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8年10月1日实行无偿献血以来,本市无偿献血队伍由无偿计划献血和自愿献血组成,无偿计划献血存在许多弊端,完全实现无偿自愿献血是输血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对163182人次无偿献血者献血方式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孙晓红  田会  赵莉华  牛宏伟  杨凤霞 《临床荟萃》2006,21(6):F0002-F0002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随着不断提高血液质量的需求,自2002年起河北省血液中心完成了由计划无偿献血向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临床用血已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在采血过程中献血反应现象时有发生,笔者总结了自愿无偿献血和计划无偿献血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不同献血模式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全国无偿献血正由计划无偿献血向自愿无偿献血过渡,如何进一步推动自愿无偿献血工作和加强血液安全已成为献血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本站针对不同献血人群采取不同的献血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时间段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实施和无偿献血事业的推进,公民无偿献血非常踊跃。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的献血不良反应,对人们无偿献血的热情和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为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笔者对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时间段的关系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献血服务中实施星级管理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近几年来,本市实施了无偿献血工作"三个转变一个延伸",献血工作已进入自愿无偿献血工作模式阶段。在自愿无偿献血模式中,献血服务工作的好坏已成为献血招募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献血服务是献血者直接体验到的一种服  相似文献   

6.
我市2006年和2007年度连读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而这两个年度的大学生集体自愿无偿献血人数占总献血人数的25%,为我市的无偿献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统计表明我站2007年度的大学生集体献血时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8.1%,远远大于普通人群的1.5%[1]。我站对此极为重视,及时采取  相似文献   

7.
无偿献血者献血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自1998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来,我国的无偿献血事业迅速发展,实现了从有偿献血、义务献血向自愿无偿献血的过渡。对于献血来说,人们从了解献血,到形成献血的意愿,再到捐献血液是一个“知-信-行”的过程,其中知识是基础,公民对无偿献血相关政策和生理常识的知晓情况对其献血行为将产生影响。为了解目前无偿献血员对献血知识的知晓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宣传发动工作,我们于2007年进行了专题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两种不同献血方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推进自愿无偿献血工作,笔者对2000年1~6 月计划献血与2001年1~6月同期自愿献血的献血量、献血反应发生率、初检不合格率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洛阳市输血管理的两翼:搞好农村献血和基层用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洛阳市献血工作先后经历了有偿献血、计划无偿献血、街头自愿献血3个阶段。1990年以前为个体献血,1991~1998年个体献血、计划无偿献血并存,1998年至今临床供应全部为无偿献血,其中2000年至今实现了河南省卫生厅提出的“四个过渡一个延伸”目标,即政府指令性计划献血向街头自愿献血过渡达到100%;临床用全血向成分血过渡达到98.56%、一次献血200ml向400ml过渡达到99.27%、机采成分有偿献血向无偿过渡达到100%、农村人口献血占献血总量的68.78%,先后4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虽然取得了这些成绩,但仍有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献血人群主要以城市人口为主,  相似文献   

10.
<正>自《献血法》实施以来,随着无偿献血宣传、服务工作等方面的加强,无偿献血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建立了以自愿无偿献血为主的献血模式。为了进一步向固定献血队伍模式发展,血站体采科员工在隆阳区、腾冲县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金华地区互助献血与自愿无偿献血在献血后初复检5项血液检测结果,分析两组不同献血人群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方法对献血者进行征询体检初筛等献血前筛查,合格后再献血;在献血后分别对3 187例互助献血者与25 694例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初复检5项血液检测,所得数据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互助献血组在献血后初复检ALT、HBs Ag、TP不合格率均高于自愿无偿献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HCV、抗HIV不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项总不合格率高于自愿无偿献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愿无偿献血是献血事业的发展方向,互助献血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时期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献血反应与无偿献血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献血反应是指献血在献血过程中由于生理和心理等因素影响下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无偿献血是指健康适龄公民自愿无任何报酬地献出可以再生的少量血液或血液成分去挽救垂危病人的生命。现在我国已全面实行无偿献血,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有的献血可能发生献血反应。为减少献血反应,保证无偿献血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笔根据一年多来工作情况,总结几点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无偿献血者一次献血400 ml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菏泽市自愿无偿献血从2001年起就已充分满足临床供血需要。到2003年,公民一次自愿无偿献血400ml已达98.0%,无任何献血安全事故发生。为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采供血技术水平,笔者对2003年1月~12月间献血400ml的自愿无偿献血者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自愿无偿献血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自愿无偿献血是保证献血者及用血者安全的理想献血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实施以来,各地普遍实行的是以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为主的献血模式。卫生部在2001年提出,倡导公民自愿无偿献血,逐步淡化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献血,用3~5年的时间实现由指令性计划献血向无指标的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河北省血  相似文献   

15.
互助献血中常见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互助献血在我国是指患者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人员为指定患者献血。《献血法》第十五条:"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国家倡导的无偿献血主要形式是自愿无偿献血,这种方式献血者没有即时、明确的用血需求,不指定用血人。由于互助献血  相似文献   

16.
<正>深圳于1993年率先启动自愿无偿献血工作,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街头无偿献血模式,街头采血占无偿献血量的90%以上[1]。然而近4年来,深圳临床用血量大幅度增加,特别是献血淡季(夏季和冬季),原有的街头无偿献血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临床用量。为了更好的作好血液保障,中心加强了团体献血服务的管理,从团体献血前中后的各项服务  相似文献   

17.
不同献血体位与献血反应及献血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偿献血,拯救生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一个适龄健康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献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虽然发生率低,却大大影响着公民献血的热情。在目前献血者短缺的情况下,如何减少献血反应及增加献血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就献血体位与献血反应及献血量的关系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流动献血车献血量与献血反应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无偿献血认识的不断提高,我市中心血站自2001年5月起,将以往间断上街的流动献血车改为每周6天街头采血,无偿献血中99%都是在献血车上采集完成。4年来志愿献血者多次献血和一次选择献血400ml的人数正逐年递增,笔者对2001年5月,2004年12月两辆流动献血车志愿献血者的献血量和出现献血反应情况进行了比较,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9.
无偿献血者献血注意事项知晓率及献血动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分析北京市城区无偿献血者献血原因和对献血前后注意事项的了解程度,制定针对性的献血招募政策,提高2次献血率。方法对600名无偿献血者发放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者对献血注意事项知晓率都较低;献血者了解无偿献血的主要途径是献血车工作人员的宣传(54.1%),其次是献过血的同事或朋友的宣传(43.9%)。结论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人际传播和对注意事项的宣传,将有利于扩大无偿献血队伍。  相似文献   

20.
农民无偿献血者4173名献血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无偿献血在许多城市已蔚然成风,但在农村还缺乏足够认识。为了解农民无偿献血状况,促进农村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特对4173名农民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献血频次等做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