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目的探讨列车上适应性导尿护理技术。方法按照临床使用的导尿技术方法对操作者进行训练,操作者准确掌握之后,在开动的列车上进行操作,对操作的结果进行评价,找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措施,包括物品配备方案。采用改进方法在开动的列车上操作并评价。结果临床导尿技术在列车上应用,操作完成时间长、质量差,与陆地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经过改进后的导尿技术在列车上实施,操作完成时间、质量与原方法比较,有明显的提高(P0.01),操作完成时间与陆地上临床方法比较也有缩短(P0.01),但在质量上有差距(P0.01)。结论在特定的救治环境应有相适应的导尿技术,改进后的导尿技术方法能较好地适应列车上的特殊要求,基本形成了列车导尿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列车上适应性静脉输液技术.[方法]按照临床静脉输液方法对操作者进行训练,准确掌握后在开动的列车上操作,并对操作结果进行评价,找出不适应在列车上操作的环节,研究改进措施,采用改进方法在开动的列车上操作并将结果与改进前及陆地上操作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采用改进后的静脉输液方法在列车上实施操作,操作时间、质量评分与改进前及陆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静脉输液技术能较好地适应列车上的特殊救治环境,初步形成了列车静脉输液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适应列车环境的肌内注射操作技术。方法按照临床使用的肌内注射技术方法对操作者进行训练,操作者准确掌握之后,在开动的列车上进行操作,对操作的结果进行评价;在肌内注射操作流程和注射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采用改进后的技术方案在开动的列车上操作,并评价。结果临床肌内注射的技术在列车上应用,操作时间长、质量差,与陆地相比用时长、评分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改进后的肌内注射技术在列车上实施,操作时间、质量与改进前方法比较,有明显的好转(P〈0.01)。结论在特定的救治环境应有相适应的肌内注射技术,改进后的肌内注射技术方法能较好地适应列车上的特殊要求,基本形成了列车肌内注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列车上适应性静脉输液技术。[方法]按照临床静脉输液方法对操作者进行训练,准确掌握后在开动的列车上操作,并对操作结果进行评价,找出不适应在列车上操作的环节,研究改进措施,采用改进方法在开动的列车上操作并将结果与改进前及陆地上操作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采用改进后的静脉输液方法在列车上实施操作,操作时间、质量评分与改进前及陆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静脉输液技术能较好地适应列车上的特殊救治环境,初步形成了列车静脉输液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吸痰质量,避免患者及家属干涉护士行吸痰操作。方法:将18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进组各9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吸痰,改进组采用改良后的方法进行吸痰,统计5 d内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士行吸痰操作时的干涉次数。结果:改进组患者及家属对护士行吸痰操作的干涉次数明显少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士行吸痰操作时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操作动作的统一、动作轻柔可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对护士操作的干涉次数,提高吸痰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人工气道湿化在脑卒中患者呼吸道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信封法将2019年8月1日~2020年9月30日收治的60例非人工气道湿化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雾化吸入干预,实验组采用非人工气道湿化干预。比较两组干预72 h后吸痰操作时间和痰液量、住院时间、干预前后痰液黏稠度、口腔黏膜湿化满意度、口腔基本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住院时间、干预72 h后吸痰操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干预72 h后痰液量少于对照组(P<0.01);干预24 h、48 h、72 h后,实验组痰液黏稠度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口腔黏膜湿化满意度、口腔基本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非人工气道湿化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呼吸道感染预防护理中,具有住院及吸痰操作时间短、痰液少及黏稠度低、口腔基本情况较好、口腔黏膜湿化满意度及护理满意度高的优势,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列车上适应性心肺复苏技术.[方法]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单人操作法在陆地上进行训练,操作者准确掌握之后,在开动的列车上实施心肺复苏,对复苏的结果进行评价,找出列车上复苏失败的原因,研究改进技术方法,采用改进后的技术在开动的列车上再次进行心肺复苏,并评价正确率.[结果]采用陆地训练的技术方法,列车上实施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正确率低,与陆地上实施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进后的心肺复苏技术在列车上实施较改进前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正确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特定的环境应有相适应的护理技术,改进后的心肺复苏技术能较好地适应列车上抢救需求,初步形成了列车上的心肺复苏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列车上适应性心肺复苏技术。[方法]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单人操作法在陆地上进行训练,操作者准确掌握之后,在开动的列车上实施心肺复苏,对复苏的结果进行评价,找出列车上复苏失败的原因,研究改进技术方法,采用改进后的技术在开动的列车上再次进行心肺复苏,并评价正确率。[结果]采用陆地训练的技术方法,列车上实施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正确率低,与陆地上实施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进后的心肺复苏技术在列车上实施较改进前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正确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特定的环境应有相适应的护理技术,改进后的心肺复苏技术能较好地适应列车上抢救需求,初步形成了列车上的心肺复苏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呼吸道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密闭式吸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1日~2019年10月31日收治的68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密闭式吸痰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呼吸道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吸痰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吸痰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SpO2)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道综合护理在NRDS密闭式吸痰护理中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两种吸痰方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吸痰方法的效果。方法 将40例患者按住院号单双数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0例,采用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法;对照组20例,采用经鼻腔内直接吸痰法。结果 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效果明显优于经鼻腔直接吸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方法吸痰后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氧饱和度优于对照组。结论 经口咽通气管内吸痰法较经鼻腔直接吸痰法效果好,且吸痰过程中不影响氧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呼吸机接头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2年1-12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急诊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收治的经气管插管并进行机械通气12d的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其中每组神志清醒患者各10例,12d为1个观察周期。对照组患者采用呼吸机直管接头将人工呼吸道与呼吸机连接,观察组患者采用呼吸机直管接头加延长弯管(即呼吸机延长管)将人工呼吸道与呼吸机连接。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咳嗽反射、清醒患者恐惧感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50,P0.01)。两组患者吸痰时的咳嗽反射、痰液喷出、痰痂堵塞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0例神志清醒的患者,其吸痰恐惧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5.639,P0.01)。对照组患者每次吸痰平均操作时间为(128.03±23.6)s,长于观察组的(85.66±10.2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4,P0.05)。结论使用呼吸机延长管的机械通气患者,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恐惧感低、吸痰操作时间缩短,对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影响小、缺氧程度低,另外还可减少脱管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改良吸痰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u年6月在兰州总医院收治的人工气道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按人院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吸痰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吸痰术,比较两组患者吸痰操作准备时间,以及两组患者吸痰前、吸痰即时、吸痰后即时血氧饱和度值、吸痰后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和吸引接头细菌培养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操作准备时间、吸痰即时和吸痰后即时血氧饱和度、吸痰后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对照组有6个接头被痰液、浸泡液感染,感染率为21.4%;观察组仅有1个接头被痰液、浸泡液污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改良吸痰术省时、便捷,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小,较传统吸痰法更为科学、合理、安全性好,能有效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插管深度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吸痰效果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ICU机械通气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深吸痰)和对照组(浅吸痰),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以及吸痰效果和吸痰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吸痰前后,研究组患者潮气量、呼吸道峰压及血氧饱和度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的日吸痰次数、痰鸣音改善情况以及吸痰间隔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人工气道内吸痰时,增加插管深度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延长吸痰间隔时间、改善机体的缺氧状况,同时还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间在我院实施机械通气患者60例,按疾病危重度评分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开放式吸痰,观察组给予密闭式吸痰,检测吸痰前后患者心率及经皮氧饱和度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于治疗前、治疗后3、5、7d取患者气道分泌物做细菌学培养。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后心率及经皮氧饱和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5、7d痰培养细菌阳性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密闭式吸痰的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开放声门深部吸痰方案与常规吸痰法两种不同吸痰方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呼吸衰竭无创通气无力排痰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AECOPD呼吸衰竭无创通气无力排痰的6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分别采用开放声门深部吸痰方案(观察组)和常规吸痰法(对照组)吸痰。比较两种方法的吸痰效果、气道损伤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效果显效者18例,发生气道损伤者1例;对照组吸痰效果显效者10例,发生气道损伤者8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吸痰前两组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后血氧饱和度(98.03±1.42)%高于对照组的(96.22±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9,P〈0.05)。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者2例,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者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P〉0.05)。结论开放声门深部吸痰方案比常规吸痰法更能提高吸痰的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进的纽式面罩在无创通气中的使用效果。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无创正压通气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JD例和观察组38例,两组均使用纽式面罩,将吸痰管留置气管内,吸痰管尾端从纽式面罩下方与面部接合处穿出。对照组吸痰时,先停用无创通气,改用单侧鼻导管吸氧后吸痰;观察组吸痰时,不中断无创通气,通过面罩吸痰孔吸痰,比较两组吸痰效果。结果两组无创通气治疗24h,氧分压(PaO:)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84,1.07;P均〉0.05);无创通气48h,观察组的Pa02和PaCO2分别为(61.53±9.94)、(64.02±10.37)mmHg,对照组分别为(56.57.4±11.19)、(69.55±12.73)nlln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07,2.10;P均〈0.05);无创通气96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87,3.03;P均〈0.01)。观察组累计应用正压通气总时间(152.23±25.91)h,少于对照组的(169.57±33.4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的患者,选用带吸痰侧孔面罩进行通气,吸痰时不需中断无创通气,可减少并发症,恢复时间短,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对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儿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儿56例,所有忠儿在气管切开前均无肺部感染。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8例。实验组采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对氧气进行加温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人工气道湿化法。观察两组气管切开后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的例数及肺部感染率,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实验组痰液粘稠度Ⅰ°、Ⅲ°例数及痰痂形成例数、吸痰次数均少于对照组,最初两周内实验组肺部感染率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且感染时间迟,(P均〈0.05)。比较两组氧疗后24h及48hPaO2、PaCO2、Sp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使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减少了下呼吸道感染率,提高了患儿氧疗舒适度和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吸痰法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需要吸痰的老年患者34例,采用自身对照法单日为对照组,双日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实验组采用改良吸痰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吸痰效果、吸痰前及吸痰后2min的脉氧饱和度、吸痰后舒适度及黏膜出血、恶心呕吐等指标。结果两种吸痰方法的吸引效果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964,P〉0.05);两组吸痰前脉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2min脉氧饱和度实验组(97.38±3.64)%高于对照组(95.02±2.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20,P〈0.05);实验组黏膜出血(4例)、恶心呕吐(4例)情况均低于对照组(11,1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963,4.510;P〈0.05);实验组吸痰后舒适度(320例)高于对照组(12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12,P〈0.05)。结论改进后的吸痰法是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可减轻患者吸痰时的不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