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为了了解后筛窦气化发育对前颅底外科及蝶鞍区手术的影响及术前指导意义.方法:取50具成人头颅标本,行冠状位、矢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从不同层面及不同方位观测后筛窦的气化发育情况.结果:发现属管前型的占23%(23侧);半管型的占28%(28侧);全管型的占33%(33侧);蝶鞍型的占16%(16侧).其中两侧气化分型完全相同者占33例(66侧);两侧气化不相同者占17例(34例).发现属I°后筛窦的占43%(43侧);属Ⅱ°后筛窦的占35%(35侧),其中Ⅱa°后筛窦的占19%(19侧),属Ⅱb°后筛窦的占16%(16侧);属Ⅲ°后筛窦的占22%(22侧).其中两侧分度完全相同者占29例(58侧);两侧分度不相同者占21例(42侧).另外,测得最后筛房的矢状径位于5.82~21.48mm之间;垂直径位于9.36~26.02mm之间;左右径位于5.88~23.64mm之间.其中,最后筛房大于或等于同侧蝶窦腔的有23%(23侧).结论:后筛窦影像解部分型分度对前颅底外科及蝶鞍区手术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了解后筛窦气化发育对前颅底外科及蝶鞍区手术的影响及术前指导意义。方法:取50具成人头颅标本,行冠状位、矢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从不同层面及不同方位观测后筛窦的气化发育情况。结果:发现属管前型的占23%(23侧);半管型的占28%(28侧);全管型的占33%(33侧);蝶鞍型的占16%(16侧)。其中两侧气化分型完全相同者占33例(66侧);两侧气化不相同者占17例(34例)。发现属Ⅰ°后筛窦的占43%(43侧);属Ⅱ°后筛窦的占35%(35侧),其中Ⅱa°后筛窦的占19%(19侧),属Ⅱb°后筛窦的占16%(16侧);属Ⅲ°后筛窦的占22%(22侧)。其中两侧分度完全相同者占29例(58侧);两侧分度不相同者占21例(42侧)。另外,测得最后筛房的矢状径位于5.82~21.48mm之间;垂直径位于9.36~26.02mm之间;左右径位于5.88~23.64mm之间。其中,最后筛房大于或等于同侧蝶窦腔的有23%(23侧)。结论:后筛窦影像解部分型分度对前颅底外科及蝶鞍区手术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后筛窦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了提供对内窥镜鼻窦外科及颅底外科手术更具指导意义的后筛窦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 :取 5 0具成人头颅标本 ,行冠状位、矢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 ,从不同层面及不同方位观测后筛窦的气化发育情况。结果 :发现属管前型的占 2 3 % ( 2 3侧 ) ;半管型的占 2 8% ( 2 8侧 ) ;全管型的占 3 3 %( 3 3侧 ) ;蝶鞍型的占 16 % ( 16侧 )。其中两侧气化分型完全相同者占 3 3例 ( 6 6侧 ) ;两侧气化不相同者占 17例 ( 3 4侧 )。发现属Ⅰ°后筛窦的占 43 % ( 43侧 ) ;属Ⅱ°后筛窦的占 3 5 % ( 3 5侧 ) ,其中属Ⅱa°后筛窦的占 19%( 19侧 ) ,属Ⅱb°后筛窦的占 16 % ( 16侧 ) ;属Ⅲ°后筛窦的占 2 2 % ( 2 2侧 )。其中两侧分度完全相同者占 2 9例( 5 8侧 ) ;两侧分度不相同者占 2 1例 ( 42侧 )。结论 :后筛窦影像解剖分型分度对内窥镜鼻窦外科及颅底外科手术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筛窦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临床开展筛窦外科手术提供影像解剖资料。方法 :对 5 0具成人头部标本采用高分辨CT进行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水平位薄层扫描 ,观测了筛窦的各主要径线。结果 :筛窦的左右径 :前端 :左 9.4± 1.5mm ;右 9.7± 2 .1mm ;后端 :左 15 .5± 4.2mm ;右 15 .1± 4.1mm ;上下径 :外侧前端 :左 2 9.1± 6 .8mm ;右 2 7.3± 6 .9mm ;外侧后端 :左 2 1.2± 8.2mm ;右 2 1.6± 6 .8mm ;内侧前端 :左 18.6± 7.5mm ;右 17.8± 6 .9mm ;内侧后端 :左 15 .9± 4.3mm ;右 16 .1± 5 .1mm。前后径 :上部 3 3 .0± 5 .2mm ;下部 3 2 .3± 5 .4mm。结论 :三种不同层面的薄层扫描可给筛窦影像解剖研究者提供更多更详细的解剖数据 ,为筛窦的三维立体成像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5.
前筛窦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60例完整成人尸头(男34例,女26例)前筛窦区域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观察了前筛窦气房气比变异,根据各气房开口位置将前筛窦气房分四组,即额隐窝筛房(出现率为88.3%),筛泡筛房(出现率为100.0%)漏斗筛房(出现率85.8%),上颌窦筛房(出现率3.3%),这种分组法不仅反映前筛窦气房的胚胎发生,而且有重要临床价值,本文同时对前筛窦其它有关解剖包括径线,骨壁厚度,以及毗邻结构解剖作了研究,对  相似文献   

6.
经上颌窦筛窦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60个尸头(男34,女26)上观察与测量了经上颌窦筛窦手术时有关的形态结构。眶下孔至眶下缘的距离平均6.8±3.4mm;眶下孔至梨状孔缘距离13.1±4.1mm;筛上颌板长9.1±3.0mm;宽5.4±1.5mm;筛上颌板上缘至后筛板顶的高度为 22. 3±3. 7 mm。筛顶板内缘与筛板间的高度差为 0~4 mm者有 59侧(占 49.2%);4~7mm者有 52侧(占43. 3%);7 mm以上者有9侧(占7.5%)。  相似文献   

7.
冯蕾  高培福  鞠学红 《解剖学研究》2003,25(1):62-64,67
筛窦解剖变异大 ,周围毗邻关系复杂 ,曾被认为是手术禁区。目前 ,筛窦手术仍被认为是所有鼻窦手术中最盲目和最危险的手术。近年来 ,鼻显微外科技术和影像学技术发展迅速 ,CT可清楚显示筛窦的局部细微解剖和毗邻 ,已成为筛窦手术的术前常规检查。本文综述了筛窦的断层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筛动脉筛窦段的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筛动脉在筛窦内的走行特点,为减少鼻内窦镜手术并发症提供解剖指导。方法:通过30具湿性成人尸头(男19,女11)的解疲、观察了筛动脉在筛窦段的走行部位、方向、骨管厚度及其与筛窦气房的关系。结果(1)筛前动脉与中鼻甲基板的位置关系密切,多走行于中鼻甲基板之前的紧邻筛房顶(66.6)及中甲基板顶(26.7%);筛后动脉则以位于最后筛房顶最为多见(64.9%);(2)筛前、后动脉骨管的下壁明显薄  相似文献   

9.
鼻外筛窦切除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60例成人尸头(男34例,女26例)的眶内侧壁解剖进行了研究,观察了Dacryon点与筛前孔,筛后孔,视神经孔之间的关系,以及筛前孔与额筛缝的关系,测量了各点间距离,结果显示,Dacryon点至筛前孔,筛后孔,视神经孔的距离分别的为19,32,40mm,筛前孔到筛后孔距离约为14mm,筛后孔至视神经孔为9mm有70%的筛前孔位于额筛缝上,认为Dacryon点是鼻外筛窦手术的重要标志,本文对鼻外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筛窦区新型手术的开展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大体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改进的火棉胶包埋技术对前颅底区域进行连续的三维薄切片,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深入研究筛窦区域精细的解剖结构与复杂的毗邻关系。 结果 对筛窦区域解剖结构与毗邻关系显示良好精确:眶内侧壁(纸样壁)厚度左侧为(0.35±0.089)mm,右侧为(0.36±0.086)mm;鼻小柱到上颌窦开口距离左侧为(39.1±2.4)mm,右侧为(40.0±2.5)mm;筛窦中鼻道开口到筛顶壁距离左侧为(12.0±1.0)mm,右侧为(11.8± 1.1)mm。 结论 经筛窦区自然腔道行筛内、颅前窝、眶内及视神经管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 (FTS)理念在经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围术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并行经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进行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应用FTS理念进行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焦虑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结果 观察组轻度焦虑多于对照组,中、重度焦虑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恶心呕吐(4.00% vs 16.00%)、尿路感染(4.00% vs 18.00%)、颅内感染(0 vs 8.00%)、颅内血肿(2.00% vs 14.00%)和术后应激性疼痛(16.00% vs 3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9.13±1.14)d vs(12.44±0.89)d];[(2.15±0.66)万元 vs (3.05±0.61)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FTS理念能缓解经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前紧张恐惧的心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护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椎管彻底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腰椎管狭窄患者中,中央管合并神经根管狭窄31例,单纯神经根管狭窄10例(其中3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复发)。41例均采取后路中央管及神经根管彻底减压,同时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所有病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椎间盘突出,术中视情况行突出物摘除。结果:术后随访6月~4a,平均2a。按JOA评分标准,本组疗效优32例、良6例、差3例。优良率93%。出现1例断钉(2.44%)。结论:在恰当把握手术指征、减压充分、内固定和植骨操作准确的基础上,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最后筛房的解剖发育情况及其解剖毗邻关系对临床开展蝶鞍区域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对50具成人头颅进行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重点观测后筛窦最后筛房的影像解剖形态及其毗邻关系。结果:测得其矢状径位于5.76~21.48mm之间。其中,最后筛房大于或等于同侧蝶窦腔的有23侧(23%)。最后筛房与蝶窦、视神经管之间的解剖关系的不同形成蝶上筛房的有28侧,(28%),形成蝶旁筛房的有5侧(5%),形成Onodi窦的有24侧(24%)。结论: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CT扫描在最后筛房的影像解剖研究及临床手术中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最后筛房与蝶窦、视神经管之间的解剖关系可形成蝶上筛房、蝶旁筛房或Onodi窦对临床开展蝶鞍区域手术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鞍区的内镜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鞍区手术提供入路及相关内镜解剖学资料.方法:本组采用15具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和1例新鲜尸头标本,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用显微镜和内镜(0°镜、30°镜),对鞍区各间隙进行解剖观察并录像.结果: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开颅可达到经典翼点入路对骨窗的基本要求,通过使用内镜不同角度的操作,可清晰的显露间隙Ⅰ、Ⅱ、Ⅲ、Ⅳ及Willis'环,尤其对重要穿通血管的显露更明确.结论: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创伤小,暴露好;而内镜在鞍区的应用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不足,对显微外科手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切除上颌窦囊肿的方法。方法:鼻内窥镜下经上颌窦开口单纯上颌窦囊肿摘除术36例,其中单侧囊肿30例,双侧囊肿6例。顶壁囊肿4侧,前壁囊肿6侧,后壁囊肿6侧,底壁囊肿9侧,内侧壁囊肿11侧,自然开口处囊肿2侧。同一侧同时有底壁和后壁囊肿的2侧,同时有内侧壁和底壁囊肿的有2侧。单纯使用粘膜钳切除18侧,对24侧底壁囊肿和内侧壁囊肿同时结合使用电动切割器切除囊肿。结果:所有囊肿均在鼻内窥镜下经上颌窦开口完全切除。术后无明显并发症。随访0.5~2a,无复发。结论:应用鼻内窥镜经上颌窦开口切除上颌窦囊肿创伤小,操作简便,治疗效果确切,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祺  赵冬  王业忠 《解剖与临床》2007,12(4):285-286
海绵窦(Cavernous Sinus,CS)是中颅窝底的重要结构,也是颅底病灶常侵犯及累及的部位.1965年Parkinson在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修补术获得成功,并对Parkinson三角作出了定义,从而为海绵窦手术治疗开创了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具有视野开阔、对脑组织牵拉少、距斜坡路径短等优点.结论: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是处理岩斜区病变较好的手术方式,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临床经乳突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5具10%甲醛固定国人成年头颅标本上,逐层解剖,磨除乙状窦表面骨质,暴露乙状窦,统计高位颈静脉球、乳突导血管的出现率.测量乙状窦三处不同位置的宽度、深度以及与外耳道后上棘和后骨半规管的距离.结果:33.3%的标本存在高位颈静脉球,乳突导静脉的出现率为93.3%.乙状窦在横窦-乙状窦交点,乙状窦膝部及颈静脉球上部的左侧宽度分别为(10.37±2.04)mm、(10.64±2.02)mm及(9.67±2.03)mm,右侧宽度为(12.06±1.94)mm、(12.18±2.18)mm、(10.27±1.94)mm;左侧的深度为(6.30±1.84)mm、(5.52±1.55)mm、(5.59±2.65)mm,右侧的深度为(8.56±1.56)mm、(7.81±1.48)mm、(6.81±1.88)mm.乙状窦与外耳道后上棘的最近距离为(13.84±2.74)mm,与后骨半规管的最近距离(13.84±2.75)mm.结论:乙状窦解剖学变异较大,影响乙状窦前入路的应用,但对乙状窦后入路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髋关节后侧入路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髋关节后侧手术入路及如何避免易损伤结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侧成尸下肢标本,参照手术进路的层次对相关结构和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1.臀大肌的神经和血管及其分支均从肌深面入肌,入肌点均在臀大肌前缘后方。2.在竖脊肌起点外侧缘与大转子尖连线上距大转子尖距离:臀上血管神经束上支为(105.8±29.6)mm;臀上血管神经束下支为(78.6±36.8)mm。3.坐骨神经半腱肌支上支入肌点与坐骨结节距离为(102.6±56.2)mm;坐骨神经股二头肌支最上支入肌点与坐骨结节距离为(127.1±50.5)mm;坐骨神经半膜肌支上支入肌点与坐骨结节距离为(135.6±85.1)mm。结论:1.从大转子尖向上分离臀中肌臀小肌时不要超过大转子尖与髂嵴连线的下1/2,最安全应在1/3以内,以免损伤臀上血管神经束下支。2.切断梨状肌的位置越贴近大转子越不易损伤坐骨神经,梨状肌肌腱残留长度在保证吻合的情况下越短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