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颈胸段脊柱椎体周围重要脉管结构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前方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成人尸体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脉管的解剖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①胸导管在T5水平由椎体右侧越中线向左移行,在T4椎体左前方上行到T2水平,再行向左上方,80%在C7~C7/T1水平呈弓状注入左静脉角或锁骨下静脉内侧段。②70%的主动脉弓顶点对应T3椎体水平。胸主动脉中轴线到椎体前正中线(PVM)距离在T4水平大于在主动脉弓顶点和T5水平。③63%的上腔静脉(SVC)起点对应T3椎体水平。SVC起点到PVM及SVC中轴线分别在T4、T5水平到PVM的距离逐渐增大。左右头臂静脉与PVM的夹角分别为:59.35°±5.40°和33.62°±5.59°。左侧大于右侧(P<0.05)。奇静脉在SVC的注入点87%位于T3/4~T4水平。结论:应根据不同的病变节段选择合理的颈胸段脊柱前方手术入路,上位椎体应选经左侧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或偏左侧部分劈开胸骨柄入路,下位椎体应选择右侧经胸腔入路或偏右侧劈胸骨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CTS)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尸体标本上,观察胸骨颈静脉切迹(SJN)平面重要结构解剖及毗邻关系。结果:(1)70%的SJN水平向后对应的椎体水平为T2~T2/3。(2)70%的主动脉弓(AA)顶点位于T3椎体水平。63.33%的上腔静脉(SVC)起点位于T3椎体水平。AA顶点与SVC起点分别距椎体前正中线(PVM)的距离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臂干和左颈总动脉分别与PVM的夹角α为(31.58±1.02)°和β为(16.55±0.46)°,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熟悉胸骨颈静脉切迹、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和上腔静脉及其属支的相关解剖有助于在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中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供局解教学的成人尸体标本30具(男25、女5);模拟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方法,重点观测手术途径中暴露C5~T3椎体时必须牵开并加以保护的几个重要结构.结果:左头臂静脉的长度为(6.9±1.0)cm,左静脉角与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为(4.3±0.9)cm.右喉返神经在颈部的行程町分为两部分,上部位于脏筋膜内,下部在脏筋膜外,其穿入脏筋膜的位置位于C7~T1椎间水平的有14.3%(4例),位于T1椎体上半部水平的85.7%(26例).左侧喉返神经在颈部(包括T2椎体水平)均于脏筋膜内走行.胸膜顶最高点距锁骨内1/3上缘的垂直距离.左侧(0.8±0.2)cm、右侧(1.3±0.2)cm.胸导管弓最高点距环状软骨水平的垂直距离(1.8±0.4)cm.结论: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的前路术式可以充分暴露C5~T3,术者对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是前路手术得以正常开展与减少医源性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供局解教学操作使用的成人尸体30具(男25、女5),模拟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方法,重点观测手术途径中暴露C5~T3椎体时必须牵开并加以保护的几个重要结构。结果左头臂静脉的长度为(68.5±10.0)mm,左静脉角与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为(43.3±8.8)mm。右喉返神经在颈部的行程可分为两部分,上部位于脏筋膜内,下部在脏筋膜外,其穿入脏筋膜的位置位于C7~T1椎间水平的有4例(14.3%),位于T1椎体上半部水平的26例(85.7%)。左侧喉返神经在颈部(包括T2椎体水平)均于脏筋膜内走行。胸膜顶最高点距锁骨内1/3上缘的垂直距离,左侧(7.5±1.9)mm、右侧(12.8±2.3)mm。胸导管弓最高点距环状软骨水平的垂直距离(18.0±3.9)mm。结论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的前路术式可以充分暴露C5~T3,术者对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是前路手术得以正常开展与减少医源性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脊柱胸腰段(T11-L2)左侧胸膜外腹膜后的手术入路解剖,为该部位手术提供层次解剖学基础。方法:用15例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男10例,女5例),按脊柱胸腰段椎体病灶的左侧胸膜外腹膜后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T11~L2椎体前外侧面的器官、血管和神经等结构的位置及毗邻关系,重点观察肋膈窦、腹膜腔和膈肌之间解剖关系。结果:(1)经左侧胸膜外腹膜后入路显露胸腰段脊柱,经过皮肤、浅筋膜,背部浅、深层肌及腹壁肌层,肋、肋间隙,在膈上、下推开壁胸膜和壁腹膜,剪开部分膈肌避开椎前的血管、神经、食管和胸导管即可显露T11-L2椎体。(2)左肋膈窦底由后向前,先后与12肋、11肋间神经血管和11肋平齐,在T11~T12左椎间孔处第11肋间神经与左肋膈窦底的上下距离为(34.3±1.0)mm,在左竖脊肌外缘为(21.4±0.8)mm,在左腋前线至胸前外侧壁二者平齐,向前内行渐低于左肋膈窦底部。结论:左侧胸膜外腹膜后入路经膈肌与壁腹膜和膈胸膜之间隙可显露T11~L2椎体,第11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的走行可作为肋膈窦底的参考标志。 相似文献
6.
颈胸结合部的前方由于有很多骨结构(包括胸骨、胸锁关节及锁骨的内1/3)和众多的神经血管结构(如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主动脉弓、喉返神经、胸导管和交感神经链)的阻碍,且这些都较难移动,使从前方到达颈胸交界处比较困难。而发生于颈胸结合部需行前路手术的最常见疾患是肿瘤、感染和骨折,这些疾患导致的前方结构的显破坏,加之此部位的自然后凸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脑干下段及颈脊髓上段腹侧病变的切除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1)成人完整颅骨100个,测量枕骨基底部的长,宽和厚度;(2)在10具成人尸体水平切开的颅腔内,观察硬脑膜,各脑神经和血管在颅后窝内的毗邻关系;(3)15具成人尸体正中矢状断面,观察经咽部进入颅腔和椎管的层次结构;(4)对5具尸头逐层解剖经咽至脑干下段和颈髓上段的层次结构,并观察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静脉及两侧和各脑神经根。结果:(1)枕骨基底部平均长27.9±2.4mm,平均宽20.3±2.6mm,平均厚度0.8±0.5mm,此数据为枕骨开窗范围提供了参考;(2)详述了手术入路的各层次结构;(3)从口腔经咽的腹侧入路适合于骨开窗区一定范围的肿瘤或其它病变的切除,暴露直接,并发症少,恢复快;(4)软腭切开造成腭咽闭合不良及枢椎齿突与寰枢椎部分切除后,需石膏托颈部固定或植骨等特点的克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脑干下段及颈脊髓上段腹侧病变的切除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①成人完整颅骨100个,测量枕骨基底部的长、宽和厚度;②在10 具成人尸体水平切开的颅腔内,观察硬脑膜、各脑神经和血管在颅后窝内的位置毗邻关系;③15 具成人尸体正中矢状断面,观察经咽部进入颅腔和椎管的层次结构;④对5 具尸头逐层解剖经咽至脑干下段和颈髓上段的层次结构,并观察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静脉及两侧和各脑神经根。结果:①枕骨基底部平均长279±2.4m m ,平均宽20.3±2.6m m ,平均厚度0.8±0.5m m ,此数据为枕骨开窗范围提供了参考;②详述了手术入路的各层次结构;③从口腔经咽的腹侧入路适合于骨开窗区一定范围的肿瘤或其它病变的切除,暴露直接,并发症少,恢复快;④软腭切开造成腭咽闭合不良及枢椎齿突与寰枢椎部分切除后,需石膏托颈部固定或植骨等特点的克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临床经胸骨上段显露脊柱颈胸段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0具成人尸体模拟经胸骨上段显露颈胸段脊柱的入路进行解剖,并进行有关的数据测量。结果:甲状腺中静脉有48.8%的人一侧缺如。胸骨劈开后撑开的横径为(60.8±1.64)mm。两侧胸膜在前界中段之间有分离型、接近型、接触型和掩复型,后两者占50.4%。食管在T3椎体平面超出气管左缘(0.5±0.08)cm。胸导管由颈血管鞘后方到注入静脉的行程位于颈静脉角三角区。左、右侧喉返神经分别有94.5%、59.6%走行在气管食管沟内,并与甲状腺下动脉有复杂的关系。胸骨角正对T4/5椎间盘、T4下1/3和T5上1/3椎体(62.5%)水平,喉返神经左、右侧返折点分别平对T3/4椎间盘、T4椎体(75.6%)和T1/2椎间盘、T2椎体(82.0%),主动脉弓、右锁骨下动脉上缘分别对T3(73.7%)和T1椎体(70.0%)水平,经胸骨上段入路的颅侧和尾侧分别平对C3/4椎间盘、C4椎体(75.6%)和T3椎体、T3/4椎间盘(86.8%)。结论:经胸骨上段显露脊柱颈胸段具有暴露充分,操作方便,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上部颈椎经颈前外侧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为上部颈椎经颈前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具固定成人尸体上,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测有关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结果:入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自颈外动脉不同高度发出,其中舌动脉与舌下神经;喉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喉内支伴行关系有三种: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喉外支伴行关系有二种。结论:经颈前外侧手术入路具有显露充分,操作方便,可处理颈上部3个颈椎病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尸体标本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神经结构及毗邻关系。结果:(1)喉返神经(RLN)进入气管食管沟的位置对应椎体水平及构成比,左:90%位于T3/4~T4水平,右:70%位于C6/7~C7上水平;67.7%的右RLN与颈总动脉的交叉点对应椎体水平在T1下~T1/2水平。(2)颈胸段交感干(CTST)与椎体前正中线(PVM)距离在T1椎体中点水平较C6~C7和T2~T5水平大,且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膈神经(PN)入胸腔后,左PN于主动脉弓前方、右PN于上腔静脉前外侧经心包与纵隔胸膜之间在肺根前方下行。结论:熟悉喉返神经、交感干和膈神经的相关解剖有助于在颈胸段脊柱手术中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颈椎硬膜囊内结构的解剖学资料,为颈后经硬膜囊手术入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解剖15具成人尸体标本,观测颈椎硬膜囊内解剖形态结构与特征、颈神经根与相应椎间盘的关系。结果C3-C8后根所含根丝数目一般略少于相应节段前根根丝数目,但较前根粗大;各节段前、后根自脊髓相应节段的前、后外侧沟发出的角度由上往下逐渐减小;硬膜囊与脊髓横径分别在(17.03±0.51)mm-(18.17±0.59)mm和(11.37±0.30)mm-(12.64±0.43)mm之间;各平面蛛网膜下腔两侧间隙宽度为(5.52±0.33)mm-(5.78±0.48)mm;前、后根根丝间距分别在(1.93±0.49)mm-(4.70±0.35)mm和(1.38±0.38)mm-(3.90±0.31)mm之间;根间距在(10.54±0.75)mm-(12.55±0.58)mm;神经根与相应椎间盘后下缘的最短距离在(-1.82±0.40)mm-(4.70±0.39)mm之间。结论通过对颈椎硬膜囊内解剖形态结构的研究证实颈椎硬膜囊内存在显微镜下经硬膜囊入路的手术操作区。 相似文献
13.
颞骨岩部在岩斜区手术入路中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为颞骨岩部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5例成人尸头湿标本的颞骨岩部及其周围结构按手术入路分别从前、外、后三个方向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①磨除颞骨岩部尖 ,可以向下向外移动三叉神经 ;②外展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的内限 ;③面神经分为 5段 :颅内段 (12 .3 2mm)、内耳道段(9 .18mm)、迷路段 (5 .14mm)、鼓室段 (11.82mm)、乳突段 (17.90mm) ;④颈静脉球高度变异较大 ;⑤颈内动脉岩部膝距耳蜗 2 .65mm ,其水平段平行于岩大神经 ;结论 :①岩大神经是从前方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 ;②岩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是从后外侧磨除颞骨岩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经脉络裂人路治疗第三脑室病变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经胼胝体和经额中回两种途径达到脉络裂的优劣,为临床医师经脉络裂入路治疗第三脑室病变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放大10倍手术显微镜下分别依照经胼胝体一侧脑室-脉络裂入路和经额中回-侧脑室-脉络裂入路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脉络裂是位于丘脑和穹隆间的自然裂隙,经上述两种人路均可经侧脑室和脉络裂体部打开第三脑室顶部.胼胝体厚度为(7.2±0.8)mm,室间孔前后缘长度为(4.89±1.35)mm,室间孔前缘至静脉角的长度为(11.79±3.43)mm.结论经胼胝体-侧脑室-脉络裂人路优于经额中回-侧脑室-脉络裂入路,经胼胝体-侧脑室-脉络裂入路具有损伤小,术野清晰的优点,是处理第三脑室病变的一个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观测成人的100例干燥整颅、20例颅底标本、15例尸头及36侧正常颅底CT资料;观测项目为与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有关的颞骨表面标志与岩部内重要结构的位置及其间距.结果:整颅及颅底内面各项测量结果左右侧比较U均<1.96,P均>0.05,颞骨内重要结构间及与表面标志间距离测量结果多数项目男女性间比较U均>1.96或>2.58,P<0.05或<0.01;颅中窝入路可以弓状隆起作标志寻认上骨半规管以确认内耳道,也可以岩大神经管裂孔为标志暴露面神经膝状神经节与迷路段确认内耳道底;磨除岩尖部骨质时可以颈动脉管后壁与内耳门内侧缘的连线作为界线.结论:颞骨表面标志点间距及颞骨岩部内重要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可为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术中岩部重要结构的定位与保护. 相似文献
16.
扩大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至岩斜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中窝硬膜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手术方法,并提供相应的解剖依据。方法:用15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模型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入岩斜区及其邻近结构的显露和解剖。结果:(1)岩大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通过它可以定位岩部颈内动脉、耳蜗和膝状神经节;(2)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可以充分暴露从鞍背到桥延沟的岩斜区。结论:(1)以岩大神经为标志磨除颞骨岩部为安全手术提供了保证;(2)此入路具有暴露好,神经血管损伤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骑跨中,后窝的岩斜区病变。 相似文献
17.
下颈椎经椎弓根内固定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目的:为经椎弓根螺钉在颈椎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游标卡尺和X线摄片测量方法,对54具成年C3~C7段干燥颈椎标本椎弓根的高度、宽度、长度、椎弓根轴线的角度及进钉点定位等作了三维形态学观测。结果:颈椎椎弓根的宽度可以接受3.0~4.5mm的螺钉,进钉深度在25mm,进钉方向与上终板平行,并且在C3~C6与矢状线的夹角约为40°~45°;C7为30°~40°。进钉点定位:C3~C6位于颈椎侧块背面的中上1/4水平平分线与中外1/4垂直平分线的交点,C7位于侧块中垂线与中上1/4水平平分线的交点偏上处。结论:根据不同节段颈椎椎弓根的解剖特点,合理设计椎弓根螺钉的直径和长度,准确选择相应的进钉点和进钉方向,可以保证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下颈椎的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