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四、辨脉病相应之机(11~34)这部分内容较多,“辨脉法”以精辟的论述,辨证地阐发了脉象反映疾病的种种复杂情况,很能给人以启迪,归纳之有七个方面的内容。(一)辨战汗脉病之机(11~14)战汗,是外感病作汗的特殊现象。其病理机制为表邪外束,正气内虚。然而,虽虚尚能抗邪,又因不足而极为勉强,故正邪交争激烈,形成发战。正胜则阳气外达,一战而汗,汗出病解。这就是“辨脉法”所说的“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的意思。“脉浮”,是阳气外达  相似文献   

2.
以《说文》为工具,通过对"脉"原字字形的解析,分析该字本义原指自然环境水系流布的道路,引申于中医学概念中用以描述人体气血循环的器官,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取类比象"的概念。系统整理古代史书以及先秦传世医学文献、出土文献中相关脉的内容,分析血脉、脉气、经脉、脉象、切脉不同概念在早期中医理论范畴的衍生与运用,综合比较,互证条目,指出"脉"字最早见于战国初期的《国语》,古人通过对自然宇宙与人体的观察、认识,逐渐出现"血脉"的概念,而医学文献中该词始见于出土的张家山《脉书》、马王堆《足臂经》,分析其内容可知当时中医脉学理论已建立了以脉统病、凭脉辨病理论体系,并贯穿着经脉理论的内容,其中"相脉之道"内容体现了我国早期脉诊技术雏形。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为阐述外感疾病的专书,是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专著,全书共计397条原文合113首方剂。承《黄帝内经》,理论联系实际,首创“六经辨证论治”治疗外感病。其中的“三承气汤证”是一个典型缩影,可谓“冰山一角”。其方证主要包括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后世演化不胜枚举。此三证在《伤寒论》中共涉及条文34条:其中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7条,“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2条,“辨太阴病脉证并治”1条、“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1条。其内容思想贯穿全篇始末,是辨证论治思想的经典体现。  相似文献   

4.
王行宽教授倡导张仲景"病脉证治"的中医学诊疗模式,首要辨病,次要辨证,证从脉出,然后处方。本文简要梳理了中医学诊疗模式的发展与演变,论述了对当下"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的思考与困惑,对"病脉证治"的诊疗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引言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是辨六经病脉证并治八篇,但这并不是说除了六经八篇以外就不需要学习了。伤寒论除了讨论六经证治八篇以外,还有那些东西呢?不妨再重复一次把书中的材料写在下面: 1.辨脉法和平脉法 2.伤寒例 3.辨痉湿喝脉证 4.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5.辨阴阳易差病脉证并治 6.辨汗吐下三法可不可这些内容,过去有许多学者认为不完全是张仲景原著中的材料,而有许多是晋王叔和在撰次伤寒论时根据自己的意见纂集和补充进去  相似文献   

6.
“主诉辨治法”以证统病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诉辨治法"为"辨病脉证并治"、"辨证论治"的传承又是"以证统病","专病论治"的创新,以抓住"主诉",开展有序的问、望、闻、切四诊,结合新技术,确定证名,依证立法,按法制方.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是汉朝张仲景的临床医学实践论著,为了理解大青龙汤经文之原义,可先略探其前文之内容。论中《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篇的中心内容,可总括为是环绕太阳病“有汗”的桂枝汤证为核心,作一辨证论治的示范典例。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论文第31~41条为第一段,是太阳病以“无汗”为中心的辨证论治内容。而文中31~34条是论葛根汤证的辨治,(按。葛根汤亦是桂枝汤的加减方以承接上篇桂枝汤之论治)第35~37条论及太阳病  相似文献   

8.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该书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奠定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理论基础,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医学著作,每篇篇名均冠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以病为纲,以证为目,先辨病后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治疗以辨证为主。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灵活运用了"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治疗法则,为后世医家诊疗疾病的典范。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具有非常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 [本院李克绍教授荐语]《伤寒论》中“辨脉法”一篇,是较为难讲的一篇,历代对此作注者甚少。本文下了一定功夫,将全文作了串解,虽然不能说尽善尽美,但从中划分了章法,对辨脉内容也有不少新的发挥,条理清晰,颇有参考价值。“辨脉法”为《伤寒论》诸篇之首,历代伤寒注家多认为非出自仲景之手,是王叔和所撰集。  相似文献   

10.
<正>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之一,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从阴阳角度辨脉,是中医诊脉的主要内容,如《内经》所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为此笔者通过分析历代文献,总结出八对阴阳辨脉的方法。本文就其在判断病因、病位、病性等方面的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通脉降脂灵是由姜黄、女贞子、大黄等组成的纯中药复方制剂。近年来 ,经喇万英等系统研究证实 ,该制剂具有降低血脂、血粘度等作用 ,对高脂血症、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及血栓性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本文对其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单纯性高脂血症治疗 [1 ,2 ]  符合高脂血症诊断标准的患者 180例 ,男 84例 ,女 96例 ,年龄 2 6~ 6 0岁 ,平均 49.5岁。患者每天口服通脉降脂灵3次 ,每次 1.5 g(胶囊 5粒 ) ,30 d为 1疗程 ,连续观察 2~ 3个疗程 ,治疗期间未用其他降血脂药物 ,根据测定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判定疗效。结果临床控制 83例 (4…  相似文献   

12.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轻则头位性眩晕,伴头痛、耳鸣、视物不清,重则猝倒昏厥,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笔者自1995年以来,采用针灸配合药物导入理疗的综合方法治疗该病,疗效满意,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关于《慈幼筏》的成书年代,有1628年、1644年、1704年3种观点。此书诸版本中有题为张介宾著者,而张介宾儿科诸书多在1628年成书,故认为此书成书于1628年。但从自序及来容来看,此书作者是程云鹏,并非张介宾,所以1628年之说不能成立。1644年与1704年两说的分歧,是由于对作者《自序》中“甲申”二字的理解不同所致:崇祯甲申为1644年,而康熙甲申则为1704年。从《徽州府志》、《歙县志》、《黄安县志》等地方志及《慈幼筏》张希良序、李膦序中关于程云鹏的记载来看,此书当成书于康熙甲申,即1704年。  相似文献   

14.
固涩法是中医治疗早泄应用最多的治法之一。结合历代医家治疗早泄的制方用药特点,对固涩法的制方配伍方法和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归纳为补涩配伍法、升涩配伍法、宁涩配伍法、清涩配伍法、温涩配伍法5种配伍方法。应用固涩法治疗早泄需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恰当配伍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16.
“法轮功”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产生。由于这种背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唯物主义世界观同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斗争必将是长期的、复杂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脉经》版本史考证文字,内容包括: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脉经》未能寻到好底本的原因;校正医书局依据朝廷所出医书精校《脉经》;南宋嘉定年间出现两个《脉经》刊本,一为陈孔硕本,一为何大任本,二者皆以北宋绍圣三年小字本《脉经》为底本,构成《脉经》两大版本流传系统;对陈孔硕生平事迹加以考证,发现陈孔硕是一名正直官员;考证陈孔硕主持刊刻的广西漕司本流传系统;对元代柳赞述所写陈孔硕本《脉经序》中"医局""建本""阁本"含义加以解释。对何大任本考证较详,引证北宋绍圣三年国子监牒文及何大任《脉经后序》说明何大任本的特点;考证何大任家藏《脉经》小字本文字漫漶的时代原因;考证何大任本流传的两大版本系统——元广勤堂本、明无名氏影刻本;考证清末陆心源皕宋楼珍贵藏书(内含明无名氏影刻本《脉经》)被其子陆树藩卖予日本的文献悲剧;举例证明元代广勤堂本多讹字必须据明无名氏影刻本《脉经》校读;引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太医局程文》原文考证何大任事迹,发现何大任精熟临证善于治病,捐自己薪俸刊行《太医局程文》,具有抢救中医文献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8.
痤疮可辨为阴、阳两证。阳疮者,缘患者劳汗被寒、玄府闭合,汗脂凝聚日久不得外排,蕴热搏结气血而生疮化腐,疮症为热为痛,此为易治;阴疮者,由阳疮转化而来,缘患者外感寒风、内伤生冷,且医者又重用寒凉、失于托透,以至气血冰凝,久不溃脓或溃脓难出,此为难治。根据难治性痤疮临床表现,其多类属于阴疮,以阳虚表郁、邪闭毛窍为致病之关键,其中表郁毛窍、邪闭肌腠为病之标,阳虚阴凝为病之本。治疗当以温阳透发、祛邪外达为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化阴滞、发阳透毒治其本,待阴邪发越,即用火针强开门户、消疮排脓治其标。标本兼治、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难治性痤疮在临床中能够安全有效地消除痤疮、改善皮损、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20.
《濒湖脉学》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脉学专著,全书以歌诀体裁编写而成,语言简明、比喻贴切,论脉简要而不失生动.作为后世学习脉学之圭臬,《濒湖脉学》善用比象思维,还原脉学本原,善于辨析脉象异同,倡导以脉象论述病机.只有将《濒湖脉学》中的脉学理论与经典记载以及后世诸家论点进行参悟比对,在临床中反复印证、去伪存真,才能将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