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陈策  孙颖浩  许传亮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5):474-475,478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膀胱电切镜行肾输尿管全切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对16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行后腹腔镜联合膀胱电切镜行肾输尿管全切术,完整取出切除的肾输尿管标本。术后常规化疗药物膀胱灌注。结果手术时间180~240min;术中出血量80~200mL;术后8d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腹腔镜联合膀胱电切镜行肾输尿管全切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具有痛苦小、并发症少及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联合尿道电切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肾盂癌、6例输尿管上中段移行细胞癌先采用尿道电切镜行患侧输尿管口膀胱黏膜袖套状切除,而后行后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术。结果16例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20 min,术中出血平均80 ml,患者均于术后36~48 h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时间8~14 d(平均9.4 d),术后随访膀胱局部复发2例。结论后腹腔镜联合尿道电切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治疗上尿路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实用性较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输尿管癌保肾手术的效果和复发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输尿管癌保肾手术的临床资料,7例行输尿管病灶部分切除术,9例行输尿管末端及膀胱袖口状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3例经输尿管镜行肿瘤电灼.术后均行膀胱灌注化疗.结果:本组中18例为移行细胞癌,1例鳞癌.术后15例获得随访6个月~5年.2例分别于术后7个月及2年同侧输尿管复发;3例术后3个月~3年发现膀胱移行细胞癌;1例于术后1年发现对侧上尿路肿瘤;1例鳞癌患者术后5个月发现肺部转移,术后11个月死亡.结论:输尿管癌为少见尿路上皮肿瘤,保肾手术有复发的风险,需进行随访.但对早期、低级别原发性输尿管肿瘤,保肾手术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输尿管镜下绿激光治疗马兜铃酸所致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输尿管镜下激光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效果。方法结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9年经治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并发双侧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1例,并回顾PubMed和Medline上1990至2010年收录关于激光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相关文献。结果绿激光完整汽化肾盂处肿瘤,无输尿管穿孔、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严密随访6个月未见肾盂积水及肿瘤复发。结论绿激光可以应用于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腔内治疗,应严格控制腔内激光治疗的适应证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是一类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的5%[1]。肾盂、输尿管及膀胱等尿路上皮均为移行上皮覆盖,具有共同的胚胎起源,同一致癌因素可影响各个部分尿路上皮。因此,对于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行局部切除极易复发,临床上对于对侧肾功能良好的病人,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同侧膀胱袖状切除术是手术治疗的金标准[2]。随着腹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单切口联合经尿道电切膀胱壁段输尿管的肾输尿管切除治疗上尿路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先经尿道切除膀胱壁段输尿管.再取腰部一个切口行肾及输尿管全长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未发生出血,尿瘘及感染等并发症.平均随访32个月(6~63个月)肿瘤复发6例(19.4%),其中4例发生在膀胱,2例发生在对侧输尿管末端.在切除的输尿管口部位无肿瘤复发.患侧盆腔、腹膜后来见肿瘤种植.结论:该手术方法简化了手术程序,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单切口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治疗上尿路肿瘤(附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切口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单切口联合尿道电切镜实施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手术治疗26例肾盂及输尿管上段移行细胞癌。结果:26例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68 min,输尿管袖套电切除时间平均9 min。随访无肿瘤复发和种植。结论:单切口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并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8.
由于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具有高复发率的特点,因此腹腔镜及开放肾输尿管切除术被作为标准术式。为了研究两种术式预后的差异,作者对经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LNU)及标准开放术(ONU)治疗的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的总体、肿瘤特异、无复发、无进展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了1999年~2006年间43例接受LNU及59例接受ONU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侧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双侧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接受手术治疗,1例选择保守治疗.[结果]病理资料显示均为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所有患者随访5~61个月.随访期间,未行上尿路手术的1例患者膀胱癌发生2次,其余患者中1例死亡,1例术后保留肾脏侧输尿管肿瘤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降低肾孟癌的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肾结石合并肾盂癌资料,并复习文献进行讨论。结果:9例行患肾、输尿管全切及部分膀胱切除术,1例行肾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6例肾孟移行细胞癌,3例肾盂鳞癌,1例肾孟腺癌。结论:肾孟移行细胞癌和肾盂鳞癌与肾结石的关系密切,结石、感染以及梗阻的症状常掩盖肾盂肿瘤的症状,延误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胆囊癌根治术后复发因素及复发模式,为术后辅助放疗靶区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8至2018年102名胆囊癌并接受根治术患者(R0切除;至少接受D1淋巴结清扫;未放疗;术后分期pT2+/N+)。明确复发因素及复发模式(包括瘤床/腹腔淋巴结复发)。其中术后辅助化疗37例,未化疗65例。结果:根治术后中位区域复发时间12.4月。单因素分析pT、pN、黏液成分、分化与区域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pT、pN是胆囊癌根治术后区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中位瘤床复发时间12.5月(95%可信区间8.4m-16.5m)。中位腹腔淋巴结复发时间10.9月(95%可信区间8.1m-13.7m)。单因素分析pT、pN、分化与瘤床复发相关(P<0.05);pT,pN,神经脉管侵犯与腹腔淋巴结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pT/pN是瘤床复发和腹腔淋巴结复发独立预测因子(P<0.05)。术后腹腔淋巴结复发分布:8、12a、16b1高复发(>40%);9、12p、13、16a2次之(20%-30%);3、5、6、7、14、16b2、17、18组较少(<10%)。结论:胆囊癌根治术后复发率高,pT/pN是影响复发独立因素。即使D1淋巴结清扫,腹腔淋巴结复发仍多见。建议放疗靶区包括:瘤床及部分腹腔淋巴结:8、9、12a、12p、13、16a2、16b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囊癌根治术后复发因素及复发模式,为术后辅助放疗靶区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8—2018年收治的102例胆囊癌并接受根治术患者病例资料,明确复发因素及复发模式(包括瘤床/腹腔淋巴结复发)。其中术后辅助化疗37例,未化疗65例。结果:根治术后中位区域复发时间为12.4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pT、pN、黏液成分、分化与区域复发相关(P0.05)。pT、pN、分化与瘤床复发相关(P0.05);pT、pN、神经脉管侵犯与腹腔淋巴结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T、pN是胆囊癌根治术后区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中位瘤床复发时间为12.5个月(95%CI 8.4~16.5个月)。中位腹腔淋巴结复发时间为10.9个月(95%CI 8.1~13.7个月)。pT/pN是瘤床复发和腹腔淋巴结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术后腹腔淋巴结复发分布:8、12a、16b1高复发(40%);9、12p、13、16a2次之(20%~30%);3、5、6、7、14、16b2、17、18组较少(10%)。结论:胆囊癌根治术后复发率高,pT/pN是影响复发独立因素。即使D1淋巴结清扫,腹腔淋巴结复发仍多见。建议放疗靶区包括瘤床及部分腹腔淋巴结(8、9、12a、12p、13、16a2、16b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根治性放射治疗过程中肿瘤退缩速度对局部控制的影响意义。方法:1997年3月~2001年3月期间392例初治的食管癌患者在我院接受后程加速超分割照射,处方剂量65~70Gy。放射治疗过程中第5周(处方剂量45-50Gy)以及治疗结束(处方剂量65~70Gy)时全面评估肿瘤的退缩情况,在50Gy之前完全退缩的定义为快速退缩,50-70Gy之间完全退缩定义为缓慢退缩,其余定义为残留。结果:77例(20%)快速退缩,151例(38.5%)缓慢退缩,164例(41.5%)有残留。快速退缩组、缓慢退缩组、残留组3年局部区域控制率为64.9%、68.8%、46.3%。肿瘤退缩速度显著影响食管癌患者的3年无局部区域失败生存率。分层分析发现肿瘤退缩速度、CT-T分期影响局部控制。结论:根治性放疗过程中肿瘤退缩速度影响食管癌患者的局部区域控制率,肿瘤残留提示局部区域控制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应用螺旋断层调强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 HT)和固定野调强放疗(fixed-fiel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F-IMRT)的近期疗效和早期临床反应。  方法  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本院使用HT(HT组)和FF-IMRT(FF-IMRT组)进行保乳术后全乳放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共24例, 每组12例, 术后病理分期0~ⅡB期, 全乳放疗剂量46~50 Gy/23~25次。其中接受化疗者11例(45.8%), 接受内分泌治疗者18例(75%)。对两组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进行评估, 对放疗毒性反应及美容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与FF-IMRT组相比, HT组的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105%、PTV110%高剂量区减少(P=0.000, P=0.023), 靶区的均匀性和适形度改善(P=0.003, P=0.002)。患侧肺的V5、V20、Dmean(P=0.002, P=0.001, P=0.000), 双肺的V5、V20、Dmean(P=0.010, P=0.002, P=0.009)及心脏的V5、V20(P=0.033, P=0.030)等受量降低。HT组出现Ⅰ、Ⅱ级放射性皮炎者分别有10例(83.3%)、2例(16.7%), FF-IMRT组出现Ⅰ、Ⅱ级放射性皮炎者分别有11例(91.7%)、1例(8.3%);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放射性肺炎。HT组患者美容效果为满意者12例(100%), FF-IMRT组美容效果为满意者11例(91.7%)。两组患者的近期不良反应和美容效果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应用HT与FF-IMRT技术进行保乳术后全乳放疗, 可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 长期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1) to evaluate the color Doppler sonographic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 and renal pelvis, (2) to determine if color Doppler sonography could predict tumor grade and stage, and (3) to determine whether tumor vascularity is related to size. A total of 15 patients with 16 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s and one patient with renal pelvic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were evaluated prospectively with transabdominal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visible vascularity and the resistive index were correlated with tumor size, cytologic grade, and tumor stag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Fisher's exact test. Seven (41%) of 17 tumors had visible vascularity: five (45%) of 11 high-grade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s were vascular, whereas two (33%) of six low-grade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s were vascular (P = 1.00). Three of five (60%) of the invasive lesions were vascular, but the vascularity was not predictive of tumor stage (P = 0.593). The vascular high-grade tumors tended to have more numerous and larger visible vessels than the vascular low-grade lesions. No tumor smaller then 23 mm was vascular, but the size of the tumor was not predictive of the vascularity (P = 0.1172). The resistive index was measurable in six tumors, but it was not predictive of grade or stage.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is not helpful clinically in the evaluation of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as tumor grade, stage, and size are not related to vascularity.(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患有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所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并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中的肿瘤发生情况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17例符合AAN诊断标准的肿瘤患者,分析其服用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中药的情况、肾脏病理、肿瘤的类型和病理特点。结果:17例患者服用含AA中药时间为(3.40±2.52)年,服药后至血液透析的时间为(8.74±11.14)年,服药至肿瘤发生时间为(12.59±11.29)年;其中,4例服用含AA的中草药汤剂,4例服用甘露消毒丸,3例服用龙胆泻肝丸,3例服用冠心苏合丸,2例服用排石汤,1例服用含AA的减肥药。肾脏病理检查光镜示肾小球结构大致正常,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小管萎缩、坏死及弥漫性间质纤维化;电镜示肾间质胶原纤维增多。肿瘤发生情况为:泌尿系肿瘤10例,包括肾透明细胞癌4例,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3例,肾盂乳头状移行细胞癌1例,输尿管乳头状移行细胞癌1例,尿路上皮癌1例;消化道肿瘤4例,包括结肠腺癌2例,肝细胞癌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例。其中,复合性肿瘤4例,包括膀胱癌合并肾盂癌2例、膀胱癌合并输尿管癌1例、乳腺癌合并膀胱癌1例。结论:AAN可导致ESRD和多脏器肿瘤,以泌尿系肿瘤高发,常合并复合性肿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术前和术后放化疗对直肠癌病人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的158例中晚期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78例接受直肠癌手术前放化疗联合治疗(术前放化疗组),80例接受直肠癌手术后放化疗联合治疗(术后放化疗组),随访6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保肛率、生存率、放化疗急性反应发生率与严重程度、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等指标。结果术前放化疗组的保肛率(93.15%)大于术后放化疗组的保肛率(68.42%),局部复发率(16.44%)高于术后放化疗组的局部复发率(3.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14.53、6.42,P均〈O.05);两组患者肿瘤远处转移率、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0.74、0.05,P均〉0.05);两组均没有出现4级以上毒副反应情况,两组的患者皮肤放射反应、胃肠道反应、膀胱放射反应和骨髓抑制反应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U分别=0.15、0.72、0.56、0.82,PN〉0.05)。结论术前放化疗和术后放化疗患者的毒副作用基本相似,但是术前放化疗患者的手术保肛率要高,术后放化疗患者的局部复发率要低于术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示踪视束、视辐射,探讨其在指导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方案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30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拟行放疗前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及DTI扫描。获取视束、视辐射的影像学信息与3D T1解剖图像融合,将融合后的3D T1图像导入放疗计划系统并与定位CT匹配,以此勾画放疗靶区、常规危及器官及视束、视辐射。利用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技术与三维适形放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T,3D-CRT)技术分别制定放疗方案,观察两者结果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在保证靶区治疗剂量及常规危及器官保护的情况下,IMRT计划中的患者患侧、健侧视束及视辐射所受辐射剂量均低于3D-CRT放疗计划(P<0.05)。结论 DTI技术能够显示视束、视辐射与脑胶质瘤术后放疗靶区的关系,可协助选择、制定保护性放疗方案,减少视束、视辐射所受辐射剂量,从而降低放疗后发生视觉功能障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我院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联合放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接受膀胱部分切除联合放化疗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7例,中位年龄51岁。96%(26/27)的患者肿瘤位于膀胱侧壁、前壁或顶部,81%(22/27)的患者肿瘤单发,肿瘤平均直径2.3cm,手术切缘1.3~2.0cm。病理分期为T2期14例、T3期11例、T4期2例,病理分级为G12例、G210例、G315例。尿路上皮癌25例、鳞癌1例、腺癌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中用羟基喜树碱浸泡膀胱及切口,6例行新辅助治疗,其中同步放化疗2例、髂动脉导管化疗4例,辅助化疗19例、辅助放疗2例,27例患者均接受膀胱灌注化疗。结果 27例患者外科切缘均为阴性,无切口种植。6例新辅助治疗的患者总反应率为66.7%。本组25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期为80个月,7例局部复发,其中4例行挽救性全膀胱切除术,11例死亡,7例无瘤生存,患者5年生存率为56%。结论选择合适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取膀胱部分切除联合放化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对中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而言,手术联合术后放疗能够改善肿瘤的局部控制率。由于腮腺等器官紧贴头颈部癌的放射靶区,常规放射治疗会造成持续性口干症、其他口腔并发症和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调强放射治疗是一种高度适形的技术,能在肿瘤接受高剂量放射的同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头颈部调强放疗改善了肿瘤的局部控制、减少了口干症等放疗副作用,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术后调强放疗的治疗适应证、手术与放疗的间隔时间、临床和计划靶区定义、患者的固定、CT定位扫描、靶区勾画、逆向放疗计划、耙区和危险器官容积剂量评价(DVH)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