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SMAE)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单中心采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装置治疗的7例ASMAE患者临床资料。观察评价临床疗效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7例术中血管造影均显示肠系膜上动脉(SMA)主干闭塞,其中1例伴空肠动脉栓塞。5例完全取栓,2例部分取栓,其中1例伴空肠动脉栓塞结合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3 d后血栓完全清除,1例SMA主干残留附壁血栓结合球囊扩张后狭窄解除。1例术后5 d因多脏器衰竭死亡,2例术后出现血红蛋白尿,其余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6例随访3~12个月,无腹痛、腹胀发生。结论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治疗ASMAE微创、安全有效,可作为ASMAE一种替代性血管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机械性清除装置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55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接受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A组),32例接受置管溶栓治疗(B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应用尿激酶总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消肿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B组患者尿激酶总用量分别为(106.09±61.92)×104 U、(204.38±108.27)×104 U,溶栓时间分别为(3.00±2.35)d、(5.11±2.57)d,住院时间分别为(7.39±0.94)d、(9.19±2.2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3、0.001);患肢消肿率分别为(76.60±19.07)%、(73.59±25.2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5%(1/23)、6.25% (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AngioJet血栓机械性清除装置治疗急性下肢DVT可明显提高血栓清除效率,减少尿激酶用量,缩短药物溶栓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且疗效良好,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总结AngioJet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术中护理配合经验。 方法 收集206例AngioJet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予以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规范的术中护理配合,包括心理护理与术前访谈、手术器材及药品准备、手术配合、生命体征的观察、疼痛和体位变动护理、特殊用药护理、并发症预防术后处置及交接。结果 20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即刻血栓清除评价:Ⅰ级9例,Ⅱ级82例,Ⅲ级115例。48例患者术中感觉不适主要为患肢胀痛、胸闷、心悸。12例高血压、5例低血压、6例窦性心动过速、145例血红蛋白尿患者,经及时护理干预后均缓解。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中均未出现急性肾功能损伤、无失血过多、症状性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完善的术前准备与高效而细致的术中配合是AngioJet血栓清除术安全、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5.
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17例 1周内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其中血栓形成位于髂静脉 1例 ,髂股静脉 4例 ,股静脉 6例 ,股静脉 5例 ,静脉 1例。血栓长度 4~ 3 0cm ,平均 11.2 9± 5 .86cm。采用经皮穿刺方法 ,置入 6F或 8FOasis流变溶栓导管并与高压注射器连接 ,将生理盐水以 2 .5ml/s的流率和 5 171kPa的压力注入 ,行流变血栓清除术 ,观察血管开通、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流变血栓清除术后 ,17例重建了前向血流 ,并清除了绝大部分血栓物质 ,技术成功率 (残留狭窄 <5 0 % )为 10 0 %。 15及 3 0天的初始血管开通率均为 10 0 %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流变血栓清除术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清除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血管外科行机械血栓清除术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方法,探讨护理要点.结果 患者均成功完成机械血栓清除治疗,9例患者术后均恢复静脉血流.经过术后严密的治疗护理,患者下肢肿胀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术期护理尤为重要,掌握护理重点,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SMAE)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2例ASMAE患者。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为(74.4±10.5)岁;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闭塞1例,中段闭塞7例,起始段+中段闭塞4例。采用AngioJet装置实施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清除,对治疗后还存在血管残余狭窄者予以球囊扩张成形和/或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根据症状、体证评估疗效,术后1、3、6 个月进行腹部增强CT检查评估肠系膜上动脉通畅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抽栓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抽吸时间为30~161 s,平均(81.0±39.3) s;术中尿激酶用量(10~30)×104U,平均(15.8±6.7)×104U。8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部位完全再通,4例行补充性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治疗后血管恢复通畅,其中2例单纯扩张、1例支架植入、1例球囊扩张结合支架植入。无动脉损伤和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临床有效11例,无效1例,死亡1例。术后第1、3、6个月门诊随访,患者无腹痛、黑便、腹泻等症状。11例患者CTA检查提示肠系膜上动脉管腔血流通畅,无狭窄/闭塞表现。结论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装置治疗ASMAE方法安全可行,初步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流变血栓清除术在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 评价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2 0例阻塞时间在 90d内的外周动脉闭塞患者 ,其中闭塞段位于肱动脉 1例 ,髂动脉 2例 ,髂股动脉2例 ,股浅动脉 9例 ,股动脉 1例 ,动脉 2例 ,胫后动脉 2例 ,腓动脉 1例 ,闭塞长度 4~ 2 1cm ,平均(12 1± 4 8)cm ,采用经皮穿刺方法置入 6F或 7F 2种型号Hydrolyser流变溶栓导管并与高压注射器相接 ,将生理盐水以 4ml/s的注射流率和 5 171kPa的压力注入行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 ,观察血管再通、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流变血栓清除术后 ,19例 (95 % )重建了前向血流并清除了大部分血栓物质 ,技术成功率 (残留狭窄 <5 0 % )为 85 % (17/ 2 0 ) ;12例附加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 (PTA)、3例附加内支架治疗 ;18例 (90 % )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 ,无改善者 2例 ,其中 1例截肢。 2 4h及30、90d的初始血管开放率分别为 95 %、80 %和 70 %。与流变血栓清除术相关的并发症有远端栓塞1例 ,血管破裂 1例。结论 流变血栓清除术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清除急性或亚急性血栓。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式血栓清除术(APMT)补救尿激酶(UK)溶栓失败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AMPE)患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搜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介入血管科采用APMT后续补救UK治疗AMPE失败的患者16例的临床资料。对单独UK治疗失败患者予APMT辅...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有溶栓禁忌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及经颈静脉途径特点。方法 对24例有溶栓禁忌的急性DVT患者施行经右颈静脉途径DSA造影、下腔静脉滤器置入、AngioJet血栓抽吸、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支架植入、取出滤器。观察血栓抽吸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果 24例患者AngioJet血栓清除治疗均获得成功。其中21例(87%)血栓清除为Ⅲ级,3例(13%)为Ⅱ级。19例(79%)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并全部取出。7例(29%)伴有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接受PTA,其中3例(43%)植入支架。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血红蛋白尿,22例48 h内消失,2例72 h内恢复正常,均未出现大出血、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1例失访,1例复发。 结论 经颈静脉途径AngioJet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有溶栓禁忌的急性DVT安全可行,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联合置管溶栓(CDT)治疗急性肾动脉栓塞(RAE)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例急性RAE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腹部增强CT明确诊断,急诊接受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抽栓联合CDT治疗,溶栓后24 h复查DSA造影,肾动脉主干及分支血流恢复满意后拔除溶栓导管,否则继续溶栓至48 h,复查造影后拔除溶栓导管。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均予抗凝治疗,观察出院后1、3、6个月门诊随访结果。结果 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治疗,复查造影显示肾动脉主干完全再通,肾动脉主要分支仍可见充盈缺损;CDT 24 h后无明显血栓残留和狭窄,拔除溶栓导管。24 h内患者腰痛或腹痛症状明显缓解,住院期间未发生肾脏坏死、脏器出血、死亡等严重并发症。随访至6个月时患者肾动脉血流通畅、肾功能正常。结论 AngioJet机械抽栓联合CDT可迅速清除肾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动脉血栓形成,快速恢复肾脏血供,治疗急性RAE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动脉溶栓方法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哪种方法更有益于开通血管.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 2011年5月55例脑梗死急性期并行超早期介入治疗患者,其中25例(联合治疗组)采用机械碎栓联合尿激酶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30例(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进行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并比较分析两种动脉溶栓方法的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23例,成功再通率为92%(23/25),尿激酶组患者则为18例,再通成功率仅为60%(18/30).术后平均NIHSS(脑卒中量表)及ADL(日常活动量表)评分联合治疗组(1 h 分别为8.6 ± 2.5和20.0 ± 4.6;24 h分别为9.0 ± 1.8和17.0 ± 2.5)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尿激酶组(1 h分别为7.5 ± 2.0和28.0 ± 3.5;24 h分别为8.1 ± 2.0和24.0 ± 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联合治疗组分别为(36.8 ± 8.4)万u和(35.3 ± 11.6)min,尿激酶组分别为(50.4 ± 15.3)万u和(55.7 ± 13.3)min,前者低于后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早期应用动脉内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动脉溶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olitaireAB支架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在DSA 透视下行SolitaireAB支架取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SolitaireAB支架成功将5例患者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取出,患者术后恢复可,无血管夹层、血管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及缺血性肠坏死事件发生.结论 SolitaireAB支架机械取栓术在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治疗中能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具有微创、安全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肢体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快速恢复肢体血流能减少截肢率,降低病死率.其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及介入手术.腔内介入治疗急性肢体缺血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就介入治疗急性肢体缺血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导丝留置技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价值、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闭塞5例,椎基底动脉闭塞4例.采用导丝留置技术快速准确判断血管闭塞特征,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治疗.结果 15例患者经导丝留置技术均成功准确判断病变血管闭塞特征.13例(87%)闭塞血管即刻再通,其中10例脑梗死溶栓后血流分级(TICI)评分达3分,5例2b分;2例因血栓负荷量大、闭塞节段长,多次取栓效果不佳,血管再通失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由术前19.2±7.0改善至术后1周6.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10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结论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安全有效,导丝留置技术可安全、方便快捷、准确地判断出闭塞血管特征,减少手术操作,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后经皮抽吸去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杂种犬12只,采用动脉长鞘推注自体血栓法建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动物模型,按取栓时间 (2、4、6 h) 分成3组,每组各4只,分别于栓塞后2、4、6 h用8 F动脉长鞘采用经皮抽吸去栓术进行去栓.结果 各组实验动物均成功去栓,技术成功率为100%.3组平均取栓时间为(2.48 ± 0.47)min,收集的血液量平均为(41.0 ± 4.2)ml.去栓后血管造影复查发现各组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均显示再通,少数( < 4,且不相邻)二级血管内可见血栓残留.去栓过程中及去栓后未见血管损伤、小肠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对于急性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用8 F动脉长鞘经皮抽吸去栓安全、有效,而且具有费用低、操作简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Distal embolization is a complication during lower-extremity revascularization procedures that may occur when intervening on acute or subacute lesions. Several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using embolic protection devices (EPD) and some interventionalists have adapted this technology for use in infrainguinal revascularization procedures. At present, there are no randomized trials to indicate the benefit, safety,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EPD for this application and its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considered off-label. However, based on our experience and a review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we consider the use of EPD in acute lower-extremity ischemia a reasonable strateg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下肢缺血(ALI)初次介入治疗后血管长期通畅率的因素.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ALI患者,剔除夹层累及下肢动脉和外伤的患者,共101例.回顾性分析其病例资料,对性别、年龄、发病时间、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PAOD)、吸烟、病变部位、疾病分级、治疗方案及溶栓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P<0.1的因素进入Cox风险比例模型.结果 本组101例患者,107条患肢,按Rutherford分级:Ⅰ级15条、ⅡA级36条、ⅡB级54条、Ⅲ级2例.术后随访1~53个月,平均(34±15)个月,随访85例共89条肢体,其1、2、3年病变血管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87%、68%、55%.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提示糖尿病(P=0.00)、PAOD(P=0.02)和溶栓时间(P=0.02)是影响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不同溶栓时间患者的通畅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溶栓时间在4d以内者通畅率高于4d以上者(Log rank检验P=0.00).结论 糖尿病、PAOD以及溶栓时间是影响ALI初次介入治疗后病变血管长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时间应尽可能控制在4d以内.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

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PMT) is a third choice of treatment for acute arterial occlusions, in addition to thrombolysis and surgical thrombectomy. The aim of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PMT and local thrombolysis with thrombolysis therapy alone.

Materials and methods

Sixty-nine patients with acute (<14 days [n = 35]) or subacute (14–42 days [n = 34]) femoropopliteal bypass occlusions were treated with PMT combined with thrombolysis. Seventy-two patients with acute [n = 40] or subacute [n = 32] femoropopliteal bypass occlusions were treated with thrombolysis alone. The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 classification was used to assess the bypass occlusion. Local thrombolysis time and dosage, reopening time, tim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necessary surgical re-interventions, and clinical outco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2 groups.

Results

The TIMI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MT plus thrombolysis group than in the thrombolysis group (acute occlusions 1188 versus 935, p < 0.001; subacute occlusions 935 versus 605, p < 0.001). The total urokinase dosage, the total hours of thrombolysis, tim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total hospital stay in the acute PMT plus thrombolysi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er than those in the thrombolysis group. After 24 h of treatment, the ankle-brachial index improved in all groups (p < 0.001): in the acute and subacute PMT plus thrombolysis group to 0.63 ± 0.14 and 0.43 ± 0.08, respectively; and in the acute and subacute thrombolysis group to 0.51 ± 0.11 and 0.41 ± 0.04,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PMT combined with thrombolysis is a safe and very effective therapy for acute and subacute femoropopliteal bypass occlusions compared to treatment with thrombolysis al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