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超顺磁Fe3O4纳米粒子,并采用油酸和油酸钠对其表面进行修饰,制备了可稳定分散于水中的磁流体。以该磁流体为种子,通过一步乳液聚合制备了表面带有功能化羧基的Fe3O4-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纳米微球(Fe3O4-PMMA)。利用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观察、傅里叶红外光谱、热失重分析、振动样品磁强计测试等手段表征了复合微球的尺寸、形态、结构、组成和磁性能。结果表明,复合微球的平均直径约120 nm,表面带有羧基功能基团,在室温下具有超顺磁性和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合成口腔医学应用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HAP/CS)复合微球并进行表征.方法 采用超声辅助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HAP、反相乳化交联法合成HAP/CS复合微球,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X线粉末衍射法(XRD)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进行表征.结果 合成的纳米HAP结构稳定,分散性好,形状主要为短棒...  相似文献   

3.
用微波加热法合成了表面功能化的聚苯乙烯/SiO2复合纳米粒子,分别用FTIR、TEM及TGDTA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能使反应时间大大缩短。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可制备出以SiO2纳米微粒为核,PMMA、PS为壳层的核壳结构复合纳米微球,微球粒径约15nm,颗粒较均匀,并且在有机溶剂中有良好的分散性,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4.
用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聚苯乙烯/油酸/氟化镧复合纳米微球,通过TEM、XRD、FTIR、TG-DTA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在四球试验机上考察了其摩擦学行为。结果表明,复合纳米微球具有核壳结构,平均粒径约30nm,作为新型润滑油添加剂,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5.
运用均匀设计实验,以灰黄霉素为囊心物质用油包水溶剂挥发法制备灰黄霉素/聚乳酸纳米球,并且分析比较了载药微米球和纳米球的释药性能。结果表明所获得的纳米球球形较好且较为分散,粒径分布较为均一,粒径在114 nm左右。经线性回归和三次重复试验得出综合评分S为95.59,误差为3.66%,载药量为13.55%。载药微米球的释药速率较慢,而纳米球在性能上有一个“突跃”,能起到“增溶”药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微球、纳米球制剂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球(microsphere)、纳米球(nanosphere)技术是由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技术。微球系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辅料中形成的粒径为1~2 5 0um微小球状实体,而粒径在10~10 0 0nm之间的通常称之为纳米球(又称毫微球、纳米粒)。微球制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通过微型包裹技术制得的微球,然后再按临床不同给药途径与用途制成的各种制剂。药物以微球、纳米球的形式给药后,可使药物具有靶向和控释作用,改变了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1 ] 。目前有关微球、纳米球技术应用的文献报道非常多,但根据包裹的核心药物…  相似文献   

7.
ADM-PLGA缓释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ADM-PLGA纳米微球,观察其一般特性、载药量、包封率和缓释特性.方法 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缓释ADM-PLGA-Ns纳米微球,观察其一般特性,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ADM含量,并模拟体内条件研究ADM-PLGA-Ns纳米微球的体外缓释特性.结果 纳米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大小均匀,粒径为(21±5.4)nm,微球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9.71±7.31)%和(0.75±0.54)%.微球体外释药符合Higuichi方程,10 d后释放度达95.00%.结论 ADM-PLGA纳米微球制备工艺效果满意,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双重物理机制载药的卡铂碳包铁纳米笼壳聚糖纳米球,优选制备工艺,观测其特征.方法 碳包铁纳米磁粉经稀盐酸处理后制得碳包铁纳米笼.以此纳米笼为磁性内核,壳聚糖为基质,采用反相微乳法制备卡铂碳包铁纳米笼壳聚糖纳米球.该纳米球通过基质包裹和碳包铁纳米笼吸附双重物理机制载药.利用正交实验设计优选纳米球制备工艺,观测纳米球的形貌、粒径、载药量、磁响应性和体外释药性能.结果 碳包铁纳米笼与其前体相比,比表面积由20.98 m2·g-1增至40.38 m2·g-1,孔容由70 mm3·g-1增至110mm3·g-1,对卡铂的吸附量为9.6%.卡铂碳包铁纳米笼壳聚糖纳米球球形圆整,磁响应性强,平均粒径(207±21)nm,载药量为(11.40±1.31)%.纳米球的体外释药持续5 d,累计释药量依次为51%,68%,80%,87%,91%.结论 良好的磁性内核和双重物理载药机制的有机结合能够优化纳米球的性能,制备出理想的磁靶向纳米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9.
紫杉醇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优化试验条件,制备合适的壳聚糖纳米微球(CM),并负载紫杉醇(PTX),研究负载紫杉醇壳聚糖微球(PTX-CM)的体外释药性能。方法:采用离子凝聚法和透析法制备CM及PTX-CM,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微球粒径大小和分布,透射电镜观测微球形态学特征,并在磷酸盐缓冲液(PBS,pH 7.4)中对PTX-CM进行体外释药研究。结果:制备CM的最佳条件是壳聚糖(CTS)与多聚磷酸钠(TPP)投量比在3∶1~6∶1间。制备的PTX-CM形态规则均质,无粘连,平均粒径179.3 nm,包封率80.0%,载药量20.6%,在8 d内累积释药率接近80.0%。结论:PTX-CM性能良好,制备工艺简单,有望成为理想的紫杉醇缓释系统。  相似文献   

10.
聚乳酸载药纳米球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均匀设计实验,以灰黄霉素为囊心物质用油包水溶剂挥发法制备灰黄霉素/聚乳酸纳米球,并且分析比较了载药微米球和纳米球的释药性能。结果表明所获得的纳米球球形较好且较为分散,粒径分布较为均一,粒径在114nm左右。经线性回归和三次重复试验得出综合评分S为95.59,误差为3.66%,载药量为13.55%。载药微米球的释药速率较慢,而纳米球在性能上有一个“突跃”,能起到“增溶”药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凹凸棒存在的情况下,以丙烯酸为单体,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钾)/凹凸棒吸水剂。用TGA和S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IR分析证实了凹凸棒与丙烯酸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研究了引发剂的用量、交联剂的用量和粘土的用量等反应条件对复合吸水剂吸水性的影响。当凹凸棒w=0.10时,复合吸水材料在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的吸水倍数分别大于1200和100。  相似文献   

12.
利用紫外线照射方法合成了超吸水聚丙烯酰胺/蒙脱土复合材料(SAPC)。力学性质研究表明其吸水膨胀时可以做功。做功能力和效率取决于其形状。材料越薄,膨胀速率越快,单位质量材料产生功率越大。改变溶液pH值可以改变SAPC的膨胀能力。  相似文献   

13.
将聚酰胺(PA)质地的纳滤膜组装成一种脱盐装置。在此装置上对C.I.活性蓝49染料进行了低盐化中试实验,结果表明,此装置可以将该染料中的无机盐(以NaCl计)含量从7.4%脱除到0.39%,在此过程中C.I.活性蓝49的回收率达到98%。  相似文献   

14.
采用溶液共混法得到了聚苯胺/含联苯结构聚芳砜导电复合膜。该复合膜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对其导电规律进行了探讨。热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膜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复合膜的微观形貌,表明PAn与LPES的共混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甲基丙烯酸(MAA)在黏土Laponite纳米粒子表面原位聚合,制备了一种透明且对亲水和疏水表面均具有良好黏接性能的纳米复合水凝胶,并采用实验室自制的Johnson-Kendall-Roberts (JKR)表面能测量仪结合流变性能以及180°剥离强度测试,从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此类水凝胶的黏接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聚甲基丙烯酸/Laponite纳米复合水凝胶是一种理想的假牙黏合剂材料。  相似文献   

16.
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钾(AAK)为单体,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阴离子型聚电解质P(AM-co-AAK),并对产物的结构、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产物的抗盐性,考察了产物特性黏数、用量和体系pH对w=0.1%的高岭土悬浮液模拟废水的絮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产物具有较好的抗盐性;当其特性黏数为6.6 dL/g,絮凝剂的最佳用量为3 mg/L时,絮凝性能最好,透过率达到最高值(54.43%),并且产物在碱性条件下的絮凝性能明显优于在酸性条件下的。  相似文献   

17.
两种生物陶瓷与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物理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科  樊东力  张一鸣 《重庆医学》2006,35(13):1192-1194
目的按照不同配比制备适合组织填充的新型双相生物陶瓷硅橡胶复合材料和羟基磷灰石/硅橡胶复合材料,并对材料物理性状进行观察。方法共混法制备不同配比的双相生物陶瓷/硅橡胶材料和羟基磷灰石/硅橡胶复合材料,检测双相生物陶瓷颗粒粒径并与羟基磷灰石颗粒进行对比,对复合材料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制备出了双相生物陶瓷质量配比30、50、70份的复合材料,通过观察,参照物羟基磷灰石颗粒平均粒度40.28μm,双相生物陶瓷颗粒平均粒度为52.28μm。结论双相生物陶瓷颗粒在复合材料内大部分粒径完整,分布均匀,作为生物软组织填充的理想赝复材料,可进行下一步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