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采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的方法、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对收治的12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单纯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应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不良反应少,可有效的提高其临床治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应用综合治疗联合积极预防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计算机随机方案,将所有患儿完全随机的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50例患儿。对照组采用常规儿童治疗与管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应用综合治疗联合积极预防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管理效果与患儿家属对管理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48(96.00%),而对照组有效率为34(68.0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管理满意度为49(98.00%),对照组患儿管理满意度为41(82.00%)实验组患儿家属对管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应综合治疗联合积极预防干预能够有效地促进患儿康复,提高其治疗效果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对促进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康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吉小军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12):2397-2400
目的探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海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1 g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小儿柴桂退热颗粒,1岁以内:2.5 g/次,1~3岁:5 g/次,3~6岁:7.5 g/次,3次/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的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1%、9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ST、CK-MB和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AST、CK-MB和hs-CRP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喜炎平联合山蜡梅叶颗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普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0名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喜炎平联合山蜡梅叶颗粒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单一喜炎平注射液肌注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等指标。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8.3%)(P0.05)。结论喜炎平联合山蜡梅叶颗粒治疗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结果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主。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8%。两组临床表现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手足口应早诊断、早治疗,选择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临床护理路径与常规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共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4)与观察组(n=26),对照组患儿接受手足口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接受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是手足口病治疗效果、溃疡愈合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手足口病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溃疡愈合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88.46%,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路径在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中有较好的效果,能有效缩短患儿溃疡愈合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体温恢复时间,并且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小儿手足口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6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有皮疹、持续发热、血压升高、无力、肢体抖动。采用抗病毒治疗并以对症治疗加以辅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小儿手足口病的特点明显,应加强早期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刘艳荣 《北方药学》2016,(11):94-95
目的:探究小儿手足口病应用干扰素与炎琥宁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18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炎琥宁治疗,观察组,联合干扰素与炎琥宁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为76.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26.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手足口病,联合干扰素与炎琥宁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和喜炎平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分析其影响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有小儿手足口病的患儿104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喜炎平和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有效率和不良情况的发生率。结果用药后的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2.31%)显然高于对照组的患儿(65.3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儿用药后不良情况的发生概率(5.77%)显然低于对照组(32.6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利巴韦林和喜炎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优越,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抗感染药学》2017,(1):150-152
目的:评价喜炎平注射液用于治疗小儿患者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肠道病毒转阴率、皮疹消失时间和体温复常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皮疹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肠道病毒转阴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55%高于对照组为82.26%(P<0.05)。结论:采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患者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较佳,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7例肠道病毒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病例资料。比较普通病例组和重症病例组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见于1~3岁婴幼儿(64.96%),主要症状为皮疹(98.29%)、发热(98.29%)。重症病例发生率较高(占82.05%),多有肢体抖动及易惊(77.78%)。常见并发症有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经对症及抗病毒治疗,重症者早期使用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甘露醇等治疗,治愈113例(96.58%),好转1例(0.85%),死亡3例(2.56%)。结论: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重症病例发生率高,多有肢体抖动及易惊。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救治关键在于早期干预,控制进展,减少难治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嘧达莫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双嘧达莫片2.5~3.5 mg/(kg.d)口服,3次/d,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含片20~80 mg/次含服,4~6次/d,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患儿精神状况改善时间、退热时间及疱疹消退时间上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P<0.05)。结论:双嘧达莫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联合匹多莫德和利巴韦林治疗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秦皇岛市第三医院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10 mg/kg,1次/d;口服匹多莫德口服液40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1.5 m L/kg,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比较患儿发热消退、口腔溃疡消退、皮疹消退及痊愈时间,同时比较血清肌酸激酶(CK)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儿的发热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痊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儿CK和CRP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免疫球蛋白联合匹多莫德和利巴韦林治疗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开喉剑喷剂辅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数据库(CENTRA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收集所有开喉剑喷剂辅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对照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的方法(Meta分析)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共2 251例患儿。开喉剑喷剂辅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在总有效率[RR=1.21,95% CI(1.06,1.38),P<0.01]、口腔溃疡愈合时间[MD=-1.61,95% CI(-1.73,-1.50),P<0.01]、口腔止痛时间[MD=-1.70,95% CI(-1.97,-1.42),P<0.01]、退热时间[MD=-0.52,95% CI(-0.85,-0.18),P<0.01]、皮疹消退时间[MD=-1.23,95% CI(-2.16,-0.30)]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均<0.01)。尚未见开喉剑喷剂相关不良反应报道。结论:基于目前的证据,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开喉剑喷剂能够有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且安全性较高。但因缺乏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该结论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剂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0.6-0.8ml·kg^-1·d^-1和利巴韦林10ml·kg^-1·d^-1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3-5d;对照组仅应用利巴韦林注射剂10ml.kg-1.d-1静脉滴注,连续3-5d。治疗后比较2组疗效,并观察2组患儿发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发热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优于单用利巴韦林注射剂,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用中药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优越性。方法将240例儿童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组,治疗组120例,用中药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发热消退时间、手足口疱疹消失时间及心肌酶恢复正常时间。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8.3%,对照组治愈率为73.3%;治疗组发热消退时间、手足口疱疹消失时间、心肌酶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儿童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快,检查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患者精神及经济负担减轻,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治疗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5月本院儿科病房收治的临床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10例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夏、秋为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分别占42.7%和43.6%;发病年龄以6岁以下患儿为主,占92.7%;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手足口病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惊跳、精神差,分别占94.5%、82.7%及80.9%。实验室检查显示,大部分患儿有白细胞、血糖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治疗后110例患儿,临床治愈107例,好转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重症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受累以及多器官功能影响,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组给予喜炎平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以及体温恢复时间、皮疹消退时间、肝功能恢复率、肌钙蛋白转阴率及肠道病毒转阴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温恢复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治疗组肝功能恢复率、肌钙蛋白转阴率及肠道病毒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并且见效快,是临床上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优选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中药外洗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手足口病发热及皮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80例,对照组予常规抗病毒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中药外洗配合耳穴贴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6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外洗配合耳穴贴压对手足口病发热及皮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东莞市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手足口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来我本院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118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100例来自东莞市10个街道正常儿童为正常对照。归纳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本组118例患儿年龄7个月~11岁,中位年龄2.6岁,男72例,女46例,患儿发热106例(89.8%),全部患儿均有皮疹,病原学实验总检测阳性率为47.5%(56/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手足口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就诊前10d内与类似症状者接触史、游乐园接触史、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家中养猫、家长对手足口病的了解程度。结论就诊前10d内与类似症状者接触史、游乐园接触史、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家中养猫、家长对手足口病的了解程度是影响手足口病患儿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家长对手足口病的了解程度、家中养猫、饭前便后洗手习惯是手足口病患儿发病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