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肿瘤内镜下治疗与手术切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105例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将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分析2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长且平均肿瘤直径较大(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纵向及横向切缘阴性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随访1年,创面愈合良好,均未发现复发及胆胰管通道狭窄及十二指肠主乳头狭窄。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肿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其整块切除率、纵向及横向切缘阴性率及治愈性切除率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分析两种手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92例早期胃癌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ESD组(52例)与EMR组(4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按术后出血情况,将本组92例患者分为出血组(8例)与未出血组(8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SD组的完整切除率高于EMR组(904% vs. 700%),治愈性切除率高于EMR组(769% vs. 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的手术时长及切除病灶直径大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与EM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 vs. 75%,P>005),术中穿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出血组比较,出血组患者长期使用抗凝药史比例高,病灶直径大,手术时间长,病灶位置为胃上1/3的比例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病灶直径大、病灶位置为胃上1/3及手术时间长是影响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病灶切除率高于EMR,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手术时间过长、胃上1/3部位病变及病变直径大于4 cm是早期胃癌患者行ESD或EMR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内镜治疗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情况。方法 共入组426例上消化道SMT患者,其中位于食管346例,胃79例,十二指肠1例。经超声内镜诊断SMT 位于黏膜肌层284例,黏膜下层87例,固有肌层55例。病变最大直径为0.4~6cm,平均(0.90±0.03)cm。426例SMT中333例行黏膜切除术(EMR),37例行黏膜剥离术(ESD),47例行黏膜挖除术(ESE),9例行全层切除术(EFR)。结果 EMR组中314例完整切除病变,完整切除率为94.3%。ESD组、EFR组均完整切除病灶,完整切除率100.0%。ESE组44例病灶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93.6%(44/47),3例治疗失败转行外科手术。ESD组穿孔和出血各1例,发生率为2.7%;ESE组穿孔2例,出血2例,发生率为 4.25%。EFR组为实现病灶完整切除,均将瘤体以及与之相连的固有肌层一并切除,实施主动穿孔,术后完全缝合胃壁缺损。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平滑肌瘤326例,间质瘤58例,异位胰腺、脂肪瘤、潴留囊肿、颗粒细胞瘤、血管机化、淋巴管瘤、血管瘤和神经鞘瘤共4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SM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早期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78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EMR治疗,观察组予以ESD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手术情况、病灶切除率、肿瘤标志物、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73.58±6.25)min]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89.63±6.12)mL]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89.74%)、完全切除率(79.49%)高于对照组(71.79%、5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3.15±0.42)μg/L]、癌胚抗原(CEA)[(6.89±1.13)μg/L]及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CYFRA21-1)[(2.89±0.38)μg/L]水平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中生理领域评分[(87.63±7.15)分]、心理领域评分[(86.59±6.78)分]、社会领域评分[(88.57±6.58)分]及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9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资料,6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47例行内镜全层切除术(EFR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结果等。  结果  ESD组61例完成内镜手术,1例中转外科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5.08±30.36)min,术中出血量(18.66±30.70)mL,术中有7例发生穿孔,创面或穿孔采用荷包缝合24例,单用金属夹缝合32例,5例创面未缝合;EFR组46例完成内镜手术,1例中转外科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52.13±20.95)min,术中出血量(17.06±23.25)mL,创面穿孔采用荷包缝合25例,单用金属夹缝合21例。ESD组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迟发性穿孔2例;EFR组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ESD组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间质瘤36例、平滑肌瘤14例、脂肪瘤5例、异位胰腺3例、其他4例,EFR组间质瘤40例,平滑肌瘤3例,其他4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复查无复发。  结论  ESD及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纵行切口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 SM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本中心收治的48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的上消化道SMT患者。根据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切口的不同分为2组:传统组(23例)为环形切口,改良组(25例)为纵行切口。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48例患者均顺利施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改良组和传统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0%vs.91.3%,χ2=0.451,P=0.502),但改良组的手术时间(63.8分钟vs.71.5分钟,t=2.371,P=0.022)和术中出血量(15.7 ml vs.35.6 ml,t=8.163,P<0.001)均明显小于传统组。两组患者无术中大出血,但均有1例患者出现术中消化道穿孔,此外在传统组中观察到有1例患者存在延迟性出血。结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上消化道SMTs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间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早期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外科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癌肿一次性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术后溃疡愈合率、局部残留率及复发率,对所有患者行治疗后1年、2年和3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发生率和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9.0%和0.0%,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9.7%和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95.65±27.07)min,平均住院天数为(8.37±1.71)d,均短于对照组患者的(165.04±17.12)min和(12.75±1.8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8.3%和87.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7.9%和7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治疗早期胃癌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效果、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优于常规外科手术,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体外牙线牵引(dental floss clip traction,DFCT)对小于2 cm的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的内镜下全层切除(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的作用。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6年07月至2019年07月确诊固有肌层来源的胃底黏膜下肿瘤并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的患者,按是否行术中牙线牵引分为DFCT组和传统内镜下全层切除术组(conservative EFTR,cEFTR)。通过倾向性匹配评分进行1∶1匹配,最终纳入40例患者,匹配后两组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FTR组行常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DFCT组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中行牙线+和谐夹牵引辅助,两组患者术后均用和谐夹完整闭合创面。结果:DFCT组手术时间为(44.6±5.5)min,穿孔时间为(10.0±2.0)min;cEFTR组手术时间为(67.2±12.3)min,穿孔时间为(24.8±6.8)min。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相关并发症:DFCT组1例(5.0%),cEFTR组5例(25.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8)。DFCT组仅有1例病例出现术后发热,cEFTR组有3例合并多并发症,分别为发热合并出血2例,发热合并气腹1例。两组在术中出血、术后发热、气体相关并发症方面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迟发性出血、穿孔及弥漫型腹膜炎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86)。结论:牙线牵引辅助的胃底EFTR具有明显更短的手术时间及穿孔时间,减少了手术相关并发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早期直肠癌和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间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早期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情况、病灶情况及术后并发证。结果患者均完成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其中2例因黏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而中转开腹手术治疗,未见腹腔淋巴受侵犯。手术平均用时为(62.5±2.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20.5±3.9)ml,一次性病灶整块切除率为87.5%,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97.5%。肿瘤平均直径为(1.8±0.8)cm,恶性肿瘤85例(70.8%),癌前病变35例(29.2%),术后穿孔2例(1.7%),延迟出血5例(4.2%),下腹轻度疼痛13例(10.8%)。结论应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效果良好,患者损伤小,病灶完整切除率较高,手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南院行内镜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EMR和ESD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共纳入167例患者,其中EMR组74例,ESD组93例。ESD组的手术时间均长于EMR组(P<0.05)。病变直径≥20 mm时,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高于EMR组(P<0.05);病变直径<20 mm时,EMR组和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EMR组中,病变直径≥20 mm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低于病变直径<20 mm(P<0.05)。ES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1.
李生利  陈克河  李士坤  陈志强 《癌症进展》2021,19(7):703-705,70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98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肿瘤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术前、术后7天血浆中肠道功能指标(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变化和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肿瘤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年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观察组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能够减少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前阻断瘤体血管对手术及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非肌层浸润的膀胱肿瘤患者72例,根据入院先后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2组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铥激光切除术。观察组在切除肿瘤前,阻断瘤体周围可见的浅表血管,对照组直接切除瘤体。对比2组术中和术后出血率、术后1年肿瘤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和术后出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出血影响视野、手术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内,观察组有4例肿瘤复发,对照组有5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提前阻断瘤体周围浅表血管,可减少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切除术术中及术后出血,降低手术风险及难度,有助于术后恢复,但对术后短期肿瘤复发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七氟醚麻醉应用于冠心病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有效性及对心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冠心病胃癌患者66例,依据麻醉方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芬大尼和维库溴铵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持续性吸入七氟醚.2组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中心静脉压(cvP)、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及术后6d镇静和疼痛评分.检测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以及心功能指标舒张早期/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E/A)值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CVP、SpO2、HR以及术后6d的Ransay和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8和TNF-c水平分别低于对照组,而LVEF和E/A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冠心病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七氟醚麻醉效果良好,且发挥了较好心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食管胃颈部吻合与胃胸腔内吻合在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右胸入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7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7)。2组患者均进行右胸入路根治术,对照组实施胃胸腔内吻合,观察组实施食管胃颈部吻合。观察2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简明健康生活状况量(SF-36)]以及3年生存率。结果2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放管时间、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食管切除长度长于对照组,切端癌残留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SF-36各维度评分比术前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右胸入路根治术中应用食管胃颈部吻合,可扩大切除范围,降低切端癌残留率,利于术后恢复,并可有效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和近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肠癌根治术术中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120例胃肠癌患者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腹腔镜下胃肠癌根治术;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胃肠癌根治术,术中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记录2组预后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情况.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吻合口瘘、肺部感染、深静脉栓塞、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而对照组为5.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的血清IL-6表达分别为(33.32±16.06) ng/ml和(76.58±16.44) ng/ml,都明显低于术前的(174.90±12.24) ng/ml和(175.38±11.05) ng/ml,观察组术后IL-6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今,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32±3.81)个月和(14.20±4.10)个月,观察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4.221,P<0.05).结论 胃肠癌根治术术中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应用并不会增加手术复杂度,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延长生存时间,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进展期胃癌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分别采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与开腹胃癌D2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炎症因子水平和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两组白细胞介素(IL)-6、IL-8、IL-12、IL-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IgA、IgM、IgG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观察组(P均<0.05),术后两组补体C3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对照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观察组(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开腹术式,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效果更为理想,同时可明显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且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腹腔镜下两种不同入路方式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 年10月我院120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研究,按所选入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尾侧入路、对照组采用中间入路。利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评价腹腔镜下两种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TNM分期及肿瘤部位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血管损伤率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中转开腹率,术后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中间入路相比,尾侧入路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胸外侧筋膜皮瓣在乳腺癌保乳术中修复乳房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行乳腺癌保乳术的7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乳房修复方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35例采用背阔肌肌皮瓣移植,观察组38例采用胸外侧筋膜皮瓣移植,观察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乳房重建效果、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且术后均无肿瘤复发.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乳房外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手术满意度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乳腺癌病灶切除术中,利用胸外侧筋膜皮瓣填充乳房缺损部位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