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献文摘     
叶桂与薛雪温病学术思想比较 1、《温热论》与《湿热病篇》的基本理论与诊疗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1.1病因。叶氏认为温病的病因是"温邪",包括了风热、暑热、湿热、燥热及伏寒化温、温毒、疠气等。薛氏则认为病因乃"湿热之邪",且必先有内湿,再感受外湿而致病,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病是内外因联合作用的结果。1.2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叶氏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薛氏认为:"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二者均认为感邪途径为"上受",即从口鼻而入,但从传变来看,叶氏注重邪从口鼻到肺的呼吸道传染,从口到脾胃的消化道传染。1.3病理变化。叶氏提出  相似文献   

2.
叶桂的《温热论》与薛雪的《湿热病篇》是温病的经典之作。两者在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趋势、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的论述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且两者存在着从属关系(叶氏的“温热”包含薛氏的“湿热”)。  相似文献   

3.
温病传变规律,叶氏以卫气营血统辖,吴氏以三焦概括,而薛氏于《湿热病篇》中以何为纲?历来不甚了了,甚至认为条文错杂,无规律可循,余初读亦有同感。然薛氏精于医又擅于文,焉能有此失误?故不敢直断其非。几经冥索,略有所悟,姑作引玉之砖,求正同道。《湿热病篇》包括湿温与暑温,其传变规律、薛氏于该篇首条自注中已申明。这段自注,是理解全篇的关键,内容丰富,难点亦多,注家皆置而不论。薛氏以正局与变局为纲,概括全篇,俨然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堪与叶、吴辨证体系齐观。  相似文献   

4.
<正> 清·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原著无所获见,但在《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章虚谷《医门棒喝》。王孟英《温热经纬》等著作中均有记载。篇中对温邪为患的病变,特别是对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确有独创之见。笔者不揣浅陋,将学习之肤浅体公,汇报于同道,意在抛砖引玉。辨证:注重病变部位,区别虚实寒热。湿温一证,乃因感受时令湿热及饮食不节犯及脾胃所致。薛氏认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又说:“阳明不水谷之海,太阴为湿  相似文献   

5.
《湿热病篇》为薛生白所作。薛氏名雪,字生白,自号一瓢,又称扫叶老人,清初吴县人。《湿热病篇》共46条,从内容上看对于湿温为患的病变,特别是湿温的性质、传变规律、证治等,论述既详细又系统,可以说是学习温病必读之书。本文根据温热经纬本,选择其中有关论湿热证治方面的内容予以阐释。按温病辨证施治规律,将全篇分为湿热病概论、邪在肌表、邪在气分、邪在营血及病后期调理等。  相似文献   

6.
世人认为叶天士长温热,薛生白专湿热,其实不然。叶氏对湿邪之性质、致病特点均有精辟的论述,对于湿热性温病的治疗尤多发明,兹择要论述。一地区方域发病有别叶氏据《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精神,结合亲身实践,认识到东南沿海一带,地处卑湿,每值长夏之季,天之热气下逼,地之湿气上蒸,湿热相合,浸淫弥漫,人在气交之中,无不与湿热邪气接触,体虚者易感而罹患湿热病。故叶氏曰:“吾吴(今江苏吴县)湿邪害人最广”。二阳盛热化阴盛寒化湿有内外之分,外湿系感受“六淫”中之湿邪。内湿系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停。亦有内、外湿相结合为患者,如嗜酒之人,内湿素旺,复感外湿,则内外合邪,湿蕴化热,而成湿热病。从脏腑来论,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共司水谷之受纳和运化。若脾胃功能失健,则水液运化障碍,聚而成湿,外  相似文献   

7.
温病湿热犯肺的证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邪包括湿热病邪、暑湿病邪、湿热疠气,尚有部分温毒病邪,本文所论限于湿热病邪和暑湿病邪。湿热之邪由表人里多侵于中焦脾胃,故中焦脾胃证候多且繁杂,为众多医家所重视。然温邪始上焦,终下焦,在感邪之初,亦可有肺脏受邪者,为多数医家所忽略。纵观诸多温病研究文献,对于湿热诸邪犯肺则很少提及,此类证治的研究报道亦较少。从现代医学对于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研究来看,外感湿邪与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有直接关系,成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多见有湿证表现。  相似文献   

8.
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赵国荣 《中医杂志》1999,40(1):9-11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首先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对后来认识温病病因、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也有一些不同看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以揭示叶氏论点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本章叙述内容有两方面:①温病的病因;②温病的发病。其中重点内容一是各类温邪的致病特点,二是温病的发病类型。一、温病的病因温病的致病原因是外感温邪。这类病邪除了风热、暑热、湿热、燥热外,还包括“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而疠气、温毒实质也  相似文献   

10.
温病的病因是温邪,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1]。中医对温病病因的认识经历了历代医家经验总结-理论研究-临床应用-实验研究-复归临床应用的历程。现就温病病因学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试论温病病因学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病因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温病的致病原因总体而言是温邪,具体地讲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这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温病病因学说是前人长期与外感热病...  相似文献   

12.
1病因、病位、病机的探讨膜原之词首见《内经·疟论》,其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吴又可《温疫论》首揭湿秽时疫之病“邪伏膜原”之旨,其云:“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其后,温病学家续畅其意,如叶天士云:“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则“募原先病”,由募原分布三焦;薛生白云:“湿热之邪……邪由上受,……病多归膜原”,“湿热阻遏膜原”;俞根初云:“所伏之邪,在膜原则……病多湿温”,何连臣云:“凡湿火疟……其邪必伏于膜原.”.  相似文献   

13.
在温病学说传承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少浙籍医家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孟英、雷少逸等更是其中佼佼者。兹将有关医家在这方面的主要业绩和成就,概述如下。章楠,字虚谷,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代医家。著《医门棒喝》,其对温病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将叶天士温病论治和薛生白湿热病辨治的著述加以整理研究,收入其《医门棒喝》二集中,名日《叶天士温病论》、《薛生白湿热条辨》,以后王孟英编入《温热经纬》中的《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和《薛生白湿热病篇》,即以此为依据。章氏对叶、薛两家的观点阐发多多,如对叶氏“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条文,注释日:“所以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者,由卫分而人肺经也。以卫气通肺,营气通心,而邪自卫人营,故逆传心包也”;“风寒先受于足经,当用辛温发汗;风温先受于手经,宜用辛凉解表。  相似文献   

14.
郭世亮  郭海涛 《河南中医》2003,23(10):43-43
湿温病所致发热几乎贯穿其整个病理过程。笔者临证当中 ,依据湿热病的传变规律 ,发热特点 ,灵活运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治愈了数十例以发热缠绵不愈为主症的湿温病人 ,对此辨治略有感悟 ,兹述于下。1 病因病机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 ,夏秋季节 ,天气炎热 ,湿气上蒸 ,人处气交当中 ,易感湿邪 ;或因汗后毛孔乍开 ,复受雨淋水激 ,使三焦气化水湿之功失常 ,致湿邪停聚 ,郁久化热 ,或劳作后恣食生冷 ,致湿邪内困 ,中阳不运 ,引发本病。个别也有同房后受风所致。吴鞠通指出 :“内不运水谷之湿 ,外复感时令之湿。”指出仅有外感而无内伤 …  相似文献   

15.
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对于湿热病变的证治条分缕析,其中有关湿热痉厥的证治更是独具卓识。笔者爰就学习所得,作以下探析: 说理每多创见1.理有渊源,论有新见。《素问》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薛氏禀承《内经》之说,参以自己的临床心得,提出许多创见:在外邪致痉理论上,扩大《内经》以外邪立论的范围,补充了“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的认识;充实了热邪闭结肠胃、热毒充斥表里三焦、热盛津伤、热闭心包、营阴亏耗、肝风内动,引发痉厥的病机论述;更指出了湿热致痉与伤寒致痉的不同处在于“湿热之痉自内发,波及太阳”。此外,薛氏还指出了痉证与霍乱在病理上的区别:“痉之挛急者,乃湿热生风;霍乱之转筋,乃风来胜湿,……湿多热少,则风入土中而霍乱;热多湿少,则风乘三焦而痉厥”。这  相似文献   

16.
中医辨治沙门氏菌感染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均有伤寒之病名,然各有其义。中医之伤寒泛指感而即发的外感病证,西医之伤寒则是感染伤寒或副伤寒杆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消化系统疾病,属沙门氏菌感染范畴;临床上多表现为持续发热、呕吐、泄泻、袭隋淡漠、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及肝脾肿大等。沙门氏菌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雨湿较盛之季发病率最高。沙门氏菌感染按辨病归属于中医温病之“湿温”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感受湿热邪毒;基本病因乃由湿热两邪相搏而成。湿作为致病因素又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内湿根由于脾,脾虚水湿不运,三焦气化决渎功能失常,致水湿滞留,此时若外加饮食不洁或感受湿热外邪,内外相引而发为本病,正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所言:“太阳内伤,湿热停聚,客邪再生,内外相引,故为湿热”。说明了内虚感受外邪是本病成因之关键。笔者按中医“湿温”辨证论治,运用连朴饮为主方对沙门氏菌感染患者辨治十余例,疗效显著。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雨湿季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概括了湿热致病的多种类型,是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的综合论述。现代医学中“伤寒”“肠伤寒”,“钧体”等疾病,都属于中医湿温的范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他又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合,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由此可见湿温病的病变中心在脾胃。薛生自还说:“中气实病在阳明,中气虚病在太阴”,其证候可因患者体质的不同而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病变,即中气实则病在阳明胃而热化,表现…  相似文献   

18.
卢红蓉 《国医论坛》2002,17(1):23-24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 ,叶氏曰 :“热病救阴犹易 ,通阳最难 ,救阴不在血 ,而在津与汗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治疗湿热病 ,救阴与通阳是最常用的方法 ,也常成为治疗温热病的关键。温病的救阴 ,多为人所易解 ,而通阳却不然 ,虽有解者 ,也多不透彻。1 通阳不在温 ,而在祛湿笔者认为 ,“通阳最难”是叶氏相对“热病救阴犹易”提出的。温热之病 ,热为阳邪 ,易伤津液 ,故在治疗温热病时 ,一般都知道护阴生津 ,因而“犹易”。而通阳却不然 ,因为在湿热病过程中 ,湿温或湿热之邪蒙蔽清窍 ,湿热互结 ,胶着难…  相似文献   

19.
<正> 1.《温热论》的主要学术成就是什么?在温病学发展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温热论》是叶天士的代表作。其主要学术成就涉及到温病学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阐述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叶氏明确提出了“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要原因,从而突破了“伏寒化温”的范围;概括新感温病(主要指风温)感传途径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特别是提出了“逆传心包”的理论,对温病危急重症的治疗独辟蹊径,对于完善温病学理论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②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叶氏指出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传变层次和规律,并据此确立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20.
叶桂《温热论》原文第2条云:“……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本文所述病机是温邪在表夹有湿邪,这里所说的湿邪应该有表里之分,正如章虚谷所注:“其挟内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