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阻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系统对肌腱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了进一步探索调控肌腱细胞生长的方法,在肌腱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下,采用多种手段阻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受体系统的不同环节,观察其对肌腱细胞生长的负调节作用。结果发现,IGF1受体的抗体(IGF1Rα)和合成的IGF1受体的mRNA的反义寡核苷酸链,对肌腱细胞的增殖有负调节作用。认为,在人工肌腱的构建或防止肌腱粘连的实践中,可以考虑使用上述两种物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鹿茸多肽(VAP)-聚羟基乙酸/聚乳酸(PLGA)复合膜对肌腱愈合和粘连的影响。方法将健康家鸡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PL-GA膜组、C组为低剂量VAP/PLGA膜组,D组为高剂量VAP/PLGA膜组。将家鸡第2、3、4趾Ⅱ区趾浅屈肌腱切除,趾深屈肌腱横断后均用6-0和9-0线以改良Kessler法缝合。A组单纯修复鞘管;B组应用PLGA复合膜包绕吻合口后修复鞘管;C组应用3mg/g的VAP/PLGA复合膜包绕吻合口后修复鞘管;D组应用15mg/g的VAP/PLGA复合膜包绕吻合口后修复鞘管。石膏固定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于屈曲位,2、3、4周取材,分别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4组肌腱除A组外,粘连程度无明显差异,A组粘连较严重;C组和D组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检查均优于A组和B组,组织学检查D组优于C组,但大体观察和生物学测定无明显差异。结论VAP/PLGA复合膜是一种良好的减轻肌腱术后粘连、促进肌腱愈合的可降解材料。  相似文献   

3.
腱鞘内肌腱与腱鞘外肌腱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验应用兔肌腱移植模型,研究腱鞘内肌腱、腱鞘外肌腱移植后,PIP关节活动度和移植腱形态学变化,发现腱鞘内肌腱移植,腱内大部分细胞成活,没有粘连形成;腱鞘外肌腱移植后,细胞增生,粘连广泛,PIP关节的活动度,腱鞘内肌腿比腱鞘外肌腱大,提示肌腱移植与供体组织特异性,腱鞘内肌腱的滑膜层,对于防止肌腱移植术后粘连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作用下肌腱细胞的周期改变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为了明确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促进肌腱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以便进一步探索调控肌腱细胞生长的手段,采用体外培养的第6代肌腱细胞,加入IGF-1共同培养后,与对照组一起,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细胞周期亚时相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的DNA合成前期(G1期)时间、DNA合成期(S期)时间和分裂前期及分裂期(G2M期)时间分别为11.8,21.4和6.8小时;而对照组的时间分别为25.6,22.6和21.8小时。IGF-1使肌腱细胞的G1期和G2M期所需要的时间大大缩短。说明IGF-1对肌腱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加快G1期和G2M期的进程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mRNA在培养肌腱细胞内的表达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了进一步探讨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受体系统在培养肌腱细胞群体生命活动中的变化,采用地高辛标记的IGF-1及其受体基因的寡核苷酸探针,对原代、第6代及第13代肌腱细胞RNA进行杂交,探测IGF-1及其受体在上述细胞中的mRNA表达。结果发现,上述三种细胞均表达IGF-1受体mRNA;只有原代和第6代细胞表达IGF-1mRNA,而第13代细胞不表达IGF-1mRNA。提示,IGF-1mRNA不表达可能是导致第13代肌腱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肌腱细胞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密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了解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受体在不同代次体外培养的肌腱细胞的分布,同时观察同一肌腱细胞周期中不同亚时相的IGF1受体数目的差别,采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法,对体外培养的原代、第6代和第13代肌腱细胞的IGF1受体密度进行了分析,并以第6代肌腱细胞为对象,进行了同一细胞周期不同亚时相的IGF1受体数目差别分析。结果表明,IGF1受体在体外培养的原代、第6代和第13代肌腱细胞的密度大体相同,而在同一细胞周期中分裂前期及分裂期(G2M期)的受体数目比DNA合成前期(G1期)的受体数目多(P<0.01)。提示,在肌腱细胞培养的传代过程中和在同一细胞周期的不同亚时相,肌腱细胞均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IGF1受体密度。为组织工程人工肌腱的构建和肌腱细胞生长的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手部肌腱主动运动预防肌腱粘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部肌腱主动运动预防肌腱粘连王剑利,王成琪,魏海温,付兴茂肌腱粘连为困扰手外科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目前,国内外文献对屈指肌腱的早期缝合优良率报道相差较大,高者达75%,有些仅为25%[1]。我院自1995例以来对5例屈指肌腱修复病例,采用肌腱缝合后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可吸收防粘连膜在预防上肢屈肌腱粘连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3月~2006年2月间手及前臂屈肌腱损伤患者53例共89条肌腱,其中27例(45条屈肌腱)吻合肌腱后,采用成都迪康公司生产的可吸收防粘连膜包绕肌腱吻合端缝合固定,作为实验组;余26例(44条屈肌腱)同法修复但术中不使用可吸收防粘连膜,以作为对照。两组均在术后6个月随访。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肌腱修复后评定标准,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法加以检测伤手功能以评估疗效。结果可吸收防粘连膜组随访39条肌腱,效果优良者34条,优良率87.2%,未用可吸收防粘连膜对照组,随访44条肌腱,效果优良者为29条,优良率为65.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5.1,P〈0.05)。结论手及前臂屈肌腱损伤术中应用可吸收防粘连膜可预防和减轻屈肌腱术后粘连,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临床,手部屈肌腱损伤修复后4%~10%的病例会发生缝合断裂,30%形成粘连,尤其是手部指屈肌腱Ⅱ区,粘连发生率可达31%~50%,严重影响了患者手部功能康复。因此,如何促进肌腱一期愈合并预防粘连形成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随着对肌腱愈合及粘连形成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10.
透明质酸钠防止屈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鸡爪为动物模型,研究透明质酸钠对损伤肌腱的愈合和术后粘连形成的作用,以生理盐水为对照。透明质酸钠组在趾屈曲角度和肌腱滑动功能上,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0.01)。实验组肌腱愈合好,表面光滑无粘连,腱周有假鞘形成,假鞘与肌腱间有一定的间隙;而对照组的肌腱与腱周组织粘连致密,境界不清。本实验证实高分子透明质酸钠具有防止肌腱粘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热预处理对溶干-γ射线消毒异体肌腱移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异体肌腱移植修复过程中采用热预处理后,通过观察肌腱粘连程度、进行组织学检测及在肌腱愈合时行负荷加载试验检测其强度,为临床预防异体肌腱移植后的肌腱粘连提供实验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追溯近阶段国内外有关细胞因子在肌腱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期与肌腱损伤修复相关的细胞因子的文献,综述在肌腱损伤修复中,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提出目前尚存在的问题。结果 肌腱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其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肌腱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但绝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体外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13.
屈指肌腱粘连松解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指肌腱损伤修复后的粘连仍是一个难题,在屈指肌腱II区仍有31%-50%粘连发生,目前对鞘内屈指肌腱粘连的治疗,肌腱松解手术乃是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报告58例100指治疗结果的分析,优良率为69%,随访时间最短的13个月,最长的15年,平均8年6个月。本文着重讨论了判断屈指肌腱粘连松解是否彻底的方法,即在手术中让患者主动屈指或在腕上做探查,判断有否粘连条带的存在,如有需将粘连条带切断  相似文献   

14.
肌腱移植术后粘连、挛缩仍是手外科难题。随着肌腱机制研究的深入,发现肌腱移植有供体组织特生,滑膜内肌腱移植到腱鞘内,结合术后控制性早期活动,在相同的条件下,比滑膜外肌腱性。  相似文献   

15.
滑液对无滑膜肌腱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者将兔鞘外无滑膜肌腱段放入膝关节腔内进行在体肌腱组织培养。结果显示:肌腱表面出现了光滑的,具有滑膜组织形态特征的包囊结构,游离于关节腔内,无粘连发生,结果证实,无滑膜肌腱在滑液环境中可向有滑膜肌腱转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一种屈肌腱修复新方法即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并观察其在鸡Ⅱ区屈肌腱损伤修复中的疗效,揭示其预防屈肌腱术后粘连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健康白色纯种Leghorn鸡40只,以第三趾趾深屈肌腱屈曲型损伤为实验模型,随机分组,左右足配对设计,一侧为实验组,用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修复肌腱;另一侧为对照组,切开腱鞘修复肌腱,缝合腱鞘。分别于术后1、2、4、8周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测定。结果 1周后大体观察、肌腱滑动距离,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2、4、8周后大体观察粘连情况、肌腱滑动距离、各是关节屈曲角度、组织学观察结果,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4周后腱及鞘缝合口间距与肌腱粘连带宽度比,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在Ⅱ区屈肌腱修复中能有效减轻肌腱术后粘连,尤其是致密粘连的形成,在提高肌腱术后功能上优于单纯腱鞘闭合,可以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聚-DL-乳酸可吸收性防粘连膜预防肌腱粘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应用聚-DL-乳酸可吸收性防粘连膜预防肌腱粘连的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4年6月,将56例肌腱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防粘连组和对照组,前者36例56腱,后者20例46腱。肌腱断端用5-0肌腱缝线行改良Kessler缝合。防粘连组用聚-DL-乳酸可吸收性防粘连膜包绕肌腱损伤局部。屈肌腱修复后功能用TAM法评定,伸肌腱功能用Miller分级法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平均9.2个月(3~18个月)随访,防粘连组综合优良率为92.86%,对照组综合优良率为89.13%,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聚-DL-乳酸可吸收性防粘连膜可以防止肌腱粘连。  相似文献   

18.
预防趾屈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研究屈肌腱断裂、损伤后防止粘连的问题。方法 用鸡趾屈肌腱损伤动物模型,观察局部使用东菱迪芙(Df-521)的防粘连作用。结果 实验组肌腱愈合好,表面光滑无粘连,腱周有假鞘形成,假鞘与肌腱有一定的间隙,生物力学测试功能好;对照组肌腱与腱周围组织粘连致密,境界不清,生物力学测试功能差。结论 Df-521具有明显的防肌腱粘连作用,是防止肌腱粘连理想的局部用药。  相似文献   

19.
这一讲和大家谈一下肌腱粘连的防治和其他肌腱外科治疗上的错误。肌腱粘连到目前为止仍是肌腱外科中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难点。虽然许多学者经过二百多年的各种实验和临床研究,而且有的实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滑膜鞘的保留能帮助通过滑液营养第二区屈肌腱损伤的愈合——而没有血管性粘连,但修复后的肌腱不用作松解术而完全恢复它的滑动功能,仍然占少数。所以各种研究的重点多是放在如何预防和减少肌腱粘连这一课题上。  相似文献   

20.
鞘内肌腱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我们采用4种不同肌腱移植材料进行鞘内肌腱移植,结果表明:用自体有滑膜肌腱作为移植体,其粘连轻,功能恢复最好;其次是低温冻存的异体有滑膜肌腱;再次为异体有滑膜肌腱;而临床上常用的自体无滑膜肌腱移植的效果最差。我们认为鞘内肌腱移植后功能恢复的优劣与移植供体的形态结构差异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