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科于1985年7月收治一例回盲部肿瘤惠者,手术时发现阑尾先天性变异于回结肠系膜内,兹报告于后:患者男,43岁。因反复右下腹疼痛伴活动性包块2年余,粘液血便2月,入院前曾先后到外地行胃肠钡餐、钡盐灌肠及纤维结肠镜检提示“慢性肠套迭”。入院后经再次钡盐灌肠除考虑慢性肠套迭外,不排除回盲部肿瘤。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42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并呕吐48小时入院。查体右下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术中见腹内少量炎性渗液,阑尾位于盲肠后位,充血水肿,化脓,根部结扎后逆行切除,远端录离过程中自阑尾腔内抽出一条阑尾样组织,表面光滑,两条阑尾均见盲端,腔内积脓,术后康复。病检证实双阑尾畸形(附图),  相似文献   

3.
毛新清 《解剖学杂志》1996,19(3):250-250
在解剖结肠下区时.发现一例罕见的右位乙状结肠伴高位阑尾的变异,现报道如下:成年男尸.发育正常.胸腹部无手术切口疤痕.观察操作时发现:横结肠位置及其系膜未见异常.降结肠在左季肋区脾的内侧下份起于结肠左曲,继而行向右下方.至右髂嵴附近移行为乙状结肠,降结肠长约25cm.起始20cm.有独立系膜.末端约5cm与回肠有共同系膜带,至回肠与盲肠交界处前降结肠离开共同系膜带.乙状结肠无向左下内方行走,越过小骨盆缘再沿盆壁行向右后下方,在第3骶椎水平移行为直肠,以上两段乙状结肠长度分别为10.2cm、15cm,其系膜与变异的乙状结肠走行一致.由于乙状结肠占踞着右骼窝.盲肠及阑尾位置上移.居于肝下,阑尾的根部距肝下7.0cm,距髂嵴水平1.5cm.属高位阑尾变异.从结肠系膜上观察,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无特殊变异.  相似文献   

4.
<正> 阑尾位置多变,早巳为解剖学者和外科医师所注意,高位阑尾,往往造成诊断和手术中的困难。本例发现于成年男尸,在右骼窝未见阑尾和盲肠,仪见小肠袢,右腰区仅见升结肠,经细查乃发现在升结肠的后方,(需将其右后方的腹膜剖开)藏着摺贴于腹后壁的部分升结肠、盲肠和阑尾。盲肠及摺向后的部分升结肠总长度达6厘米。回肠的末段有9厘米长的肠段没有小肠系膜,而紧贴于腹后壁。  相似文献   

5.
阑尾位置的变异较多,但盲肠腔内阑尾之变异,甚为少见。现将我科在临床工作所见一例变异,报告如下:患者,男,14岁,以转移性右下腹痛14小时入院,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与病理诊断相同)。术中所见:盲肠充血、水肿,三条结肠带汇合处附近,未发现阑尾。经反复检查,排除了常见异位阑尾的可能。最后,打开侧腹膜,充分游离盲肠,却扪及盲肠腔内一条索状、平滑、质韧、不活动的组织。切开浆膜、肌层、粘膜,见是充血、水肿,附有少许脓苔之阑尾,3.5×0.5×0.7cm~3,位于盲肠腔内外侧,尖向升结肠,根在原位(即盲肠内侧壁距回盲交界处约2.5 cm处),呈C字,与盲肠外侧劈粘膜相互粘连。阑尾无系膜,营养由盲肠系膜内血管供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50岁,因"腹部外伤24 h"急诊以"腹部闭合性损伤"收入院.查体:腹平坦,全腹压痛阳性,伴有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其中以右下腹压痛为主;右下腹可触及1质硬包块,4 cm×4 cm大小,无压痛.辅助检查:WBC:6.5×109/L,GRA%:0.884,Hb:148 g/L.腹部CT:腹部包块待查.术中所见:见腹腔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约800 ml,回肠末端距回盲部约20 cm处破裂,破裂口约0.5 cm.  相似文献   

7.
右位乙状结肠伴降结肠及阑尾异常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腹盆腔时,发现1例右位乙状结肠伴降结肠及阑尾变异,现报告如下.男,40岁左右,发育正常,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开腹后观察腹盆腔脏器时,发现横结肠正常到达脾的下方转折成结肠左曲后,降结肠紧贴腹后壁向右下斜行至第2腰椎高度,紧贴小肠系膜根的左侧行走至右骶髂关节稍上方,斜穿出小肠系膜根延续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在右髂嵴处沿右髂窝转入盆腔内至第3骶椎平面续为直肠,其全长约65 cm.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1岁,农民。因右中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畏寒,发烧七天以“急性胆囊炎”入院,行手术治疗。剖腹探查见:大网膜与升结肠上段粘连、包裹。分开粘连,有少量脓液溢出,具有粪臭味,周围有脓苔附着,吸净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阑尾变异并不少见 ,但腹膜外位特长阑尾很少见到。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 1例 ,为积累国人阑尾畸形变异资料 ,报道如下。患者 ,男 ,35岁 ,因间歇性右下腹痛 1年 ,加重 4天入院。检查 :体温 37.5℃ ,急性病容 ,痛苦貌 ;全身皮肤无黄染 ;右下腹深在压痛 ,以麦氏点为甚 ;无腹  相似文献   

10.
盲肠浆膜下位阑尾1例王国平①刘利平①患者,女,27岁,主因转移性右下腹痛2天入院。查体:T37℃,体型较胖,急性病容。腹部平坦,右下腹腹肌略紧,MeBurney点压痛阳性,反跳痛阳性,Murphy′s征阴性,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血液检验呈急性炎...  相似文献   

11.
材料为一老年男性,腹部无疤痕。打开腹腔时,未见粘连。盲肠位于右髂窝内,外观正常。三条结肠带汇合处未见阑尾或其痕迹。切开肠壁,水冲洗后,没见三条结肠带汇合点对应处的盲肠壁内面有阑尾的开口。以三条结肠带汇合处为中心,取1.5cm×1.5cm的盲肠壁,HE染色切片观察结果如下:盲肠壁的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较清楚,外膜不清楚。但在粘膜下层中有一由粘膜层围成的0.8mm×5mm的不规则腔隙。连续切片观察,该腔隙逐渐延长,最长达7mm,并发现该腔隙开口于盲肠腔,开口处与盲肠的粘膜相连续。但该腔隙仍未突破粘膜下层。此外还可见盲肠壁的粘膜下层中由粘膜层围成的腔隙,表面  相似文献   

12.
阑尾发育不全或称短小阑尾较少见。在解剖一成年男尸时遇见一例,现报道如下:腹壁未见手术痕跻。盲肠位置形态正常,在盲肠内后壁浆膜下结肠带汇集处,有一长4.0mm 的锥形突(附图),其在盲肠腔的开口口径为2.0mm,开口部位在回盲瓣下方2.8cm 处。锥状突经组织学切片观察证实为阑尾。此外,在回盲交结处下方有一长2.5cm、宽1.2cm 的  相似文献   

13.
短小阑尾较少见。我们收治一例,报告如下。患者女,42岁,农民。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三个月于1986年1月14日入院。初时上腹部疼痛,六小时后转至右下腹,为持续性钝痛,伴畏寒、发热(体温39℃),恶心、呕吐。以“阑尾炎”经中西药治疗腹痛减轻,其他症状消失。三月来右下腹隐痛反复发作,要求手术治疗。体检:腹平软,右下腹麦氏点压痛,腰  相似文献   

14.
双阑尾一例     
患者,女,26岁,汉族,工人。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局限性腹膜炎,立即在局麻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腹腔内有少量黄色稀薄脓汁,无臭味,沿结肠带找到阑尾,阑尾长8.0cm,直径1.2cm,充血水肿表面附有黄色脓苔。常规切除阑尾,残端荷包缝合。在荷包缝合的内上方盲肠壁内可触及一索条状物,在其表面切开浆膜层全部剥出,索条状物长4.0cm,直径为0.4cm,在距盲肠壁0.5cm 处切除索条状物,近端结扎,远端可见有管腔,挤之有少许脓汁溢  相似文献   

15.
我科近年手术中遇见三例阑尾位于结肠带内,较少见,现报道如下。例1,女.20岁。转移性右下腹痛一天,右下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血象呈急性炎症反应,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局麻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在三条结肠带汇聚处未找到阑尾及其痕迹。剖开后腹膜也未找到阑尾,在其后结肠带内触及一索条状物,切开该结肠带,在距回盲部0.5cm切断该索条状物,残端有直径0.6cm空腔,继续向远端剥离,直至条索状物终止处可见一小脓肿,不慎剥破流出黄色粘稠脓汁约5.0ml,全部剥出索条状物。长约20.0  相似文献   

16.
盲肠壁内阑尾是临床上一种特殊类型阑尾炎。我科83年9月以来收治二例盲肠壁内阑尾炎患者,这类变异阑尾属罕见,现报道如下:例1 女,19岁。术前诊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盲肠游离,肠壁无充血水肿,未见游离阑尾;回结肠淋巴结可见多个不同程度肿大。触摸盲肠前壁有条索状物长约7cm(附图A)。见阑尾腔内有脓性分泌物,病理证实: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例2 女,25岁。术前诊断:急性阑尾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腹腔内有脓性分泌物,有臭味,回结肠淋巴结肿大,盲肠充血水肿,未见游离阑尾。在盲肠后壁有1×1cm紫黑区,触摸肠后壁有条索状物,长约10cm,与升结肠  相似文献   

17.
我院外科近两年内发现壁内阑尾两例,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病例一,男23岁。入院前两天感上腹部及脐周疼痛不适,伴恶心呕吐一次,至入院前8小时腹痛转移到右下腹,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体温37.1℃、血压13.5/8 kPa、脉搏100次/min,腹平坦,右下腹腹肌较紧张,右下腹有压痛和反跳痛,以麦氏点压痛最明显,白细胞13.2×10~9/L,中性86%,诊断:急性阑尾炎。取麦氏切口进入腹腔后,在髂窝内找到升结肠下段及盲肠,沿结肠带追踪至盲肠末端,未发现阑尾,又找到回肠末段再沿回肠追踪至盲肠也未发现阑尾,然后细心观察盲肠,发现盲肠前内侧壁一条结肠带稍微隆起,用手触摸发现内有一条索状物,才想到为盲肠壁内阑尾。先在阑尾末端切开浆膜,作浆膜下分离,然后沿阑尾长轴剪开至阑尾根部,见阑尾长约11 cm充血、水肿、但无粘连,顺利将其切除,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急性阑  相似文献   

18.
在尸体解剖中发现右位乙状结肠伴高位阑尾1例,现报道如下: 成年男尸,高175cm左右开腹后见肝、睥、胃、小肠位置形态无异常,横结肠位置基本正常,降结肠在左季肋区的内侧下份起于结肠左侧,继而向右下行至右髂窝小骨盆后上缘,转而向上走行至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水平高度,再急转向外下沿盆腔右后壁下行,越过小骨盆后外侧缘,再沿盆壁下行,移行为直肠由于乙状结肠占据着右髂窝,盲肠及阑尾位置上移,居于肝下,左髂寓内仅有小肠向右下斜行的降结肠较异位的乙状结肠明显变细(图1)  相似文献   

19.
患者厉XX,男性,46岁,因右下腹部疼痛,反复发作16个月人院.16个月前开始右下腹部疼痛、能够忍耐,当时未经治疗、三天后扪及包块,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在当地医院抗感染及中药治疗,疼痛缓解,肿块消散.嘱其三个月后手术切除阑尾,但未等到三个月,右下腹痛反复发作,入院前一个月为第六次发作,均以补液抗炎治疗好转,终因右下腹痛不能消除,影响劳动,要求手术治疗.查体:体温36.2℃.血压1610.7kPa.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右下腹麦氏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明显包块.B超提示:右下腹炎症性块状物.实验室检查:WBC8.7×10~9/L N70%.拟诊为慢性阑尾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例31岁男病人,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而手术。术中见阑尾套入盲肠,仅外露2.0cm,充血肿胀,色暗有脓苔,被大网膜包裹。挤压盲肠,阑尾全部露出,长约8.ocm,粗o.scm,术后见阑尾腔有粪石2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