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监护及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分析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s,CA)患者,对其进行心电监护和护理。结果本组患者76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心律失常,均行静脉溶栓治疗者。临床治愈出院52例(68.4%),21例(27.6%)明显好转,3例(4.0%)死亡。结论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也是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对患者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及适当地临床护理,可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及时发现、早期确诊、有效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40例治疗并实施常规及精心护理,观察临床治疗护理效果,比较治疗护理前后心率、QTc、QTd变化。结果40例患者中病情好转出院37例,抢救无效死亡2例;40例患者治疗护理后心率、QTc、QTd等指标均较治疗护理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全面、精心的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律失常的针对性护理方法.方法 对14例确诊为AMI合并心律失常的60岁以上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找出老年AMI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结果 老年AMI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不一,本组14例患者中12例病情明显好转出院,2例死亡.结论 护理工作者对老年AMI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的了解与掌握,是老年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得到早期诊治、转危为安、尽快康复的保证,也是减少发病、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救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2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34例)及综合护理(观察组34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病死率(2.9%)、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明显降低,同时护理满意度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升高,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降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死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均有良好效果,患者护理满意度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急诊护理方法以及效果。方法 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9例,对全部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患者QTd低于护理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7.0526,P=0.0293),QTc高于护理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3.2005,P=0.0256),HR低于护理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1.9106,P=0.0384)。结论急诊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急诊护理干预能够使其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可使患者临床救治成功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薛梅 《中国乡村医药》2005,12(12):54-56
急性心肌梗死(AMI,简称心梗)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易导致室颤而死亡,及早发现和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从1998年1月~2004年1月收治87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将观察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80例,对其进行及时的抢救与心电监护,同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对急救与护理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 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后,临床治愈61例(76.25%),明显好转17例(21.25%),死亡2例(2.50%)。结论心律失常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积极救治与监护的同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提高临床治愈率及降低病死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监护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对122例AMI患者实施早期持续心电监护.结果 122例AMI患者中有96例并发心律失常,占总数的78.7%,其中恶性心律失常27例,占总数的22.1%,由于心电监护及时发现,采取紧急措施,使抢救成功率达91%.结论 对AMI患者实施早期持续的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并迅速、准确的识别心律失常图形,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是赢得抢救时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监护与护理效果,以提高护理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4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本组42例患者中33例临床治愈,6例明显好转,3例死亡。结论:应严密监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变化,准备充足的抢救药品与设备,及时救治,准确护理,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陈茹  庄小环  陈岚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7):1745-174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时间及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195例AMI后的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结果:195例AMI中发生心律失常125例,占64.1%.AMI后心律失常虽在24小时内任何时间均可发生,但较多发生在凌晨5时至下午4时之间,其中9~12时为最多。结论: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时间规律性,应在AMI后心律失常易发生的时间段密切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各项急救护理工作,减少意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1.
李敏  李锦  崔萍 《贵州医药》2021,(3):478-479
目的 研究预见性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方法 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本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病患100例,按照奇偶数字分组原理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对比住院费用等相关指标.结果 试验组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  相似文献   

12.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容易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和猝死,到本世纪初院内病死率下降到了10%左右,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的建立和冠脉介入的开展,使致死性心律失常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及时治疗,心电监护虽然对心肌缺血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其主要的目的是观察患者心率和节律的变化,进入CCU心电监护的患者大多数为急性心肌梗死,还有一部分为不稳定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其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入住我院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本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其提供了护理,对护理前后本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与分析。结果①本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有74例合并心律失常(占61.7%),且剩下的46例未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血清中的cTnI、MYO以及MMB均要显著地低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P<0.01);②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一定的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具有的临床特征并不够典型,应该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探究,且需要做好预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早期组13例,中期组45例,晚期组4例。观察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类型、诊断治疗情况及转归进行。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6~72 h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平均发生时间(66.7±19.5)h,中期组明显高于早期组和晚期组(P<0.05)。早期组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律过缓为主,中期组以室性早搏为主,晚期组以房性与交界性早搏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经及时诊断后治疗总有效率88.7%,1例患者因心功能不全猝死,病死率为1.6%。结论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时间和类型,有助于进行针对性检查和观察,及时发现并治疗可提高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抽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各45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心室颤动、心率过快、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护理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5.61±5.12)d,显著少于常规组(21.45±5.90)d,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66%)显著低于常规组(15.55%),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常规组(84.44%),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20例,本组患者均给予扩张冠脉血管、抗凝、抗心律失常等治疗,同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电击复律。同时给予监测生命体征、掌握用药方法、危险指征救护、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中13例患者临床治愈,5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1例患者因心肌出现大面积梗死经及时抢救无效而死亡,1例患者死于心律失常。抢救成功率为90.0%(18/20)。结论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观察要点和护理特点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救助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n=52例)和观察组(n=52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优质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无效8例,有效26例,显效18例,总有效率为84.62%;观察组无效2例,有效30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为96.15%;经χ~2检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施以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畸形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140例畸形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本组患者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70)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即未合并患者),观察组(n=70)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即合并患者),对本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观察组血清cTnI、MMB以及MYO均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够典型,需要对其临床特征进行细致地分,这样才能够真正地采取对应的措施预防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田莉 《中国实用医药》2013,(34):207-20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从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42例,对其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对于护理效果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2例患者通过循证护理后有30例患者得到治愈,9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3例患者死亡。结论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1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90例)和观察组(n=90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68.89%(62/90),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1.11%(10/90),经χ~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施以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