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技术中的应用,并观察该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35例,先行CT斜冠状位扫描,定位定向确定穿刺进针点及方向,然后通过轴位扫描及三维重建精确穿刺针位置及其与卵圆孔关系,连接射频仪调试并进行热凝治疗.结果 所有病人半月神经节穿刺均顺利安全完成,穿刺时间为48~350 s(平均78.6 s±34.6 s),术后疼痛完全消失者29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3者4例,2例病人VAS>4,所有病人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定位定向准确,穿刺时间短,安全性高,临床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臂引导下靶点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方法将1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三组,其中研究组采用C臂引导下靶点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而对照1组则单独采用C臂引导下靶点射频热凝治疗,对照2组则单独采用臭氧注射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4天VAS变化、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近期疗效(1、6个月)。结果三组患者在入院时VAS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但是在治疗后4天研究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65、5.02,P<0.05)。研究组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02、3.98、5.49、7.37,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C臂引导下靶点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是一种疗效确切、操作安全、并发症少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C臂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半月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在C臂X线机透视下显示卵圆孔,并以C臂引导穿刺针至正确位置,行射频热凝治疗。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8个月。结果:治愈41例(89.13%),复发5例(10.87%),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病例。结论:C臂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 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 联合组采用高压氧联合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在术后7、14、90、180 d对患者进行住院或门诊随访。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 并计算临床优良率。采用简化马克吉尔疼痛问卷(SF-MPQ)评估患者不适程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0的表达水平。应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水平。记录2组患者术后咀嚼肌无力、面部感觉减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VAS、SF-MPQ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联合组治疗后7 d和180 d VAS、SF-MPQ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14 d和180 d临床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5.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行阿霉素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注射阿霉素毁损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男24例,女39例;年龄43~77岁,平均59岁。右侧疼痛41例,左侧22例。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三叉神经支配区域疼痛病史及服用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史,其中27例患者曾接受三叉神经周围分支化学毁损术,7例接受过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术,4例为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病例。结果 63例CT引导经皮穿刺卵圆孔全部引导成功。确定针尖在卵圆孔神经节内时,分次缓慢注射阿霉素0.2~0.5ml。治疗后,即刻疼痛完全缓解者61例(96.8%),明显缓解1例,轻度缓解1例。治疗后行6、12个月随访观察,有效率分别为84.1%,79.4%。并发症少而轻微,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疗法对三叉神经痛具有定位准确,无痛苦,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的优点,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春来  尚景瑞 《武警医学》2018,29(5):456-458
 目的 比较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术与立体定向放射技术(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1至2016-01收治的4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术21例(射频组),伽玛刀治疗25例(伽玛刀组)。对比两组治疗后疼痛控制率、并发症和复发情况,评定疗效。结果 46例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6个月。根据巴罗(BNI)疼痛量表评定,射频组术后Ⅰ级17例(81.0%),Ⅱ级2例(9.5%),Ⅲ级1例(4.8%),Ⅳ~Ⅴ级1例(4.8%),有效Ⅰ~Ⅲ级20例(95.2%);伽玛刀组术后Ⅰ级12例(48.0%),Ⅱ级4例(16.0%),Ⅲ级6例(24.0%),Ⅳ~Ⅴ级3例(12.0%),有效Ⅰ~Ⅲ级22例(88.0%)。术后两组比较,射频组Ⅰ级优于伽玛刀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级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射频组面部麻木发生率(81.0%)明显高于伽玛刀组(9.5%),咀嚼肌力下降、口角流涎、角膜炎发生率等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射频组、伽玛刀组复发各1例。结论 射频热凝和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肯定,射频治疗起效快,恢复优良率高,但有一定的侵袭性和并发症;伽玛刀治疗无创,并发症少且轻,相对更安全,缺点是起效较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四重定位下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5例患者通过症状体征、解剖学、X线和电刺激准确定位后,在丙泊酚全身麻醉下,行射频温控热凝治疗,温度分别设定为70℃、80℃、86℃共3次,每次持续时间均为60 s。结果 15例患者穿刺成功率100%,术后疼痛即刻消失率100%,随访1~5个月无1例复发;并发角膜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6.6%。结论丙泊酚全麻下四重定位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准确、效果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比较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对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取拉莫三嗪单药治疗,30例采取卡马西平单药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的疼痛程度、总有效率及完全缓解率.结果 拉莫三嗪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VAS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结束后与卡马西平组组间比较中无明显差异(P>0.05);卡马西平组总有效率优于拉莫三嗪组(P<0.05),但拉莫三嗪组在有效病例中的完全缓解率优于卡马西平组(P<0.05).结论 拉莫三嗪是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CT引导下单次乙醇注射加椎旁置管行腰交感神经毁损术对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L2交感神经节单次乙醇注射25例(B组);L2交感神经节单次乙醇注射加L3椎旁留置导管毁损治疗23例(BT组).全部病例均在CT引导下操作,术后3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BT组患者如第3天VAS仍然≥4分,则在患者俯卧位下首先经留置导管注入1%利多卡因3 ml,如5 min后VAS≤3,则再次经导管注入无水乙醇5 ml.1周后再次进行疼痛程度评估.结果 B组显效率32%,有效率80%.BT组显效率60.9%,有效率95.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引导下乙醇注射加椎旁置管腰交感神经节毁损术明显优于单次乙醇注射毁损法,该方法 使治疗更加个体化,疗效更高,更易被医患接受.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下颌骨内侧角穿刺经卵圆孔内侧壁进针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眼支痛的临床应用。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到2019年8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眼支痛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下颌骨内侧角穿刺经卵圆孔内侧壁进针近斜坡部位射频控温热凝治疗,出院后进行 3个月的随访,观察术中三叉神经眼支疼痛复制率,比较术前、术后1 d,1、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及治愈率。 结果 术中眼支疼痛复制率84.2 %。术前VAS评分7.7±0.1,术后1 d,1、3个月VAS评分为1.2±0.4,0.1±0.1,0.1±0.1。术后1 d,1、3个月与术前相比,VAS评分明显下降,(P<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 d、1及3个月治愈率分别为73.7%、97.4%、97.4%。结论 下颌骨内侧角穿刺经卵圆孔内侧壁进针,能准确复制眼支三叉神经疼痛症状,是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眼支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杨超  王梦  马明 《武警医学》2019,30(4):341-344
 目的 观察芍药钩藤木耳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03至2017-03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40例采用卡马西平治疗作为对照组,另外40例采用芍药钩藤木耳汤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芍药钩藤木耳汤组有效率82.5%,总有效率72.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及LSI-B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4周后芍药钩藤木耳汤组VAS评分(2.9±0.9)低于卡马西平组(3.2±0.8);芍药钩藤木耳汤组LSI-B评分(16.0±2.6)高于卡马西平组(13.6±3.3);卡马西平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2.5%)高于芍药钩藤木耳汤组(17.5%)。结论 芍药钩藤木耳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VAS评分较卡马西平低,LSI-B高,不良反应少,效果优于卡马西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短程静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对照组16例和研究组24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配合针刺运动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卡马西平,研究组则加用地塞米松,采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VAS)分别于治疗前后及半年后予以测评,观察治疗后患者面部疼痛缓解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1.7%和75.0%,研究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差异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短程静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优于口服卡马西平.结论:地塞米松短程静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治疗费用低,病人经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n=30)与西医治疗组(n=30)。西医治疗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和维生素B1、B12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柴胡疏肝饮方剂加减治疗。通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3、5、7 d的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5、7 d联合治疗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60 d随访,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9/30),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25/30),联合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 年4月至 2019 年1月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5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RS、VAS-4和PPI疼痛量化表评估术后疗效和出院后的随访疗效。VAS≤10、VRS 0级或PPI 0级为疼痛完全缓解,VAS 10~40、VRS 1~2级或PPI 1~2级为疼痛满意缓解。 结果?本组患者疼痛受累最广泛的是上颌支,45例,术前疼痛病史20 d~32年,平均2.24年。7例曾接受过微球囊压迫术,2例曾接受过微血管减压术;术中球囊平均充盈容积0.702 mL,平均压迫时间125 s,3例术中发生球囊破裂。43例(81.1%)术后疼痛完全缓解,8例疼痛满意缓解,2例疼痛缓解不满意,总有效率为96.2%;术后患侧面部有麻木感50例(94.3%),咬肌乏力12例(22.6%),口周疱疹5例(9.4%),复视1例(1.9%),头痛5例(9.4%)。平均随访时间19.9个月;术后1年仍保持疼痛完全缓解者有30例(83.3%);至末次随访,本组整体的疼痛完全缓解率为71.7%(33例),疼痛满意缓解率24%(12例),总有效率95.7%;27例(57.4%)患者存在持续性的面部麻木感,其中6例麻木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并伴有同侧咬肌萎缩或面瘫。期间1例患者复发,之后又接受了2次球囊压迫术。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对于高龄体弱、不能耐受全麻手术或畏惧手术者更具有治疗优势,但也不能忽视伴发的严重的面部麻木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局部封闭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9月—2011年6月本院口腔科收治的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30~70岁。采取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1(局部封闭)、对照组2。试验组采用地塞米松1 mg、维生素B1100 mg、维生素B121 mg和2%利多卡因1 ml混合液行局部封闭,2次/周,共4周,同时口服卡马西平;对照组1单纯局部封闭,对照组2单纯口服卡马西平。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估,并比较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时试验组的优良率(95.00%和80.00%)与对照组1(50%和45%)、对照组2(50%和4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VAS值均显著下降,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三组VAS值均增高,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封闭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麻醉能否安全应用于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治疗的麻醉。方法 40例择期行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为单纯丙泊酚麻醉组,Ⅱ组为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麻醉组。每组2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前、诱导时、烧灼时、术毕清醒时各时段血流动力学变化、体动、呼吸暂停次数及丙泊酚使用量。结果Ⅰ组在烧灼时心率及血压明显上升,与Ⅱ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Ⅱ组丙泊酚使用量较Ⅰ组明显减少。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麻醉是应用于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治疗的理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炅  陈镜锋  吴英平 《武警医学》2013,24(2):157-158
 目的 研究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55例急性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组(n=28)、对照组(n=27)。对照组常规治疗为口服镇痛、抗病毒药物;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组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一次相应节段的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观察治疗1、4、7 d及6个月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患者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结果 脉冲射频治疗组以上各时间点的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急性带状疱疹可减轻疼痛症状,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获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孙付国  叶菱  陈璐  刘慧 《武警医学》2021,32(3):205-208
 目的 综合评价利多卡因乳膏作为发散式体外冲击波介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非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试验组为利多卡因乳膏介导组,对照组为超声耦合剂介导组。治疗期间所有患者给予药物、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背根神经节射频调节术和神经阻滞术。此外,试验组采用利多卡因乳膏为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的介质;对照组采用超声耦合剂为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的介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触诱发痛治疗有效率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即刻、2周、4周、8周和12周疼痛程度、触诱发痛情况和情绪情况;比较两组试验期间阿片类药物和普瑞巴林用量,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 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在治疗后即刻和2周时,试验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1.96±0.77和2.25±0.89;对照组VAS分别为2.97±0.79和3.40±0.8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VAS较低(P<0.05)。在治疗后4周、8周、12周时,试验组VAS分别为8.04±2.90、2.82±0.65和2.64±0.91;对照组VAS分别为2.87±0.61、3.07±0.72和2.98±0.72。两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片类药物和普瑞巴林用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羟考酮和普瑞巴林用量较少。两组均未发现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 利多卡因乳膏作为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的介质,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时,可以降低疼痛程度,提高触诱发痛缓解率,减少普瑞巴林和阿片类药物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