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状态下小鼠皮下组织感染茄病镰刀菌的致病过程,探讨皮肤镰刀菌病发病机制.方法试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A组皮下接种(1×106cfu/animal);B组皮下接种(1×108cfu/animal);C组免疫抑制 皮下接种(1×106cfu/animal);D组免疫抑制 皮下接种(1×108cfu/animal).观察小鼠的系统症状(食欲,精神状况,体重)和皮损变化.在不同天数处死小鼠并解剖,皮肤和各脏器行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取小鼠血液行真菌培养.结果四组均见局限性感染,未见播散性感染.相同免疫状态下,感染程度B组》A组,D组》C组;相同接种菌量下C组》A组,D组》B组.皮肤组织病理可以见到茄病镰刀菌较强的血管侵袭性.结论小鼠免疫状况和致病菌接种量是茄病镰刀菌致病的关键因素.茄病镰刀菌有其自身的致病特点.  相似文献   

2.
20110072实验性小鼠皮肤着色真菌病MCP-1和MIP-2研究/柴宝(广东医学院深圳南山医院皮肤科),熊瑛∥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5(3).-133~136ICR小鼠分为三组,A组为健康小鼠足垫皮下接种灭活卡氏支孢霉悬液(1.0×108cfu/mL,0.025 mL);B组为健康小鼠足垫皮下接种卡氏支孢霉悬液(1.0×108cfu/mL,0.025 mL);C组为免疫抑制小鼠足垫皮下接种卡氏支孢霉悬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同来源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的致病力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实验组小鼠分为R组和H组,分别经呼吸道吸入接种分离自广西野生银星竹鼠的PM菌株(竹鼠寄生株)及广西地区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iosis marneffei,PSM)患者血液的PM菌株(人感染株)活菌悬液,7天后处死并解剖,肉眼观察肺脏感染情况;取左肺下叶组织行真菌培养并比较阳性率差异;取左肺上叶组织行病理切片观察了解其病理改变;取右肺组织匀浆接种PDA平板培养基25℃培养48h后计数菌落,比较二者肺组织菌载量,同时分析安慰剂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小鼠(R组和H组)感染PM后发病率100%;两种不同来源的PM感染小鼠后肺脏肉眼观察无明显差异;感染不同来源PM的小鼠肺组织菌载量无差异;不同来源PM感染的小鼠肺脏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安慰剂组小鼠有轻微病理改变;空白对照组小鼠无病理改变。结论两种不同来源的PM菌株经呼吸道吸入感染途径均可引起小鼠肺部致病;竹鼠寄生株PM与人感染株PM对小鼠的致病力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左旋多巴对马尔尼菲青霉黑素合成的影响及黑素化是否影响马尔尼菲青霉对抗真菌药的敏感性。 方法 将马尔尼菲青霉临床分离株GXMU121011分别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37 ℃培养7 d,观察左旋多巴不同浓度(0.1 ~ 10.0 mmol/L)和马尔尼菲青霉不同接种密度(1.0 × 105 ~ 1.0 × 107 cfu/ml)对马尔尼菲青霉黑素生成的影响。用纸片法进行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分别测定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8株马尔尼菲青霉菌株在含左旋多巴和不含左旋多巴培养时的抑菌圈大小。 结果 左旋多巴浓度由0.1 mmol/L增加至1.0 mmol/L时,马尔尼菲青霉菌落变黑程度随之增加;左旋多巴浓度处在1.0 mmol/L或3.0 mmol/L时,菌落最黑,左旋多巴浓度继续增加时菌落黑化程度减轻,左旋多巴浓度在10.0 mmol/L时菌体出现轻微皱缩的现象。菌落颜色随着接种菌密度的逐渐升高而加深。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对含左旋多巴培养的马尔尼菲青霉抑菌圈平均直径均显著小于不含左旋多巴培养的马尔尼菲青霉(P < 0.05)。 结论 左旋多巴的浓度和接种菌落的密度影响马尔尼菲青霉黑素的生成。黑素化培养可以降低酵母相马尔尼菲青霉对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鼠感染两种不同来源的马尔尼菲青霉菌(PM)后脾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用分离自广西银星竹鼠的野生PM菌株(A组)和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PM菌株(B组)的菌悬液经腹腔注射感染健康小鼠,并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作为阴性对照。接种10周后处死(中途死亡的小鼠随时解剖)小鼠,解剖、观察内脏感染情况,选取小鼠脾脏行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HE)及过碘酸锡夫染色(PAS),观察其基本病理变化。结果A、B组PM感染的小鼠脾脏均可见炎性灶状病变、脓肿或肉芽肿形成;PAS染色可见真菌孢子;比较第10周解剖的小鼠与中途死亡小鼠脾脏病理变化,前者脏器组织中病变及真菌数量明显减少,部分消失,C组小鼠无死亡,内脏未见肉眼病变。结论野生PM和临床分离PM均能使具有正常免疫功能小鼠的脾脏感染,且部分小鼠感染PM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可以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6.
小鼠皮肤卡氏支孢霉感染动物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卡氏支孢霉感染小鼠模型.方法 ICR小鼠分为4组,A组为健康小鼠,足垫皮下接种1 × 108孢子数/mL卡氏支孢霉悬液组;B组为免疫抑制小鼠,足垫皮下接种1 × 108孢子数/mL卡氏支孢霉悬液组;C组为免疫抑制小鼠足垫皮下接种1 × 106孢子数/mL卡氏支孢霉悬液组;D组为对照组,健康小鼠足垫皮下接种生理氯化钠溶液.接种后第7、30、60天时测量各组小鼠足垫厚度,处死并进行足垫病理及真菌检查.结果 A、B、c组小鼠接种处均出现肿胀、发黑、溃疡、结痂,感染发病率均为100%.A组足垫厚度在接种后第7天、30天分别为(2.85±0.47)mm、(2.40±0.45)mm,后者较前者显著下降(P<0.05);第60天为(1.64±0.13)mm,较第30天显著下降(P<0.05).B组在接种后第7天、30天分别为(1.80±0.21)mm、(2.19±0.27)mm,后者较前者显著增厚(P<0.05);第60天为(1.86±0.22)mm,较第30天显著下降(P<0.05).C组在接种后第7天、30天分别为(1.51±0.11)mm、(1.98±0.06)mm,后者较前者显著增厚(P<0.05),第60天为(1.82±0.09)mm,较第30天显著下降(P<0.05). D组则无显著改变(P>0.05).实验组基本病理改变为坏死、脓肿、慢性肉芽肿形成.HE、PAS染色可见硬壳小体,皮损处脓液直接镜检可见硬壳小体,培养为卡氏支孢霉生长.对照组未感染卡氏支孢霉.结论 卡氏支孢霉鼠足垫皮下接种免疫抑制和健康小鼠均可成功建立皮下着色真菌病模型.  相似文献   

7.
作者共使用8株麻风菌(6株是由未经治疗的瘤型麻风病人在小鼠中的传代菌株,2株是直接从病人接种于小鼠者)。感染菌量为5.0×10~3和1.0×10~4。治疗组每个菌株接种15只小鼠,并用20只小鼠作为不治疗的对照组。利福平在饲料中的含量分别为0.01、0.003、0.001、0.0003%。测定最小抑菌剂量时,除SBL_(16282)菌株在接种后75天给药外,均从感染之日起连续给药。当对照组小鼠每足垫菌数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补体受体3(CR3)在小鼠巨噬细胞识别马尔尼菲青霉中的作用。方法 以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为靶细胞,分别与马尔尼菲青霉灭活分生孢子、灭活酵母细胞、活分生孢子、活酵母细胞在37 ℃,5% CO2培养箱中共同培养1 h后,逆转录PCR检测CR3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CR3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吞噬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共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siRNA靶向下调巨噬细胞CR3的表达后与马尔尼菲青霉灭活分生孢子共培养,按照前述方法检测吞噬率及各细胞因子水平。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测各组间指标差异。结果 RAW264.7细胞与马尔尼菲青霉灭活分生孢子、灭活酵母细胞、活分生孢子、活酵母细胞共培养后, 四组之间比较,CR3 mRNA、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吞噬率分别为95.14%、89.56%、91.03%、90.78%,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共培养后,白介素(IL)2、干扰素(IFN)γ等Th1型,IL-4、IL-10等Th2型细胞因子均呈不同程度升高,但四个共培养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iRNA靶向下调CR3表达后,RAW264.7细胞与马尔尼菲青霉共培养,其对马尔尼菲青霉的吞噬率下降为10.89%,与未干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与未干扰组比较下降。结论 CR3为巨噬细胞识别、介导吞噬马尔尼菲青霉的模式识别受体之一;IL-2、IFN-γ Th1型,IL-4、IL-10 Th2型细胞因子可能均参与巨噬细胞抗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免疫。 【关键词】 巨噬细胞; 马尔尼菲青霉; 受体,补体; 疾病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AIDS患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Ps 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柳州市人民医院2010年4月-2014年7月236例AIDS住院患者,其中观察组为临床确诊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54例,对照组为无机会性感染82例,通过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ALT,AST指标,运用ROC曲线分析方法,评价以上指标诊断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最佳诊断值。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ALT,AST检测值(中位数)分别为39.5U/L,118.0U/L和25.0U/L,27.5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AST1倍正常值上限(ULN)且ASTALT时,用于诊断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95%CI 0.881~0.959)(P0.05),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73%,96.34%,97.82%和80.61%。结论基于ROC曲线分析,对于临床表现为可疑合并DPs M的AIDS患者,当AST1×ULN且ASTALT时可作为早期诊断DPs M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马尔尼菲青霉菌经皮肤损伤途径感染小鼠致病力情况。方法将马尔尼菲青霉菌野生株和人感染株孢子悬液分别注入鼠尾皮内,观察接种后发病情况,于第15,50 d分批处死、解剖。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导致小鼠皮肤感染发病率为100%,而85%小鼠皮损可自行消退痊愈,15%小鼠出现皮肤播散性感染;组织病理示:皮损处细胞性炎症反应在皮损中显著。从发病时间和早期病变严重程度比较,野生株致病力显著强于人感染株(P<0.05);但是从后期病变严重程度和自行痊愈率比较,野生株和人感染株致病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可以经皮肤损伤引起小鼠致病,其引起机体剧烈细胞免疫应答反应是致病力重要因素之一;野生株和人感染株感染早期致病力有差异,预后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它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尤其是HIV感染者的严重播散性感染。近年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已成为东南亚艾滋病患者继结核病和隐球菌病之后第三位最常见疾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如未能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死亡率高达91.3%。因此,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组白介素18在抗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动物模型,设置对照组(单纯白念珠菌感染组)与处理组(白念珠菌感染前注射重组白介素18)。用平皿稀释法检测肾脏、脾脏组织菌落形成单位(cfu)数目;制作肾、脾脏组织病理学标本,评估其病理学分级;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脾脏干扰素γ分泌水平。结果 感染后2,3,7天,处理组肾脏cfu分别为4.996 ± 0.063,4.765 ± 0.188,3.985 ± 0.133,对照组肾脏cfu分别为5.786 ± 0.110,6.097 ± 0.079,5.996 ± 0.082,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脾脏组织cfu值也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肾脏组织病理学评分处理组低于对照组,处理组较对照组感染程度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脾脏组织病理学评分处理组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检测脾脏干扰素γ分泌水平,感染后2,3,7天,处理组分别为73.529 ± 6.070,92.181 ± 7.820,108.564 ± 9.802 pg/mL,对照组分别为40.511 ± 4.456,59.414 ± 5.041,64.455 ± 5.272 pg/mL,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重组白介素18在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中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不同条件、不同来源和不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分泌磷脂酶的情况;观察胞外磷脂酶对菌株毒力的影响。方法 分别在30℃和37℃下用蛋黄平板法培养不同来源的40株新生隐球菌,计算沉淀圈比值(PZ值),比较其磷脂酶活力的不同;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用小鼠的平均生存期及脑组织菌落形成单位(cfu)比较分泌磷脂酶和不分泌磷脂酶菌株毒力的变化。结果 39株菌的菌落周围产生明显白色沉淀圈,PZ值在30℃和37℃培养条件下分别为0.529±0.121和0.523±0.143;血清型A、B及AD和D型的PZ值分别为0.541±0.116、0.518±0.036和0.472±0.051;不同温度间和不同血清型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临床株和环境株PZ值分别为0.501±0.049和0.565±0.131,差异有显著性(P<0.05)。感染分泌磷脂酶菌株和不分泌磷脂酶菌株两组小鼠脑组织的cfu分别为518.67±203.86和226.47±196.13,两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8.90d和26.39d,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温度对新生隐球菌磷脂酶活力没有影响;其中临床分离株比环境分离株磷脂酶活力强;不同血清型菌株的磷脂酶活力无差别;分泌磷脂酶的菌株毒力比不分泌磷脂酶菌株的毒力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形态白念珠菌致敏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对免疫抑制小鼠白念珠菌系统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及所对应的细胞因子改变。方法孢子相和菌丝相白念珠菌在体外分别致敏小鼠骨髓来源的DC(BM-DC),测定混合培养上清IL-12水平;尾静脉回输免疫抑制小鼠体内后,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脾IFN-γ及IL-4水平,并检测肾携菌量。结果DC孢子致敏组上清IL-12水平(380.2±104.13)pg/mL明显高于DC菌丝致敏组和对照组(P<0.05);而DC菌丝致敏组(74.79±23.47)pg/mL与单纯DC培养组上清IL-12水平(19.71±9.21)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孢子致敏DC、菌丝致敏DC分别过继免疫小鼠后,前者脾脏IFN-γ水平(269.43±17.34)pg/g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IL-4水平(6.23±0.37)pg/g则明显低于其他对照组(P<0.05);荷菌一周后孢子致敏DC回输组小鼠肾携菌量(3.58±2.32)×102CFUs与健康小鼠荷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肾携菌量比较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尾静脉回输白念珠菌孢子体外致敏的小鼠骨髓来源DC可有效诱导免疫抑制小鼠抗白念珠菌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体外加入氟康唑培养菌丝相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外分泌蛋白质变化情况。方法11株马尔尼菲青霉菌分别接种于含8μg/mL和不含氟康唑的30mL沙氏液基(SDB)中,25℃培养1周。E-test法测定不同培养液中菌丝对氟康唑的药敏。同时提取培养液中的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比较外分泌蛋白质差异。结果含氟康唑SDB中的马尔尼菲青霉菌菌丝悬液均变为玫瑰红色,不含氟康唑SDB中菌丝悬液颜色不变红。含氟康唑SDB中菌丝氟康唑MIC值显著增高(P<0.01),而且分泌67.5kDa蛋白质。结论在25℃沙氏液基中,8μg/mL氟康唑可以诱导马尔尼菲青霉菌产红色色素并分泌67.5kDa蛋白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如何利用血培养法从HIV阳性患者血液标本检测马尔尼菲青霉菌。方法从两个不同部位分别无菌抽取患者血液于2个BD需氧血培养瓶中,用BD9240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仪器阳性报警后,若涂片见到真菌孢子或菌丝,初代培养用沙氏琼脂培养基及血平板35℃培养。对于丝状菌落适时转种2块沙氏琼脂培养基,分别进行35℃和25℃培养。每日观察菌落及菌体形态变化情况,用乳酸酚棉蓝染色法观察菌体形态。结果从63例HIV阳性患者送检的血培养中检测出6株马尔尼菲青霉菌。结论采用血培养法可以从HIV患者的血液标本中检测出马尔尼菲青霉菌,细菌室应提高检测能力,及时准确检测出马尔尼菲青霉菌。  相似文献   

17.
马尔尼菲青霉临床分离株的rDNA 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设计马尔尼菲青霉种特异性引物,探讨马尔尼菲青霉病更加确切的诊断方法.方法 实验菌株为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保存的4株马尔尼菲青霉,来源于国内不同地区.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 PCR扩增马尔尼菲青霉rDNAITS,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测序结果在基因库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搜索,并依据序列对比、分析.结果 4株临床分离的马尔尼菲青霉的rDNA ITS序列相同.与国外来源于美国、印度尼西亚、法国、澳大利亚的马尔尼菲青霉rDNA ITS序列基本一致.马尔尼菲青霉与荚膜组织胞浆菌、新生隐球菌、念珠菌的rDNAITS序列差异较大,青霉和曲霉属间rDNAITS的序列相似性较低,而青霉种间rDNAITS序列的差异不大.结论 不同来源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株间乃至不同青霉的种间的rDNA ITS序列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提示该区可能不适于作为靶基因来设计马尔尼菲青霉的种特异性引物或探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