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分析与护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总结了内瘘闭塞的原因和护理措施,提出了防止吻合口血管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以及血管痉挛是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关键。对已发生内瘘闭塞的患者,在加强抗凝治疗的同时扩血管治疗,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并根据凝血指标调整抗凝药物剂量。综合心理护理,饮食、药物护理,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有效宣教来减少内瘘闭塞发生。本组病例通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手术成功34例,失败4例。  相似文献   

2.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最常用的血管通路,内瘘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透析效果和长期存活率,因此做好内瘘的护理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将我院自1999年1月-2006年6月的68例内瘘病人的护理体会作一汇报。  相似文献   

3.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透病人最常用的血管通路,而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要前提。有慢性肾衰竭而又不能进行肾移植或腹膜透析的患者,只能通过血液透析维持生命。因此,内瘘血管的保护就显得极其重要,在日常的使用中如果处理不当也易发生闭塞,现就其发生的原因及采用的对策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 (HD)顺利进行的前提 ,而建立动静脉内瘘 (AVF)是目前维持性血透患者主要的血管通路 ,但在临床上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内瘘闭塞 ,使血液透析不能正常进行。自 1994年以来 ,我们对动静脉内瘘闭塞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取得了明显成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院自 1994年开始至今共收治维持性血透患者 6 3例 ,均采用上肢桡动脉与头静脉的动静脉内瘘术 ,其中男 38例 ,女 2 5例 ,年龄 2 5~ 76岁 ,平均 4 6岁。其中内瘘闭塞 13例。闭塞原因有 :栓塞、低血压、局部压迫、使用不当、弃用。2 护理对策2 .1 提…  相似文献   

6.
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功能状态直接影响血液透析的质量,如何能更长久地使用动静脉内瘘,避免内瘘闭塞一直是临床医生和护理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总结我科2000-2005年做瘘158例,发生闭塞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发生闭塞的原因,探讨预防内瘘闭塞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和维持一个有功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先决条件。我们认为利用患者自身的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 ,仍是目前最佳方案。动静脉内瘘就是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邻近的静脉在皮下吻合 ,术后该静脉逐渐扩张 ,肥厚 (静脉动脉化 )可以穿刺 ,得到足够的血流量 ,成为永久性的血液通路。但如果动静脉内瘘使用不当 ,就很容易引起血管壁的损伤、出血、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 ,易形成血栓等并发症。因此 ,笔者对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如下。1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①首先力争做到穿刺 1次成功 ,因为失败将导致血管壁损伤 ,可能出现血肿。②穿刺部位不要固定在一…  相似文献   

8.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得以有效透析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因其使用方便、安全、寿命长、并发症少、透析后生活能自理等特点,成为维持性血液患者的第一选择。笔者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的12例内瘘闭塞患者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治疗,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
瘘管即为患者的命脉。健康通畅的血管通道.是透析患者得以有效透析,长期成活的基本条件,保护好体内动静脉瘘,延长其使用寿命,就是延长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我院透析中心43例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拴塞、感染、狭窄和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是造成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其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护理体会。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0月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总结及结果分析。结果:术后正确的保护内瘘,可延长其使用时间,有效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重视内瘘的保护,可有效减少患者因多次穿刺造成的痛苦,避免并发症发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AVF)闭塞原因。方法:对83例建立永久性AVF并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以了解AVF闭塞的情况及其原因。结果:发现25例次AVF闭塞,其中因肾移植弃用者11例次,压迫时间过长者6例次,原发病为糖尿病者4例次,低血压者3例次,原因不明者1例次。结论:动静脉内瘘闭塞与患者的原发病,内瘘使用,保护不当以及全身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田祥燕  邵卫  陈秀娟 《中外医疗》2011,30(10):156-156
通过对长期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延长期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阻塞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对73例建立永久性AVF作维持性血液透析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22例次AVF闭塞,其中因肾移植弃用7例次,压迫时间过长5例次,糖尿病4例次,合并严重心力衰竭和心动过缓3例次,低血压2例次,应用促红素1例次。结论:动静脉内瘘闭塞与患者的原发病、内瘘使用和保护不当以及心血管合并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低血压对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霞  林勇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395-396
低血压是透析中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20%-40%。引起低血压与透析相关的因素有:透析过程中除水过多、过快;低钠透析液;醋酸透析液;残留消毒剂;体外循环量过多。在透析中恶心、呕吐比较多见,约为10%-15%,常是低血压的早期症状。动静脉内瘘(IAVF)是指动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的血管通道。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最常用的一种血管通路,具有使用时间长、感染率低、日常生活方便的特点。IAVF是慢性肾衰透析患者的重要“生命线”,因此对内瘘的呵护其实是对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的珍惜。近年来。我们发现低血压是造成IAVF闭塞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22例次动静脉内瘘闭塞病例,分析其原因,在临床工作中提供预防及保护内瘘的经验。方法:本组共总结22例次(20人次)的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患者,针对这些总结病例,回顾性总结分析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结果:本组共22例次动静脉内瘘闭塞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透析后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低血压,同时,糖尿病肾病12例,透析后压迫时间过长者8例,血红蛋白在120~150g/L者6例。术后动静脉内瘘杂音较弱,透析中经常出现血流量不足者3例。结论:经过对该组病人的总结,发现导致动静脉内瘘的闭塞最主要的原因为低血压,同时,导致肾功能不全的原发病、内瘘的护理、血液黏度及术后内瘘质量严密相关。  相似文献   

17.
茹华 《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49-150
目的通过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为降低动静脉内瘘闭塞发生率提供护理依据。方法对16名血液透析患者出现动静脉内瘘闭塞风险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做好针对性护理。结果穿刺前评估内瘘,合理选择血管,做好并发症的防护,严密监测内瘘情况等,很好地保护了内瘘并有效地防止了闭塞发生。结论做好内瘘的保护,可减少患者因多次穿刺造成的痛苦及紧张,降低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发生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了血液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18.
患者 ,女 ,19岁。慢性肾衰尿毒症期 ,在我院行维持性透析治疗 ,4个月前做左手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3个月来内瘘使用情况良好 ,1999年 9月 2 3日患者睡觉时压左手 ,9月 2 7日来我院透析时发现内瘘无搏动已闭塞 ,立即行动静脉内瘘口栓塞溶通术。方法 :术区消毒铺无菌巾 ,以 2 %利多卡因局麻 ,选择右股动脉以Setainger法穿刺进针 ,在X线机下插入导管鞘 ,引入 5Fcobra管 ,选择左锁骨下动脉 ,腋动脉 ,肱动脉造影、摄片 ,并用导丝强行通过血管栓塞段 ,于栓塞处打通遂道 ,并以尿激酶注入 5 0万单位溶栓 ,重复造影摄片 ,溶栓术后可见左挠动脉中上段…  相似文献   

19.
窦海川  杨丽敏  邵晓红 《吉林医学》2008,29(20):1751-1751
我国因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困扰的患者数以万计,且每年以高出万分之一的速度发生。血液透析疗法是治疗终末期肾病、延长生命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动静脉内瘘可以形象的比喻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因此保护动静脉内瘘十分重要。现将血液透析患者保护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程秀兰  聂红英 《中原医刊》2006,33(13):94-94
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最好的永久性血管通路,对保证血液透析的效果和维持患者长期生存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维护好一个透析患者的永久性血管通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在实施动静脉穿刺过程中,不仅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还要具备扎实的内瘘护理理论知识。自我科开展血液透析以来我们对部分尿毒病患者建立了直接动静脉内瘘,以下是我们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