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上海仁济医院肾癌数据库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癌临床、病理、分期、分级与预后特征. 方法 分析2003年至2005年上海仁济医院泌尿科肾癌数据库435例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WHO 1997年肾实质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2002年ATCC的TNM分期和临床分期、1982年Fuhrman病理分级.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对57例获随访的晚期患者行生存分析和预后因素判断. 结果 435例患者中,遗传性VHL病肾癌10例(2.4%)、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372例(85.5%)、乳头状癌13例(3.0%)、嫌色细胞癌18例(4.1%)、集合管癌4例(0.9%)、嗜酸性细胞腺瘤4例(0.9 %)、未分类肾癌.14例(3.2%).行根治性肾切除术335例(77.0%),保留肾单位手术74例(17.0%),姑息性肾切除等手术26例(6.0%).遗传性VHL病肾癌均为双肾癌伴多发囊肿,临床分期Ⅰ期7例、Ⅱ期3例,病理分级Ⅰ级6例、Ⅱ级4例,基因测序均存在VHL基因突变,平均随访28.6个月,患者无肿瘤局部进展或转移,但4例患者出现同侧或双侧肿瘤再发.嫌色细胞癌临床分期均为Ⅰ期,病理分级Ⅰ级5例,Ⅱ级13例,平均随访19.8个月均存活,无肿瘤转移或复发.集合管癌临床分期均为Ⅰ期,病理分级均为Ⅲ级,平均生存时间11.3个月.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临床分期Ⅰ期260例(67.6%)、Ⅱ期64例(16.6%)、Ⅲ期32例(8.3%)、Ⅳ期29例(7.5%),其中T1a 147例(38.2%)、T1b 113例(29.4 %);病理分级Ⅰ级124例(32.2%)、Ⅱ级219例(56.9%)、Ⅲ级40例(10.4%)、Ⅳ级2例(0.5%).57例晚期肾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6.0±1.3)个月,1年生存率55.0%,2年生存率31.0%.预后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病理分级是晚期肾癌解剖水平和组织学水平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论 不同组织学亚型的肾癌生物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遗传性VHL病肾癌存在基因突变,常为双侧、多中心、低Fuhrman分级透明细胞癌,易再发不易转移.肾嫌色细胞癌预后较好,而集合管癌预后差.在解剖水平和组织学水平,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肾癌病理分级是晚期肾癌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具有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毛细淋巴管增生的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 C)在膀胱移行细胞癌 (BTCC)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 4 5例BTCC中VEGF C的表达水平 ,观察评估VEGF C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4 5例中 ,VEGF C阳性 36例 ,VEGF C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静脉或淋巴管浸润、淋巴结及前列腺侵犯明显相关 (P <0 .0 5 ) ;多因素分析显示VEGF C的表达是唯一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 (P =0 .0 0 3)。结论 :VEGF C与BTCC淋巴管浸润和转移有显著相关性 ,检测BTCC中VEGF C的表达能够预示盆腔淋巴结是否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在肾透明细胞癌诊断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初诊并术后病理证实的233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应用ROC曲线获得肾脏良性病变与肾透明细胞癌的最佳判别值,并以肾透明细胞癌的NLR平均值为界值将患者分为低、高两组,分别应用Kaplan-Meier、Log-rank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肾脏良性病变组与肾透明细胞癌组的NLR值分别为(1.72±0.61)和(3.06±1.90),判别肾脏良性病变与肾透明细胞癌的NLR最佳判别值为1.92。在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中,NLR3.1组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生存率均明显低于NLR3.1组,两组5年无进展生存率(P0.05)和生存率(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Fuhrman分级、病理T分期、远处转移和NLR是以5年内死亡为终点事件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Fuhrman分级、病理T分期、远处转移和NLR是以5年内死亡为终点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外周血NLR有助于鉴别肾脏良性病变与肾透明细胞癌,NLR较高是肾透明细胞癌预后不良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54例肾细胞癌和20例正常肾脏组织中VEGF-C和VEGFR-3蛋白表达水平,观察VEGF-C和VEGFR-3的表达与肿瘤分级、肿瘤分期、淋巴管浸润或淋巴结转移间的相关性。结果肾细胞癌组织中VEGF-C和VEGFR-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肾脏组织,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级、肿瘤分期与VEGF-C和VEGFR-3蛋白的表达强度存在相关性(RR=0.83;0.78)。在伴有淋巴管转移浸润或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其VEGF-C和VEGFR-3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通过检测肿瘤组织VEGF-C/VEGFR-3的表达情况,有助于了解肾细胞癌的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倾向,可能对临床治疗术式选择以及术后辅助治疗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以及肾周脂肪面积(PFA)与肾细胞癌(RCC)病理分型和Fuhrman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12例行肾切除或者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CT测量VFA、SFA及PFA值,肾周脂肪百分比以肾周脂肪面积占总脂肪组织面积的比例计算,即PFA%=PFA/(VFA+SFA)×100%。分析各脂肪面积参数和临床常见指标(如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肿瘤大小和T分期)与RCC病理分型和肿瘤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组患者VFA(P=0.002)和年龄(P=0.001)均高于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non-ccRCC)组;高级别肿瘤组患者PFA%(P=0.032)、肿瘤最大径(P0.001)和T分期(P0.001)均高于低级别肿瘤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FA(OR=1.007,95%CI:1.001~1.013,P=0.029)和年龄(OR=1.041,95%CI:1.015~1.067,P=0.002)与ccRCC病理亚型相关,PFA%(OR=2.590,95%CI:1.111~6.060,P=0.028)、肿瘤最大径(OR=1.037,95%CI:1.020~1.055,P0.001)和T分期(OR=5.025,95%CI:2.127~14.280,P0.001)与高级别肿瘤均相关。结论 VFA与ccRCC病理亚型关系密切,且高PFA%与较高的Fuhrman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6.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10):785-788
目的:探讨影响阴茎鳞状细胞癌(penil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SCC)预后的因素,并对影响PS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确诊为P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去找出影响预后的因素。考虑的因素包括T分期、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管/血管的浸润、阴茎海绵体的浸润、尿道海绵体的浸润、尿道的浸润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运用Kaplan-Meier法初步筛选出预后因素,再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这些筛选出的预后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01例获随访,随访率95.3%,随访8~86个月,中位随访53个月,死亡39例,其中死于肿瘤32例。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T分期(P0.05)、组织学分级(P=0.006)、肿瘤浸润深度(P=0.005)、肿瘤浸润淋巴管/血管(P0.05)、肿瘤浸润尿道海绵体(P0.05)、肿瘤浸润尿道(P0.05)、腹股沟淋巴结转移(P0.05)与PSCC预后密切相关;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只有组织学分级(P=0.009)、肿瘤浸润淋巴管/血管(P=0.006)、腹股沟淋巴结转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浸润淋巴管/血管、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是PSCC预后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von Hippel-Lindau(VHL)抑癌基因突变与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PCR产物直接测序分析74例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组织标本和相应远离肿瘤的正常组织标本中VHL基因突变情况.74例患者,病理分期为T1 51例(68.9%),T2 9例(12.2%),T3 14例(18.9%);病理分级为G1 15例(20.3%),G2 50例(67.6%),G39例(12.2%).随访其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VHL基因突变者40例(54.1%),不同病理分期和分级的肿瘤中VHL基因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15和0.237).随访34~107个月.平均71个月,因肿瘤死亡7例,出现远处肿瘤转移11例,5年无瘤生存率为78%.VHL基因突变组肿瘤死亡或转移等阳性事件发生率(15.0%,6/40)明显低于非突变组(35.3%,12/34,P=0.04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者预后与肿瘤病理分期、分级呈正相关,而与VHL基因是否突变呈负相关,三者的P值分别为0.016、0.024和0.033.对于T3和G3肿瘤患者,VHL基因突变者预后更好.P值分别为0.010和0.048. 结论 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中VHL基因突变广泛,肾癌的病理分期和分级仍然是评估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VHL基因突变失活可能提示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更好,尤其对于高分期和高分级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8.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T淋巴细胞在52例肾透明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研究其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PCNA指数与肿瘤核分级存在相关性,与分期无相关性;PCNA-LI≥20%组的生存率明显低于PCNA-LI<20%组(P<0.05);T-LI≥10%组生存率明显高于T-LI<10%组(P<0.05),与肿瘤核分级、分期无相关性。结论:PCNA-LI、T-LI可以作为肾透明细胞癌的顶后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蛋白在人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8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20例正常肾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定位情况;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10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织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蛋白在肾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89.58%(43/48),而正常组织中未见表达,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肾透明细胞癌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有无远处转移、肾癌的Fuhrman分级及Robson分期呈正相关(P0.05),而与肾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有无下腔静脉癌栓无显著相关性。Western blot结果则进一步提示survivin高表达于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内,而不表达或极低表达于正常肾脏组织中。结论Survivin的高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分期、分级及进展具有密切相关性,提示了survivin在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EphB4在前列腺癌(PCa)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PCa和1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EphB4和LYVE-1蛋白的表达,根据LYVE-1染色结果计数淋巴管密度(LVD).结果 相比BPH,EphB4在PCa组织中高表达,LVD值低于BPH;在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IPC)组织中EphB4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ADPC)组织;肿瘤为中低分化、临床病理分期>T2、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PCa组织中EphB4阳性率、LVD值显著高于肿瘤高分化、临床病理分期≤T2、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癌组织,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EphB4表达、LVD值与PCa的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肿瘤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结论 EphB4在PCa的发生发展和PCa的淋巴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其促进肿瘤浸润和转移.阻断EphB4抑制PCa淋巴管生成,可能成为PCa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癌周组织中淋巴管密度(1ymphaticvesseldensity,LVD)与同侧腋淋巴结转移数量及转移水平的关系。方法对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浸润性乳腺癌95例,采用D2—40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癌灶周边组织微淋巴管,计数LVD,分析其与同侧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95例乳腺癌癌周组织LVD与腋淋巴结转移数量呈正相关(r=0.856),与腋淋巴结转移水平亦有显著相关性(r=0.664)。结论乳腺癌组织中癌周淋巴管密度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数目及淋巴结转移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The presence of intratumoral lymphatic vessels (ILVs) and the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 (VEGF-C) in tumour cells have been studied as markers of lymphangiogenesi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ir role in metastatic dissemination in laryng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in 76 patients of N0 laryngopharyngeal carcinoma. with variable tumour size (T1-T4), histological grade, and location (supraglottic, glottic and hypopharyngeal). The presence of ILVs, as revealed by the expression of PA2.26 antigen and VEGF-C expression, were determin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Low-grade and high-grade lymphangiogenesis were defined b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riteria. Results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low-grade ILV and VEGF-C expression to be associated respectively with 30.3- and 16.2-fold higher probabilities of cervical lymph node relapse (P = 0.005 and P = 0.032) and with 16.2- and 8.44-fold shorter disease-free survival (P = 0.009 and P = 0.045). Conclusions Low-grade ILV and VEGF-C expression are independent predictive factors of cervical lymph node relapse and shortening of time to relapse in N0 laryngopharyngeal carcinoma.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趋化因子受体7蛋白(CCR7)在膀胱尿路上皮的表达量,分析CCR7蛋白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相关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2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标本和5例正常膀胱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的CCR7蛋白含量,分析CCR7含量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CCR7与肿瘤的分期、分级等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CCR7阳性率为85.71%,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20.0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淋巴结转移组的CCR7阳性率为90.91%,淋巴结未转移组为41.1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高分期膀胱尿路上皮癌(T3~T4)中CCR7的阳性率也显著高于低分期(T1~T2)(93.75%vs.75.00%),高分级膀胱尿路上皮癌(G3)中的阳性率也显著高于低分级(G1~G2)(93.34%vs.38.46%)。CCR7蛋白表达与肿瘤分期、病理分级以及淋巴结是否转移均有相关性,CCR7蛋白表达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子(P=0.017,OR=3.152)。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中CCR7蛋白与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根治性切除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1日期间38例行根治性手术的原发性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本组38例胰头癌患者中有31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1.6%,1年累积生存率为38.7%,2年累积生存率为12.9%。2 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发现,远处转移与肿瘤大小(rs=0.421,P=0.008)及TNM分期(rs=0.746,P=0.000)有关,淋巴结转移与TNM分期有关(rs=0.543,P=0.001),肿瘤大小也与TNM分期有关(rs=0.475,P=0.003)。3单因素分析影响胰头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表明,性别(P=0.045)、肿瘤大小(P=0.004)、分化程度(P=0.003)、TNM分期(P=0.000)、远处转移(P=0.002)及淋巴结转移(P=0.001)与胰头癌根治性手术后的预后有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NM分期(P=0.001)、分化程度(P=0.003)及淋巴结转移(P=0.007)为胰头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4 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的结果显示,中、高分化患者预后明显优于低分化患者(χ2=11.356,P=0.003);TNMⅠ+Ⅱ期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Ⅲ+Ⅳ期患者(χ2=15.970,P=0.000);无远处转移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有远处转移患者(χ2=9.248,P=0.002);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的预后明显好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χ2=10.144,P=0.001)。结论淋巴结转移与TNM分期关系密切,而与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TNM分期为胰头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64层三维增强CT测得的肿瘤血管密度(TVD)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外科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间经手术和术后病理证实的4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通过64层增强三维CT重建肿瘤血管,并使用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检测TVD值。以术后病理为判断淋巴结转移的金标准,以术中探查作为远处转移的金标准。分析增强CT及TVD检测值对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CT判定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4.1%(20/27)、53.8%(7/13)和67.5%(27/40)。肿瘤血管三维成像后,淋巴结转移患者TVD值为0.070±0.046,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0.037±0.013(P〈0.05);远处转移患者TVD值为0.130±0.032,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者的0.049±0.030(P〈0.01)。结论术前64层三维增强CT所测得的TVD值可预测结直肠肿瘤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术中及术后病理学相关因素对pT1a期肾癌患者进行预后分析。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的168例pT1a期肾癌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单一肾癌根治术或肾部分切除术。对术前一般资料、随访时间、手术方式、病理学参数(肿瘤体积、肿瘤位置、病理类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61.8±10.4)岁,平均随访时间为(29.9±11.2)个月,5年肿瘤特异生存率及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8.1%。15例患者存在远处转移,但未发现局部复发。在单因素分析中,肿瘤坏死、微血管浸润及Fuhrman′s核分级对远处转移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坏死及微血管浸润为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微血管浸润及肿瘤坏死为pT1a期肾癌患者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44及CD133蛋白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0例胃癌组织中CD44和CD13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CD133及CD44表达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D133和CD44蛋白均主要表达在细胞膜,少量在细胞浆中表达。两者的表达均与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但与肿瘤的大小、组织学分化程度、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以及pTMN分期有关,肿瘤直径越大(CD44P=0.015;CD133P=0.002)、组织学分化程度越差(CD44P=0.008;CD133P=0.019)、有血管浸润(CD44P=0.043;CD133P=0.023)、有淋巴管浸润(CD44P=0.020;CD133P=0.044)、有淋巴结转移(CD44P=0.002:CD133P=0.004)、肿瘤浸润越深(CD44P=0.006;CD133P=0.021)以及pTNM分期越高(CD44P=0.034;CD133P=0.001),其CD44和CD133蛋白的表达阳性率越高。CD44+CD133+双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组织学分化程度以及血管浸润均无关(P〉0.05),但与肿瘤大小、淋巴管浸润、肿瘤T分期、N分期以及pTNM分期有关,其中,肿瘤直径越大(P=0.010)、有淋巴管浸润(P=0.003)、有淋巴结转移(P=0.045)、肿瘤浸润越深(P=0.041)以及pTNM分期越高(P=0.049),其CD44+CD133+双阳性表达率越高。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P〈0.001)、TNM分期(P=0.013)、CD44蛋白阳性表达(P=0.005)、CD133蛋白阳性表达(P=0.002)以及CD44+CD133+双阳性表达(P〈0.001)和患者的3年生存率均有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D44蛋白的表达与CD13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207,P=0.039)。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D44+CD133+蛋白双阳性表达是淋巴结转移(P=0.038)的独立危险因素。Cox风险回归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P=0.006)以及CD44和CD133蛋白的共表达(P=0.003)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CD44和CD133可作为胃癌干细胞的肿瘤标志物;CD44与CD133蛋白的共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术前结直肠非特异性炎症对结直肠肿瘤局部进展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通过回顾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07年至2010年的结直肠癌患者。所有具备该中心术前肠镜资料或手术病理证实肠炎的患者纳入研究,分为炎症组(肠镜下肠炎及手术病理肠炎)及对照组;比较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癌结节转移、其他手术病理资料及生存预后等指标;比较总体生存及肿瘤复发等随访情况,随访时间3年。结果回顾病例907例,纳入研究346例;其中炎症组患者共70例,包括镜下远处肠炎39例(20.2%)、镜下肿瘤原位肠炎16例(22.9%)手术病理肠炎15例(21.4%),对照组276例(78.8%)。炎症组进展期肿瘤发生率74.3%(P0.001),淋巴结转移率62.3%(P0.001),癌结节转移率40.2%(P=0.001)均高于对照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病理肠炎是进展期肿瘤(P=0.016)、淋巴结转移(P=0.017)及癌结节转移(P=0.017)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镜下远处肠炎是进展期肿瘤(P=0.003)、淋巴结转移(P=0.017)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结论手术前结直肠非特异性炎症与肿瘤的分期存在明确的相关性,此类病例可用于结直肠炎症与恶性肿瘤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镶嵌淋巴管(ML)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将48例直肠癌组织切片染色,观察直肠癌组织中的镶嵌淋巴管形态,并进行其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相关分析.结果 46例直肠癌患者中有17例ML阳性,并且ML与直肠癌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r=-0.133,P>0.05),与淋巴结转移(r=0.474)、远处转移(r=0.417)呈正相关(P<0.01).结论 直肠癌淋巴管嵌合体的表达与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它可提示病情的发展及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mosaic lymphatic (ML) in human rectal carcinoma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Forty-eight specimens of rectal carcinoma were stain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The patterns of mosaic lymphatic in rectal carcinoma were observed,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invasion,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distant metastasis of rectal carcinoma was analyzed. Results ML was found in 17 of the 46 specimens,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ML and invasion depth of rectal carcinoma. But ML was associated with existenc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r =0. 474,P <0. 01 ) and distant metastasis (r =0. 417 ,P <0. 01 ) positively. Conclusion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LM with invasion dep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distant metastasi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Girdin蛋白在胆管癌与癌旁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Girdin蛋白在42对胆管癌与其癌旁组织切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胆管癌组织中Girdin蛋白表达阳性率(79%)高于癌旁组织(52%)(P<0.05).胆管癌组织中Girdin的蛋白表达与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级、浸润深度、临床分期等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irdin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参与了胆管癌的转移与进展,这为胆管癌的预后判断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