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对经手术治疗、病理确诊的14例乳房派杰氏病进行研究。6例证实有乳头派杰氏病,8例可触到肿瘤。每例均有乳腺导管内或浸润性导管癌。3例在肿瘤以下距乳头2cm处没有与派杰氏病的解剖部位相邻,支持派杰氏细胞起源于真皮内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4.
10例伴发相应部位浸润性癌的乳腺外派杰氏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伴发相应部位浸润性癌的乳腺外派杰氏病(EMP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发生厦特点。方法对10例伴发相应部位浸润性癌的EMPD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并行AB-PAS染色和CEA,CK7、CK20、GCDFP-15、HMB45免疫组化标记。结果10例CEA强阳性,AB-PAS呈不同程度阳性,CK7阳性7例,其中6例为伴发皮肤浸润性腺癌,CK20阳性3例,其中2例为伴发直肠腺癌,GCDFP-15阳性6例为件发皮肤浸润性腺癌.HMB45均阴性。结论在伴发相应部位浸润性癌的EMPD中可以分为2神:(1)件发皮肤浸润性腺癌;(2)伴发邻近内脏器官癌肿。免疫组化CK7、CK20、GCDFP15有助于区分,在CK7、GCDFP-15阴性.CK20阳性的EMPD中应警惕件发邻近内脏器官癌肿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6.
7.
8.
目的:探讨乳腺癌派杰氏病(Paget′s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例乳腺癌派杰氏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乳腺Paget′s病以慢性乳头皮肤改变为主要特点,平均发病年龄53岁。单纯乳腺派杰氏病4例(50%),伴有浸润性癌1例(12.5%)。总的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7.5%,远处转移率为12.5%;触及肿块和未及肿块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5、0%和100%、100%;以乳头病变与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和100%、0%;单纯Paget′s病/或合并导管内原位癌患者与Paget′s病伴有浸润性导管癌者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和100%、0%。结论:乳腺派杰氏病病变局限于乳头、无可触及肿块、非浸润性癌、早期诊断及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的乳腺癌派杰氏病患者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派杰氏病的临床特征表现,细胞学形态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误诊原因。方法:选自2000~2006年细胞学诊断派杰氏病有组织学对照的15例病例,对上述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乳腺派杰氏病临床以慢性乳头及乳晕皮肤改变为主要特点,细胞学检查的要点是找到具有特征性的派杰氏细胞,该细胞体大、胞浆丰富常呈空泡状,核大、染色深为其特点。结论:细胞学检查是诊断乳腺派杰氏病的有效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诊断率。诊断的关键在于确认派杰氏细胞,准确的取材是诊断派杰氏病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11.
应用单克隆抗体c-neu(Ab-2)和P53(PAb1801)对10例乳房Paget病(MPD)和77例乳房外Paget病(EPD)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的染色。全部MPD病例c-neu和P53染色均为阳性。在77例EPD中,29例(37.6%)c-neu阳性,6例(7.7%)P53阳性。两种单克隆抗体在MPD中的阳性率明显地高于EPD(P<0.001)。结果提示在MPD与EPD中的Paget细胞来源是不同的。此外,它说明了表型上十分类似的肿瘤可能来自不同的基因变化。 相似文献
12.
沂蒙山地区1966~1986年间经手术治疗的25例纵隔畸胎瘤,平均年龄为24.5岁。男女发病基本相等。临床症状以胸背部疼痛、呼吸困难及咳嗽较常见。有5例就诊时无症状。X线示纵隔包裹性肿块突入肺野,钙化9例,钙化性瘤壁3例,非特异性钙化3例,骨及牙齿2例。 相似文献
13.
阴囊Paget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8例阴囊Paget氏病均行手术治疗。本病易误诊为阴囊皮肤慢性湿疹、病检方能确诊。强调治疗6 ̄8月周无效的阴囊皮肤湿疹样改变应早期活检。阴囊皮肤局部扩大切除术疗效满意。本文对阴囊Paget氏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及其预后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食管燕麦细胞癌4例,并复习国内外文献。大体为溃疡型及蕈伞型,组织学形态与肺燕麦细胞癌形态一致,组织化学染色Grimelium嗜银染色3例阳性;Fontant-Masson染色均为阴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NSE4例阳性;CEA3例阳性,Keratin4例弱阳性;Sc6、S—100、NF、LCA均为阴性,支持该类肿瘤起源于食管全能性未分化细胞假说。一例电镜检查发现癌细胞内有神经分泌颗粒。该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检查,辅以临床排除肺癌转移及特殊生物学行为。该肿瘤高度恶性,对细胞毒性药物及放射治疗敏感。不主张采取手术治疗,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儿科医院1984~1986两年中收治的166例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揭示了重庆为本病之高发区,且发病多集中于冬春季节,呈小流行表现。系统观察了本病时心血管病变,有较完整的心电图及二维超声心动图资料并发现本症时ECG双峰T波较多见(44.9%)。对17例病儿测定了IgG亚类及循环免疫复合物,发现IgG_1、IgG_3明显增高,8例循环免疫复合物高于对照组。结合临床及随访资料对本病之发病率、病因、诊断、心血管病变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91例原发性肝癌,其中男性74例(81.3%),女性17例(18.7%)。平均发病年龄44.3岁。组织学观察:其中肝细胞性肝癌77例(84.6%),胆管癌9例(9.9%),混合细胞性肝癌2例(2.2%)和肝母细胞瘤3例(3.3%)。在91例肝癌中37例(40.6%)合并肝硬变,11例(12%)合并肝血吸虫病;4例(4.4%)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作者发现胆管细胞性肝癌所伴有的临床症状如发热、腹水、AFP(+)、恶病质等明显地轻于肝细胞性肝癌(P<0.05)。 相似文献
17.
674例经病理诊断为肛周疾病(包括痔,肛瘘,肛裂,肛周脓肿四大类)的患者,就其各类疾病的发病率以及与年龄,性别,工作状况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1)肛周疾病总的发病率男高于女性,在上述四种疾病中,痔的发病率最高(47.18%),其次为肛瘘(29.67%),肛周脓肿(19.73%),肛裂(3.4%)男女性患者各类肛周疾病均以30~4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且多数患者从事体力劳动,生活,卫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源性心脑病并发急性脑梗塞的原因、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 18例肺心病并发脑梗塞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18例病例按诊断标准确诊为肺心病并发急性脑梗塞 ,分别根据情况给予降低颅内压、抗凝及对症处理 ,其中 12例病稳定或好转 ,6例死亡。结论 :缺氧导致血液黏度增高是肺心病脑梗塞的重要原因 ,其表现不典型被误诊。早发现 ,早期给予降低颅内压、抗凝治疗是预防发生、抢救成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