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河南回族成人的肌肉、脂肪、去脂体质量在身体躯干、四肢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河南回族成人的肌肉量、脂肪量、去脂体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河南回族成人肌肉量、脂肪量、去脂体质量躯干分布多于四肢,且随年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肌肉量峰值为30~岁组;脂肪量峰值为40~岁组。肌肉量、去脂体质量均为右下肢左下肢右上肢左上肢,男性大于女性;脂肪量右下肢左下肢、右上肢左上肢,女性大于男性。结论:河南回族成人身体的肌肉量、脂肪量、去脂体质量存在较大的左右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2.
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西藏藏族青少年肌肉发育特点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利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通过测量得出西藏藏族青少年身体各部肌肉质量的数值,提出适合于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肌肉质量基准值,进而探讨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肌肉发育特点与规律。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整体随机抽取西藏藏族的健康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其父母均为藏族,共选取1427人(男性710、女性717),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检测,得出全身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右下肢肌肉量。所有结果输入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和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 结果 西藏藏族青少年各年龄段的全身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右下肢肌肉量,在12岁之前有性别差异,
但不明显;12岁之后,以上各项数据均出现性别间差异的显著性,均表现为男性大于女性(P <0.05或P <0.01),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差异越趋明显。12岁之后,女性的增长幅度出现显著下降,而男性在15岁之后,增长趋势才开始下降,而女性此时几乎进入肌肉生长发育的平台期。结论 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肌肉含量随年龄变化特点与体内激素分泌水平有关,体现了不同发育时期的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收集西藏那曲藏族居民体成分数据,探讨其体成分分布及随年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超重和肥胖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那曲藏族成年人共646例(男359例,女287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检测受试者体成分各指标,所获数据录入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除脂肪量、体脂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外,其他指标男性均高于女性,各指标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BMI、脂肪量50~岁组达峰值,其他指标在30~岁组达峰值;女性蛋白质含量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内脏脂肪等级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其他指标在40~岁组达峰值。年龄与BMI、脂肪量、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间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指标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各指标各年龄组间比较具有一定程度的统计学差异。男性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4.5%和15.9%,女性为23%和20.6%,且随年龄增加超重和肥胖率呈上升趋势。结论:西藏那曲藏族成人体成分特点与已有报道的其他地区、民族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藏族成人体成分各指标也各具特点,那曲藏族围绝经期女性及50岁以上男性是脂肪相关慢性疾病防治的关键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拉萨藏族成人体成分现状,进一步探讨拉萨藏族与锦州汉族体成分差异。方法:随机抽取拉萨藏族健康成人1 149例(男为560例,女为589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体成分的测量。所得数据经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拉萨藏族成年男性除脂肪量、体脂率低于女性外,其他各项指标均高于女性,且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增加,拉萨藏族成年男女性身高、蛋白质含量均逐渐降低,去脂体质量保持相对稳定,身体水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体质量、肌肉量、骨含量男性在30岁组、女性在40岁组达峰值,之后呈逐渐降低趋势;身体质量指数随年龄增加呈波动变化,男性30岁组出现1次小高峰,50岁组达峰值后开始下降,女性则是40岁组达峰值后出现一过性下降,50岁组后又开始呈增加趋势。男性脂肪含量出现2次高峰,分别是30岁组和50岁组,之后开始下降;体脂肪率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50岁后女性增加幅度更明显,但男性呈下降趋势。拉萨藏族成人体成分各指标均值均低于锦州汉族成人男、女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萨藏族成人体成分随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尤其在30、40岁年龄组变化明显;藏汉族体成分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两地居民生活环境、经济文化水平不同有关,尤其是海拔的差异可能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甘肃及西藏藏族成人体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收集我国藏族居民体成分数据并比较甘肃、西藏藏族成人体成分各指标差异,揭示藏族成人体成分分布的特点。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西藏藏族自治区日喀则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藏族成年居民共814名,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检测受试者体成分各项指标,比较两省区藏族成年人体成分数据的差异。结果藏族成年男性身体质量指数(BMI)、去脂体重、体脂肪率、内脏脂肪量、皮下脂肪量、肌肉量、身体水分及蛋白质量、腰臀比(WHR)均在40~50岁达到峰值,基础代谢在40~50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下降,细胞内外液比值(E/I)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女性去脂体重、肌肉量、基础代谢在30~40岁达到高峰,身体水分量在40~50岁达到最大值;BMI、体脂肪率、内脏脂肪量、皮下脂肪量、WHR及E/I均随年龄的增高而升高,而蛋白质量随年龄增高而下降。甘肃藏族BMI、去脂体重、肌肉量、皮下脂肪量、内脏脂肪量、身体水分、基础代谢、超重肥胖比率均高于西藏藏族,西藏藏族成人WHR过高的比率高于甘肃藏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藏族成人男性及女性体成分中脂肪相关指标随年龄增长分别呈正弦曲线及单向增高变化;不同地域藏族成人体成分也存在差异,甘肃藏族成人体成分多项指标尤其是大部分体脂肪相关指标高于西藏藏族成人,可能会导致甘肃藏族成人慢性病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拉萨藏族成人饮酒习惯与体成分之间的关系研究,探讨体成分指标因饮酒所产生的差异,为藏族成人的预防保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年龄在30岁-60岁之间的拉萨藏族成年人共592例,男性396例(饮酒组151例、非饮酒组245例),女性196例(饮酒组48例、非饮酒组148例),收集饮酒相关资料并测量人群体成分指标所获数据录入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饮酒组男性全身脂肪量、躯干脂肪量、内脏脂肪量等均明显高于非饮酒组,女性饮酒组皮下脂肪量、左下肢脂肪量、右上肢脂肪量、右下肢脂肪量均低于非饮酒组。饮酒量与体成分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饮酒量与全身脂肪量、躯干脂肪量、内脏脂肪量均呈正相关,女性饮酒量与全身脂肪量、躯干脂肪量、皮下脂肪量、左下肢脂肪量、右下肢脂肪量均呈负相关。男性、女性饮酒量与肌肉量均无关。结论:饮酒使拉萨藏族成年男性的脂肪量增加,女性脂肪量减少,对肌肉含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吴超  李咏兰 《解剖学报》2021,52(2):300-305
目的 探讨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的人体组成成分的现状及特点。 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对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403(男161,女242)例成人进行人体组成成分的测量。 结果 男性躯干脂肪率最高,总体脂率和下肢脂肪率接近,上肢脂肪率最低;女性躯干脂肪率、总体脂率、下肢脂肪率相近,高于上肢脂肪率;男、女性左、右上肢及左、右下肢脂肪率均接近,男、女性均为躯干肌肉量最大,下肢肌肉量中等,上肢肌肉量最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男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正相关,体脂率、左右上肢肌肉量、身高、推定骨量、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肌肉量与年龄成负相关,其余10项指标均与年龄不相关。女性躯干脂肪率与内脏脂肪等级随年龄增长成正相关,身高、总肌肉量、推定骨量、躯干肌肉量成负相关,其余12项指标均与年龄无线性关系。 结论 从人体组成成分上看,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总体脂率和身体质量指数(BMI)数值处于中等,低于新疆等西部蒙古族,高于东部蒙古族;低于北方西部族群,高于南方族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壮、汉族大学生身体成分发展规律,运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得出百色市壮、汉族大学生身体成分的数值,探讨其身体成分分布的特点与规律。方法整体随机抽取百色市在校就读20~23岁壮、汉族健康大学生共699例(壮族362例,汉族33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产的BC-532人体脂肪测量仪,测量广西百色市壮族、汉族大学生各年龄组体脂肪率、肌肉量、瞬间卡路里、基础代谢率、身高和体重。结果①汉族男、女同年龄组比较:女性体脂肪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男性体水分率、基础代谢率、肌肉量、瞬间卡路里、身高和体重明显高于女性(P<0.01)②男性同一年龄组壮、汉族比较:20~岁组基础代谢率、肌肉量和体重为汉族高于壮族(P<0.05);21~岁组基础代谢率、身高和体重为汉族高于壮族(P<0.05)。结论汉族男、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同性别同年龄组比较,各测量项目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壮、汉族同一年龄组同性别比较,男性20~岁组基础代谢率、肌肉量和体重,21~岁组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吸烟对西藏藏族男性体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随机的抽样方法选取拉萨地区20~60岁藏族男性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低年龄组(20~39岁)和高年龄组(40~60岁)。利用问卷对其吸烟情况进行调查,再利用MC-180体成分分析仪对研究对象的肌肉量、脂肪量、推定骨量、身体水分、蛋白质等身体成分进行测定。获得有效样本433例,其中低年龄组186例(吸烟115例,非吸烟71例)、高年龄组247例(吸烟141例,非吸烟106例)。结果:在低年龄组,吸烟组与非吸烟组各项身体成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在高年龄组,吸烟组与非吸烟组的全身、躯干肌肉量,左、右上肢肌肉量,去脂体质量、身体水分、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推定骨量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且均低于非吸烟组。结论:吸烟对人体身体成分的含量有影响,会使身体成分的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0.
甘肃裕固族成人骨强度和体成分变化特点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甘肃裕固族成人骨强度和体成分随年龄变化特征并探讨骨强度与体成分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选取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人725例(男性354例,女性371例),年龄20~86岁,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和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分别测量跟骨骨强度及体成分指标。结果甘肃裕固族成年男性骨强度在20~29岁低于女性(P0.05),50岁后高于女性(P0.01);男性各年龄段的肌肉量均高于女性(P0.01);各年龄段的总脂肪量、皮下脂肪含量均低于女性(P0.01);内脏脂肪含量仅在20~29岁及70岁后低于女性(P0.01)。男女骨强度分别在30~39岁和20~29岁达峰值、50~59岁和40~49岁开始较前出现差异(P0.05),男性在70岁后和女性在50岁后骨强度低于之前各年龄组(P0.01)。男性躯干及四肢肌肉量均在40~49岁及60~69岁呈现双峰,女性躯干及四肢肌肉量均在40~49岁达峰值。甘肃裕固族成年身体各部位的脂肪含量变化同步,男女性分别在60~69岁和50~59岁达峰值。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骨强度与四肢肌肉量和皮下脂肪量正相关(P0.01),与内脏脂肪量负相关(P0.01)。结论随年龄增长,甘肃裕固族成人身体各部位的同种体成分呈同步变化,女性骨强度较男性下降时间早且速度快。裕固族成人骨强度由肌肉和脂肪共同决定且与其分布部位有关。裕固族70岁以上男性及50岁以上女性是骨质疏松性防治的重点人群;男女性应分别从50岁后和40岁后应加强肢体锻炼、增加四肢肌肉量、控制内脏脂肪,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进藏工作汉族成年人群和辽宁汉族成年人群骨骼肌含量分布的特点及差异。 方法 随机抽取进藏工作的辽宁本地汉族、辽宁汉族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进藏辽宁本地汉族成人223名(男95,女128);辽宁汉族成人302名(男126,女176),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受试者的体重、全身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左上肢肌肉量、右上肢肌肉量、左下肢肌肉量、右下肢肌肉量进行测量。并将所有结果输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应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方法处理。 结果 进藏汉族成年人群的体重、躯干肌肉量、左上肢肌肉量、右上肢肌肉量、左下肢肌肉量及右下肌肉量均小于辽宁本地汉族人群,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进藏汉族和辽宁汉族人群的男性肌肉量大于女性人群,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 结论 辽宁汉族人群进入西藏高原地区后,身体各部分肌肉量数值均明显下降。人体成分的改变可受性别、高原缺氧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西藏藏族青少年脂肪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西藏藏族青少年身体各部脂肪含量的数值,提出适合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脂肪含量基准值,探讨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脂肪分布特点与规律。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随机抽取1427例(男为710例,女为717例)父母均为藏族的西藏藏族健康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检测,得出脂肪总量、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量等与脂肪相关的数值,进而推算出体脂肪率、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率。所有结果输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 西藏藏族青少年各年龄段的脂肪总量、四肢脂肪量、躯干脂肪量,男性均低于女性(P <0.05)。总体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的增加趋势更加显著。结论 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脂肪含量随年龄变化特点与体内激素分泌水平有关,体现了不同发育时期的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辽宁汉族成人脂肪分布特点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运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辽宁汉族成人身体各部份脂肪含量,提出适合于辽宁汉族群体的脂肪含量基准值,进而探讨辽宁汉族成人的脂肪分布特点与规律。 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随机抽取父母均为汉族的辽宁汉族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1034人(男性379例,女性655例)。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检测,得出脂肪总量、去脂体重、内脏脂肪等级、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量等与脂肪相关的各项数值,进而推算出体脂肪率、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率。结果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处理。 结果 多数年龄段,男性的脂肪总量、四肢脂肪量、躯干脂肪量均低于女性( EM>P /EM><0.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通过测量得出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脂肪含量的数值,并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探讨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脂肪含量及分布的不同。 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整体随机抽取进藏工作汉族男性与西藏藏族男性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337人(汉族男性为164例,藏族男性为173例),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检测,得出脂肪总量、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量,进而推算出体脂肪率、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率。所有结果输入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 结果 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的各项脂肪含量数值均小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而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的脂肪含量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各部位的脂肪含量和脂肪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大。脂肪量的增加均在3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增加明显,此后体脂含量增加减慢,甚至50岁年龄组的汉族人群的下肢脂肪含量出现了轻度下降。结论 整体上,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的各项脂肪含量数值均小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和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脂肪含量随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部位的脂肪变化趋势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塔吉克族成人的体型特征及变化规律。 方法 应用Heath-Carter体型方法对280(男性124,女性156)例塔吉克族成人进行体型判定。 结果 塔吉克族男性与女性的平均体型值分别为4.3-3.1-1.8和7.0-3.1-1.1,均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塔吉克族外因子与年龄成显著负相关,塔吉克族女性内因子、中因子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塔吉克族男性内因子、中因子与年龄不相关。随年龄增长,女性年龄组间的体型差异较男性更明显。 结论 塔吉克族骨骼肌肉量较少,女性体脂发达,与藏族等高原人群和阿尔泰语系其他人群的体型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收集拉萨藏族儿童青少年骨强度指数数据,探讨其随年龄变化规律并分析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去脂体质量、脂肪质量、肌肉质量、基础代谢对该人群骨强度指数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拉萨藏族儿童青少年共1 227例(男592例,女635例),定量骨超声测量跟骨骨强度指数,生物电阻抗法检测体成分,所获数据录人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拉萨藏族儿童青少年随着年龄增加,骨强度指数及其影响因素均呈上升趋势;同年龄组间比较,骨强度指数仅在8岁组出现性别差异;其他指标多在12岁以后出现显著性别差异。女性10~15岁,骨强度指数增长较快;而男性12岁以后开始快速增长。骨强度指数与年龄、身高、体质量、BMI、去脂体质量、脂肪质量、肌肉质量及基础代谢均呈正相关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年龄和去脂体质量是跟骨骨强度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拉萨藏族儿童青少年男女跟骨骨强度指数变化规律不一致,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体质量、年龄及去脂体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