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与T细胞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于2020年1月—2022年4月收治的45例ITP患儿为ITP组,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并比较ITP组患儿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儿童的IL-37、VEGFA、TGF-β1 mRNA水平,以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 cell,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 17,Th17)的水平差异,分析IL-37、VEGFA、TGF-β1 mRNA水平与Treg、Th17及Treg/Th17的相关性。结果ITP组患儿治疗前后IL-37 mRNA及Th17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VEGFA、TGF-β1 mRNA及Treg、Treg/Th17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ITP组患儿IL-37 mRNA、Th17水平下降,VEGFA、TGF-β1 mRNA及Treg、Treg/Th17水平上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TP组患儿治疗前后IL-37 mRNA、TGF-β1 mRNA水平与Treg、Treg/Th17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Th17呈显著正相关(P<0.05);治疗前后VEGFA mRNA水平与Treg、Treg/Th17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h17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IL-37、VEGFA、TGF-β1在儿童ITP中存在异常表达,且与Treg/Th17比例失衡有明显关系,推测IL-37、VEGFA、TGF-β1等细胞因子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或可成为治疗儿童ITP的重要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因其发病机制与免疫相关,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近年来ITP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特别是对诊断时的分期、症状的评分、治疗的适应证及预后等方面达成了一些共识,该文就儿童ITP近年来在病因和流行病学、症状及评分、诊断及分期、辅助检查、治疗的适应证及预后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外周血各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其在儿童慢性ITP临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随访并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内科治疗的慢性ITP患儿30例作为试验组,同期选取本院健康体检儿童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微球阵列技术(CBA)动态检测试验组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及健康对照组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A(IL-17A)水平,分析其与儿童慢性ITP预后的关系。结果试验组共纳入30例慢性ITP患儿,试验组治疗前IL-2、IL-17A水平分别为(7.86±3.90)ng/L、(10.45±12.35)ng/L,健康对照组IL-2、IL-17A水平分别为(3.11±2.41)ng/L、(2.97±7.04)ng/L,试验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7.123、-5.582,均P<0.01)。试验组治疗前IL-4、IL-10水平分别为(0.38±0.25)ng/L、(1.80±1.25)ng/L,健康对照组IL-4、IL-10水平分别为(3.08±0.26)ng/L、(4.55±3.44)ng/L,试验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8.400、5.653,均P<0.01)。试验组治疗前IL-6、TNF、IFN-γ水平分别为(7.30±9.16)ng/L、(4.85±7.60)ng/L、(7.68±20.41)ng/L,健康对照组IL-6、TNF、IFN-γ水平分别为(5.44±4.18)ng/L、(1.97±0.37)ng/L、(4.81±17.71)ng/L,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2个月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变化与儿童慢性ITP的发病及疾病发展密切相关,慢性ITP患儿可能持续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而动态检测细胞因子IL-2、IL-4、IL-10、IL-17A,特别是IL-17A,有助于判断儿童ITP的转归,可能对评估临床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h17/Treg 细胞比例失衡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5 年5 月至2015 年8 月确诊为ITP 的32 例患儿作为ITP 组,同期选取22 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初诊ITP 患儿、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的ITP 患儿和健康对照组儿童外周血Th17、Treg 细胞的比例。结果 ITP 患儿治疗前外周血Th17 占CD4+T 细胞的比例、Th17/Treg 细胞比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儿童(P<0.05),治疗前Treg 细胞占CD4+T 细胞的比例显著低于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儿童(P<0.05);32 例ITP 患儿经治疗后,20 例完全反应,4 例有效,8 例无效,完全反应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T 细胞比例、Th17/Treg 细胞比值显著低于无效患儿(P<0.05)。结论 儿童ITP 中存在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丙种球蛋白可通过调节Th17/Treg 细胞比例变化进而改变患儿细胞免疫功能,治疗过程中检测该比值变化可能对疾病的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化失衡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ITP患儿和对照者外周血Th细胞、Ts细胞、Treg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变化。结果在持续性和慢性ITP组中Th细胞、Treg细胞和Th/Ts细胞比值降低,而Ts细胞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新诊断ITP组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Treg细胞在新诊断ITP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慢性ITP组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绝对值降低,髓样树突状细胞(mDC)/pDC比值增高,与对照组和新诊断IT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60例ITP患儿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有39例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9例无效。在无效组中Th细胞降低,而Tc细胞增高,与对照组和完全缓解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reg细胞和pDC绝对值在无效组和部分缓解组中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效组与完全缓解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和DC亚群比例失衡与儿童持续性和慢性ITP的发病及儿童ITP的临床分期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明确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首次住院并新诊断为ITP的495例患儿为病例组;随机选取无血小板减少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普通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123例作为对照组。依据年龄将两组患儿分为1岁组(n=219)、1岁~组(n=161)、3岁~组(n=76)和7~14岁组(n=39)。回顾性分析各年龄段患儿H.pylori感染率,以及H.pylori感染阳性及阴性ITP患儿经过相同治疗后的预后情况。结果病例组中H.pylori感染率随着ITP患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与对照组各年龄段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pylori感染阳性ITP患儿均未接受针对H.pylori的相关治疗,而针对血小板减少经丙种球蛋白和/或激素治疗后缓解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与各年龄段H.pylori阴性的ITP患儿治疗后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可能不是ITP患儿发病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是否治疗H.pylori并不影响儿童急性ITP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sCD40L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儿童ITP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0例儿童ITP患儿血清sCD40L水平,4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并对sCD40L与血小板计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血清sCD40L浓度:ITP患儿血清sCD40L浓度为(2.93±1.22)ng/mL,正常对照组为(2.35±1.19)ng/mL,ITP患儿血清sCD0L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2.139,P=0.036)。(2)sCD40L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相关分析显示,ITP患儿血清sCD40L水平与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r=0.178,P=0.273)。结论血清SCD40L增高与血小板活性增强有关,而与血小板数量无关。sCD40L高表达导致的CD40L/CD40传导通路异常可能参与了儿童ITP的发病机制,阻断此传导通路可能为慢性难治性ITP患儿的靶向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方向和思路,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新的分型系统将ITP分为新诊断ITP、持续性ITP、慢性ITP及重型ITP 4型,其疗效标准为完全缓解、缓解、激素依赖、无效及难治型ITP 5型.强调ITP治疗的主要目的 是提供安全的血小板计数以预防大出血,而不是将血小板提高至正常水平.推荐ITP的一线治疗为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及抗D免疫球蛋白,抗CD20单抗、血小板生成素(TPO)、硫唑嘌呤、环胞素A、达那唑及长春碱类药物、脾切除等作为二线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7,(5)
目的通过检测DNA甲基转移酶(DNMTs)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外周血中蛋白水平的表达,探讨其与儿童ITP的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病房就诊和治疗的60例新诊断ITP患儿(实验组)和门诊健康体检的36例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无菌采集其空腹外周血2 mL,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DNMT1、DNMT3a、DNMT3b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分析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PLT)对血清DNMT1、DNMT3a、DNMT3b的影响,及DNMT1、DNMT3a、DNMT3b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1)新诊断ITP患儿PLT为(21.3±26.1)×10~9/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61.2±78.4)×10~9/L,差异有显著性(t=-17.777,P=0.000)。(2)ITP患儿DNMT1、DNMT3a、DNMT3b(ug/L)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43±0.96)、(0.67±0.39)、(0.53±0.39),明显低于对照组(2.05±1.24)、(1.04±0.58)、(0.73±0.45),差异有显著性(t=-2.547,-3.692,-2.341;P=0.013,0.000,0.021)。经Person相关性分析,ITP患儿血小板计数与DNMT1、DNMT3a、DNMT3b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62、0.161、0.079,P=0.636、0.220、0.549)。DNMT1与DNMT3a、DNMT3b的蛋白表达无相关性(r=-0.025,-0.057;P=0.851、0.665),DNMT3a、3b的蛋白表达正相关性(r=0.259,P=0.046)。结论新诊断ITP患儿外周血中DNMT1、DNMT3a、DNMT3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提示DNA甲基转移酶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儿童ITP的发病机制相关,推测在儿童ITP患儿DNA甲基化过程中,DNMT3a、DNMT3b起着相互协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哮喘患儿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和 Th1/Th2 的变化及其与哮喘病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通过测定哮喘患儿外周血 CD4+CD25+Foxp3+ 调节性T细胞(Treg)以及 Th1/Th2 比值变化,探讨其与哮喘病情的关系。方法:150 例哮喘患儿按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期组 (94 例) 和缓解期组 (56 例), 其中急性期组按病情再分为轻度组 (54 例) 和重度组 (40 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 CD4+CD25+Foxp3+ Treg、CD4+IFN-γ+ Th1 和 CD4+IL-4+ Th2 水平,并与正常儿童(对照组,n=50)进行比较。结果:哮喘组 Treg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其中急性期组 Treg 水平明显低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P<0.01),重度组 Treg 水平则明显低于轻度组(P<0.01)。哮喘组 Th1/Th2 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哮喘急性期组 Th1/Th2 比值显著低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 (P<0.01)。哮喘患儿外周血 Treg 水平与哮喘的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r=-0.737, P<0.01),Th1/ Th2 比值与哮喘病情严重程度亦呈负相关 (r=-0.615, P<0.01),且Treg 的水平与 Th1/ Th2 比值呈正相关(r=0.856, P<0.01)。结论:哮喘患儿外周血Treg 水平明显降低,Th 亚群失衡,提示 Treg 和 Th 免疫在哮喘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外周血Treg 水平与 Th1/Th2 比值可用来评估哮喘病情。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足细胞损伤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 Th17细胞通过分泌IL-17等细胞因子,具有招募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到感染部位的功能;Treg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介导免疫耐受,保护机体免受炎症损伤。 Th17细胞比例升高、Treg细胞比例下降引起的失衡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情进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足细胞作为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深入探讨Th17、Treg以及足细胞损伤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关系,可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防治寻找新的靶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儿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antibody,TPOAb)的表达情况。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20例ITP患儿作为ITP组,另选择60例非ITP患儿作为非ITP组。根据ITP临床分型将ITP组患儿分为新诊断ITP(n=53)、持续性ITP(n=42)与慢性ITP(n=25)。比较ITP组与非ITP组、不同ITP临床分型患儿临床资料,分析ITP患儿血清TGAb、TPOAb表达情况,及其与ITP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ITP组CD_(3)^(+)、CD_(4)^(+)比例及血小板计数低于非ITP组,CD_(8)^(+)比例及TGAb、TPOAb水平高于非ITP组(P<0.05);慢性ITP患儿CD_(3)^(+)、CD_(4)^(+)比例及血小板计数低于新诊断ITP、持续性ITP患儿,CD_(8)^(+)比例及TGAb、TPOAb高于新诊断ITP、持续性ITP患儿(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_(3)^(+)、CD_(4)^(+)、CD_(8)^(+)、TGAb、TPOAb表达水平变化与慢性ITP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绘制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在高风险阈值0.0~1.0范围内TGAb联合TPOAb评估儿童ITP临床分型的净收益率始终>0,有临床意义。结论TGAb、TPOAb在ITP患儿中呈异常表达,且与患儿ITP临床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s)在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中的变化以及糖皮质激素对cITP患儿DCs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15例cITP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和20例对照者外周血DCs亚群的变化;体外培养并收集cITP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免疫表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ITP患儿治疗前髓样DC(mDC)绝对数无明显改变,浆细胞样DC(pDC)绝对数降低,mDC/pDC比值增高(P<0.05);cITP治疗后,pDC绝对数较治疗前增高,而mDC绝对数及mDC/pDC比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cITP 患儿治疗前外周血DCs的HLA-DR、CD80、CD83和CD86 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cITP患儿DCs的HLA-DR、CD80、CD83和CD86表达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s亚群比例失衡及功能失调与儿童cITP的发病有关;糖皮质激素能增强cITP患儿 DCs的免疫抑制效应,可能是糖皮质激素有效治疗儿童cITP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miR-151a-3p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度和血管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LN患儿87例,其中Ⅱ型16例、Ⅲ型14例、Ⅳ型34例、Ⅴ型17例、Ⅵ型6例;另选取健康体检儿童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系统性...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一种严重的新生儿胃肠道炎性疾病,由于目前预防和治疗的选择仍然有限,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较高。围产期异常因素会导致患儿局部肠道炎症并发生不恰当的炎症级联反应,最后引发NEC的发生发展。近年来CD4
+T淋巴细胞在NEC发生发展中...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常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出血,罕见颅内出血。儿童ITP为急性自限性疾病,大多数出血倾向重但预后良好;少数迁延反复,呈慢性趋势。尽管儿童ITP严重出血风险低,但慢性ITP血小板计数反复减少常引起家属的担忧,故患儿的日常活动常会受到限制。此外,治疗药物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对病程迁延及疾病预后的担忧等都会影响到患儿的健康及相关生活质量。该文主要针对ITP儿童的生活质量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