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术加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5年5月至2012年5月对32例膀胱癌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随访4 ~60个月,平均34个月,均原位排尿,未发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肾功能正常,无肾积水及输尿管扩张.结论 腹腔镜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创伤较小、术野清晰、操作方便、淋巴清扫彻底.原位回肠代膀胱通过负压和尿道的协同作用,可实现原位排尿,发生尿路损害及电解质紊乱的概率低,不失为膀胱根治性切除后尿流改道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统新膀胱功能训练在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一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自主排尿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对48例腹腔镜下行全膀胱切除一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膀胱癌患者.术后进行系统新膀胱功能训练,包括:贮尿、控尿、排尿三种功能训练。结果术后随访1—36个月,本组48例患者中发生夜间尿失禁8例,发生率为0.16%,经过及时治疗和指导,全部恢复规律自主排尿。结论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进行系统新膀胱功能训练,可使患者尽快经尿道正常排尿,有利于其社会心理的维护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5月至2011年10月应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180~360 min(平均240 min),术中出血量150~450mL(平均220 mL).术后4~8d恢复肠道正常蠕动功能,随访时间6~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30例术后均能恢复较满意的控尿功能,平均膀胱容量约398mL,平均夜尿1~3次;1例出现夜间遗尿;2例出现尿漏;膀胱镜检查无尿道肿瘤复发;2例死于原发病转移.其余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血生化指标均正常,B超检查未见上尿路扩张积水.结论 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盆腔淋巴结清扫彻底、术后恢复快、术后控尿满意等优点,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5月至2011年10月应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180~360 min(平均240 min),术中出血量150~450 ml(平均220 m1)。术后4~8d恢复肠道正常蠕动功能,随访时间6~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30例术后均能恢复较满意的控尿功能,平均膀胱容量约398ml,平均夜尿1~3次;1例出现夜间遗尿; 2例出现尿漏;膀胱镜检查无尿道肿瘤复发;2例死于原发病转移。其余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血生化指标均正常,B超检查未见上尿路扩张积水。结论 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盆腔淋巴结清扫彻底、术后恢复快.术后控尿满意等优点,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2年5月至2008年9月,对35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施行了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中开放手术22例,腹腔镜手术13例.术中保留患者的前列腺包膜、精囊、输精管、神经血管束.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排尿情况,并检测患者的残余尿量、新膀胱压力及性功能情况等.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保留前列腺包膜和勃起神经的膀胱根治性切除一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中开放手术时间为210~330 min,平均271 min;术中出血200~800 ml,平均460 ml.腹腔镜手术时间为210~420 min,平均343 min;术中出血80~800 ml,平均377 ml.术后3个月IVU及代膀胱造影检查,显示双肾显影良好,无输尿管返流及梗阻,代膀胱充盈良好,容量约250~350 ml.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能自行排尿,2例患者有夜间尿失禁.术后71.4%(20/28)的患者保留了阴茎勃起功能.无患者出现尿道残端或前列腺包膜肿瘤复发,有2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1例骨转移.结论 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与标准的膀胱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控尿效果好、可保留勃起神经等特点,适用于对性功能要求较强、肿瘤未累及膀胱颈及前列腺的较年轻的患者.然而,其肿瘤控制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的经验。方法:采用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患者5例。方法是经腹壁小切口取出切除物,行回肠去管成形新膀胱,然后在腹腔镜下将新膀胱与尿道连续吻合。结果:5例患者手术成功,手术时间4.5~7.2h。腹腔镜手术中以超声刀及双极电凝行膀胱侧韧带、前列腺血管蒂及前列腺尖部切断止血,未使用钛夹、术中出血量180~550ml,平均输血400ml。术后4~5天恢复饮食,3周拔除输尿管支架管,4周拔除尿管。患者白天可完全控制排尿,2例夜间偶有尿失禁。1例术后尿漏,经引流治愈。结论: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而回肠新膀胱和尿道连续吻合具有操作方便、省时、缝合紧密、可防止尿漏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自2005年10月至2013年10月开展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确诊为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其中男18例,女4例,对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6.5 h,平均出血量为362 ml,无中转开放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术后随访12~106个月,随访期间死亡7例,其中与肿瘤相关死亡5例。结论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在具有腹腔镜技术的综合医院开展是可行的,其并发症较少及具有较好的新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根治性膀胱切除W形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W形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43例男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组20例(观察组)和非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组23例(对照组)。观察组在距前列腺尖部1.0 cm处切开前列腺包膜,剜除前列腺,保留部分前列腺包膜的腹腔镜膀胱根治切除。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腔镜膀胱根治切除。两组W形回肠新膀胱制作方法相同。术后3周拔除导尿管,每3个月定期复查,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完整随访信息。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40个月无肿瘤复发。两组患者在术前人口学资料、膀胱肿瘤分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90 d内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新膀胱残余尿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尿控率和勃起功能(IIEF-5评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日间尿控率分别为85.0%和52.2%(P<0.05),夜间尿控率分别为65.0%和34.8%(P<0.05),IIEF-5评分分别为[8(6,9)]分和[3(2,5)]分(P<0.05)。 结论腹腔镜下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根治性膀胱切除W形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有利于尿控和勃起功能保护,不会影响肿瘤控制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的可行性,并总结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膀胱肿瘤患者行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分别为480、450和420min,出血量分别为400、750和330ml,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56、62和78h,引流管于术后8~15天拔除。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7、13和15d,术后4周拔除单J管。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无尿瘘、肠瘘或肠梗阻等发生。随访3~6个月,肾功能正常,无肾积水,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等。结论: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安全可行,但手术难度大,需熟练掌握腹腔镜操作技术后方可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例行腹腔镜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进行排尿情况的记录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8例患者均可自主控制排尿(1例夜间轻微尿失禁),在新膀胱充盈过程中均可出现胀痛感觉,膀胱平均容量377.5ml,压力17.9cmH2O,最大尿流率18.1ml/s,最大尿道闭合压68.5cnH2O,功能性尿道长度3.7cm。结论 腹腔镜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较传统的开放手术创伤更小,但贮尿囊一样具有容积较大、内压较低和可控性较好的优点,排尿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1年4月,采用5点穿刺经腹入路,先行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继而体外构建回肠新膀胱,最后腹腔镜下行新膀胱尿道吻合,实施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原位回肠新膀胱术5例。皆为男性,平均年龄67岁。结果手术时间420~600min,平均480min,术中失血量350~800ml,平均400ml。术后淋巴结及手术切缘均阴性。随访3~24个月,除1例有轻度夜间尿失禁外,其余患者均昼夜控尿良好。代膀胱充盈良好,容量200~350ml,平均270ml。平均最大尿流率12ml/s。1例出现勃起功能障碍。结论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女性膀胱癌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2月~2006年7月,为8例女性膀胱癌患者施行腹腔镜膀胱、子宫、附件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全麻,仰卧位,头低15°,大腿外展,膝关节屈曲。下腹部置入5个trocar。在髂血管分叉处剪开腹膜,游离输尿管,切断子宫圆韧带、卵巢韧带。沿盆壁向下游离子宫阔韧带,清扫盆腔淋巴组织。离断主韧带、骶韧带、双侧输尿管及膀胱侧血管蒂。于阔韧带基底部切开腹膜,沿子宫颈两侧游离打开阴道穹隆。切开前腹膜反折,游离膀胱前间隙,切断阴蒂背深静脉复合体,膀胱颈下方0.5cm处切断尿道。靠近阴道穹隆处横断阴道并封闭残端。在下腹正中线上做4~5cm切口,取出标本。切口外构建"M"形去管回肠储尿囊,输尿管"插入式"种植于储尿囊。储尿囊回纳腹腔,在腹腔镜下做储尿囊与尿道吻合。结果8例手术时间(344.5±42.1)min,术中出血(373.9±81.3)ml。术后随访6~46个月,平均26个月,其中>12个月6例,半年内均能自主排尿,1例日间偶有尿失禁,1例夜间尿失禁,1例排尿困难。膀胱容量(333.6±40.4)ml。残余尿量0~183ml,(51.2±18.1)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da Vinci Xi机器人系统完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RARC)加体内构建原位U形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并结合术后尿动力分析评价该术式对排尿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以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连续进行的8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体内原位U形回肠新膀胱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63(18)岁,极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癌1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7例,术后随访时间为3~12个月。记录随访期间患者的尿控恢复、分肾功能、上尿路影像学结构改变以及肿瘤学预后。 结果8例手术均成功完成,并发症发生率37.5%,术后3个月日间完全尿控率87.5%,夜间功能性尿控率75.0%,术后6个月尿动力分析示:最大尿流率和平均尿流率分别为19.8(3.97)ml/s、5.05(0.94)ml/s,最大尿道压81.5(28.75)cm H2O,新膀胱顺应性26.5(12.75)ml/cm H2O。 结论RARC术后实施体内原位U形回肠新膀胱术是可行的,具有可重复性,是一种疗效确切、尿控恢复理想的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后新膀胱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14.
原位回肠代膀胱术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估13年来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回肠代膀胱术疗效。方法:观察26例患者术后可控情况,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2-72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4例患者死于肿瘤复发和转移,1例术后死亡与肿瘤无关。21例患者白天可控;3例出现夜间遗尿;2例术后出现膀胱瘘并行修补术,但一直尿失禁;1例术后出现腹股沟斜疝。结论: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是一种可控效果好,并发症少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volume and configuration of the neobladder on urinary continence and reservoir emptying in orthotopic urinary reservoirs using intestinal segments for bladder replacement after radical cystectomy. PATIENTS AND METHODS: Fifty-nine patients who had had a radical cystectomy and urinary reconstruction with an orthotopic ileal neobladder were followed for > or = 1 year; 27 (group 1) had the ileal neobladder created with a shorter intestinal segment (40 cm) in an elongated shape ('J'), and 32 (group 2) had their reservoir made more spherical with a longer ileal loop (60-65 cm). The rates of urinary continence, enuresis, neobladder capacity and postvoid residual urine were evaluated first at 3-6 months and again 1 year after surgery in both groups. RESULTS: At 3-6 months after surgery urinary incontinence and enuresis were more common in group 1, but at 1 year had the same frequency in both groups, at respectively 11% and 44% in group 1, and 13% and 47% in group 2 (P > 0.05). The neobladder capacity and postvoid residual urin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2, at > 600 mL and > 100 mL, respectively, in 14% and 14% of the patients in group 1 and 57% and 52% of those in group 2 (P < 0.05). Urinary retention requiring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did not occur in group 1 but did in 19% of group 2. CONCLUSION: The orthotopic spherical ileal neobladder with a large initial volume is apparently not associated with better continence rates and is prone to developing progressive enlargement, which can lead to neobladder atony and progressive emptying failure, increasing the chance of complete urinary reten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