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脊髓电刺激对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和脊髓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5);实验组行脊髓电刺激,对照组行假治疗.观察不同时期两组大鼠DRG神经元和脊髓神经元计数和超微结构;测定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及传导速度(NCV).结果 术后1、4、8周,实验组DRG神经元计数为15.74±1.47、14.17±1.20、13.33±0.47;对照组为10.99±1.38、10.33±0.78、9.20±0.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脊髓神经元计数为17.16±0.50、15.86±1.27、11.55±0.95;对照组为12.16±0.92、10.27±0.44、9.24±0.7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后DRG神经元和脊髓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损伤大鼠坐骨神经诱导运动神经元凋亡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索成年大鼠坐骨神经高位损伤后是否出现运动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方法取鼠龄为5~6周的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120~150g。大鼠分组:(1)正常对照组,6只大鼠;(2)实验组:18只大鼠。高位切断并结扎其坐骨神经,按手术先后随机分成术后5、14、21天3个不同时间组。按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用4%多聚甲醛经心脏灌注后,切取L4~6节段腰髓,制成石蜡切片。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DP标记法标记凋亡的神经元。结果对照组未出现阳性标记的细胞。神经损伤后第5天有1只大鼠伤侧前角出现3个阳性标记的凋亡运动神经元。伤后第14天、21天出现凋亡神经元的数目分别为2.2±1.2及5.2±2.3个(x±sx,下同)。结论当成年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并被结扎后,由于阻断了神经营养因子的逆行运输,可以导致运动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4.
中药复方止痛作用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现代医学认为疼痛的产生是由于伤害性感受器感受伤害性刺激,并将这些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A-δ或c纤维传至脊髓后角胶质区,进一步上行传至脑中枢,产生痛觉.中医药治疗疼痛历史悠久,<黄帝内经*举痛论>设专篇论述疼痛,并指出其病机为"经脉留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即"不通则痛".这个观点与后世补充的"不荣则痛"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对疼痛的治疗.中医治疗疼痛以活血行气、疏通经络为基本原则.用药以活血药、理气药最为常用,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效果.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中医学自身的不断发展,开始对中药治疗疼痛的机理进行研究,包括单味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中药复方临床研究、动物实验研究等几方面.现就中药复方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在神经组织中的表达以及抑制其作用对损伤的坐骨神经华勒变性过程的影响.方法 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B、C、D(n=24),另取42只随机分为2组E、F组(n=21),于右大腿后部中段切断坐骨神经,A、B组用聚乙烯软管套接固定神经远端于充满MCP-1抗体的微渗透泵直到取材,近端返折固定于临近肌肉.C、D、E、F组神经切断后远端旷置,近端处理同A组.A、B组于0 h、24 h、3 d、7 d(n=6)分别作光镜和电镜观察远端神经轴突和髓鞘形态变化,C、D组分别为其对照.E、F组在损伤后0 h、6 h、12 h、24 h、3 d、7 d、14 d(n=3)取坐骨神经远端,E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MCP-1 mRNA表达,F组Western Blot测定MCP-1蛋白含量.结果 神经损伤后,在24 h和14 d时E组MCP-1 mRNA和F组MCP-1蛋白水平达到高峰,于24 h时最高.光镜和电镜下各实验组髓鞘厚度均高于各自对照组.结论 MCP-1在大鼠坐骨神经切割伤后在时间上存在分泌高峰,在神经损伤后远端华勒变性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死亡数量。方法 先计算正常SD大鼠两侧的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数量是否对称,再切断并原位吻合右侧大鼠坐骨神经,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于术后不同时间取L4-L6脊神经节作苏木素-伊红(HE)染色,计算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数量的变化。结果 正常SD大鼠两侧的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数量呈对称分布;右侧坐骨神经损伤后,其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数量较左侧减少:30 d后,脊神经节细胞的死亡比率达30%,神经元死亡高峰在神经损伤后的第2周内。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胞体有死亡,其死亡具有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腔注射细胞外ATP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成两组。将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于梨状肌下缘0.5cm处切断,随即行显微外科外膜吻合术。手术后实验组腹腔注射ATP0.4ml(2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4ml。分别于手术后7、14、28d应用甲苯胺蓝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损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和胆碱酯酶(ChE)及酸性磷酸酶(ACP)的变化。结果 伤后7、14和28d,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率分别降低了9.11%、8.64%和9.15%(P〈0.0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ACP分别下降了108.74%、94.57%(P〈0.01)和10.82%(P〈0.05);ChE活性变化幅度分别增加了5.82%、6.10%和3.99%(P〈0.01)。结论 腹腔注射细胞外ATP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引起的神经元死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不同神经毁损药物对大鼠坐骨神经运动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7组(n=5):正常对照组(C组)、阿霉素组(Ad组)、无水乙醇组(Aa组)、8%酚甘油组(Pg1组)、10%酚甘油组(Pg2组)、12%酚甘油组(Pg3组)和庆大霉素组(Ci组).于臀肌间隙显露左侧坐骨神经,在坐骨神经穿入半膜肌和内收肌处注射相应药液各0.2 ml,C组:0.9%生理盐水,Ad组:5 mg/ml阿霉素,Aa组:无水乙醇,Pg1组:8%酚甘油,Pg2组:10%酚甘油,Pg3组:12%酚甘油,Ci组:4000 U/ml庆大霉素.于注药后21 d记录复合肌肉诱发电位波幅,并计算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各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为0.与C组比较,其余各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复合肌肉诱发电位波幅均明显降低(P<0.05);Ad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复合肌肉诱发电位波幅明显高于其它药物组(P<0.05);Aa组及Pg3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复合肌肉诱发电位波幅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与无水乙醇、酚甘油及庆大霉素相比,5%阿霉素对大鼠运动神经功能的影响较小,提示其更适合作为神经毁损药物.  相似文献   

9.
大鼠坐骨神经再生过程中远端对近端趋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10.
中药复方连竹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糖尿病(DM)大鼠模型,研究中药“复方连竹胶囊”对DM肾病的治疗和保护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DM组和DM治疗组,DM大鼠模型由链脲佐菌素(STZ)诱导。治疗10周后,测定各组大鼠尿量、24h尿蛋白、尿素氮、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GHbAlc)、血清丙二醛(MDA)和血浆NO含量,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DM组的尿量、24h尿蛋白、尿素氮、血肌酐、GHbAlc和MDA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N0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形态学观察可见DM组大鼠肾脏有弥漫性肾小球硬化表现,肾小球系膜区增宽、肾小管基底膜增厚等病理改变;DM治疗组的以上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DM组比较除NO外均显降低,而血浆NO含量明显升高(P<0.05),肾脏病理改变较DM组有明显减轻。结论:复方连竹胶囊对DM大鼠并发肾脏病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该方剂能抑制脂蛋白非酶基糖化、抑制脂质过氧化、促进NO生成、保护肾脏功能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凋亡现象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抑制凋亡的作用。方法 成年SD大鼠 2 7只 ,体重 1 80~ 2 2 0 g,随机分为对照组、BDNF组和生理盐水 (NS)组。将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于梨状肌下缘 0 .5cm处锐性切断 ,硅胶管套接神经 ,将BDNF和NS分别加入管中。于术后 3、6、1 2、2 4d取L4~ 6 脊髓作原位末端标记技术 (TUNEL)检测 ,切片作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计算脊髓内神经元的数目。结果 与NS组和对照组比较 ,BDNF组神经元凋亡数在伤后 6d由 (1 2 .5± 2 .2 ) %下降到 (9.3± 1 .8) % (P <0 .0 5) ;神经元存活率由(82 .6± 1 .2 ) %增加到 (88.1± 1 .4) % (P <0 .0 5)。结论 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发生凋亡 ,BDNF可显著抑制这种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党参、丹参、黄芪、生地等单味中药及复方神肌再生冲剂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08只,按手术先后随机分成党参、丹参、黄芪、生地、复方神肌再生冲剂和对照组6组,每组18只。按取材时间分为术后2、4、8、周3个时间组(每组6只)。显露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于坐骨结节远端0.8cm处造成坐骨神经挤压伤。根据分坐骨神经干,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的方法研究神经组织中NGF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术后4、8周组,丹参和复方神肌再生冲剂组,坐骨神经组织中的NGF蛋白高表达。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用中药丹参和复方神肌再生冲剂治疗,可促进坐骨神经组织NGF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家兔坐骨神经高压电损伤后早期电生理的变化规律。方法 新西兰家兔48只,分成2组。实验组40只,以1万V高压电电击右下肢,于伤后即刻、3、7、14、21d共5个时间组检测实验兔右下肢的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复合肌肉电位(CMAP)和皮层体诱发电位(SEP)。正常对照组8只家兔不作任何处理。结果 20只兔右侧坐骨神经的MNCV、CMAP、SEP在伤后3d全部测不出,提示为完全损伤。20只兔随伤后时间的推移,坐骨神经的MNCV逐渐减慢;CMAP和SEP的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降低。提示为不全损伤。两者肌电图失神经电位的变化则相似。结论 家兔坐骨神经被高压电击伤后早期的肌电图神经电图改变呈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14.
神经干细胞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干细胞脊髓内移植对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孕龄15~18d胎鼠脑组织,分离获得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并用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取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先将C5~T1神经根撕脱,实验组把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移植于C5~T1脊髓节段前角附近,而对照组则用缓冲液替代神经干细胞。术后1、2、4、6、8、12周取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与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到术后12周时,对照组运动神经元减少达80.3%,实验组达63.7%。并且,各时间点实验组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脊髓前角内可见散在但仍保持未分化特征的神经干细胞。结论神经干细胞在植入臂丛根性撕脱伤的脊髓后能存活,并能明显减少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继发性死亡。  相似文献   

15.
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神经元形态学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形态学的变化,以探讨其主要死亡性质。方法 切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再原位吻合,手术后不同时间取腰4--腰6(L4-L6)节段脊髓,作石蜡切片,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形态学变化特征;作超薄切片,电镜下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 右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尼氏体和细胞核染色质浓缩(光镜下);电镜下,细胞膜内陷,将细胞分割成凋亡小体,然后裂解、细胞体消失;而左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均一、无变化。结论 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死亡,死亡性质主要是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周围神经缺损神经移植修复对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o D  Wang W  Kang K  Jing T  Wang T  Yu X  Yang L  Cui X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1):862-864,W005
目的:应用移植神经的方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观察其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神经缺损组、神经损伤组、神经移植组,实验组每组9只大鼠,并按手术先后随机分成7、14、28d3个时间组。将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缘碾挫或切除0.5cm,分别制备神经损伤或缺损动物模型,并采用神经原位移植的方法修复神经缺损。按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于术后7、14、28d取L4-6脊髓作TUNEL标记检测,标记凋亡的运动神经元数目。切片作HE、甲苯胺兰染色后计算脊髓内运动神经元的数目。结果:在术后28d,神经移植组的凋亡细胞明显少于另2组(U1=2.10;U2=2.89 P<0.05)。各时间组的神经元数目,神经移植组明显多于另2组(t1=6.84;t2=6.95 P<0.05)。结论:移植神经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相应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将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NSC)移植于脊髓前角后的存活、分化情况及对脊髓前角受损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新生鼠脊髓,分离获得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鉴定、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和单纯组。从后路制备C5~C7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实验组移植神经干细胞于C6脊髓前角,对照组移植灭活神经干细胞,单纯组不作移植。术后1、2、4、8、12周取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与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脊髓后能存活、分化;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实验组神经干细胞移植后2、4、8、12周各个时间点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组。结论臂丛根性撕脱伤脊髓前角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能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型胶质细胞,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能明显减少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继发性死亡,对脊髓前角受损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GDNFmRNA在两侧断端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切断SD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在不同时间、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两侧断端GDNF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前,GDNFmRNA在两侧坐骨神经微量表达,坐骨神经切断后远断端表达逐渐增加(1、7、14、28d分别增加20%、60%、85%、90%),近断端表达逐渐减少(1、7、14、28d分别减少10%、38%、45%、52%)。结论坐骨神经切断后断端GDNFmRNA表达变化是由于“胞体-轴突-靶器官”轴中断造成的。此结论为应用外源性GDNF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