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介绍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头状骨移位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方法 对 18例Lichtman分Ⅲ、Ⅳ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患者采用坏死月骨摘除 ,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头状骨移位替代坏死月骨。结果 术后随访 1~ 5年 ,平均 32个月 ,移位头状骨有可靠血运 ,16例腕痛消失 ,2例仍有轻度腕痛 ,优良率 10 0 %。结论 应用该法替代月骨支撑腕关节 ,符合腕关节功能解剖 ,是治疗Ⅲ、Ⅳ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头状骨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头状骨移位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方法 对18例Lichtman分Ⅲ、Ⅳ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患者采用坏死月骨摘除,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头状骨移位替代坏死月骨。结果 术后随访1~5年,平均32个月,移位头状骨有可靠血运,16例腕痛消失,2例仍有轻度腕痛,优良率100%。结论 应用该法替代月骨支撑腕关节,符合腕关节功能解剖,是治疗Ⅲ、Ⅳ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头状骨带蒂移位与血管蒂骨瓣植入治疗月骨无菌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带骨间前动脉背侧支血管蒂的头状骨移位术与以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的桡骨瓣植入术联合应用治疗月骨晚期缺血性坏死的结果。方法:对46例患者行坏死月骨摘除,头状骨带蒂移位后以血管蒂骨瓣植入填塞头状骨空隙。结果:术后随访16~48个月,平均21.5个月,45例腕痛完全消失,1例明显缓解,握力平均达健侧的80%,腕关节活动范围达健侧的75%。结论:2种术式的联合应用对Ⅲ、Ⅳ期月骨缺血性坏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减压和血管束植入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采用自行设计的减压和血管束植入法,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的疗效。方法:对月骨进行钻洞减压和骨间前动,静脉腕背支植入的方法,共治疗11例。结果:平均随访36个月,系列随访X线片显示:坏死的月骨不断地被修复,密度明显下降,骨囊性变皆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5.
月骨无菌性坏死又称为Kienb?ck病,被描述至今已有110多年。然而,对月骨无菌性坏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分期及治疗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目前月骨无菌性坏死分期主要有Lichtman分期、Schmitt分期、Bain分期,以及基于年龄、月骨状态及腕部状态的新分期和基于术后MRI定量分析的新分期,临床上最常用的是Lichtman分期。尽管已有十几种术式用于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但各个阶段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对临床医生来说仍然是棘手的问题。该文就月骨无菌性坏死分型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寻找一种临床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方便有效的方法。方法 作于1985年始,在对50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及100侧长春出土腕骨标本解剖观测的基础上,设计了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血管筋膜蒂的头状骨移位术,用于替代坏死碎裂的月骨,以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结果 临床应用22例,术后随访1~13年,全部病例均消除了腕痛,腕关节功能和手的握力有了明显改善,均恢复了原有工作。结论 本手术方法既切除了病灶又保持了腕骨的稳定和腕关节功能,对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是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小、功能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头状骨移位替代坏死月骨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新术式。方法 对 5 0侧上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并观测腕部的血管结构。对 10 0侧腕骨标本中头状骨与月骨进行对比观测 ,并做相关性分析。设计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头状骨移位术 ,替代坏死碎裂的月骨。临床应用 2 0例 ,术后随访 1~ 13年。结果 头状骨与月骨的几何形状、外径和关节面的弧高、弧长极其相似 ,相关性显著。移位的头状骨有可靠的血运。 2 0例头状骨移位替代坏死月骨者术后腕痛消失 ,保持了腕高、腕骨间的稳定和腕关节的功能。结论 该术式符合腕关节的功能解剖和力学传导 ,是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腕月骨无菌性坏死的诊断、分类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月骨无菌性坏死的临床诊断特点和分类,规范筛选确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近12年间收治的51例腕月骨无菌性坏死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腕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早期症状不典型,腕部X线平片是诊断和分类的基础,MRI和同位素扫描有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分类以Lichtman的4期分类法最为适用。Ⅰ期1例,经保守治疗后基本恢复正常;Ⅰ~Ⅳ期50例,共采用8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均达到临床治愈。对已发生塌陷碎裂的月骨,任何方法均不能恢复其正常的形状。结论可应用X线片、MRI、同位素扫描等进行早期诊断。手术治疗对Ⅰ、Ⅱ期病例宜选用月骨血运重建和生物力学方法;对Ⅲ、Ⅳ期患者选用头状骨移位替代术较合适;对合并舟、三角骨吸收或轻度创伤性关节炎者首选近排腕骨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腕月骨无菌性坯死的诊断,分类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月骨无菌性坯死的临床诊断特点和分类,规范筛选确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近12年间收治的51例腕月骨无菌性坏死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腕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早期症状不典型,腕部X线平片是诊断和分类的基础,MRI和同位素扫描有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分类以Lichtman的4期分类法敢为适用。I期1例,经保守治疗后基本恢复正常;Ⅰ ̄Ⅳ期50例,共采用8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均达到临床治愈。对已发生塌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报道月骨摘除后用掌长肌腱球填塞和腕舟骨 ,大、小多角骨 ,头状骨融合固定术(STTC) ,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的结果。方法 对 17例患者行坏死月骨摘除术后填塞掌长肌腱球 ,同时行舟骨 -大、小多角骨 ,舟 -头关节融合术。结果 术后随访 14~ 5 8个月 ,平均 2 3.6个月。 9例腕痛完全缓解 ,7例仍有轻度疼痛 ,1例腕痛严重。腕背伸平均度数为术前的 95 %、正常侧的 46 .4% ;掌屈平均度数为术前的 6 5 .4%、正常侧的 5 6 %。握力平均达正常侧的 75 %。 17例中 16例的舟、大、小多角骨、头状骨均已完全融合 ,腕高指数平均为 0 .49。结论 应用该法治疗 、 期的月骨缺血性坏死 ,能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握力及腕关节活动度和保持腕高 相似文献
12.
13.
带蒂头状骨移位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腕部月骨缺血性坏死是腕部疼痛的主要病因之一。 184 3年 Peste首先发现 ,1910年 Keinbock详细报道了其临床表现 ,亦称 Keinbock病。因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所以治疗方法较多 ,但效果大多不能肯定。1996年以来 ,我们应用带蒂头状骨移位替代月骨的方法 ,治疗 、 期月骨缺血性坏死 ,术后随访 3~ 2 4个月 ,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7例 ,均为男性 ,体力劳动者。年龄 2 5~ 4 7岁。左侧 2例 ,右侧 5例。其中 2例有外伤史 ;病程 3个月~ 3年。临床表现 :均有持续性腕痛 ,主动活动或持重物后疼痛加剧。检查发现腕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腕月骨缺血性坏死23例的临床效果。方法:3例采用带掌背血管蒂的骨瓣月骨植入术;20例采用月骨切除和带血管蒂的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结果:随访8~51个月,平均30个月。22例腕痛缓解,腕关节活动改善,背伸达正常的53.4%,屈曲达44.2%,握力达正常侧的80.9%。X线照片显示带掌背血管蒂骨瓣月骨内植入后月骨密度降低。带蒂豌豆骨转移位置正常,2例术后2年发现豌豆骨萎缩。腕高比值0.49,McMurtry指数0.29.桡舟角平均56.8。结论:应用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是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Ⅲ期的一种有效方法,月骨缺血性坏死Ⅱ期应采用月骨再血管化手术。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报告以桡动脉腕背分支为蒂的桡骨远端骨瓣转移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手术方法及初步疗效.方法 对2例晚期(Ⅳ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患者,采用桡动脉腕背分支为蒂的桡骨远端骨瓣转移治疗.术后随访患者症状、腕关节活动度和腕关节影像学的改变,并用Krimmer 评分表和DASH评分表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2例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3年和6个月,静息时疼痛均已消失,活动时疼痛程度减低.影像学表现:例1患者X线片月骨可见高密度坏死骨质已吸收,有新骨质形成;例2患者MRI显示坏死骨和腕骨塌陷无进一步进展.2例腕关节功能按Krimmer评分、DASH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桡动脉腕背分支为蒂的桡骨远端骨瓣转移术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初步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18.
月骨无菌性坏死的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骨无菌性坏死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腕部疼痛性疾病,好发于15~40岁的男性体力劳动者的优势手腕。1910年Kienbock最初对其做了系统性描述,因此又称Kienbock病。1解剖因素月骨位于近侧列腕骨的中心,呈新月形,它是腕关节中央列,即头—月—桡骨关节链的中心,易被扭曲或挤压。月骨与相邻骨块共构成五个关节,表面绝大部分为关节软骨覆盖,而无骨膜,仅在其掌侧及背侧腕关节韧带附着处有小血管进入。和全身多处骨相比,月骨血供较差,其血供破坏时很难借助相邻骨骼的血供来修复再生。2致病因素一些学者认为继发于创伤或反复微小创伤的循环改变为其病因[1… 相似文献
19.
腕月骨无菌性坏死的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月骨无菌性坏死的病因。方法:通过对腕关节机能解剖、月骨内微组织结构及腕关节X线影像学的研究,阐明月骨无菌性坏死的致病因素。结果(1)月骨的血运有20%由掌侧或背侧单一滋养血管供血或主要供血,这类单侧主干型血供的月骨易发生无菌性坏死。(2)月骨内骨小梁的走行方向由远端行向近端,相互平行,这与月骨的应力传导方向相一致。(3)月骨内微血管中央段的数量多而小,掌侧段血管稍粗大,血管面积及其与骨截面积比值最大。(4)病变组月骨呈掌屈畸形。结论:月骨无菌性坏死的病因是月骨内外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舟骨环形征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明确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及断裂后桡腕关节面应力的改变,阐明舟骨环形征的临床意义. 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分别通过5侧上肢标本的解剖学观察,确定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通过桡侧、尺侧屈腕肌腱及桡侧、尺侧伸腕肌腱,垂直加载12 kg负荷5分钟,应用压敏薄膜及FPD-305E、FPD-306E系统,分别测量腕关节中立、掌屈、背伸、尺偏及桡偏时,正常及韧带断裂后舟骨窝、月骨窝应力的变化. 结果解剖学观察发现,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为:桡舟头韧带、长桡月韧带及舟月骨间韧带,其中长桡月韧带和舟月骨间韧带起到限制舟骨近极向背侧移位的作用.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断裂后,背伸位时,舟骨窝桡侧亚区应力(0.90±0.43)与正常(0.85±0.15)无差异,但掌侧(0.59±0.20)、尺侧(0.52±0.05)及背侧亚区(0.58±0.23)应力较正常(相对应力为0.77±0.13、0.75±0.08、0.68±0.09)减小;中立、掌屈、桡偏及尺偏位时,舟骨窝内各亚区应力与正常相比增大或无差异;而月骨窝在中立位时,各亚区的应力增大;掌屈、背伸、桡偏及尺偏位时,各亚区的应力减小或无差异. 结论在月骨无菌性坏死ⅢB期,舟骨窝承受的负荷增加,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应注意矫正舟骨的旋转半脱位,防止后期出现桡舟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