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贵州省从江县侗族进行血液学指标抽样调查分析,了解该地区侗族人群的健康状况。方法:随机抽取当地侗族241人,年龄(37±24)岁,采集受检者空腹静脉血,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等8项血液学指标检查;结果:RBC计数低于3.5×1012/L者占6.2%,Hb低于110g/L者占39.8%,HCT低于37%者占17.4%,WBC异常达14%。结论:贫血、感染等情况在从江县侗族人群中较多见。  相似文献   

2.
田霞 《黑龙江医学》2022,(20):2441-2443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程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RBC)水平变化及动态监测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1月—2020年10月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收治的8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检测两组受试者WBC、PLT、HCT、RBC水平,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比较观察组不同病情程度的WBC、PLT、HCT、RBC水平,分析WBC、PLT、HCT、RBC水平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WBC、PLT、HCT、RB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172、 35.089、 15.804、 19.679, P<0.05); WBC、 PLT、HCT、RBC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情程度加重,WBC、PLT、HCT、RBC水平呈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511、24.880、8.905、5.482,P<0.05);WBC、PLT、HCT、RBC水平与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3.
杨春  沈昊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1):1146-1148
目的:观察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全血与末梢血2种进样模式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8项参数结果有无差异。方法:应用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08例患者的全血与末梢血标本的WBC、RBC、Hb、PLT、MCH、HCT、MCV、MCHC 8项参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CT、MCV、MCHC的结果2种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BC、RBC、Hb、PLT、MC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血进样模式测定的WBC、RBC、Hb、PLT、MCH这几个主要参数可信性强,适用于化疗的血液病患者反复采血及新生儿、婴幼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12月于本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200例,根据不同采血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进行末梢血采集,对血常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中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检查项目的差异。结果:两组血常规检测指标中WBC、RBC、PLT、HCT、H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静脉血采集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静脉血液采集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冷凝集对血常规各项参数的影响及消除方法。方法对一冷凝集标本分别在37℃水浴30rain和置换血浆的方案处理后上机测试,观察血常规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冷凝集标本直接检测时红细胞(RBC)和红细胞比容饵CT)显著降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异常升高,血红蛋白(Hb)与RBC比例明显异常。37℃水浴30minRBC、HCT有所上升,但MCH、MCHC仍超出检测范围,出现极度偏离。血浆置换法白细胞(WBC)、RBC、HCT、MCH、MCHC恢复正常,但血小板(PLT)明显下降。结论血常规检验中冷凝集标本获取正确结果的最佳处理方案是将上述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报告,除PLT采用水浴后或直接测试的检测结果外,其他均采用血浆置换的检测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血常规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肝硬化患者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计数、血红蛋白(Hb)含量、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并与10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的WBC、RBC、PLT、HCT、Hb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V、RDW显著升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常规中的参数是反映肝硬化的肝损害程度的一组重要指标,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35例正常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分别用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两种方法采得血样,称为末梢血组(末梢组)和静脉血组(静脉组),对比两种采血方法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以及血小板(PLT)等的检验结果。结果:静脉组研究对象在RBC、PLT、HCT、Hb指标上明显高于末梢组(P<0.05),在WBC、MCV指标上明显低于末梢组(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的采血方式对于血常规检查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静脉采血的检验结果稳定性要好于末梢血检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300例,根据不同采血方式将其分为观察中和对照组各150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患者进行末梢血采集。对两组患者的血常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及血红蛋白(Hb)等检查项目的差异。结果:末梢血中 WBC、RBC、HCT、PLT、Hb 的检测结果均低于静脉血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和动脉血;其他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采血方法将对血常规的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建议临床应用静脉血采集来进行血常规检测,使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正常妊娠妇女顺产后24 h血常规指标,并探讨其正常值参考区间.方法 分别对妊娠妇女临产、顺产后24 h内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NE)和血细胞比容(HCT)进行测定及统计分析.结果 正常妊娠妇女顺产后24 h与临产比较,RBC、Hb、PLT及HCT均明显降低,WBC和NE则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血常规检测结果可为临床应用的参考依据,用于评估正常妊娠妇女的血象感染诊断,从而指导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贵州省黔西县少数民族农村人口进行血液学一般检测分析 ,了解当地少数民族身体健康状况。方法 :抽取受检者静脉血 ,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WBC、RBC、Hb、HCT、MCV、MCH、MCHC、PLT等8项血液学指标。结果 :当地 5个民族中共有 82 0人受检 ,检查结果为 ,WBC :(7 2± 3 8)× 1 0 9/L ;RBC :(4 8±1 2 )× 1 0 1 2 /L ;Hb :(1 2 5 6± 2 3 1 ) g/L ;HCT :(4 6 1± 1 0 6 ) % ;MCV :(98± 8 3)fl;MCH :(2 7± 4 3) pg ;MCHC :(2 75 4± 4 0 4 ) g/L ;PLT :(1 80± 1 5 8 7)× 1 0 9/L。其中贫血人数有很高比例 ,RBC计数低于 3 5× 1 0 1 2 /L者占1 4 8% ,Hb低于 1 1 0 g/L者占 2 8% ,HCT低于 37%者占 1 8% ,WBC异常达 2 9%。 结论 :血细胞抽样检查 ,可初步反映当地布依族、苗族、彝族、满族、仡佬族 5种少数民族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 ,提示贫血、感染等情况在少数民族人群中较多见  相似文献   

11.
梁华英  黄胜  洪流  程洪周 《吉林医学》2009,30(13):1231-1233
目的:探讨末梢全血和静脉血待测时间对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33例末梢全血标本和20例静脉血标本被分别注入EDTA-K2抗凝管,轻轻充分混匀后立即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然后再分别放置10min和30min后,再次混匀测定,对末梢全血与静脉血在三个时间测定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末梢全血10min的结果与即测的结果比较:白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血小板数明显升高(P〈0.001);30min结果与10min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各个时间的测定结果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全血采集过程中由于组织液混入,促使血小板短时间内产生一个可逆的假性聚集,从而影响WBC和PLT结果的准确性;末梢全血采集后放置10min后再测可提高检测的准确性;静脉血采集混匀后即上机检测对结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菌尿对尿液分析仪红细胞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菌尿对尿沉渣分析仪和尿干化学分析仪红细胞和隐血结果的影响;研究不同种类病原菌对尿红细胞和隐血结果的影响与发生机制。方法:取健康人尿液,加入一定浓度的常见病原菌制成人工菌尿标本(选取泌尿系统感染主要病原菌包括白假丝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加入病原菌前后分别用仪器法进行红细胞计数和隐血结果测定。结果:自然菌尿和非菌尿红细胞检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洁净尿经人工加入病原菌前后,尿红细胞数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以白假丝酵母菌对仪器法尿红细胞计数影响最大(t=-22.17,P〈0.01),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t=-9.758,P〈0.01);加入病原菌前后,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三组尿液隐血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以铜绿假单胞菌对仪器法检测尿液隐血结果影响最大。结论:菌尿可影响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干化学分析仪的红细胞和隐血检测结果,故尿液检验时应加强尿液的质量控制,减少菌尿对其干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就F—820血液半自动分析仪的使用情况、主要参数和性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60例胎血成分,该血的质量比成人静脉血好。发现其有形成分:RBC,Hb,WBC,HCT,Ret比成人静脉血明显高。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研究海南省百岁老人静脉血常规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海南省健康百岁老人354例为观察组,分别选取海南省百岁以下健康人群和全国血常规平均水平作为对照组1和对照组2,对三组血常规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将观察组和对照组1的RBC和Hb数据结果同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同对照组1比较RBC、Hb、Mono%、Eos%、Baso%、Hct、MCH、MCHC、RDW、PCT、PDW、MP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WBC、Neut%、Lymph%、MCV、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RBC、Hb、Hct、MCH、MCHC、PCT和MPV均低于对照组;RBC、Hb、Hct、MCHC与年龄呈现负相关,与RDW呈现正相关。观察组与对照组2比较RBC、Hb、WBC、Neut%、Lymph%、Baso%、Hct、MCH、MCHC、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南省百岁老人血常规指标与海南省百岁以下健康人群、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明显,有必要使用适合百岁老人的参考区间评价百岁老人血常规。  相似文献   

16.
非小红细胞对血小板计数结果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用血液分析仪作血常规检测时由非小红细胞引起的上限区域干扰 (upperregioninterference ,URI)对血小板计数 (BPC)结果的影响。方法 :用血液分析仪作血小板参数分析 ,对出现URI报警但又不是小红细胞干扰的标本作显微镜计数 ,把两法结果作配对t检验。结果 :仪器法结果为 (6 6± 17)× 10 9/L ,而显微镜计数法为 (98± 2 0 )× 10 9/L ,两法结果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URI报警时除小红细胞干扰外 ,还有其他诸多因素 ;大血小板、血小板凝集块、冷球蛋白、衰老破坏的红细胞碎片等 ,其中最常见的为大血小板。结论 :对URI报警但非小红细胞干扰的BPC结果 ,一定要进行人工显微镜目测计数复检 ,否则会得到不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正常新生儿网织红细胞参考值范围的动态变化及与日龄的关系。方法 用Beckman-Coult公司的stks-3B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115例1-10d正常新生儿的静脉血织红细胞值进行分析,并同时与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ISCH)所推荐的网织红细胞活体染色显微镜计数-Miller窥盘法进行比较,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d、2d、3d、4d与5-7d新生儿组结果之间存在着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5-7d网织红细胞值降至0.3%-1.1%;8-10d的新生儿网织红细胞值与5-7d新生儿网织红细胞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法与Miller窥盘法测得新生儿网织红细胞值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新生儿网织红细胞参考值范围与日龄呈显著相关,并应注意其低值期的存在;血细胞分析仪法可作为Miller窥盘法的替代方法测定新生儿网织红细胞。、、、、、  相似文献   

18.
白细胞计数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计数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亚组分的关系。方法:对662例重庆地区成年人测定了血糖、血脂、胰岛素、WBC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根据2005年IDF标准诊断MS。结果:有MS者WBC计数明显高于无MS者(P〈0.01),且WBC计数增高与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等MS亚组分均有关。根据WBC计数的四分位数,将受试者分为4组,结果提示随着WBC水平增加,腰围、BMI、SBP、DBP、TG、TC、LDL-C、HomaIR、hsCRP增高(P〈0.01),而HDL-C水平降低(P〈0.01)。结论:WBC计数作为炎症标志物,与MS及其亚组分关系密切,WBC计数增高可能是MS发生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CELL-DYN1700型全自动血球计数分析仪的性能进行临床应用评价。方法: 应用临床标本测定该仪器的精密度、准确度、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结果: 各项目的批内CV值:白细胞(WBC)1.9%,红细胞(RBC)1.65%,血红蛋白(Hb)1.35%,红细胞比积(HCT)2.0%,平均红细胞体积(MCV)0.93%,血小板计数(BPC)3.2%。批间CV值:高值WBC 2.7%,RBC 2.21%,Hb 1.86%,HCT 2.8%,MCV 1.9%,BPC 6.0%;正常值:WBC 2.1%,RBC 1.9%,Hb 1.7%,HCT 2.3,MCV1.8%,BPC 3.6%;低值WBC 2.0%,RBC 2.1%,Hb 1.68%,HCT 2.4%,MCV 1.92%,BPC 6.8%。线性范围较宽WBC(0.5~90.0)×109/L,RBC(1.0~7.0)×1012/L,Hb(25.0~200.0) g/L、BPC(10.0~999.0)×109/L;携带污染率低:WBC 0.1%,RBC 0%,Hb 0%,BPC 0.5%;准确度高,EDTAK2抗凝的静脉血仪器法和常规手工法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该仪器结果准确,重复性好,操作易于掌握,检测速度快,交叉污染小,且易于保养。静脉血、末梢血均能检测18项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