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经端侧缝合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17  
目的:探讨神经端侧缝合术后神经的再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0只大耳白兔,分6组。将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其远断端与胫神经行端侧缝合为实验组,切断远断端后不与胫神经缝合为对照组。术后进行电生理、组织学等观察。结果:可见胫神经侧支发芽长至腓总神经。结论:神经端侧缝合后侧支发芽支配与供神经无关的肌肉、皮肤  相似文献   

2.
目的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追踪法比较神经端侧缝合与对端缝合后脊髓内神经细胞出现的时间和数量。方法 Wistar大鼠36只,切断其右侧腓总神经后,按手术方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端侧吻合组:腓神经远断端与胫神经侧方窗口缝合。(B)对端缝合组:腓总神经近,远端作对端窝缝合。(C)对照组:腓总神经不作缝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对失神经肌肉及运动终板的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白鼠26只,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实验组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近端反转结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对照组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两端均反转结扎,两组动物左侧作正常对照,不作处理。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组织学检查,胫前肌肌湿重测定,运动终板检查。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胫前肌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运动终板的面积和着色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神经端侧吻合对失神经肌肉及运动终板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peroxidase,HRP)追踪法比较神经端侧缝合与对端缝合后脊髓内神经细胞出现的时间和数量。方法Wistar大鼠36只,切断其右侧腓总神经后,按手术方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端侧吻合组:腓神经远断端与胫神经侧方窗口缝合。(B)对端缝合组:腓总神经近、远端作对端缝合。(C)对照组:腓总神经不作缝合。术后2、4、6、8、10及12周,3组各取2只鼠,自腓总神经最远端注射0.1μlHRP(30%),72小时后取出大鼠T12~L6脊髓节段和相应的后根神经节,作组织学观察。结果A组:术后12周时,同侧L2~5后根神经节,脊髓后角、前角出现典型的HRP阳性标记细胞,比B组慢6周。细胞数量比B组少45.7%(t=4.92,P<0.01)。C组则一直未见HRP阳性标记细胞。结论神经端侧缝合后可以再生,但其速度和阳性细胞数量均较对端缝合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臂丛损伤后神经移位端侧缝合寄养法是否有预防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肌萎缩的作用。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切断肌皮神经,造成肱二头肌失神经支配。实验组:切断肌皮神经后,胸内侧神经分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远端作端侧缝合寄养失神经支配的肱二头肌。术后2、4、6、8周观察大鼠的行为变化与肱二头肌的萎缩程度,检测肱二头肌肌肉纤颤电位或再生电位、肱二头肌肌肉湿重、肌纤维截面积和Na-K-ATP酶活性。以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自身对照侧,将左侧测量值除以右侧测量值,求各观察值恢复率,比较组间各观察值的恢复率。结果术后对照组随着失神经时间延长,肌肉萎缩程度逐渐加重,屈肘功能不能恢复,纤颤电位波幅逐渐下降,肌肉湿重、肌纤维截面积和酶的活性均逐渐下降;而实验组随着神经寄养时间的延长,肌肉萎缩程度逐渐减轻,屈肘功能逐渐恢复,出现再生电位,肌肉湿重、肌纤维截面积逐渐增加,酶活性逐渐升高,虽不及正常组,但明显不同于肌肉萎缩严重的失神经组。结论神经移位端侧缝合寄养法可以有效地预防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肌萎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取SD雄性大鼠54只,切取右侧腓总神经10 mm,建立大鼠腓总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A组为神经“借干”修复组,将腓总神经的远、近断端均修剪成45°斜面,在胫神经干相应外膜上开窗,分别行神经外膜端侧缝合;B组为远断端端侧缝合组,将腓总神经的近端结扎并翻转缝于邻近肌肉内,将腓总神经远断端修剪成45°斜面,相应胫神经干外膜开窗,行端侧缝合;C组为自体神经回植组(对照组),将切取的腓总神经原位回植.术后20周,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 术后20周,A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胫前肌复合动作电位、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均优于B组(P<0.05),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神经“借干”修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种可直接显示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纤维侧支再生的方法。方法取5只成年Wistar大鼠,将右侧腓总神经切断,远端与外膜开窗的胫神经作端侧缝合。术后3个月切取缝合部位神经和对侧正常胫神经,福尔马林、锇酸和甘油处理后,于手术显微镜下剥离结缔组织,将神经纤维梳理出,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另切取缝合口及其远端的腓总神经作组织学检查。结果神经端侧缝合口分离出的神经纤维,可见在郎飞结附近发出细小侧芽,而正常胫神经则未发现。缝合口纵切片见神经纤维从胫神经进入腓总神经,缝合口远端腓总神经横切片见大量再生纤维。结论采用神经纤维梳理技术可直观地显示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纤维侧支再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神经干细胞移植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异体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rn cell,NSC)移植于切断的周围神经远端,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的作用,并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取2只孕12~14 d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大鼠,取其胚胎并体外分离培养脊髓NSC.选取2月龄健康成年F344雌性大鼠32只,体重(180±2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16).于右股部膝关节上1.5 cm处水平切断胫神经及腓总神经,近端反折缝合,建立小腿三头肌失神经支配模型.实验组:将制备的5μGFP-NSC悬液自胫神经远侧断端进针1 cm后缓慢注入胫神经内;对照组:同法注入等量NSC培养上清液.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术后4周及12周取材,测量小腿三头肌湿重,行肌肉HE染色、Mallory三色染色及突触后膜染色,观察并测量肌纤维横截面积维持率及肌肉突触后膜的形态和面积.结果 各组大鼠伤口均Ⅰ期愈合,右侧后肢无溃疡发生.术后4周和12周,右侧小腿三头肌湿重,实验组分别为(0.849±0.064)g和(0.596±0.047)g,对照组分别为(0.651±0.040)g和(0.298±0.016)g,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与12周,骨骼肌纤维横截面积维持率实验组分别为72.55%±8.12%和58.96%±6.07%,对照组分别为50.23%±4.76%和33.63%±4.41%: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神经肌肉经Mallory三色染色,术后4周可见肌纤维之间已有大量胶原纤维增生:术后12周,胶原纤维进一步增多,大部分肌肉纤维被取代,但实验组纤维化程度轻于对照组.术后12周,实验组突触后膜面积为(137.29±29.14)μm2,更接近于正常(198.63±23.11)μm2,达对照组(61.03±11.38)μm2的2倍以上,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体胚胎脊髓NSC体内移植可发挥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和维持失神经肌肉突触后膜形态、功能的作用,为临床上周围神经损伤后肌肉萎缩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逆行追踪神经端侧缝合后侧支生长的神经元胞体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 探讨神经端事后侧支生长的神经远胞体来源。方法 将实验组端侧缝合的腓总神经距吻合口2.5cm外切断,其近端植入有辣根过氧化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的硅胶囊中,同法标记正常腓总神经与正赏胫神经近端。观察脊髓前角L7 ̄S2段及相应疹神经节。结果 对照组为正常腓总神经伸肌运动神经元核群;实验组标记细胞会布于正常总神经伸肌运动神经元核群的复内侧,与下沉胫神经标记细胞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FK506对神经端侧吻合侧枝生长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白鼠26只,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近端反转结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左侧作正常对照。术后动物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于术后当天开始,实验组右小腿外侧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稀释的FK506(每日2mg/kg体重),连续2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组织学检查、胫前肌肌湿重测定及运动终板检查。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腓总神经均有一定程度的再神经化,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运动终板的面积及着色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FK506对神经端侧吻合侧枝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靶肌肉及其运动终板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周同冲纶端侧吻合后靶肌肉及其运动终板的形态,为端侧吻合的应用提供进一步的形态学依据,[方法]wistar大白鼠26只.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实验组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近端反转结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坪窗处行端侧吻合,对照组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两端均反转结扎,两组动物左侧作正常对照,不作处理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组织学检查,胫前肌湿重测定.运动终板检查。[结果]实验侧胫前肌结构清晰.肌纤维较粗大.运动终板面积大,结构清晰,着色深,接近正常侧。实验侧与对照侧的胫前肌肌湿重比、肌纤维截面积比、运动终板的耐积比和着色比具有极总著件差异(P〈0.01),[结论]神经端侧吻合能保护靶肌肉埂其运动终板。  相似文献   

12.
大鼠神经端侧缝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神经端侧缝合后再生的可能性。方法:用大鼠进行研究,实验分五组:A组,将切断的腓神经远端与正常胫神经干行端侧缝合,保留缝合部胫神经外膜;B组,同A组,缝合部胫神经外膜予以去除(“开窗”);C组,将一神经移植段的两端分别与正常胫神经干和切断的腓神经远端神经干行“开窗”的端侧缝合;D组,将胫神经切断,近端与切断的腓神经远端神经干行“开窗”的端侧缝合。E组对照:仅切断腓神经。术后不同时期分别行电生理、组织学、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结果:鼠神经端侧缝合后腓神经远端有不同数量的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结论:动物鼠类神经端侧缝合能够再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兔坐骨神经模型端侧神经吻合术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状况。方法20只健康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右侧腓总神经切断,远断端吻合至去除外膜的胫神经外侧部,近断端包埋入股收肌;对照组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并于胫神经外侧部作外膜开窗,两断端包埋入邻近肌肉。16周后,观察展趾反射、针刺试验,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标记,胫前肌、腓肠肌湿重测量。结果针刺试验、展趾反射提示有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但较差;湿重比率提示肌肉功能无恢复。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结果显示标记感觉神经元虽比运动神经元多,但后者“再生”比率为(67.72±20.18)%,感觉“再生”比率仅为(8.81±2.90)%,这与功能恢复程度不一致。结论无效“再生”支配是该坐骨神经模型功能恢复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神经生长因子及远侧神经残端诱导神经侧枝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及远侧神经残端诱导神经干侧枝的生长。方法:10只大白兔,于两侧胫神经、腓总神经分叉处切断腓总神经,分叉上1cm坐骨神经外膜“开窗”,硅胶管桥接“开窗”处和腓总神经远侧断端,中间留6mm间隙。右侧管内注入NGF,左侧注入生理盐水(NS)为对照侧。结果:大体观察NGF侧比NS侧神经侧枝再生快,直径粗。超微结构显示NGF侧比NS侧神经轴突数目多、髓鞘厚、组织排列整齐。电生理检测,NGF侧的诱发动作电位峰值(AMP)(2.5900±0.8568mV)、神经传导速度(CV)(76.0000±2.3457m/s)均优于NS侧的AMP(0.7089±0.1231mV)、CV(20.0000±1.5811m/s),t检验P均<0.01。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和远侧神经残端可诱导神经干侧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无缺损的周围神经高位损伤,提出高位端端与低位端侧或侧侧缝合相结合的新方法,观察神经再生和靶器官的恢复情况。方法SD大鼠80只,高位切断左侧胫神经。随机分为5组:A组:胫神经两断端行端端缝合,远端于膝关节水平与腓神经干行侧侧缝合。B组:断端处理同A组,远端移植正中神经作胫腓神经干之间的端侧桥接缝合。C组:单纯作断端的端端吻合。D组:胫神经干近端结扎并固定,远端与腓神经干行侧侧缝合。E组:近端处理同D组,远端切除部分神经段后,与腓神经干行端侧缝合。术后行肌电图检查及组织学观察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早期(4周)D、E组有神经再生,术后12周A、B组的神经再生、传导功能及靶肌肉和运动终板的恢复情况均优于C、D、E组。结论高位端端与低位端侧或侧侧缝合相结合的方法,可尽早恢复对靶组织的营养和神经再支配,为高位缝合处高质量神经的长入赢得时间,提高了有效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神经端侧吻合处不同接触面积对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影响,观察面积因素在神经端侧吻合法中的作用。方法选用50只健康SD大鼠,采用右侧腓总神经损伤修复模型。术中根据手术修复方法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25只。每组将右侧腓总神经在其坐骨神经分支后3mm处局部封闭,利刀切断,吻合于胫神经。A组神经远断端切成45°斜面,腓总神经与胫神经端侧吻合;B组神经远断端切成10°斜面,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行端侧吻合。术后第8周分别对三组大鼠进行组织形态学、腓肠肌湿重检测、肌电图、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和神经示踪法观察。结果B组肌湿重检测、肌电图、有髓神经纤维计数检测指标在8周时与A组比较,各项检测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P〈O.05)。结论增大神经断端接触面积后行神经端侧吻合法修复神经,神经纤维再生良好;增大神经断端接触面积能获得更有效的神经再生;长人远端的神经纤维多少与受端吻合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经皮电刺激对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经皮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对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促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 18只健康白兔按取材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A、B、C3组,白兔双侧腓总神经切断后与同侧外膜开窗的胫神经作端侧缝合。左后肢为实验侧,术后给予TENS,共用6周。右后肢不会电刺激,做为对照侧。分别于术后3、6、16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组织学、电生理、透射电镜和胫前肌肌湿重检查。结果 各组实验侧腓总神经有髓纤维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肉复合电位(CMAP)波幅和胫前肌肌湿重均高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腌总神经髓鞘成熟程度优于对照侧。结论 TENS在提高神经端侧缝合后侧支萌出率和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神经端侧缝合与神经转位缝合、带血运神经移植方法疗效的优劣。方法 健康兔24只,随机分成三组。A组为腓总神经远断端与胫神经端侧缝合;B组为胫神经近断端转位于腓总神经远断端缝合;C组将腓总神经制成6cm长带血运移植段原位缝合做电生理检查后取材,测肌湿重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MCV、SCV显示A与B、A与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B与C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神经轴突再生显示A与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B与C、A与c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后再生质量同神经转位缝合与长段带血运神经移植相比基本相同,但神经转住缝合优于带血运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端侧吻合中供体神经对于受体神经再生作用。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每组后肢共20侧。A组:左侧腓总神经的切断后,同时行在左侧胫神经待吻合口处先开窗后再横向切开一半,后将腓总神经远端以端侧吻合法45°缝合于胫神经开窗处(已横向切开一半处)。B组:除不作供体胫神经的横向切开一半的处理外,其余与A组处理相同。术后2个月行组织学检查,胫神经及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电生理检查,胫前肌肌湿重量,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数量。结果:两组肌湿重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差异(P〈0.05),腓总神经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的差异(P〈0.01),A组胫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小于B组。结论:说明我们对供体神经进行横向切开处理对于神经再生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胫神经的横向切开一半的处理对于胫神经产生了影响,在促进神经再生的同时需要重新对供体神经横向切开的范围进行更深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神经端侧缝合术后远期疗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断伤行端侧缝合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2例周围神经断伤作端侧缝合术。其中,前臂尺神经长段缺损3例,远断端与邻近正中神经干作端侧缝合;腓肠神经小腿中下段缺损7例,远断端与邻近腓浅神经干作端侧缝合;腓总神经膝上长段缺损2例,远断端与胫神经干在膝部作端侧缝合。对照组6例,皆为腓肠神经小腿中下段的缺损,远断端未作处理。术后连续随访3~5年。结果 缺损神经支配区感觉功能有所恢复,而运动功能恢复不明显。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后感觉功能有一定的恢复,运动功能恢复差,临床应谨慎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