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获得性复数菌血流感染(Nosocomial blood stream infection,NBS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6月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ICU发生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6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培养是否分离出复数菌分为复数菌血流感染组96例与非复数菌血流感染组552例,分析感染病原菌分布,对两组相关病史特点与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归纳影响ICU患者复数菌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ICU医院获得性复数菌血流感染率为14.81%(96/648);共检出病菌753株,复数菌血流感染201株,非复数菌血流感染552株,复数菌NBSI分离出的真菌构成比较高(P<0.05),在革兰阳性菌中复数菌NBSI患者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多(P<0.05),在革兰阴性菌中复数菌NBSI患者中分离的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氏不动杆菌占比较多(P<0.05);APACHEⅡ评分、侵入性诊疗、使用糖皮质激素、更换抗菌药物次数、糖化血红蛋白是ICU患者医院获得性复数菌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关注重症患者救治,减少不必要入住ICU时间与侵入性治疗,限制不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早期进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有效抗菌药物,减少盲目频繁更换抗菌药物是减少ICU医院获得性复数菌血流感染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2年5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的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发生血流感染30 d内的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患者的病原学特征及预后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85例患者,基础疾病以急性白血病为主(125例,67.6%)。共分离197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109株(55.3%),其中大肠埃希菌55株(27.9%);革兰阳性菌86株(43.7%),其中人葡萄球菌24株(12.2%);真菌2株(1.0%)。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BSLs)菌株28株(50.9%);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BSLs菌株2株(10.0%);耐甲氧西林的人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0.8%、71.4%、36.4%。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70岁、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未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并心功能不全、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肺部感染患者的30天病死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OR=3.306,95%CI(1.224~8.927)]、合并心功能不全[OR=6.291,95%CI(1.930~20.508)]、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OR=8.419,95%CI(2.198~32.241)]、感染性休克[OR=22.150,95%CI(3.639~134.806)]均为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人葡萄球菌为主。影响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较多,缩短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改善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积极控制感染性休克是减少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30天内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9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老年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根据患者28天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各临床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指标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共纳入121例患者,其中74例为脓毒症,47例为脓毒性休克。存活组92例,死亡组29例。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发生脓毒性休克、合并症个数 ≥ 2的比例均较高(P<0.05);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也较高,白细胞介素6(IL-6)、胱抑素C(Cys-C)、降钙素原(PCT)、凝血酶原时间(PT)和D -二聚体(D -D)表达水平均增高(均P<0.05),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和清蛋白(ALB)表达水平降低(均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SOFA评分、D -D及Cys-C表达水平是影响老年脓毒症患者28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OFA评分(AUC=0.758)、D -D(AUC=0.774)、Cys-C(AUC=0.650)预测患者的预后均有一定的价值(均P<0.01),与单个指标相比,三个指标的联合检测显示出更高的预测价值(AUC=0.882)。结论 发生脓毒性休克、SOFA评分增高、D -D及Cys-C表达水平增加是导致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死率上升的独立危险因素,SOFA评分、D -D和Cys-C的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复数菌感染的临床调查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复数菌感染病例的易感因素及感染病原菌。方法回顾性调查3年来综合ICU患者复数菌感染的诱发因素及相关病原菌。结果844例医院感染病例中,278例为复数菌感染(32.94%);患者多为年龄偏大、住院时间较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加之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反复使用,侵袭性操作等因素均导致复数菌感染增多。结论复数菌感染病情危重难以控制,治愈率低,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针对性合理用药;严格消毒隔离制度,以降低复数菌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社区获得性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2017年2月—2021年3月社区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病例,根据药敏结果分为碳青霉烯耐药组(CRKP组)和敏感组(CSKP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以及30 d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在冠心病或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期住院史、慢性肾功能不全、贫血、深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留置胃管、留置导尿管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RKP组均高于CSKP组(均P<0.05)。CRKP组患者30天病死率高于CSKP组(58.82%VS 9.68%,P<0.001)。结论 社区获得性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在有心肺肾基础疾病及近期住院史的患者中比例高,CRKP组预后差,临床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球菌血流感染(BSI)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药物敏感性及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1日-2016年10月1日医院89例肠球菌BSI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情况、基础病、治疗、药敏和一般实验室检查资料;89例肠球菌BSI患者中30d死亡者32例(死亡组),余下57例患者为存活组。结果 89株肠球菌中,屎肠球菌37株,粪肠球菌52株;肠球菌BSI的易感因素:静脉置管、近期手术史、留置尿管、胃肠道感染、肺部感染;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为100.0%,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的敏感率<14.0%,粪肠球菌对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的敏感率>80.0%;肠球菌BSI 30d病死率为36.0%;单因素分析发现,存活组在年龄、合并脑血管病、冠心病、恶性肿瘤、免疫抑制治疗、慢性肾病、慢性肺病、留置导尿液、肺部感染、肝胆胰感染、血尿素、肌酐、降钙素原、低血压、无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屎肠球菌感染方面低于死亡组;在血小板、白蛋白、氧合指数、合理抗感染治疗方面高于死亡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慢性肾病、恶性肿瘤、屎肠球菌感染是肠球菌BS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是保护因素。结论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仍保持着高敏感性,但屎肠球菌的耐药性要高于粪肠球菌;慢性肾病、恶性肿瘤、屎肠球菌感染是肠球菌BS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抗感染治疗是肠球菌BSI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CA-BS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7—2021年长沙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确诊为老年CA-BSI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在院30天的预后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分析影响CA-BSI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果 共纳入575例老年CA-BSI患者,其中生存组535例,死亡组4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CA-BSI患者死亡与性别、年龄、血液透析史、使用糖皮质激素、留置导管、合并心脏病、血清蛋白、肌酐、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OFA)有关(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OR=1.062,95%CI:1.016~1.109)、SOFA评分高(OR=1.161,95%CI:1.067~1.262)、使用糖皮质激素(OR=6.006,95%CI:2.441~14.774)是老年CA-BS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蛋白正常(OR=0.942,95%CI:0.891~0.995)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 老年CA-BSI患者死亡风险高,需要提高患者免疫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以降低患者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医院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确诊为医院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菌株耐药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3年-2016年医院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共105例,其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血流感染53例,占50.5%;28天病死33例,病死率为31.4%;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早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OR=0.015,95%CI:0.002~0.129,P0.001)、拔除深静脉导管(OR=0.044,95%CI:0.006~0.305,P=0.002)是影响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比例逐年上升;拔除深静脉导管和早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医院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28d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0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及微生物学资料,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和临床特点,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28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276例,培养出280株革兰阳性菌。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5株占55.36%,金黄色葡萄球菌47株占16.79%。将患者按诊断血流感染后28d的结局分为28d死亡组与28d生存组,28d死亡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Pitt评分、感染中毒性休克型和不适当初始抗菌药物比例高于28d生存组患者(17.125vs.11.292,3.425vs.1.699,80.000%vs.25.847%,65.000%vs.41.525%,P均<0.05)。在校正性别、年龄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提示不适当初始抗菌药物(校正RR:3.281,95%CI:1.701~6.331,P<0.05)、感染中毒性休克型(校正RR 7.380,95%CI 3.123-17.443,P<0.05)或APACHEⅡ评分(校正RR:1.065,95%CI:1.016~1.116,P<0.05)是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28d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适当初始抗菌药物是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28d死亡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研究影响肝硬化并发肝衰竭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预后因素,为诊治该类患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以期降低病死率。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以原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肝衰竭发生血流感染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至血流感染发生后30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存活组,对纳入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2组间差异显著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入组124例患者,死亡55例。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女性及年龄为46~65岁患者的比例更高(P均<0.05),且多数患者发生血流感染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25分。2组感染时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合并肝细胞癌、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肺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脓毒性休克、12 h内应用抗生素患者的比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6~65岁(OR=3.450,95%CI:1.042~11.420),感染前MELD评分>25分(OR=6.949,95%CI:2.080~23.209),感染发生后>12 h应用抗生素治疗(OR=3.142,95%CI:1.013~9.747),感染后发生脓毒性休克(OR=5.260,95%CI:1.681~16.459)的患者病死率更高(P均<0.05)。结论 肝硬化并发肝衰竭患者一旦发生血流感染,如果年龄在46~65岁、感染前MELD评分>25分,感染发生后>12 h应用抗生素治疗以及感染后发生脓毒性休克,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一起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暴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有效减少血流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方法 采用根源分析法(RCA)对该起血流感染暴发事件进行分析并持续改进.结果 在确认近端原因后,对其进行了随机病例对照研究(RCT),患者免疫力低下的OR值为0.12,95%CI为1.59~4.77,未选择氯己定进行皮肤消毒的OR值为0.94,95%CI为6.78~12.31,留置时间>7 d的OR值为1.23,95%CI为3.76~10.52,使用肝素进行封管的OR值为2.33,95%CI为5.17~9.29;封管液的污染是导致此次暴发的根本原因.结论 实施联动措施能有效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使用RCA能有效减少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特别能减少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用FOCUS PDCA程序预防控制重症监护室(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运用FOCUS PDCA程序分析中心静脉置管以及护理操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明确CRBSI发生的具体原因;成立持续质量控制(CQI)小组并对ICU护士进行培训,对操作流程进行改进和监督,形成良性循环。结果运用FOCUS PDCA程序干预前(2010年1-12月),ICU的CRBSI发病率为8.29‰;经干预后(2011年1月-2012年12月),CRBSI的发病率降至3.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6,P<0.001)。结论运用FOCUS PDCA程序控制CRBSI的发病率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某医院骨科患者手术后发生疑似血流感染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医院感染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该院2020年7月16—18日手术后发生寒战、高热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对患者及其周围环境和物品检出菌进行药敏测试,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共发现骨科4例阴沟肠杆菌所致医院获得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集束化管理方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探讨有效可行的血液导管管理方法。方法将ICU 791例深静脉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第1阶段2009年6-11月371例,4105个导管日采用传统的血液导管管理方法,为对照组;第2阶段2010年1-6月420例,4824个导管日为集束化组,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发生率、住ICU时间及血液病原学检查结果,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集束化组CRBSI发生22例,发生率4.56‰,对照组发生34例,发生率8.28‰,两组比较CRB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管理能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临床情况以及免疫功能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36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并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n=55)和未感染组(n=305)。统计分析患者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IgG、补体3(complement 3, C3)、C4对患者的影响。结果 360例脑卒中患者中男190例,女170例,年龄45~75岁,平均(60.12±4.89)岁。感染组以肺部感染为主,占比58.18%。55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7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比55.26%(42/76),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比31.58%(24/76),最后为真菌,占比13.16%(10/76)。年龄,性别,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住院天数,机械通气,吞咽困难,糖尿病,IgA、IgG、C3及C4水平下降与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意识障碍,性别,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吞咽困难,糖尿病,IgA、IgG、C3及C4水平下降等是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意识障碍,性别,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吞咽困难,糖尿病,IgA、IgG、C3及C4水平下降等是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免疫功能降低与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密切相关,临床应注重对患者免疫功能监测,适当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ICU内对医护人员进行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教育的效果.方法 对ICU内新入职人员和所有医护人员进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教育,感染控制护士床边观察实际操作,并监测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和导管使用率;教育干预分3个阶段:教育前(2009年11月-2010年4月),教育阶段(2010年5月)和教育后(2010年6-11月),比较教育前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和导管使用率.结果 干预后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从71.93%降至60.15%,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从5.90‰降至2.63‰,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医护人员进行常规培训,再教育和依从性监测应作为医院感染预防策略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依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确诊病例58例,其中预后不良组31例,预后良好组2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入院前3个月使用过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2种,住院后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2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感染后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均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抗感染治疗3 d后预后良好组的血白细胞计数、X线胸片情况均显示好转,优于预后不良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入院前3个月内使用过抗菌药物,入院后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3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感染后白细胞计数升高、白细胞计数12×109/L,抗感染治疗3 d后白细胞计数升高、白细胞数计数15×109/L均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预后不良概率高。对于入院前3个月内使用抗菌药物≥2种、入院后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3种、使用过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患者,要警惕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可能性。对于感染后血白细胞计数12×109/L、治疗3 d后血白细胞计数15×109/L的患者要警惕预后不良的发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