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 涎腺恶性混合瘤究系来自良性混合瘤的恶变,抑或为原发恶性意见不一。针对这一有争议的问题,国外Beahrs(1957)、Moberge(1968)、Spiro(1977)、Livolsi(1977)、Nago(1981)等先后报告了恶件混合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涎腺淋巴上皮病恶变多处转移一例报告常建英,卢泰祺(贵阳医学院附院肿瘤科贵阳550004)涎腺肿瘤约占口腔颌面肿瘤之19%,其中绝大多数为上皮性,主要发生于腮腺、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又称Mikulicz病,临床并不多见,恶性变更属罕见[1],称为淋巴上皮...  相似文献   

3.
刘肖  吕茜 《吉林医学》2011,(10):2052-2053
<正>腮腺混合瘤是发病率较高的涎腺肿瘤,肿瘤的生长可致颜面畸形。腮腺混合瘤是"临界瘤",部分可引起恶变,临床上治疗以保留面神经的外科手术切除为首选,但手术后会发生继发性出血、面瘫、涎漏、Frey综合征等并发症,围手术期必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儿童上皮源性涎腺肿瘤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7年-2011年小于19岁的涎腺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22例患儿,105例为良性,17例是恶性。最易受累的部位是患儿的腮腺。在良性病例中,混合瘤占91.4%,恶性病例中,黏液表皮样癌占47.1%。1例患儿诊断为腺淋巴瘤。在我们的随访中,所有患儿均未出现颈部复发。恶性涎腺肿瘤患儿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是81.8%和66.7%。结论:上皮源性涎腺肿瘤少见,混合瘤和黏液表皮样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恶性涎腺瘤患儿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77例涎腺良性多形性腺瘤与11例恶性多形性腺瘤的ras-P21表达状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良性多形性腺瘤ras-P21表达阳性率为1948%(15/77),恶性者为6363%(7/11).两者经χ2检验,阳性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5).提示:恶性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可能与ras-P21激活有关.可用于临床诊断与估计预后的参考.而良性多形性腺瘤的阳性表达是否可作为其复发与恶变的表示,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涎腺多形性腺瘤4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大军 《海南医学》2005,16(12):151-151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外检中较常见的肿瘤之一,主要来源于涎腺病管腺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组织形态复杂多样。以下结合我院42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旨在加深对涎腺多形性腺瘤组织成分与复发及恶变等问题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涎腺多形性腺瘤26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改变及其发病与恶变的关系。②方法 对 2 6 0例经病理诊断为涎腺多形性腺瘤及其恶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WHO(1991)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法进行诊断分类 ,观察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恶变及复发情况。③结果  2 6 0例病人中发生于腮腺 177例 ,颌下腺 36例 ,舌下腺 1例 ,小涎腺 46例 ;2 6 0例中 38例发生恶变 ,其中发生于大涎腺者中恶变 2 5例 ,发生于小涎腺者中恶变 13例。发生于小涎腺者恶变率高于大涎腺者 ,差异有显著性 (χ2 =8.15 ,P <0 .0 1)。 38例恶变者中包括腺癌 3例、腺样囊性癌 1例、鳞状细胞癌 1例及肌上皮癌 33例。④结论 涎腺多形性腺瘤多发生于腮腺 ,发生于小涎腺者恶变率高 ;多次复发可致恶变 ,首次手术完整切除病变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咽旁间隙肿瘤较少见。我院 1985— 2 0 0 0年收治 6 7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6 7例中 ,男 31例 ,女 36例 ,平均年龄 43岁。肿瘤性质 :良性 5 2例 (77.6 % ) ,恶性 15例 (2 2 .4% )。肿瘤来源 :涎腺组织 31例 (4 6 .2 % ) ,(涎腺混合瘤 2 4例 ,涎腺混合瘤恶变 7例 )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颈交感链 18例 ,(神经鞘膜瘤 14例 ,神经副节细胞瘤 4例 ) ,血管组织 8例 ,(颈动脉体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 ,其他组织 10例。1.2 临床表现 吞咽困难 ,呛咳 ,耳部、颞部、咽部和颈部疼痛 ,鼻塞 ,呼吸不畅 ,声嘶 ,发音困难 ,耳聋 ,…  相似文献   

9.
<正> 涎腺内良性或恶性非上皮瘤罕见,平滑肌瘤则更为少见,1972~1987年我们在450例涎腺肿瘤中仅见1例(0.2%),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仪对涎腺肿瘤DNA倍体、DI指数及S期细胞增生率的检测,分析这些参数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其对涎腺肿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能力。方法对156例涎腺良性肿瘤、临界瘤及恶性肿瘤新鲜组织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良性肿瘤组未检出异倍体;临界瘤组44例检出异倍体,S期增生率达最高,提示有恶变倾向;恶性肿瘤组异倍体的检出率最高。DI与淋巴结转移无关,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有关(P〈0.01)。SPF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结论DNA异倍体的检出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S期细胞增生率为恶性肿瘤增生的指标。临界瘤中检出异倍体预示有癌变倾向;SPF高揭示肿瘤增生活性强。DI可以鉴别细胞的良恶性;DI和SPF可以作为肿瘤细胞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应用Ag-NORs技术对27例混合瘤和20例恶性混合瘤进行观察,结果发现Ag-NORs颗粒在正常唾液腺、混合瘤、恶性混合瘤三组中逐级增多。各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混合瘤复发病例主无复发病例,提示Ag-NORs技术可作为良、恶性混合瘤鉴别诊断及混合瘤复发及预后判断的新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应用高频超声对30例涎腺疾病患者进行了检查,并对其中15例患者做了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检测,以评价高频超声和CDE在涎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表明:①根据肿瘤形态、边界及内部回声三个指标来判断涎腺良恶性肿瘤,高频超声诊断良性肿瘤符合率为86.7%,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87.5%。②高频超声对涎腺炎性病变及腮腺囊肿的诊断符合率为100%。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恶性肿瘤血供较良性肿瘤丰富,周边血流信号以环绕状为主,内部血流信号以树枝状为主,良性病变则无血流信号或以星点状为主;恶性肿瘤收缩期峰值速度(PS)较良性病变高(P<0.05),如以PS>32cm/s为恶性肿瘤诊断标准,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87.5%、100.0%、92.0%。④CDE能显示出较CDFI更丰富的血流信息,为涎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对81例唾液腺病变的超声波检查,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良性肿瘤53例,恶性肿瘤10例,炎症性病变18例。术前超声检查的检出率为100%。术前对良恶性判断的符合率为75.31%(61/81)。超声检查是唾液腺病变影象诊断的首选方法。虽然超声检查对病变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的限度,但根据病变的边界、形态、包膜及后方有无衰减等对良恶性的判断可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为早期诊断和开展涎腺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用PCR TRAP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色法分析PCR产物 ,对人体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 M和 2 0例涎腺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并与自身正常涎腺组织相对照。结果 :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 M的端粒酶活性为阳性 ,相对端粒酶活性为 82 % ,涎腺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最高 (14/ 15 ) ,瘤旁组织次之 (4/ 2 0 ) ,正常对照及良性肿瘤组织最低 (2 / 2 5 )。其相对端粒酶活性 ,涎腺鳞癌端粒酶活性值最高 (87% ) ,涎腺恶性肿瘤明显高于自身正常对照和瘤旁组织以及良性肿瘤 (P <0 .0 1) ,而瘤旁组织也高于相邻的正常组织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分子指标 ,也可作为阻断恶性转化形成的靶分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于咽、喉及颈段气管的小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原发于咽、喉及颈段气管的小涎腺性肿瘤。所有病例手术中采用快速冰冻病理切片检查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2例较大的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和2例喉多形性腺瘤采用颈侧切开肿瘤切除术;2例咽肌上皮瘤和2例较小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采用口内咽侧切开肿瘤切除术。3例喉腺样囊性癌,1例声门上型T1N0M0患者行水平半喉切除术.2例声门下型喉癌行全喉切除术;2例颈段气管肿瘤患者低位气管切开术加行气管节段切除端端吻合术+术后放疗。结果13例原发性于咽、喉及颈段气管的小涎腺性肿瘤,男女之比为1:2,良、恶比例为2:1。肿瘤的位置:咽部占50.0%(6/12)、喉部占33.3%(4/12),颈段气管占16.7%(2/12)。良性肿瘤8例.其中多形性腺瘤6例(咽部4例,喉部2例),肌上皮瘤2例(均位于咽部);病程最短为10天,最长为2月。恶性肿瘤4例.其中腺样囊性癌4例(喉部3例,颈段气管1例),粘液表皮样癌1例(位于颈段气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无并发症,痊愈出院。良性肿瘤随访2~12年,失访2例,1例死于其它疾病,余5例无复发。5例恶性肿瘤患者,随访2年~11年,失访1例,余均健在。结论 原发于咽、喉及颈段气管的小涎腺性肿瘤有独特的特点,早期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逐渐增大时才影响所在部位的功能。良性肿瘤被覆的粘膜无破溃,色质无改变.边界清楚,大多呈球形或类球形或分叶状.均不影响神经功能.症状均无突然加重现象。恶性组中均位于喉部及颈段气管,肿瘤表面不光滑,淡红色,边界不清。均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研究口腔涎腺肿瘤不同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临床提供术前快速、简便、有效、低成本 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74例常见涎腺肿瘤B超检查、细针吸取细胞学和术中冷冻切片镜检,并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对比。结果 ①B超与石蜡切片对比总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3.2%,其中良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5.2%,恶性肿瘤符合率为73.3%。②细针吸取细胞学与石蜡切片对比总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7.0%,其中良性肿瘤为88.6%,恶性肿瘤为79.2%;明确诊断总的符合率为63.8%,其中良性肿瘤为64.0%,恶性肿瘤为62.5%。③冷冻切片与石蜡切片对比总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4.9%,其中良性肿瘤为97.4%,恶性肿瘤为83.0%。结论 术中冷冻切片对于涎腺肿瘤的诊断符合率较细针吸取细胞学及B超检查的符合率高,但细针吸取细胞学与B超在术前诊断和治疗计划中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Chemokine ,achemocraticsuperfamilyincytokines ,isagroupofsecretorymonochainmicromolecularproteinpolypeptideswitharelativequalityof 80 0 0 - 12 0 0 0 Itplaysanactiveroleininflammatoryreactionanddevelop mentofimmunediseasesbyinducingandinactivatingmi grationofimmunocytesandadhesionofendotheliocytesandbyregulatinginfiltrationandhomingofimmunocytesandlocalvascularformation[1] .Recentstudiesfoundthatche mokineanditsreceptorwerecloselyrelatedwithtumorin vasionandmetastasis ,especiallyCXCL12anditss…  相似文献   

19.
报告57例腭部的小唾液腺肿瘤,男25例,女32例,52例发生在后腭和软腭,针吸细胞学检查可确定肿瘤的组织类型,肿瘤的组织类型有单形体腺瘤,多形性腺瘤和癌。良性肿瘤在包膜外局部切除;局部浸润性肿瘤行局部扩大切除,但切缘要有足够的安全性,若深达骨面者可用骨钻去除骨皮质或腭板开窗;恶性肿瘤行手术,化疗,放疗的联合治疗可提高病存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