均受量高于3DCRT的(P=0.001),肺V20、V25、V30、V35低于3DCRT (P=0.007、0.000、0.000、0.000)。IMRT的2、3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高于3DCRT的(P=0.000、0.006),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高于3DCRT的(P=0.043)。全组共死亡343例,以局部因素为主(60.6%),其次为远处转移(25.1%)。IMRT死于肿瘤局部因素比率明显低于3DCRT (51.0%比64.5%,P=0.021)。结论 IMRT治疗食管癌是有效的,相比于3DCRT其局部控制率明显提高。但IMRT未显示出对长期OS率的提高。死因主要是局部因素,其次是远处转移。IMRT的死于局部因素比例明显低于3DCRT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静态IMRT和VMAT用于直肠癌术前同期放化疗的急性不良反应及耐受性。方法 2006—2013年共 242例患者接受IMRT或VMAT同期化疗,VMAT组 61例,IMRT组 181例(其中简化IMRT 137例,7个野IMRT 44例)。全组均予盆腔放疗5OGy分25次5周完成,同期化疗连用5周(卡培他滨每天1650 mg/m2,奥沙利铂每周50 mg/m2)。组间差异行χ2检验。结果 全组因不良反应中断放疗者7.9%,VMAT和IMRT组相当(4.9%∶8.8%,P=0.325),IMRT组中简化IMRT和7个野IMRT的也相近(8.0%∶11.4%,P=0.498)。全组最常见急性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69.4%,≥3级5.8%)、腹泻(65.5%,≥3级20.7%)、放射性皮炎(62.0%,≥3级7.9%),其中VMAT和IMRT组的相当(68.9%∶69.6%,P=0.911;63.9%∶67.4%,P=0.620;65.6%∶60.8,P=0.504),只有VMAT组体重下降低于IMRT组(3.3%∶12.7%,P=0.036)。IMRT组中简化IMRT和7个野IMRT组的急性不良反应也相近(70.0%∶65.9%,P=0.539;68.66%∶63.6%,P=0.540;8.0%∶9.1%,P=0.824),但≥3级不良反应中简化IMRT组的呕吐明显好于7个野IMRT组(0: 6.8%,P=0.002)。 结论 直肠癌术前同期放化疗采用不同调强技术的耐受性良好、急性不良反应基本相当,IMRT技术间的个别不良反应差别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局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同期放化疗(RCT)与单纯化疗(C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83例患者随机分为RCT组(43例)和CT组(40例)。RCT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45 Gy同期口服卡培他滨化疗(1600mg/m2),放疗结束2周后继续用FOLFOX4方案巩固化疗 4~6周期。CT组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 6~8周期。Kaplan Meier 法计算生存率等并 Logrank 检验。结果 随访率为96%,RCT和CT组随访时间满2、3年者分别为37、12例和31、10例。RCT组和CT组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97%、94%和95%、87%、73%(χ2=4.54,P=0.033),生存率分别为98%、86%、81%和93%、80%、64%(χ2=3.96,P=0.047)。RCT组和CT组治疗期间≥3级白细胞下降发生率分别为23%和15%(χ2=0.93, P=0.630), ≥3级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和10%(χ2=0.95,P=0.624)。结论 局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RCT比CT可提高患者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评估局部中晚期直肠癌术前SIB-IMRT联合1周期卡培他滨诱导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15-2016年入组37例局部中晚期直肠癌患者接受术前放疗,直肠病变及阳性淋巴结给予58.75 Gy分25次,盆腔淋巴引流区给予50.00 Gy分25次,同步卡培他滨化疗。同步放化疗结束后休息1周继续行1周期卡培他滨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结束后6~8周接受直肠癌根治术。研究主要终点为pCR,次要终点为TN降期率、保肛手术率、不良反应等。结果 37例患者顺利完成术前同步放化疗,32例行手术治疗,4例因症状缓解拒绝手术,1例患者因肛周水肿手术延迟。pCR率为34%(11/32),TN降期率为91%(29/32),R0切除率为100%,保肛手术率为75%(24/32)。放化疗期间大部分为1、2级急性不良反应,3、4级不良反应共3例。术后并发症为输尿管损伤(1例)和肠梗阻(1例),围手术期内未见死亡。结论 局部中晚期直肠癌行术前SIB-IMRT联合1周期卡培他滨术前化疗及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方案的初步结果表明其近期疗效好、安全可行、急性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化疗方案同期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对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疗效,并比较两组间差异.方法 76例经病理证实的局部晚期或局部.区域复发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奥沙利铂组和卡培他滨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了全盆腔三维适形放疗D_T 46~50 Gy分23~25次,后缩野至肿瘤区继续推量至D_T 64~66 Gy分32~33次.前者同期接受奥沙利铂130 mg/m~2第1天,氟尿嘧啶350 mg/m~2第1~5天,甲酰四氢叶酸200 mg/m~2第1~5天,每4周为1个周期,共2个周期;后者接受卡培他滨1650 mg/(m~2·d),分2次口服,第1~14天,每3周为1个周期,共2个周期.结果 中位随访19个月.奥沙利铂组和卡培他滨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中位生存时间、1年生存率、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4%、22个月、68%、21%和58%、18个月、63%、1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772;u=17.71,P=0.077;χ~2=0.97,P=0.326).两组患者均无3级以上毒副反应发生,其中卡培他滨组在中性粒细胞减少、腹泻、恶心呕吐和周围神经系统一级及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奥沙利铂组,分别为39.5%:77.7%(z=-3.97,P=0.000)、47.4%:88.9%(z=-4.78,P=0.000)、68.4%:97.2%(z=-3.17,P=0.000)和5.3%:66.7%(z=-6.56,P=0.000).结论 同期放化疗是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直肠癌患者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其治疗依从性高,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直肠癌术前VMAT同期化疗后肠壁残余癌细胞分布及关联因素。方法 搜集2011—2013年间本院术前VMAT同期化疗+手术的178例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男124例、女54例,年龄23~84岁;T1、T2、T3、T4期分别为1、2、73、102例。对所有手术标本肠壁残余癌细胞行病理评价。对各组间差异行Fisher's 精确概率法检验,对临床T、N分期与ypT期及残余癌细胞分布的相关性行 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术后切除标本肠壁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层或外膜层残余癌细胞比例全组患者分别为15.2%、27.0%、46.6%、46.1%,120例ypT2~4期患者的分别为20.0%、36.7%、69.2%、68.3%。术后52例ypT0期、2例ypTis期、4例ypT1期、38例ypT2期、77例ypT3期、5例ypT4期。36例ypN (+)期中ypT0期的比例低于140例ypN0期的(3%: 35.7%, P=0.000),但其浆膜层或外膜层残存癌细胞比例远高于ypN0期的(83%: 36.4%, P=0.000)。73例T3期中ypT0期的比例高于102例T4期的(37%∶21.6%, P=0.025)。 结论 VMAT同期化疗后肠壁残余癌细胞大部分位于固有肌层及以下,与ypT、ypN、T分期显著关联;但VMAT同期化疗后直肠原发病灶活检的临床价值可能有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与当前手工试错方式设计的直肠癌VMAT计划(Manual-VMAT)相比,基于Auto-Planning技术的直肠癌VMAT计划(Auto-VMAT)能否在保证放疗计划质量同时,提高计划设计效率。方法 选取10例Ⅱ-Ⅲ期直肠癌经腹前切除(Dixon手术)术后患者,采用飞利浦 Pinnacle 9.10计划系统分别设计完成Manual-VMAT和Auto-VMAT计划。比较两种计划剂量分布和HI与CI,不同OAR的Dmean或ROI剂量体积,记录和比较两种放疗计划设计总时间和人工参与时间。配对t检验差异。结果 两种治疗计划均能满足临床剂量要求,Auto-VMAT和Manual-VMAT的HI和CI分别为0.058、0.921和0.058、0.940(P=0.972、0.115),与Manual-VMAT计划相比,Auto-VMAT的膀胱V40、Dmean和D50%分别降低25.6%、11.5%和8.9%(P=0.004、0.016、0.001),小肠V40、Dmean和D50%分别降低12.1%、5.4%和6.8%(P=0.023、0.001、0.001),左右股骨头在V30、Dmean和D50%上有所降低。Auto-VMAT和Manual-VMAT计划设计的总时间和人工参与时间分别为50.38、4.47和36.81、16.94 min (P=0.000、0.000)。结论 与Manual-VMAT计划相比,Auto-VMAT计划大大降低计划设计中人工参与时间,提高了计划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放疗中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取 20 例宫颈癌术后患者,在Eclipse计划系统中分别对每例患者进行容积旋转调强和7野固定野调强放疗(7IMRT)计划设计,比较两种技术的靶区的适形指数、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VMAT 技术靶区的平均剂量为52.05 Gy,高于 7IMRT技术的51.46 Gy(P<0.05),靶区的均匀性指数与适形度优于7IMRT 技术,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 VMAT 比7IMRT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肠、膀胱的V30、V50 、Dmean较7IMRT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直肠和股骨头的保护性上,两种放疗技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MAT技术较IMRT技术可得到更好的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值得在临床中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中晚期宫颈癌放疗中分别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和5野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陕西省肿瘤医院首程收治112例中晚期子宫颈癌(诊断为Ⅱb-Ⅳa期)患者,随机分为VMAT和IMRT 2组,同步给予铂类增敏化疗及后装治疗,观察2种治疗方法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相当,1年总体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放射性肠炎、急性放射性膀胱炎及骨髓抑制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不良反应(放射性膀胱炎及肠炎),VMAT明显优于IMRT。结论:两种放疗方法对中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相同,但从长远意义上讲VMAT能更好的保护危及器官,有效降低放射损伤,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前五野静态调强(5F-IMRT)和容积弧形调强(VMAT)放疗计划的剂量学特点。方法 应用CMS monaco治疗计划系统分别对23例术前同期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行5F-IMRT和 VMAT放疗计划设计,比较两种放疗技术的靶区剂量分布特点以及小肠、膀胱、双侧股骨头等正常组织的受照射剂量及体积。结果 5F-IMRT计划的适形指数(CI)为0.810±0.043,VMAT计划的CI为0.822±0.062,两者均能很好满足95%等剂量曲线对100% PTV体积的完全覆盖;5F-IMRT计划中GTV、CTV和PTV的均匀指数(HI)分别为1.052±0.019、1.063±0.016、1.075±0.020,VMAT计划分别为1.037±0.008、1.047±0.008、1.072±0.01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F-IMRT和VMAT计划中重要的危及器官如小肠、膀胱和股骨头等的关键剂量评价指标(D5、Dmin、Dmean和D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膀胱和股骨头等受照射体积的关键评价指标(V20、V30、V40和V50)在两种放疗计划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F-IMRT和VMAT计划靶区的剂量分布均较理想,对小肠、膀胱、双侧股骨头等正常组织均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容积旋转调强技术在宫颈癌术后放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84例,其中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39例,行3DCRT 45例。对行VMAT 39例患者采集摆位后、纠正后CBCT图像。获得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结果,并根据误差值调整治疗床的位置,对两组患者的靶区的剂量学参数及毒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前CBCT左右(x1)、头脚(y1),前后(z1)三个方向检测结果分别为(1.07±0.91)cm、(0.76±1.07)cm、(0.74±0.81)cm;治疗后CBCT左右(x2)、头脚(y2),前后(z2)三个方向检测结果分别为(0.11±0.04)cm、(0.11±0.09)cm、(0.08±0.20)cm。通过数据表明患者治疗后x、y、z三个方向误差均小于治疗前。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对两种照射技术中膀胱及直肠受照剂量体积进行分析,显示当接受20Gy剂量照射时,两种照射方式的膀胱和直肠照射体积无明显差异。当接受30Gy、40Gy照射时,VMAT组膀胱受照体积为69.45±1.13和41.78±2.80;3DCRT组膀胱受照体积为93.37±6.59和88.32±12.13。VMAT组直肠受照体积为75.66±3.34和30.12±9.59;3DCRT组直肠受照体积为95.26±8.95和90.32±6.98。两组接受30Gy、40Gy照射时,膀胱及直肠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宫颈癌术后放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提高肿瘤放疗的精确度,降低正常组织的剂量,而且有效降低正常组织的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局部化疗联合或不联合三维适形外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可行性、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入组39例Ⅲ、ⅣA期胰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试验组18例采用吉西他滨局部化疗联合三维适形外放射治疗,对照组21例仅接受同方案局部化疗。分析两组的肿瘤缓解率、1年和2年生存率、临床受益率及副反应。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77.8%和38.1%,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21);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44个月和12.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两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61.0%和4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试验组的2年生存率为2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试验组的有效率、稳定率和无效率分别为44.4%、22.2%和33.4%,对照组分别为38.1%、33.3%和2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5)。试验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低于对照组(P=0.007),两组肝转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试验组上消化道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热、肝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相近。结论 吉西他滨方案局部化疗联合三维适形外放疗可以提高局部胰腺癌患者的疗效,副作用可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 37例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3DCRT联合卡培他滨组(实验组)18例和单纯3DCRT组(对照组)l9例,实验组接受三维适形放疗,总量50.4~54.0 Gy,1.8~2.0 Gy/次,5次/周,同时口服卡培他滨850 mg/m2,2次/d,周一至周五与放疗同步;对照组只接受三维适形放疗。放疗结束后停止2~3周后,两组均开始用吉西他滨1000 mg/m2第1、8天,每3周为1个疗程,共4疗程。观察两组近期疗效、1年生存率、临床受益反应和毒性反应。结果实验组完全缓解率1/18(5.5%),部分缓解率7/18(38.9%),总有效率44.4%;对照组完全缓解率1/19(5.3%),部分缓解率6/19(31.5%),总有效率36.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61.1%和47.4%(P>0.05)。中位生存期实验组较对照组延长1月,分别为12月(CI:10.34~13.66)和11月(CI:8.16~13.84)。实验组疼痛评分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体重增加和Karnofsky评分升高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两组血液毒性、胃肠道反应等发生率无差异(P>0.05),但实验组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与单纯三维适形放疗相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可耐受,近期疗效和1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VMAT用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疗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2016年间无法手术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共 58例接受同步放化疗或序贯放化疗,其中男 47例。放疗剂量为 38~66 Gy,53例(92%)患者放疗剂量≥56 Gy。放疗中位次数30次,单次剂量 1.8~3.0 Gy。28例(48%)患者接受同步化疗。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1年总生存率84%,1年无进展生存48%。11例(19%)患者发生症状性放射性肺炎,其中1例患者因为放射性肺炎死亡。31例(53%)患者在放疗后半年内CT发现无症状性肺局部纤维化。17例(29%)患者出现2级食管炎,10例(17%)患者发生≥3级不良反应,其中9例为白细胞减少。 结论 采用VMAT行局部晚期NSCLC胸部放疗近期疗效理想,不良反应可接受,肺炎风险未见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