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合影像学检查分析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头颅CT及头颅MRI的表现,试分析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头颅CT及MRI检查符合皮层下硬化性脑病特点的病例,用长谷川简易智能量表评测患者智能,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与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CT  相似文献   

2.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pcortical arterisoscleroticc encephathy SAE),又称进行性皮质下血管性脑病(Binswanger)。以高血压、卒中发作及慢性进行性痴呆三大症状以及逐渐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为临床特征,随着CT、MRI等检查新技术的应用,目前认为本病在老年群体中并非少见。现将我院经CT确诊且资料完整的10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作一回顾性的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刘艳玲 《现代养生》2014,(20):75-75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pcortical arterisoscleroticc encephathy SAE),又称进行性皮质下血管性脑病(Binswanger)。以高血压、卒中发作及慢性进行性痴呆三大症状以及逐渐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为临床特征,随着CT、MRI等检查新技术的应用,目前认为本病在老年群体中并非少见。现将我院经CT确诊且资料完整的10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作一回顾性的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韩先锋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797-4798
目的动脉硬化,外伤等其它因素可使血管内形成栓子,其栓子大小,栓塞血管的不同在人体任何部位可形成栓塞最后不及时治疗导致梗死。两侧颞部皮层区低密度阴影不少人误认为脑皮质萎缩,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甚至认为是正常。颞部皮层区脑梗死在文献上报道很少。结果本文通过83例影像分析,其中两侧颞区单独低密度阴影单独存在的9例大部分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或腔隙性脑梗死并发。结论老年性皮层下脑梗死是可单独发生,或岛叶栓塞或梗死并发,或常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并发。其主要影像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颞区皮层区低密度阴影最后导致双侧颞区脑皮质萎缩改变。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脑微梗塞(Multiple Cerebralmicro-infarction)又称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或Binswanger氏病(1984)。但一般多称为多发性脑梗塞(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本病系在脑深层穿支小动脉硬化与梗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笔者所在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2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I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精神症状以认知功能障碍、性格改变、言语行为异常、视幻觉为主要表现。头颅MRI检查提示双侧脑室前后角、体旁及半卵圆中心异常信号。结论部分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精神障碍是其突出的临床特点和表现,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缺氧性脑病致去皮层综合征一例治疗体会大连化工公司医院李方鸣张立仁该患者在某院胰腺炎手术后突发休克,呼吸、心跳停止十余分钟,复苏后一直昏迷、抽搐、脑CT示“两侧侧脑室前角皮质下密度减低”,诊断为“缺氧性脑病、去皮层综合征(植物人)、症状性癫痫”,昏迷3...  相似文献   

8.
赵艳  赵萍  徐凌忠 《现代保健》2010,(22):120-121
Binswanger病(BD)又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1894年首先由Binswanger报道,1898年Alzheimer命名其为BD。BD为血管性痴呆的一种主要类型,它是一组以慢性高血压动脉硬化、痴呆、脑室周围白质低密度区为特征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脑微梗塞(mulriple cerebral micro-infarction)是脑动脉硬化症(cerebral artericosclerosis)的一个特殊类型,近年已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做为老年期疾病之一,并非罕见。本病于1894年为Binswanger氏首报,后又称Binswanger氏皮质下脑病(Binswanger's subcortical encephalopathy)或Binswanger氏病。本病的正式称呼应该是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但文献也有不同名称,如隙窝状梗塞(lacunar infarcts)、微梗塞(micro-infarction)、巢灶性卒中(lacunar stroke)或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多发性脑微梗塞(atherothrombotic multiple brain micro-infarctions)等。病理:其特点是在大脑额叶及顶叶深部白质,在基底节尤其是壳核,在内囊区,在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7例经临床和颅脑CT扫描确诊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7例均为CT平扫,其中5例进行了第2次CT平扫复查.结果 CT显示病灶双侧性4例,单侧性3例,5例位于顶、枕叶皮层下,1例位于额叶皮层下.病变均为低密度影呈手指状深入皮下.5例CT平扫复查显示明显吸收好转或基本吸收.结论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CT平扫主要表现皮层下弥漫性或局灶性脑水肿,顶、枕叶多见.治疗及时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扫描高血压脑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对高血压脑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1例高血压脑病患者MRI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11例患者MRI检查均有影像学改变,顶叶及枕叶脑回对称性水肿为主要形态改变,MRI信号异常部位以顶枕为主,部分病变累及颞叶及脑干,信号异常累及皮层及皮层下白质,病变部位T1WI低信号, T2WI稍高信号, FLAIR较高信号,DWI病变呈等及稍高信号。结论高血压脑病患者MRI扫描多伴有明显信号异常,多表现为脑水肿及脑实质局灶性缺血等损伤征象,能够为高血压脑病的早期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作者应用中药治疗脑血管性痴呆30例,收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30例病人中男21例,女9例;年龄54岁~84岁,平均年龄67.7岁。全部患者皆经脑 CT 或脑 MRI 检查诊断,其中显示多发性梗塞者18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者12例。同时有脑萎缩者17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14例,糖尿病者10例,高脂血症者4例,冠心病者2例。  相似文献   

13.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MRI扫描所见及神经心理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亦称Binswanger病 (BD) ,是脑深部穿透支小动脉硬化和变性所致的弥漫性脑白质病变 ,可有脑室周围白质和基底节区单个或多个腔隙性梗塞 ,自CT和MRI问世以来 ,该病的临床报道逐年增多 ,并对本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将我院自 1991~ 1998年共收治的 60例BD病人的CT、MRI资料及临床表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0例中 ,男性 35例 ,女性 2 5例 ;年龄从 5 6~ 83岁 ,5 6岁~者 9例 ,60岁~ 2 8例 ,70~ 79岁 2 0例 ,80岁以上 3例 ,平均年龄 68 3岁。有高血压病和脑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上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我院经临床诊断的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足月新生儿共28例,行常规MR检查及DWI检查,对常规MRI及DWI图像进行分析,评价DWI在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诊断优势.结果 HIE患儿在MRI上主要表现为T1WI皮层及皮层下点状、线状高信号(9例),双侧基地区信号改变(4例),颅内及头皮下出血(6例),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6例),3例无异常发现;DWI显示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内点线状高信号,双侧基底节呈对称信号增高,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呈低信号,2例头皮下血肿及1例硬膜下出血表现为呈略高信号,其余颅内出血及头皮下血肿呈低信号或无信号.结论 DWI可作为常规MRI的补充应用于早期HIE的诊断,但对HIE伴发颅内出血性改变显示欠佳.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进行性皮层下脑病,又称Binswanger痴呆(简称BD),过去东西方神经教科书一直认为罕见。近年随着CT与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发现在高龄者中相当常见。本文现将我科1992~1998年住院患者中,25例皮层下脑病的临床及CT特点进行报告。  相似文献   

16.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亦称Binswanger氏病(BD),是于1894年由Binswanger首先报告的。病变主要累及脑室周围白质及顶枕部白质。临床表现多为早期记忆障碍、性格改变,伴有不同程度的锥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进行性皮层下脑病,又称Binswanger痴呆(简称BD),过去东西方神经教科书一直认为罕见.近年随着CT与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发现在高龄者中相当常见.本文现将我科1992~1998年住院患者中,25例皮层下脑病的临床及CT特点进行报告.  相似文献   

18.
10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病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收治的10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临床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0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病例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出血及腔隙性脑梗死分别占16.98%、17.92%和17.92%,而多梗死性痴呆患者41例,占38.68%,居首位。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与VD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共同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其他相关因素包括脑血管病发病次数、病变部位、病变数目、大小,有无脑萎缩、脑白质疏松等。[结论]VD是伴随脑血管事件而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和情绪改变,并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定位体征。其防治主要是控制引起VD发生的危险因素,防止脑卒中的复发。  相似文献   

19.
杨文彬  庄建伟  林红 《现代医院》2015,(3):36-37,40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年龄、血糖、血脂、血压和胰岛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SAE患者和50例健康人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以及血压、空腹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水平,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与健康组相比,SAE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血清25(OH)D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甘油三酯、脂蛋白差异无显著性(p>0.05)。SAE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和空腹血糖负相关(p<0.05,p<0.01)。与甘油三酯、脂蛋白、胆固醇和胰岛素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皮质下动脉硬化病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降低,可能通过影响机体能量代谢参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曾群 《现代保健》2010,(16):151-152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临床表现及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CT诊断为SAE的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SAE常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且均有5~30年不等的高血压史。脑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内脱髓鞘改变、腔隙性梗死灶以及脑萎缩。结论熟悉掌握SAE的临床及CT特点,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延缓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