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认识肠道微生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生态学中,人需要在物质、能量、及信息转运中才能生存繁衍,这三要素不仅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样的外环境中,在人体内环境中同样需要三者的相互统一。肠道微生态作为人体内环境重要组成之一,关系着人体生理、病理甚至心理多方面,并在这三要素相互作用下与机体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以及相互制约的平衡体系。如果失去这种平衡,机体则呈现出微生态失调,产生多种疾病。随着中医学研究的引入,中医的整体观、阴阳平衡学说、藏象学说、体质学说、正邪致病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解释肠道微生态和宿主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通过中医药改善肠道微生态来治疗部分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2.
氧化还原平衡体现了阴阳平衡思想,氧化还原机制与体质学基本原理及体质三级预防理念有着相似之处,氧化还原机制的多样性研究为体质分类研究提供了切入点。对不同体质的人群进行氧化还原状态检测,一方面可诠释体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可为"治未病"提供可供参考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Chronic diseases are global threats to human health. By apply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eory of body constitution to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comprehensively identifying and differentiating the syndrome, disease, and constitution, TCM can be fully used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his manner, population-based and evidence-based modern medicine can organically align with the individual-focused and speculation-based TCM, with subsequent benefits for the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reducing their burden on human health.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对健康要求的提高,现代医疗正从以临床治疗为中心的模式向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及参与性的"4P"模式转变.为了加强中医药预防疾病的作用,中医提出了状态学说,将人群分为"未病态""欲病态""已病态"三类,"欲病态"又被称为前证.前证的提出具化了治未病思想,且为构建中医健康管理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前证的临床应用体现在...  相似文献   

5.
徐学河  周亚东 《中医学报》2020,35(3):504-507
中医学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的生命活动,讲求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的有机协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内部的动态平衡,致力于恢复人体最本然的状态,与生态学的整体性、有机性、动态性、绿色性等观念息息相关。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以人为本"的认识论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顺应自然发展变化规律,在诊疗疾病以及预防养生中要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体现了整体性生态学属性;五行学说把人体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划分为有机配合的五个系统,同时还将这五个系统与五方、五季、五时、五气、五谷等联系起来以说明人体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有机性生态学属性;气血学说与阴阳平衡观念认为,一旦人体的气血阻塞不通或阴阳的动态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机体发生异常,体现了动态性生态学属性;中医师通过四诊合参的方式确定患者的辨证分型,再运用天然药物、针灸等为患者治疗疾病,体现了绿色性生态学属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气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和寒热错杂体质多寐病患者的体质进行判别与分析,采取同病异治的方法针对多寐患者偏颇体质进行调理,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实践证明体质辨证是临床疾病辨证论治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应用于慢性病和疑难病治疗与调摄。对于人体体质的认识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临床的具体运用中不能局限于目前所颁布常见体质相关内容,而要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和丰富中医对人体体质的认识,从而为中医药更加精准解决各类临床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医神理论是从古代哲学中发展演化而来的中医基础理论核心内容之一。文章通过神的概念、神的来源、神的分类、神的功能及神理论与健康状态的关系等方面介绍神理论。而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权利,更是医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有诸内必形诸外"可以通过眼神、神情、气色、体态、舌象、脉象等外在表现出的特点判断神的状态从而达到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民族医药与中医药在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上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其各自理论及对围绝经期的病因病机相似,都是从气血方面以及相关脏器的生理功能方面入手。在治疗上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辨证施治,从而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平衡而治病的目的。但在具体治疗方法与药物上,因为地理人文环境的不同,以及当地特色药材的不同,各民族医学又带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如壮医"毒虚致百病",治疗当以补虚祛毒为法;蒙医将治病的方法高度概括为"食、行、药、械",因病、因人、因时用不同的药物,不同的剂型和采用不同的服药法。维吾尔医在治疗原则上以欧姆日台比耶(生命七要素)为基础,提倡精神疗法、饮食疗法、排泄、止泄、运动疗法、休息疗法、调整睡与醒、动与静疗法、新鲜羊皮被盖法等传统特色疗法。回医以其"四性体质学说",针对宁夏地区人民的特殊体质,善用"香药"发挥其芳香化湿的药效。"药乃局限于人",是朝医所独有的药性观,朝医注重人体对药物的选择性。藏医学中的"人体内环境动态论",要求以动态思维去辨病治疗,因其特殊地理环境,其药物品种、药效及炮制、服用方法也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中医体质能对人在生理状态下进行划分,但不少医务工作者认为在病理状态时,中医体质应被“证”所取代。本文通过对中医体质的生理学和病理学范畴进行论述,探讨中医体质和中医“证”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在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作用,从而明确中医体质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并指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0.
说告别中医者,夸大了科学的实用成效,忽略了中医药的精神所在,更不明白中医药的深厚道德部分,中医是智慧之学,医者意也,其思维过程产生的威力,不限于科学,亦能推动科学。  相似文献   

11.
马有度教授指出体质是人们在先后天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符合天人相应观的一种正常身心状态。马教授认为体质之基缘于先天,体质之成赖于后天,体质之态别于病态,体质之用利于防治,并提出常体、寒体、热体(火体)、特敏体是正常人群常见的四类基础体质,这对于研究体质的真实内涵和指导中医药防治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医临证四大核心理念之制宜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与自然、社会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发生联系。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体质、年龄、性别、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因而在治疗上须依据疾病与患者、地理、气候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定相适宜的治疗方法,即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制宜观是指导中医临证的重要观点,是基于整体观念,以追求人体内外环境协调平衡为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精准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表述健康状态的概念十分类似,它们分别是平衡与稳态。中医学不仅以平衡(阴平阳秘)作为健康的标志,还在临床上把治疗的目标定为"以平为期"。现代医学稳态概念的提出已近100年,其维稳机制的认识是从最初的"拮抗装置"到后来的负反馈原理,以及结构稳定性的发现,但稳态理念一直停留在生理学层面,没有更多地运用到临床医学中。一直到21世纪初开始的系统医学研究才使它有了新的开拓。系统医学的稳态可以用方向盘或直角坐标系里的功能曲线蛛网模型来图示。方向盘可以直观地表述机体功能的动态平衡,而基于稳态蛛网模型分析提出的系统医学基本公式,对于指导中西医临床具有普适意义。它可深入解读健康、亚健康、疾病的定义并分析疾病内、外因之间的数学关系,有利于把握"治未病"及稳态调节过程等。应用系统医学的稳态理念解释或整合中医平衡,可促进中医的现代化与系统中医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血栓前状态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栓前状态的治疗可以减少远期栓塞性疾病的发生,也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精髓。目前西药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的常规剂量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而增加治疗量又使出血风险以及消化道不良反应提高,终点获益率下降。因此,结合中医学理论,发展单味中药、复方中药制剂、中成药等纯天然的抗血栓药物是目前血栓前状态治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包括天人相副、人天依存、天人相合等不同认识。西医学整体观包含着"人的可分解性",即合整体观;中医学整体观的核心是人与环境、人体自身的"不可分割性",即元整体观。从元整体观探讨天人相应的理论内涵可知,天人相应包含天人本一、以人应天、天人合一在内的逻辑递进的多层次概念。其具体表现在:从宇宙本体论来看,天人相应首先是天人本一;从宇宙发生的过程看,人的健康疾病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从宇宙生态平衡角度看,养生防病上需要天人合一。阐明"天人相应"理论深层次内涵,有助于从根本上理解健康与疾病及其防治,有益于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平乐正骨平衡理论将恢复机体的平衡作为骨伤科疾病治疗的主要目标,其在痛风防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内脏协调平衡以防患于未然、养生固本;(2)标本兼顾以防病情加重;(3)膳食平衡以防疾病复发。通过恢复人体之气、血、津液、筋骨、肌肉以及脏腑功能等各种平衡,除去机体的太过与不及,从而达到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Chinese medicine (CM) is widely applied in cosmetics and dermatology. The theory of CM believes that skin characterizations reflect the internal status of balance which can be represented by body constitution, but relevant studies are few.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constitution of CM and skin condition. Methods: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from a private health and beauty clinic in Tokyo, Japan from June 2013 to January 2015. Each participant was assessed using Constitu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Questionnaire (CCMQ) for body constitution and the Baumann Skin Type Questionnaire for skin type.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ody constitutions on skin types. Results: A total of 187 Japanese females were recruited in this study. Higher dampness-heat and phlegm-dampness scores were associated with oilier skin while higher qi-depression and blood-stasis were associated with drier skin. Higher score in Inherited Special and yin-deficiency constitutions tended to have more sensitive skin, and higher score in blood-stasis was associated with more pigmented skin and wrinkles. Conclusions: Our findings supported the "Constitution-Skin Correlated theory" in CM. Understanding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kin conditions and the body constitutions might be helpful to explore more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options for skin care and dermatological diseases through modifications of the unique body constitutions using CM modalities.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深刻地体现出了"生生文化"。在理论上,中医学用阴阳的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讲求协调阴阳以达平衡、保健康,体现着生生之理;在实践上,中医学是一种"方技",医者根据阴阳二气变化的自然规律以及人体病变情况,使用适当的方剂调养正气,使生生之气得到调补充盈,从而可以进行不息的生命活动;在疾病的预防上,中医学的针刺、艾灸、拔罐、推拿、导引以及养生保健的药物有利于维护、培养人体生生之气,从而达到治未病的效果。中医学深刻地遵循自然之理,与人的生生之气相通相合,由此助长人体内的生生之气,使人类生命得以延续传承。天地合德而生人,中医学在探求生命健康和治病救人的实践中不断地践行行医之德,同时也是在践行天地之德。简而言之,中医学是一门用生生之具去循生生之理、助生生之气、行生生之德,最终达生生之道的科学。  相似文献   

19.
中医手法包括针法、灸法、推拿、整骨、刮痧、拔罐、功法、针刀等中医特色诊疗手法。作用机制为通过皮部—络脉—经脉—脏腑这一由表及里的疾病防治网络,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目的,进而发挥平衡阴阳、调整脏腑的功能。中医手法是调理人体"亚健康"状态最适宜的手段,在人类健康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带来的威胁日渐严重, 慢病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慢病现状进行分析, 针对慢病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着重讨论了中医药在慢病防治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提出中医学倡导的整体平衡协调的健康观有助于完善适合新的医学模式下的慢病防治管理理念, 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维护模式有助于充分发挥慢病患者的自我主观能动性, 丰富且有效的干预技术为慢病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手段。提出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自身特点和优势, 自觉将中医药融入到慢病的健康管理和防治工作中去, 采取更加积极和科学的疗效评价方法来确认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优势环节, 更加科学合理应用中医药, 走出一条中西医共同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慢病防治管理道路, 满足我国慢病防治和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