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探讨心电门控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在评价主动脉缩窄(CoA)中的临床价值。对23例临床怀疑CoA的患者行DSCTA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将手术结作为金标准。经手术证实23例病例均有主动脉缩,其中12例患者为局限性狭窄,11例为管状缩窄;19例患者伴有其他心血管畸形,其中主动脉弓发育不良5例,动脉导管未闭9例,室间隔缺损10例,二叶主动脉瓣2例,合并侧枝循环形成4例,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及2例,残存左上腔静脉2例。23例CoA最窄处直径约(7.0±3.7)mm;9例管状缩窄患者,缩窄段直径约(6.2±7.3)mm,长度约(29.2±5.9)mm。DSCTA和TTE对CoA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100%和91.3%(P>0.05)。本研究结果证明心电门控DSCTA可以准确评价CoA及合并心血管畸形,为术前提供详细的解剖学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于本院行CTA检查的主动脉夹层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均采用256层螺旋CT进行全主动脉增强扫描,分析其CT平扫、增强图像及后处理重建图像,对主动脉夹层进行DeBakey分型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主动脉夹层患者52例中DeBakey Ⅰ型21例,DeBakeyⅡ型3例,DeBakeyⅢ型28例,其中Ⅲa型4例、Ⅲb型24例.CTA检查显示典型主动脉夹层43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9例.典型主动脉夹层均能显示主动脉内膜内移、真假两腔及破口.不典型主动脉夹层8例不能显示明确破口,7例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状增厚,8例增强扫描假腔无对比剂进入,2例溃疡形成.结论 CTA对典型及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48例StanfordB型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腔内修复术。所有患者在DSA下行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了解主动脉真、假腔、夹层裂口及其与重要血管分支位置关系。腹股沟区纵切口显露股动脉,送入人工血管输送器至病变处,准确定位后,释放人工血管进行腔内修复。术后复查造影,观察真假腔血液动力学变化、内脏及下肢动脉供血的改变。结果48例患者一次性成功置入人工血管支架,2例支架未能完全封堵漏口、内漏明显,手术成功率95.8%。支架置入后假腔血压下降,机体脏器缺血状况改善,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结论支架性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夹层动脉瘤安全可行、效果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种类型的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的CT及临床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9例COA患者临床表现及CT特征。结果复合型多见于儿童、缺氧常见、体重指数低、上下肢压差高、股动脉搏动弱和下肢血氧饱和度低,单纯型多见于成人、高血压患者,2种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CT影像特征提示单纯型局限性狭窄和合并变异血管发生率少于复合型(P0.05),而单纯型主动脉峡部缩窄明显多于复合型(P0.05),单纯型狭窄程度重于复合型(P0.05)。单纯型合并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和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多于复合型(P0.05),单纯型合并主动脉畸形/发育不良明显少于复合型(P0.05),复合型COA多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或变异,单纯型均伴有侧支循环。结论 2种类型COA的临床表现和CT特征不同,明确这种差异有助于COA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CT多平面重建(MPR)与容积再现技术(VR)对主动脉夹层(AD)诊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或DSA证实的AD患者43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7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2.8岁。分析其16层CT征象,原始采集层厚为0.75mm,间隔0.75mm。MPR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平行于主动脉弓的斜位,应用VR软件重建出立体三维图像。结果 43例患者中包括DeBakeyⅠ型13例,Ⅱ型2例,Ⅲ型28例(Ⅲa型11例,Ⅲb型17例)。Stanford分型法:A型15例,B型28例。MPR能直观显示夹层的整体形态、分支血管的走行及钙化,对夹层真假腔、内膜片和内膜初始破口的显示率高。VR立体感强,能清晰显示病变的全程及与分支血管的空间关系。结论充分应用16层CT的MPR和VR技术可以及早为AD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该技术应作为临床可疑患者的优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动脉壁内膜破裂,高速的血流通过破口将动脉的内膜和中膜分离,血液从中流动,过去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现称为主动脉夹层血肿,简称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graftexclusion,EVGE)是指经股动脉导入人工导管,以内支架固定于动脉壁上,将血液与瘤壁隔绝,使瘤壁免受血流冲击,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介入治疗方法。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51例,现将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围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0年03月间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并发现解剖存在变异者38例,发生率约1.25%,其中男性29例,女性9例,年龄11-75岁.利用双源CT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后处理方法包括容积重建(VR)、曲面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双源CT血管成像资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7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49.05岁。所有患者的图像分析及后处理工作均在Syngo MMWP后处理工作站上完成,重建方法为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种后处理技术。22例患者的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和术后双源CT血管成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重点观察和分析了支架的位置、支架有无内漏、重要分支血管的通畅程度及真假腔情况。结果 40例均可清楚显示支架位置、形态、个数、对假腔的封闭情况。真、假腔内径在手术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支架内漏8例,发生逆行性夹层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57支腹部分支及髂总动脉受累,其中腔内隔绝术后23支受累血管真腔管径不同程度扩大,假腔管径变小,34支变化不明显,3支无名动脉受累,腔内隔绝术后修复。双源CT血管成像与DSA资料对照分析,1例内漏DSA未能显示。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是一种方便、快捷、无创的检查手段。综合原始及后处理资料,双源CT血管成像可以明确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应作为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诊断并发症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评价及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收集2006年7月~2007年5月在我院因拟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而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46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以及同期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进行随访的21例患者共34个支架的影像资料,评估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评价及术后随访中诊断价值.结果发现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评估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11%、95.64%和94.97%.64层螺旋CT评价支架通畅23个(67.65%),支架轻度狭窄8例(23.53%),重度狭窄3例(8.83%).因此,利用64层螺旋CT可以准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及术后管腔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严重下肢缺血(CLI)的诊断价值及其在介入治疗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连续42例行介入治疗的CLI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54~85岁,中位年龄68岁。所有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均行CTA检查,共有69个动脉节段接受介入治疗。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定量分析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诊断CLI患者狭窄病变程度及范围中的相关性;并分析CTA对动脉严重狭窄(〉70%)及闭塞的诊断效能,并对CTA在介入治疗前的应用价值行定量化评分。结果 CTA与DSA对狭窄或闭塞病变程度及范围的测量有较好的一致性(r=0.98;P〈0.01),CTA诊断严重狭窄及闭塞的敏感度为98.2%,特异度为98.9%,阳性预测值99.1%,阴性预测值98.6%。CTA在介入治疗前的应用价值定量化平均得分为2.87分。结论 CTA能够客观、准确地描述CLI患者的病变程度及范围,为介入治疗CLI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从技术上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的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62例临床疑诊肺栓塞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漫游(VR)及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技术,分析所获得的相关CT资料.结果 64排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可较准确、清晰、全面地显示24例累及肺动脉及其分支共152处栓子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程度.结论 64排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肺栓塞及时准确无创的诊断方法,是临床诊断肺栓塞的首选筛查办法,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价值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国产人工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9例。经核磁共振(MRI)、主动脉造影明确瘤体和夹层破口位置及大小,标记破口位置。准确选定覆膜支架型移植物,DSA监控下将支架导入瘤腔及裂口位置,完全封闭破口,使真、假腔隔绝。结果破口全部封闭成功,支架没有移位、狭窄等并发症。术后超声和螺旋CT检查假腔内有血栓形成。9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EVGE是一种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早期结果满意,中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治疗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及防治原则;观察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3月~2006年1月,对23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腔内隔绝术治疗,笔者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术后行影像学及症状学随访观察。结果术中成功释放移植物22例,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18例近段破口完全被封闭,动脉瘤消失,4例发生内漏,其中2例再次置入支架后内漏消失。术后2例患者发生腹主动脉夹层,其中1例再次行腔内隔绝术。1例患者发生肠系膜动脉栓塞引起肠坏死而死亡。22例患者术后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并发症,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切口愈合,出院,术后经过CTA及症状学随访显示无严重并发症,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腔内隔绝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方法,近、中期随访结果表明该技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病变16排CT成像技术及其影像学表现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1例临床诊断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进行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同时进行三维重建,以探讨主动脉病变的16排CT成像技术及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表明:(1)11例主动脉夹层中显示真假腔11例(100%)、内膜片11例(100%)、内膜破口9例(81.8%)、假腔内血栓形成5例(45.5%);(2)壁内血肿1例平扫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增厚,密度增高,无内膜撕裂,增扫无强化,为新月形相对较低密度;(3)真性动脉瘤7例均显示动脉瘤大小、范围、腔内附壁血栓及钙化;(4)2例假性动脉瘤均显示动脉旁混杂密度肿块,增扫肿块不均匀强化,强化团与动脉有颈相连。所以16排螺旋CT轴位及3D重建图像,能全面显示主动脉病变的病理解剖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精细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MB)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1274例患者均行16层CTA扫描,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重组,进行陪重组,观察有无MB,测量MB的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结果 共发现129例139段MB,平均长度及厚度分别为1.25~4.76mm,0.5~3.4mm.发生于前降支中远段113例(81.3%).结论 16层CTA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和心肌的解剖关系,是诊断心机桥的重要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脑动脉成像(CTA)检查中不同剂量对比剂脑动脉显影质量,探讨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使用合适的对比剂剂量。方法怀疑或已知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183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86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6岁。行脑CTA,对比剂为碘普罗胺(370 mg I/m L)。按对比剂注射量分成3组,A组50 m L者64例,B组70 m L者60例,C组90 m L者59例。注射对比剂之后用相同流速0.9%氯化钠溶液30 m L冲刷,对比剂流速4.5 m L/s。测量左右侧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A2段、大脑中动脉M2段、大脑后动脉P2段和基底动脉、大脑大静脉、上矢状窦、优势乙状窦,共12处CT值;图像质量由2名高年资放射诊断医生依据动脉内对比剂充盈、动脉轮廓、静脉显影、诊断可靠性情况按5分制评分。结果 3组患者年龄、性别、心率及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3例患者检查均成功,3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右侧A2段、上矢状窦、乙状窦强化较B组和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5,P=0.033;t=-2.576,P=0.021;t=-2.782,P=0.019;t=-3.014,P=0.006);其余血管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上B组和C组动脉轮廓显示较A组好,但是A组静脉显影较B和C组更少。结论 64排螺旋脑CTA中使用对比剂50 m L(370 mg I/m L)不影响图像质量,还可减少对比剂使用的不良反应,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胸部大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112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胸部大血管造影资料,以临床手术或随访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CT能够显示主动脉、肺动静脉的结构,可以诊断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肺栓塞、先天性心脏病等多种大血管病变,诊断准确率100%.结论 64层CT血管造影扫描速度快、安全、准确,是胸部大血管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传统的CT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随访中难以普及,寻找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对支架内再狭窄的评价就成了影像科医生非常关心的课题。 目的:通过在不控制心率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支架评估的对比,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53例患者共75枚支架在不控制心率情况下同期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等各项指标。 结果与结论:①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能清楚显示全部支架,96%(72/75)支架图像达到良好以上。②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支架内再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分别对心率< 70次/min和≥70次/min的患者支架再狭窄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 05 )。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直径< 3.0 mm支架再狭窄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低于≥3.0 mm的支架再狭窄(P < 0. 05 )。结果说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不受心率的影响,可作为大直径支架通畅情况的评估方式及小直径支架的初步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9 年5月至2009年10月行双源CT检查的638例冠状动脉影像资料,分析冠状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情况。结果 638例中,左优势型占2.8%(18例),右优势型占89.0%(568例),均衡型占8.2%(52例)。冠状动脉变异占9.4%(60 例),其中,心肌桥32例,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3例,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8例,副冠状动脉8例,左主干缺如3例,单一冠状动脉2例,左回旋支冠状动脉瘤1例,无冠窦左房瘘1例,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1例。 结论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解剖及变异,可作为冠状动脉变异的早期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心肌桥(MB)和壁冠状动脉(MCA)的价值.方法:767例疑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其中401例诊断为MB-MCA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测量其MB的长度和厚度.其中32例同时在DSA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用双源CT Inspace软件中的4D工具对所有期相的数据进行动态重组,以电影模式重组和回放,与DSA对照分析两者显示MB-MCA的价值.结果:本组MB-MCA的发生率为52.3%,其中前降支占86.3%,左旋支占9.7%,右冠状动脉最少占1.7%.MB长(20.2±2.3)mm,厚(2.6±0.2)mm.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综合各种后处理技术是目前诊断MB-MCA最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