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长骨中段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平片、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骨中段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平片、CT、MRI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长骨中段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X线平片11例,CT 10例,MRI 6例。结果11例中多数患者有局限性疼痛,肿胀、压痛,影像检查均为长骨中段的溶骨性破坏,沿骨髓腔纵向发展,骨干膨胀变粗,有骨膜反应,骨皮质变薄或穿破,可形成软组织肿块。结论X线平片具有一定特征性,是诊断本病的首选和主要方法,结合CT、MRI能够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长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6例患者共检查出病灶21处,其中股骨有12处病灶,胫骨5处,腓骨2处,桡骨2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骨质破坏、皮质改变、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结论 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X线平片和CT、MRI,可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建云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1):1463-1464
骨嗜酸性肉芽肿又称骨孤立性肉芽肿 ,骨非特异性肉芽肿 ,嗜酸细胞反应性骨髓炎等[1] ,好发于颅骨、骨盆、肋骨、长骨。长骨嗜酸性肉芽肿好发于骨干及干骺部 ,由于其X线表现形态多样 ,往往给诊断带来困惑。为了提高对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认识 ,笔者收集了我院1994~2000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长骨嗜酸性肉芽肿 ,对其X线表现作一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 :18例患者 ,男11例 ,女7例 ,年龄3~50岁 ,平均18 3岁。10岁以下8例 ,占44 4% ,10~20岁6例占33 3 % ,20岁以上4例 ,占22 3 %。临床上本病全身症状较少 ,局部症状和体征主要有疼…  相似文献   

4.
骨嗜酸性肉芽肿属郎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CH)的一种,发生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影像表现,笔者收集了16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结合有关文献,着重分析其在不同部位的影像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1临床资料笔者近两年来收集的这16例骨嗜酸性肉芽肿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以男性为主,男14例,女2例,年龄17个月~28岁,平均7岁。其中单发者15例,分别累及颅骨、肩胛骨、锁骨、肋骨、肱骨、髂骨、股骨及胫骨;多发者1例,分别累及颅骨、双侧髂骨及右侧股骨。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疼痛及压痛,16例中9例只拍X线平片,5例单行CT扫描,2例X线平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与嗜酸性肉芽肿容易误诊的骨髓炎、尤文肉瘤影像表现,以提高各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病理或随访观察明确的83例患者的X线、CT、MRI影像表现。三者平均高发年龄2~25岁。长管状骨骨干或干骺端发病最多各19例。结果 1例ECG误诊为Ewing,1例Brodie误诊为ECG,1例急性骨髓炎误诊为ECG,3例Ewing误诊为骨髓炎。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骨质破坏或硬化、邻近骨皮质改变、骨膜反应或骨化、骨髓水肿、软组织肿胀和肿块,多有相似表现,差异性改变也明显。结论综合分析比较三者影像表现的不同特征,对它们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合分析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评价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9例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多层螺旋CT资料,总结其表现特点。结果本组19例病例中,4例位)二颈椎(占比21.0%),9例位于胸椎(占比47.4%),6例位于骶椎(占比31.6%);所有病例均为单发。1例仪仅表现为椎体的溶骨性破坏14例表现为椎体变扁,6例伴发椎旁的软组织肿胀改变;4例表现为椎体压缩而且密度增高。结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其特点,结合临床基本具有确诊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X线和CT表现。结果 5例中单发病例1例,病灶位于颅骨;多发病例4例,病灶分别位于颅骨、脊柱、骨盆、股骨及胫骨。X线表现为穿凿状或片状溶骨性破坏区,CT上亦表现为穿凿状或地图状溶骨性破坏区,破坏区内为软组织充填。结论 X线和CT表现较为典型,对骨嗜酸性肉芽肿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8.
嗜酸性肉芽肿为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中较常见的一种,主要侵犯骨骼。本研究收集本院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8例中男性21例,女性7例,年龄12~54岁。部位:椎骨5例,骨盆4例,长骨19例;单发22例,多  相似文献   

9.
王琪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577-1578
目的 探讨猫抓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猫抓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应用Warthin-Starry嗜银纤维染色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2例猫抓病患者,1例有明确的被猫咬伤手指史,1例可疑被猫抓咬病史.镜下见大量淋巴结构破坏,多发性、大小不一的圆形结节性肉芽肿性病变.结节中央为含嗜中性粒细胞的中心性坏死,其间见少量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等.肉芽肿性结节为非干酪样坏死性.Warthin-Starry嗜银纤维染色发现结节内有大量阳性杆菌.结论 猫抓病常见的病原体为巴尔通氏体,其淋巴结肉芽肿的病理组织学变化酷似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干酪性结核等.可根据临床病史、特殊皮肤试验、病理组织学改变及嗜银纤维染色来加以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王琪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9):1577-1578
目的探讨猫抓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猫抓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应用Warthin—Starry嗜银纤维染色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2例猫抓病患者,1例有明确的被猫咬伤手指史,1例可疑被猫抓咬病史。镜下见大量淋巴结构破坏,多发性、大小不一的圆形结节性肉芽肿性病变。结节中央为含嗜中性粒细胞的中心性坏死,其间见少量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等。肉芽肿性结节为非干酪样坏死性。Warthin—Starry嗜银纤维染色发现结节内有大量阳性杆菌。结论猫抓病常见的病原体为巴尔通氏体,其淋巴结肉芽肿的病理组织学变化酷似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干酪性结核等。可根据临床病史、特殊皮肤试验、病理组织学改变及嗜银纤维染色来加以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骨转移瘤的X线和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X线和CT的检查结果,探讨其在骨转移瘤诊断上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住院的骨转移瘤患者62例,对其X线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62例骨转移瘤患者中,发生溶骨性破坏者占85.5%,成骨性破坏占9.7%,混合性破坏占4.8%。结论:骨转移瘤的X线和CT诊断,是临床上较为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AIMS: To construct detailed pedigrees of five New Zealand families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long QT syndrome (LQTS) and screen selected individuals based on initial symptomatic and ECG data. METHODS: Clin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a questionnaire and relevant medical record review. Participants were then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ECG diagnostic criteria based o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symptoms and the rate-corrected QT interval (QTc) into three groups: affected, uncertain or unaffected. Blood samples were also collected from each participant and DNA extracted for genetic testing. RESULTS: Seventy-eight family members were screened. The majority of the 35 symptomatic family members, who were affected on these criteria, had presented with symptoms in childhood. Of the remaining 43 asymptomatic family members, the majority were in the uncertain diagnostic group based on these ECG criteria. CONCLUSIONS: Autosomal dominant long QT syndrome (Romano Ward syndrome) is being increasingly recognised and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hildren who present with unexplained fainting, near drowning, unusual seizures and sudden death. Screening long QT syndrome families based on ECG criteria remains difficult leaving a number of family members with an uncertain diagnosis. It is hoped that genetic testing will become useful for diagnosis of presymptomatic carriers of long QT syndrome in New Zealan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1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7例行螺旋CT检查,15例行MR检查。结果原发性ABC共20例,继发性ABC1例,均发生于长管状骨。21例X线均表现为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9例病灶内见骨性分隔,18例有硬化边;17例行CT平扫,13例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11例显示病灶内液-液平面,硬化边显示明显;15例行MRI检查,13例骨质膨胀,11例显示囊腔及液-液平面,囊腔周围间隔呈长T1、短T2信号。结论 CT及MRI、特别是MRI对ABC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4.
X线、C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骨肿瘤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华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2):262-263
目的评价X线、CT、核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骨肿瘤患者均行X线检查,CT检查39例,MRI检查12例,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比较三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42例中良性骨肿瘤11例(骨巨细胞瘤6例,骨软骨瘤5例),恶性骨肿瘤18例(骨肉瘤14例,软骨肉瘤4例),骨转移瘤13例。X线、CT和MRI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6.2%、92.3%和100.0%。结论三种影像学检查均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骨肿瘤,为临床提供可靠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滑膜肉瘤的影像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3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①滑膜肉瘤大部分邻近关节,以膝关节最为多见,共11例。②全部病例可见软组织肿块;9例见钙化或骨化;17例见骨质改变;11例见骨膜反应;8例见囊变;16例肿块可见多少不等的分隔,增强后肿块显著不均匀强化,分隔无强化。结论滑膜肉瘤的影像学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可以提高滑膜肉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赵振  尹传高 《安徽医药》2016,37(1):40-42
目的 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NOF)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NOF 20例,所有病例均做普通X线检查,17例做CT检查,7例做MRI检查。结果 发生于胫骨近端干骺端10例,胫骨远端干骺端5例,股骨远侧干骺端4例,桡骨远端干骺端1例,均为单发,病灶多沿患骨的长轴生长,多呈圆形或椭圆形,13例边缘有分叶,18例病灶边缘可见硬化边。结论 NOF影像学特点较典型,X线平片结合临床一般能正确诊断;而CT及MRI检查能更好地显示病变内部密度及信号特点,为诊断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儿甲状舌管囊肿的超声图像特征及其对该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病理确诊为甲状舌管囊肿的小儿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评估超声图像中甲状舌管囊肿的位置,形态,内部回声类型,有无内隔,囊肿壁厚,后回声增强,实质成分,囊肿边界和瘘管的存在情况。结果多数甲状舌管囊肿居于颈部中线(30例),位于舌骨(18例)或舌骨下(14例),31例囊肿有后方回声增强,33例为单房,34例没有内隔存在,28例有一层薄壁。所有病例均未发现实质成分。内回声可分为3型:无回声(11例),均一低回声(9例),不均一回声(18例)。10例厚壁患者中,8例有炎症;4例存在内隔的患者中也均发现炎症。结论多数儿童甲状舌管囊肿位于中线,舌骨或舌骨下水平,单房薄壁,并有后回声增强。多数囊肿为低回声或不均一回声。厚壁和内隔的存在提示炎症的发生。仔细评估甲状舌管囊肿的超声图像有助于做出准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8.
陈建新  郑佳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8):21-21,57
目的探讨骨盆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具有完整的X线、CT检查资料,并经手术或骨穿刺病理证实的骨盆巨细胞瘤患者。结果5例患者中2例在CT定位下骨盆穿刺活检。病检结果:1例多发灶(有3个瘤灶),另4例为单发灶。4例病理分型为1级,1例为2级。CT显示骨质破坏区内皂泡状骨嵴及单层或多层骨包壳影,为巨细胞瘤的典型表现。当骨包壳有吸收变薄、中断或消失,考虑局部有恶变。结论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巨细胞瘤瘤灶内骨嵴及周围骨包壳的细微改变,CT对巨细胞瘤病灶显示明显优于平片。分析骨盆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有助于骨盆骨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SCT的MPR、薄层MIP及VR重建方法在鼻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提高鼻骨骨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10例鼻骨骨折患者的鼻骨全部进行MSCT的横断位、冠状位、薄层MIP及VR重建,比较不同重建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10例鼻骨骨折(单侧6例,双侧4例)患者中,共14例侧鼻骨骨折,其中单纯性骨折9例,粉碎性骨折5例,合并鼻骨塌陷移位7例,鼻颌缝分离5例,鼻额缝分离1例,上颌额突骨折4例,鼻中隔骨折2例。(1)单纯性骨折中横断位漏诊1例,冠状位误诊1例,MIP及VR无漏、误诊;(2)鼻骨塌陷移位中横断位和VR显示较好,分别检出6例、7例;(3)鼻颌缝分离中横断位显示较好,5例全部检出;(4)1例鼻额缝分离患者横断位漏诊,其他3种重建方法均检出;(5)粉碎性骨折、上颌额突骨折及鼻中隔骨折4种重建方法均显示较好。结论 MSCT多种重建方法联合应用能够降低鼻骨骨折的漏诊、误诊率,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脊柱骨髓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脊柱骨髓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及该病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15例脊柱骨髓瘤患者的临床及X线、CT与MRI检查资料.结果 X线平片无阳性发现者5例,骨质疏松不伴骨质破坏者4例,骨质疏松伴骨质破坏者6例.11例CT检查4例表现为骨质疏松不伴骨质破坏,7例表现为骨质疏松伴溶骨性或穿凿样骨质破坏.14例MRI检查1例表现为骨质疏松,13例显示椎体单发或多发骨质破坏所致异常信号,分别呈局灶型、弥漫型和不均匀型.结论 X线平片对脊柱骨髓瘤的诊断敏感性较低,CT和MRI易于显示椎体骨质破坏,尤以MRI显示效果最佳,是目前诊断该病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法.诊断时需与脊柱转移瘤、脊柱结核及单纯脊柱骨质疏松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