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患者男,65岁,面部溃疡,口腔糜烂伴发热20余天,皮肤科检查见面部多个溃疡,口腔,咽部大片糜烂,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增大,皮损分泌物,淋巴结穿刺液,血液和皮损组织直接涂片和真菌培养均发现马尔尼菲青霉。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皮肤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女,34岁.因间歇性发热、贫血4个月.面部及躯干丘疹、斑块1个月就诊.皮损表现为面部、躯干以及四肢广泛分布的疣状增殖性丘疹、斑块,上覆蛎壳样痂屑.皮损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病.经多次HIV抗体和抗原检测,最终确诊为艾滋病.予抗真菌及抗病毒治疗,患者皮损消退,一般情况迅速好转.  相似文献   

3.
播散性皮肤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患者男,38岁。曾先后患肺结核、眼部肿瘤。1年前,背部、颈部及下颌部先后出现脓肿、结节,真菌学检查示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细胞免疫极度低下。口服伊曲康唑并予肌注IL-2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鼠感染两种不同来源的马尔尼菲青霉菌(PM)后脾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用分离自广西银星竹鼠的野生PM菌株(A组)和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PM菌株(B组)的菌悬液经腹腔注射感染健康小鼠,并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作为阴性对照。接种10周后处死(中途死亡的小鼠随时解剖)小鼠,解剖、观察内脏感染情况,选取小鼠脾脏行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HE)及过碘酸锡夫染色(PAS),观察其基本病理变化。结果A、B组PM感染的小鼠脾脏均可见炎性灶状病变、脓肿或肉芽肿形成;PAS染色可见真菌孢子;比较第10周解剖的小鼠与中途死亡小鼠脾脏病理变化,前者脏器组织中病变及真菌数量明显减少,部分消失,C组小鼠无死亡,内脏未见肉眼病变。结论野生PM和临床分离PM均能使具有正常免疫功能小鼠的脾脏感染,且部分小鼠感染PM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可以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5.
例1女,22岁,会阴部反复溃疡伴渗出液2月余,慢性贫血病容,面部可见散在分布疱疹,口唇黏膜破溃,双侧颈部可触及一肿大淋巴结。例2男,46岁,全身酸痛,乏力不适,后逐渐出现发热,T 39℃以上,前胸部可见散在分布皮下瘀点,右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例3女,4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畏寒、寒颤,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四肢偶见瘀斑,脸部见散在分布红色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3例均有发热、贫血、皮疹或溃疡、脾大等。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均呈三系减少,肝功:AST和(或)ALT升高,HIV抗体(+),血培养见马尔尼菲青霉菌等特征。均诊断为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0岁。 主诉:发热30余天,面部、躯干红色斑丘疹1周。 现病史:患者30余天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发热,伴畏寒,多于午后发生,体温介于38~41℃。1周前于面部、躯干出现散在红色斑丘疹,无伴痛痒,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起病以来自觉乏力,少许干咳,无伴胸痛、腹痛。小便无异常,大便2~3次/天,较稀,胃纳睡眠差,体重下降约30斤。  相似文献   

7.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一种机会致病性、双相型真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目前已成为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致死性、机会性感染之一。有关马尔尼菲青霉菌致病机制及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主要就马尔尼菲青霉菌致病机制的近期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1月本院收治,并经省级疾病控制中心确诊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52例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该病以长期发热、进行性消瘦、咳嗽咯痰、皮疹、贫血、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外周血CD4+<50×106/L者47例,80×106/L~100×106/L者3例,>105×106/L者2例;血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均阳性,其中痰培养阳性23例、皮疹疱液培养阳性5例、骨髓培养阳性3例,口腔白念珠菌阳性21例,19例痰培养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阴沟杆菌等均阳性,痰结核杆菌阳性6例,非结核分枝杆菌阳性2例,HBV-DNA阳性11例,HCV-RNA阳性9例(其中7例HBV,HCV双阳性),合并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各4例;氟康唑、伊曲康唑或二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等治疗,好转38例,自动出院8例,死亡6例。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表现复杂,以长期发热、进行性消瘦、咳嗽咯痰、皮疹、贫血、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多发生于外周血CD+<50×106/L者,二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疗效优于咪唑类药物。  相似文献   

9.
马尔尼菲青霉病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尔尼菲青霉病(PSM)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PS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3例患者中并发艾滋病(AIDS)84例,非AIDS 9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损、消瘦、贫血、淋巴结增大、咳嗽等.并发AIDS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皮损泛发,且有坏死.93例患者中CD4+细胞下降84例,临床标本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血液、组织或脓液、骨髓.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两性霉素B单独或联合治疗,以两性霉素B联合伊曲康唑口服疗效最佳.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PSM好发于AIDS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两性霉素B治疗效果肯定:合并AIDS的PSM患者与非AIDS患者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马尔尼菲青霉病主要流行于我国气候温暖、潮湿的南方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已成为艾滋病患者的死因之一.我国主要见于福建、广西和广东地区,现报告湖北地区首诊艾滋病并发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不典型马尔尼菲青霉的形态学变异。方法将待研究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株Y株、M株和P株接种到沙堡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分别置25℃和37℃培养,连续观察株间菌落、镜下的形态学差异,并照相。结果Y株在25℃时形成酵母样或膜样菌落,可快速高产葡萄酒样红色素,镜下呈较细的菌丝结构,未见帚状枝结构;37℃培养为酵母样菌落,镜下菌体形成典型酵母样细胞;M株与P株形态学特征相同,与文献中对马尔尼菲青霉形态学特征的描述一致。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种内存在具不典型双相型,且高产色素的表型变异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高效克隆马尔尼菲青霉新基因的方法。方法从生物信息库中找出已知的酿酒酵母、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烟曲霉、构巢曲霉SKN7氨基酸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PCR扩增获得部分马尔尼菲青霉SKN7 cDNA片段,随后应用RACE技术分别扩增其5′端和3′端未知序列。结果简并PCR扩增可产生多个条带,以预期大小1100bp处条带最清晰。5-′RACE得一约900bp大小产物,无非特异性扩增。3-′RACE扩增产物为多条片段,其中以700bp,400bp和200bp条带相对较清晰,纯化、克隆、测序、比对分析后证实700bp大小产物为目的片段。将上述产物序列进行对位拼接,获得一全长约为2.5kb的序列,它编码的蛋白与其他物种Skn7蛋白高度同源,为马尔尼菲青霉SKN7 cDNA。结论简并PCR结合RACE技术是一种高效、简单、有效的克隆马尔尼菲青霉新基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原位杂交技术鉴定马尔尼菲青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原位杂交技术 (ISH)特异性检测马尔尼菲青霉 (Pm)感染组织标本的可行性。方法 以Pm的rDNA区间种特异性序列作为特异性探针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合成并以地高辛标记 ,与 12例临床确诊的Pm感染组织标本中的靶DNA杂交。结果  12例Pm感染标本中全部阳性 ,其它种属真菌感染组织均为阴性。结论 ISH技术可以灵敏、特异地检测出组织中的Pm ,适用于今后临床组织标本中Pm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体外加入氟康唑培养菌丝相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外分泌蛋白质变化情况。方法11株马尔尼菲青霉菌分别接种于含8μg/mL和不含氟康唑的30mL沙氏液基(SDB)中,25℃培养1周。E-test法测定不同培养液中菌丝对氟康唑的药敏。同时提取培养液中的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比较外分泌蛋白质差异。结果含氟康唑SDB中的马尔尼菲青霉菌菌丝悬液均变为玫瑰红色,不含氟康唑SDB中菌丝悬液颜色不变红。含氟康唑SDB中菌丝氟康唑MIC值显著增高(P<0.01),而且分泌67.5kDa蛋白质。结论在25℃沙氏液基中,8μg/mL氟康唑可以诱导马尔尼菲青霉菌产红色色素并分泌67.5kDa蛋白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有氧条件、厌氧条件和不同微量元素对马尔尼菲青霉SUMS0152的生长、色素产生的影响。方法:在有氧条件和厌氧条件下检测马尔尼菲青霉SUMS0152在沙氏培养基和含不同微量元素的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菌落及镜下形态特点。结果:在沙氏培养基中,菌丝相和酵母相的马尔尼菲青霉在厌氧条件下均比在有氧条件下生长快速,菌落及镜下形态无明显异常。无论有氧还是厌氧条件下,菌丝相和酵母相的马尔尼菲青霉均在缺钾培养基中生长最慢。缺钾和缺铁培养基中菌丝相马尔尼菲青霉可溶性色素产生部分被抑制。结论:马尔尼菲青霉SUMS0152更适应于厌氧条件下生长。微量元素钾、铁对马尔尼菲青霉SUMS0152的生长、色素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酵母相马尔尼菲青霉菌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用E-test法测定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酵母相的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M27-p方案中的E-test8法测定6株PM的酵母相(yeast)对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5-氟胞嘧啶、二性霉素B的MIC值。结果 伊曲康唑MIC值范围0.002-0.016μg/ml,无耐药株;酮康唑MIC值范围为0.016-0.160μg/ml,耐药株1株;5-氟胞嘧啶MIC值范围0.032-0.380μg/ml,耐药株1株;氟康唑MIC值范围1.500-6.000μg/ml,无耐药株;二性霉素BMIC值范围0.047-1.500μg/ml,耐药株2株。结论 伊曲康唑敏感性最强,其次是酮康唑和5-氟胞嘧啶,二性霉素B敏感性相对较弱,酵母型PM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广西银星竹鼠与人马尔尼菲青霉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动物与人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流行病学关系。方法 收集 16只广西银星竹鼠进行真菌学研究。结果 从 15只竹鼠体内分离出与人类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病原菌一致的马尔尼菲青霉菌 ,阳性率达 93 .2 %。结论 野生竹鼠自然携带马尔尼菲青霉菌 ,但无病态 ,其可能为该菌的贮存宿主。其分泌排泄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致人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 ,在免疫功能低下时而致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马尔尼菲青霉菌经皮肤损伤途径感染小鼠致病力情况。方法将马尔尼菲青霉菌野生株和人感染株孢子悬液分别注入鼠尾皮内,观察接种后发病情况,于第15,50 d分批处死、解剖。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导致小鼠皮肤感染发病率为100%,而85%小鼠皮损可自行消退痊愈,15%小鼠出现皮肤播散性感染;组织病理示:皮损处细胞性炎症反应在皮损中显著。从发病时间和早期病变严重程度比较,野生株致病力显著强于人感染株(P<0.05);但是从后期病变严重程度和自行痊愈率比较,野生株和人感染株致病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可以经皮肤损伤引起小鼠致病,其引起机体剧烈细胞免疫应答反应是致病力重要因素之一;野生株和人感染株感染早期致病力有差异,预后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它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尤其是HIV感染者的严重播散性感染。近年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已成为东南亚艾滋病患者继结核病和隐球菌病之后第三位最常见疾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如未能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死亡率高达91.3%。因此,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尔尼菲青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男,62岁.因乏力6个月,全身出现包块,溃烂,结痂4个月余入院.皮下结节脓液真菌培养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马尔尼菲青霉感染.予以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及两性霉素B治疗后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