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静脉回流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肢下垫物的使用材料及方法对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静脉回流至关重要。传统的方法是应用棉被、衣物或普通枕头塞于患肢下,但存在以下弊端:患肢放在上面易滑落,不能保证持续抬高;患肢大腿下部易悬空,产生不适感,甚至疼痛;抬高患肢的高度不固定,塞物过多,患肢抬的过高,膝关节过伸,患者不能耐受,垫物过少,则高度不够,达不到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的目的,同时这些被、衣物、枕头凹凸不平,患肢放在上面感觉很不舒适。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制作了一种梯形垫,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效果满意。2002年2月-2004年12月,现将我科收治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2.
刘国英  谢菲  刘洁  李富媛 《天津护理》2007,15(5):291-291,309
多年来,前臂及手外伤术后患者为防止患肢肿胀,传统上使用枕头或其他各种垫子、衣物等抬高患肢。临床中发现使用枕头等物的缺点是稳定性差,易滑动,并且不能科学准确地抬高患肢的高度,且反复使用枕头不利于随时清洁消毒。尤其开放损伤的患肢长期埋在枕头里,通风透气性差,不利于病  相似文献   

3.
自制凹槽梯形枕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时,需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而抬高患肢垫枕的形状及使用材料至关重要.传统的方法是将棉被、衣物或普通枕头塞于患肢下,但存在患肢易滑落、高度不固定、大腿下部易悬空而感觉不适甚至疼痛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2002年2月至2004年12月,我们采用自制凹槽梯形枕用于30例急性DVT患者,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郑薇 《护理研究》2010,(2):465-465
手显微外科术后患肢安放的位置对于术后减少血管危象,保证手术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患肢过度抬高,会影响再植或移植组织的血循环;患肢放置过低,影响静脉回流,增加组织肿胀。采用抬高患肢方法不当时稳定性差,病人改变体位时须重新调整高度和角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可调式肢体抬高支架的研制及使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患肢抬高是手外科术后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目的是促进肢体血液回流、减轻水肿、改善循环、利于功能康复及再植或移植组织成活。手外科常用的患肢抬高的方法大体包括二种:一是垫高式,二是悬吊式。垫高式患肢抬高较常用,要求患肢平于或略高于心脏水平,适用于一般性手外伤。悬吊式患肢抬高要求患肢要明显高于心脏水平,主要适用于手部严重挤压伤和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垫高式患肢抬高因利用软枕或软垫抬高患肢,常缺乏稳定性,或患肢抬高的高度容易改变,或易造成患肢向侧方滑落。为解决上述不足,我们研制了肢体抬高支架,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手外保温抬高支架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临床常用床旁照灯保温,但它灯罩浅,热量流失多,能源浪费严重;患者术后平卧,正好看见刺眼的光线使患者感觉不适或难以人眠,加之落地式灯架需在床旁放置2周,给工作及患者生活带来不便。抬高患肢,是为了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改善循环,利于组织成活。目前临床常用软枕抬高患肢,此法患肢位置不稳定,高度和角度常因患者肢体挪动或软枕受压变形而变化,且不易测量;患肢常有渗血渗液,有时还需多个软枕,使病床看上去不整洁。为解决上述不足,我们研制了手外保温抬高支架,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手显微外科术后患肢安放的位置对于术后减少血管危象,保证手术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患肢过度抬高,会影响再植或移植组织的血循环;患肢放置过低,影响静脉回流,增加组织肿胀.采用抬高患肢方法不当时稳定性差,病人改变体位时须重新调整高度和角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保证患肢的高度及稳定性,我科研制了可调式托手架,经临床应用,该支架制作简单、安全、实用,效果理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9):7180-718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对收治的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患肢抬高制动;观察患肢局部情况;药物祛聚、抗凝、溶栓治疗,观察药物不良反应;防止肺静脉栓塞发生;给予康复护理指导。结果:本组患者患肢肿胀均减轻或消失。住院时间13--23d。1例因肺栓塞死亡。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康复护理有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9.
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的患者,完全失去运动能力,在皮肤消毒时需借外力将其患肢托起。一直以来由巡回护士用手将患肢托起,并要求将患者患肢抬高20~50 cm甚至更高,持续15~20 min[1]。护士常常因托举时间长以致体力不支而放低患肢高度,易造成污染;医师消毒时也常考虑到护士抬腿费劲而加快消毒速度,影响消毒质量。我科就地取材利用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3种抬高患肢方式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改善患者舒适度,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132名下肢骨折(包括足踝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根据患肢抬高方式分为康复支架组、托马架组及两用枕头组3组,每组患者44例,每组包括股骨中下段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25例,足、踝部骨折17例。比较3种方法对下肢骨折患者患肢抬高适合高度角度、稳定性、局部疼痛及红肿压疮出现情况。结果康复支架组在患肢抬高适合高度角度(40例)、稳定性方面(44例)优于两用枕头组(分别为26,23例),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1.09,49.95;P=0.0011),在局部疼痛不适及红肿压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支架组在患肢抬高适合高度角度(40例)、局部疼痛不适(6例)及局部红肿压疮(0例)情况出现方面均优于托马架组(分别为20,22,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调式下肢康复支架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抬高患肢,其调节高度优于用普通枕头及托马架,患肢放置稳定性优于普通枕头,并发症少于托马氏架。  相似文献   

11.
谌艳  王钦 《当代护士》2014,(7):60-60
在骨科病房,下肢损伤患者进行换药时一般需要另一人协助抬高患肢,抬高患肢的助手大部分时间需弯腰操作,长时间的弯腰使椎间盘及棘间韧带处于僵直状态,易引起腰痛。  相似文献   

12.
双下肢抬高是下肢水肿病人常用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为了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减轻局部肿胀,病人需抬高患肢30°~60°,以超过心脏水平。在护理这样的病人时曾刖枕又、抱枕、棉被抬高患肢,常因质地柔软、容易侧方滑落,患肢抬高的高度容易改变,缺乏稳定性,因而达不到有效抬高患肢的目的。为避免上述不足,研制了一种水肿病人下肢抬高支架,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上肢手术后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减轻肢体肿胀,利于伤口的愈合。现临床上常采用枕头垫高手部,此传统方法存在以下弊端:固定不稳固,患者熟睡后手易滑动;单一枕头不能调节高度;枕头占用面积较大;容易造成上臂、肩部疲劳。为此,笔者设计了一种手臂固定架,弥补了上述不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科室自行设计的乳腺癌术后上衣抬高患肢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1~12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01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采用三角巾抬高患肢,观察组应用乳腺癌术后上衣抬高患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抬高患肢依从率、主观舒适感及患肢早期发生水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抬高患肢依从率及主观舒适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患肢早期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行设计的乳腺癌术后上衣能有效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抬高患肢的依从性和主观舒适感,可预防或减少患肢早期水肿,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抬高垫在减轻下肢静脉疾病患侧肢体疼痛、肿胀程度中的作用。方法将50例临床诊断明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和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按下肢静脉疾病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护理措施将普通枕头塞于患肢下以抬高患肢,观察组使用下肢抬高垫。结果两组均较治疗前好转,观察组疼痛、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抬高垫可有效促进患者静脉回流,加速肿胀消退,明显缓解患侧肢体疼痛、肿胀程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的下肢多功能固定垫应用于骨科患者在固定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预防足下垂、足跟压疮等并发症方面的效果。方法根据骨科患者下肢需抬高的高度、人体下肢的生理曲线与长度、踝关节的功能位等因素设计并制作多功能固定垫,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科需抬高患肢的3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采用软枕、软垫等传统方法抬高患肢,观察组采用下肢多功能固定垫抬高患肢,从足下垂发生例数、足踝与足跟压疮发生例数、患者舒适与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足下垂发生例数、足踝与足跟压疮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舒适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主研发的下肢多功能固定垫抬高患肢,效果优于传统的抬高方法,降低了患肢足下垂、足部压疮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自动控温多功能肢体固定器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危象是显微外科最常见的并发症 ,是影响血管吻合成功的主要因素。四肢血管吻合术后 ,常规须抬高患肢并制动 ,用烤灯持续照射以保温。传统方法多采用棉垫、卫生纸等抬高患肢 ,但肢体易滑动 ,使血管受牵拉或静脉回流不畅而致组织肿胀、疼痛 ,从而诱发血管痉挛。立式白炽灯移动性大 ,不能根据临床需要调节烤灯照射距离及角度 ,灯距不易控制 ,过远保温效果差 ;过近则易灼伤皮肤 ,因而易使吻合血管受温度影响诱发血管痉挛、吻合口栓塞而发生血管危象。为此 ,我们研制了一种自动控温多功能肢体固定器 (简称固定器 ) ,经临床应用 ,取得了满意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上肢抬高架对上肢骨折术后患者肢体肿胀消退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6~12月40例行上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悬吊抬高法抬高患肢;将2015年1~6月40例行上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设为实验组,采用自行设计和制作的上肢抬高架抬高患肢。比较抬高患肢前后两组患肢手腕、前臂中段、上肢、上臂中段周径的差异。结果抬高患肢后,实验组患肢手腕、前臂中段、上肢、上臂中段周径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用上肢抬高架抬高患肢可促进肢体肿胀的消退,而且上肢抬高架选材、制作容易,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指导患者主动进行患肢抬高对患肢功能恢复的意义。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间,因单侧肢体骨折入住骨科病房的患者52例,上肢26例,下肢26例。随机分为主动患肢抬高组与被动患肢抬高组,每组各13例上肢与13例下肢。手术前评估每个患肢的肿胀程度。骨折手术后,对所有患者给予常规的术后康复指导,将患肢常规置放于高枕上,略高于心脏。第二天起,对所有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指导,主动患肢抬高组进行指导,循序渐进,患肢功能锻炼。被动肢体抬高组,由他人将患肢置放于高枕上,每日被动抬高患肢。记录并评估术前一天、术后第五天、术后第10天患肢的肿胀程度、邻近关节的活动度、肢体的肌力。结果:主动肢体抬高组与被动肢体抬高组在年龄、性别、肢体损伤程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术前肢体功能与肿胀程度相似。术后第五天,主动抬高组患肢肿胀消退不明显(P>0.05)、患肢肌力较被动组为强(P<0.05)。术后第10天患肢肿胀、邻近关节活动度、患肢肌力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指导患者术后进行主动的患肢抬高训练有利于促进肿胀消退、增加肌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下肢新型垫枕的制作方法及其在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下肢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2组按常规骨折术后护理.对照组术后按常规将普通枕头塞于患肢下以抬高患肢;观察组术后将患肢置于自制下肢新型垫枕上抬高患肢.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肿胀程度、疼痛程度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人员对使用满意度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使用自制下肢新型垫枕可显著缓解患侧肢体肿胀、减轻疼痛程度,且制作简单、经济实用、使用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