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1998~2003年婴儿死亡率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罗树生  王燕  高军  徐玲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3):1841-1845
目的:发现与婴儿死亡相关的因素,为降低婴儿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第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资料,计算全国的婴儿死亡率,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999~2003年婴儿死亡率平均为11.3‰;农村地区的婴儿死亡率差异较大,经济最不发达的4类农村地区的婴儿死亡率最高,达到了25.1‰;对农村地区婴儿死亡影响大的因素包括:婴儿性别、母亲民族与受教育水平、家庭饮用水类型及年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结论:经济最不发达的4类农村地区应该成为卫生干预的重点对象,应加强健康教育、引入针对性干预项目和普及社会医疗保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黑龙江婴幼儿辅食喂养的现状,为婴幼儿的合理喂养提供依据。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数据资料,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家庭经济情况、婴儿母亲文化程度、职业和地区差异对辅食添加情况都有影响。结论大部分婴儿都能够及时的添加辅食,但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的情况依然存在,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工作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3.
佛山市婴儿母乳喂养及辅食添加现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本地区婴儿母乳喂养及辅食添加现况. [方法]于2007年3~7月随机对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保门诊健康体检的0~12月婴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本地区4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81.1%,平均断奶年龄4.9个月,影响断奶的主要因素为:母乳不足、母亲忙于工作、母亲身体不适.婴儿谷类添加率4个月内37.1%,6个月92.5%;婴儿蔬菜水果类添加率4~6个月62.9%,7~9个月89.3%,1岁时100%;蛋类添加率4~6个月52.7%,7~9个月82.7%,1岁时96.9%;肉类添加率6个月71.5%,9个月90.7%,1岁时100%.父母(57.5%)及(外)祖父母(34.2%)是婴儿的主要看护人.母亲文化程度与婴儿断奶时间、谷类食物开始添加时间无关,但与婴儿三类主要辅食添加率有关.足否接受育儿指导与婴儿三类主要辅食添加率有关.家庭经济情况与肉类食物添加率无关. [结论]本地区尚需深化对母乳喂养好处的宣传,加强妇女产后保健工作,加大对年轻父母及(外)祖父母在辅食添加有关知识方面的培训,以确保本地区婴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正> 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1995年至1999年选择隆福医院地段6~12月龄母乳喂养婴儿481例,均为单胎,出生正常的健康婴儿(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儿不在本次调查内)。1.2 检测方法。采用国产Hb—14D血红蛋白仪,取左手无名指末梢血,测定血红蛋白(Hb)值。1.3 诊断方法。依据《北京市儿童保健常规》,血红蛋白值≥110g/L为正常,血红蛋白值<110g/L为贫血患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浙江省三门县婴儿喂养状况,为更好地指导儿童保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在固定的保健门诊日由儿保医师对保健体检的4~12个月龄婴儿母亲或喂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个月内全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及人工喂养率分别为53.9%、32.7%和13.4%,人工喂养的主要原因是母乳不足或产后无母乳(45.5%);6个月龄婴儿谷类、果/蔬类、蛋类、肉类、鱼虾类和豆制品的添加率分别为95.7%、83.6%、80.5%、29.6%、32.0%和31.5%;各类辅食首次添加时间集中在4~6月龄。结论4个月龄婴儿的母乳喂养率较低,辅食添加不平衡,提高母乳喂养率、改善辅食添加仍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婴儿母乳喂养状况。方法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对362例新生儿的母亲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随访调查。结果产妇出院时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为15.5%。几乎纯母乳喂养率为70.4%,80%母乳喂养率为6.1%,50%母乳喂养率为1.4%,20%母乳喂养率为1.7%,人工喂养率为5.0%。在随访的母乳喂养婴儿中,0.5个月、1.5个月、2.5个月、3.5个月、4.5个月和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9.9%、17.8%、1.5%、0.4%、0%、0%;几乎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81%、72.2%、76.7%、47.1%、1.7%、3.3%;80%母乳喂养率分别为6.7%、4.8%、9.1%、23.8%、41.3%、1.4%;50%母乳喂养率分别为0%、0.9%、7.3%、11.2%、17.0%、5.1%;20%母乳喂养率分别为1.5%、1.5%、1.8%、13.9%、35.2%、59.1%;人工喂养率分别为0.9%、2.7%、3.6%、3.6%、4.8%、31.2%:考虑到产妇出院时的人工喂养率,上述各月份的人工喂养率分别为5.9%、7.7%、8.6%、8.6%、9.8%、36.2%。结论纯母乳喂养率较低,应该加强母乳喂养重要性的宣传,尽可能使婴儿母乳喂养时间延长到6个月。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期是体格生长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是生长发育的基础 ,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是婴幼儿合理喂养的关键 ,是婴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WHO倡导纯母乳喂养是 4~ 6个月前婴幼儿的最佳喂养方式 ,同时 ,合理添加辅食对婴幼儿达到良好发育状态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对开封县农村 0~ 2 4个月婴幼儿母乳喂养及辅食添加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为指导今后婴幼儿合理营养提供科学依据。1 调查对象及方法1 1 对象 开封县农村 0~ 2 4个月婴幼儿共 4 88人。1 2 方法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 ,随机抽取开封县4个乡 ,每个乡随机抽取 6个自然村 ,每村随…  相似文献   

8.
中国7城市婴儿辅食添加状况调查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目的:了解目前城市婴儿辅食添加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长春、呼和浩特、洛阳、西安昆明以及厦门7个城市内1123例有4-12个月婴儿的母亲进行了面对面的调查,采用交叉表方法分析数据。结果:(1)有35%的婴儿在4个月前已经开始添加了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辅食;4-6个月时已添淀粉;水果、蔬菜、鸡蛋、鱼/肉和豆制品的比例分别是83%、70%、75%、79%、67%和64%;到6个月时添加一种及以上辅食的婴儿比例为99%,6种辅食全部都添加的达62%。淀粉、水果、蔬菜、鸡蛋添加次数为每天1次及以上的比例在70%及以上,而鱼、肉和豆制品仅为45%和32%。(2)促进婴儿4-6个月之间开始添加辅食的母亲方面因素有:职业为工人或干部、产后恢复工作,接受过辅食添加的宣传教育、正确掌握有关辅食添加的知识、知识来源于大众媒体、保健人员和医护人员等。结论:目前城市4-6个月的辅食添加率较高,应限制4个月以前开始添加辅食。应给广大育龄妇女提供更多、更好、更新的有关正确添加辅食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社区在宣传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998-2003年中国妇女住院分娩费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描述1998-2003年间我国妇女住院分娩费用的变化趋势及在地区与机构间的分布.方法 利用第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计算不同年份组、城市农村、不同分娩机构的顺产和剖宫产的费用,并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近年来我国住院分娩费用普遍上涨,顺产费用城乡分别从1998-1999年的1646元和597元上涨到2002-2003年的1 884元和657元,剖宫产费用城乡分别从1998-1999年的3 155元和2 327元上涨到2002-2003年的3 633元和2 392元.城市住院分娩的平均费用明显高于农村,大城市分娩费用最高,四类农村最低.结论 1998-2003年我国城乡的住院分娩费用无论顺产还是剖宫产都在上升,与其他服务费用相比,住院分娩费用的上升幅度是否合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98~2003中国妇女生育水平与生育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楚湘  吴擢春  汪涛  徐玲  高军 《中国卫生统计》2005,22(4):197-199,203
目的 探讨利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来分析1998~2003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方法 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生育率、初婚初育年龄、婚育间隔、生育间隔和出生性别比及其变化趋势。结果 我国1998~2003年常住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在1.3左右,对漏报进行调整后的总和生育率在1.5左右;城市育龄妇女的初育年龄由1998年的25.9岁推迟到2002年的26.7岁,婚育间隔从1998年的2.09年到2002年的2.52年;农村育龄妇女第1、2胎生育间隔由1998年的5.2年延长到2002年的5.9年;出生性别比由1998年的117.02上升到2002年的125.17。结论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可以用于生育状况分析;近年来我国生育率在低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但妇女的生育模式在持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1993-2003年中国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描述1993--2003年我国妇女产前、产时和产后保健利用状况及探索可能的原因。方法利用1993、1998和2003年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1993--2003年间,城乡孕早期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分别从9.9%和37.6%上升到58.1%和73.3%;城乡产前检查次数符合率分别从47.3%和11.4%上升到57.6%和36.6%:产后访视率农村从36.7%上升到42.2%,而城市的则从44.0%下降到39.7%;未住院分娩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认为没必要、经济困难和急产;农村在家分娩妇女由专业人员接生的比例从67.5%下降到51.4%。结论 过去的10年我国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有较大提高.但产前、产时和产后3个阶段保健利用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产后保健利用水平提高缓慢以及农村在家分娩妇女由专业人员接生比例下降的现象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2.
13.
北京石景山区婴幼儿母乳喂养与辅食添加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石景山区婴幼儿喂养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儿童保健工作.[方法]在全区13个中心保健科固定的保健门诊日由儿保医师对保健体检的4~17个月龄婴幼儿母亲或喂养人进行问答式调查.调查结果入机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①四个月内完全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及人工喂养率分别为56.7%、31.3%及12%;人工喂养主要原因(占66%)是母乳量少、始于新生儿期的占76.6%,干扰母乳喂养的有些因素是可以避免的;辅食早加率23.9%,早加辅食行为与喂养方式关系密切.②辅食开始添加的时间74%选择4~6个月;开始添加的品种80.4%为蛋黄或米粉;但肉豆类6~8个月添加率不足30%,8月龄后未添加率近20%,且应用频数低,以1~3次/周主.[结论]母乳喂养工作仍有待加强,母乳喂养指导的同时不可忽视辅食添加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1998-2002年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1998-2002年我国高出生性别比的人群、地域特征,为降低我国的出生性别比提供线索.方法 利用第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资料,计算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人群的出生性别比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1998-2002年间我国出生性别比呈上升趋势,城市的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而农村普遍偏高,尤其是二、三类农村;中部地区的出生性别比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出生性别比随着母亲受教育程度降低和产次的增加而增高,2孩以上的孩子随姐姐数的增多其出生性别比明显升高.结论 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升高主要发生在农村2孩以上孩次的孩子中,是传统文化和农村经济落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欠缺等现状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乳源喂养时间及不同母乳喂养时间、添加辅食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展览路医院接受过敏性疾病诊断的小儿246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乳源喂养时间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相关性,以及不同母乳喂养时间、添加辅食时机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相关性.结果 ①母乳喂养的3~6月龄和>6月龄的婴儿过敏性疾病发生率均低于人工喂养组(x2值分别为4.09、4.62,均P<0.05);②母乳喂养至3~6月龄的小儿在6个月以内(包括6个月)添加辅食的过敏发生率与6个月以上添加辅食的过敏发生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x2=5.93,P<0.05).结论 母乳喂养可以显著降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辅食应在6个月以后添加,且避免已明确的高致敏食物,以降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对其远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上海市城区某社区2009年以来的婴儿喂养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对上海市城区某社区儿童保健系统中2009-2011年原始的儿童常规体检资料进行筛选,筛选出1 789名对象纳入研究,对纳入的儿童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断奶年龄、辅食添加时间以及辅食添加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结果上海市城区某社区婴儿4、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33.0%和22.8%,平均断奶年龄为6.4个月;4月龄前已有61.3%的婴儿添加了辅食,添加辅食的种类较齐全,6月龄内添加3类辅食的婴儿达到54.3%,且6月龄和12月龄时加多类辅食的婴儿体重和身高均高于添加单一辅食的婴儿;但直到12月龄,奶类、谷类和蔬菜的日摄入量仍有52.7%、50.5%、57.9%的婴儿未达到营养学会妇幼分会提出的婴儿食物推荐量。结论该社区的4、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低且断奶年龄早;辅食添加存在不合理现象,辅食添加过早、某些种类的辅食添加量过少。  相似文献   

17.
1991-2003年中国农村妇女分娩地点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描述1991年以来我国农村妇女分娩地点的变化趋势及在地区与人群间的分布.方法 利用我国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 我国农村妇女在家分娩的比例从1991-1993年的70.12%下降到2001-2003年的27.52%,住院分娩比例则从1991-1993年的27.30%提高到2001-2003年的68.92%:到县及县以上医院分娩比例上升的速率高于到乡镇卫生院分娩的比例;住院分娩率因年龄、生育史、收入、教育及职业的不同而不同.结论 我国农村妇女的分娩地点逐渐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以家庭分娩为主转向了近年的以住院分娩为主,但部分农村(如四类农村)地区妇女的住院分娩率还未达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0-2010》的要求.因此仍需努力提高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农村妇女的住院分娩率.  相似文献   

18.
1991-2003年中国农村妇女未住院分娩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1991-2003年我国农村妇女未住院分娩的变化情况以及在家分娩孕产妇的接生人员和费用情况.方法 对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农村妇女的未住院分娩率不断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一、二、三、四类农村差别较大,分别从1991-1993的43.19%、71.72%、76.78%和92.42%下降到2001-2003年的7.17%、17.48%、36.43%和66.80%:农村合计在家分娩的孕妇由受过训练的接生人员接生的比例从1991-1993年的67.51%下降到2001-2003年的51.37%.农村在家分娩费用在50~200元左右.结论 我国农村未住院分娩(主要是在家分娩)的比例在不断减少,但由接受过专门培训的接生员接生的比例在下降,这一情况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