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D1在大肠癌癌肿组织及肠管近端距肿瘤5cm、10cm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5例大肠癌癌肿组织及近端肠管距癌灶5cm、10cm的肠管组织中Cyclin D1.结果 临床病理因素中,Cyclin D1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反比.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患者中,大肠癌肿块组织中其Cyclin D1的阳性率为72.2%,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阳性率分别为44.4%,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Cyclin D1在大肠癌癌肿组织中和距癌灶5cm、10cm的近端肠管的表达,分别为24/45(53.3%)、1/45(2.2%)、0/45 (0%),与后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以上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yclin D1的表达参与了癌细胞分化及发展过程;Cyclin D1在肠管组织中不同距离的表达结果差异显著,可作为大肠癌治疗和预后的辅助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类mut-s同系物1(hMLH1)、人类mut-s同系物2(hMSH2)和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蛋白(Rb)在散发性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二步法对63例大肠癌标本中癌组织、距癌灶3cm以外的癌旁组织、距癌灶10cm以外的正常组织中hMLH1、hMSH2和Rb进行检测。结果:HMLH1在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在不同年龄组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大肠癌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hMSH2在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并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浸润范围大肠癌中表达有显著性差异;Rb在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和正常组织,在不同分化程度大肠癌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结论:HMLH1、hMSH2和Rb可以作为临床判断大肠癌生物学行为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70例大肠癌组织及距癌灶3cm以外的癌旁组织、10cm以外的正常组织中CyclinD1和p16进行检测.结果:CyclinD1在大肠癌中过度表达为36/70(51.4%)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反比,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其CyclinD1的阳性率为70.0%,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阳性率为44.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16在大肠癌中为低表达33/70(47.1%),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p16的表达分别为57.1%和71.4%.CyclinD1与p16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CyclinD1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CyclinD1的过度表达和p16的低表达在大肠癌发生中起协同作用;大肠癌的发生机制涉及CyclinD1和p16调节环路中多个基因的异常.  相似文献   

4.
采用免疫组化中的 S- P法检测 6 7例大肠癌中 p16、cyclin D1 的表达。结果大肠癌 p16、cyclin D1 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47.8%和 44 .8% ,高分化癌 p16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分化癌 (P<0 .0 5 ) ,而低分化癌 cyclin D1 过表达率高于高分化癌 (P<0 .0 5 ) ;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 p16阳性率低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 ,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 cyclin D1 过表达率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 (P<0 .0 5 )。相关分析表明 ,在大肠癌中 p16与 cyclin D1 呈负相关。提示 p16基因失表达和cyclin D1 过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其在大肠癌中的反向表达支持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结直肠腺癌及癌旁组织中表达及其相关性,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6、STAT3和Cyclin D1在80例结直肠腺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三者表达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并通过生物学数据库验证结果。结果 癌组织中IL-6、STAT3和Cyclin D1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3.8%、63.8%、62.5%,癌旁组织中IL-6、STAT3和Cyclin D1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2.5%、25.0%、15.0%(P<0.05)。癌组织中IL-6与STAT3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STAT3与Cyclin D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IL-6与CyclinD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STAT3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Cyclin D1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  相似文献   

6.
朱曦龄  梁莉  丁彦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9):1331-1334,1337
目的 检测Galectin-1在大肠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1)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158例临床石蜡组织标本(癌旁正常组织30例,腺瘤组织25例.大肠癌组织65例,淋巴结转移癌38例)中的Galectin-1蛋白的表达.(2)用实时RT PCR法分析Galectin-1mRNA在32对新鲜大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Galectin-1蛋白在癌旁正常组织、腺瘤及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明显差异,其强阳性率逐渐增加;正常粘膜中的强阳性率为0,在腺瘤中的强阳性率为8%,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在大肠癌组织中的强阳性率为66%,明显高于腺瘤组织,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淋巴结转移癌中Galectin-1的强阳性率为86%,明显高于大肠癌组织,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2);在浸润程度深、分化程度低及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浸润程度浅、分化程度高及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P<0.05).(2)在32对大肠癌组织中浸润程度深、分化程度低及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的Galectin-1mRNA表达明显高于浸润程度浅、分化程度高及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组织.其表达量的平均倍比关系分别为1.98、2.27、1.42倍.结论 Galectin-1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与大肠癌的浸润、分化及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咽鳞癌中STAT3和Cyclin D1的表达及与下咽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1例下咽鳞癌中STAT3和Cyclin D1表达,分析STAT3和Cyclin D1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STAT3和Cyclin D1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7%和41.5%,两者表达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化疗不敏感患者中STAT3和Cyclin D1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化疗敏感患者(均P<0.05)。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理分化程度和T分期患者中,STAT3和Cyclin D1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TAT3和Cyclin D1表达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2.2%和20.1%,均显著低于表达阴性患者的54.6%和49.3%(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TAT3和Cyclin D1表达是下咽鳞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STAT3和Cyclin D1表达与下咽鳞癌患者转移、化疗敏感性和预后有关,可以作为潜在的下咽鳞癌患者转移、化疗敏感性和预后的评估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P21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阴茎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其在阴茎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65例阴茎鳞癌组织标本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21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P21蛋白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1.53%,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中、低分化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41.17%、83.33%、86.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蛋白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6.92%,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中、低分化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38.23%、70.8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1蛋白和Cyclin D1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3.33%、86.67%,在非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2.00%、45.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21与Cyclin D1蛋白在阴茎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653,P<0.05)。结论:P21和CyclinD1蛋白表达与阴茎鳞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和多肿瘤抑制基因1(P16)的表达与下咽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下咽鳞癌和20例正常下咽组织中Cyclin D1和P16的表达,并结合下咽癌的病理学行为和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下咽鳞癌中Cyclin D1表达阳性率(72.0%)明显高于正常下咽组织(25.0%)(P<0.05),而P16表达阳性率(42.0%)明显低于正常下咽组织(90.0%)(P<0.05)。Cyclin D1过表达和P16表达缺失与下咽癌的病理分化程度、T分期、颈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期均有关(均P<0.05)。Cyclin D1与P16的表达呈负相关(r=-0.68,P<0.05)。结论 Cyclin D1过表达与P16表达缺失可能参与调节下咽鳞癌的发生发展,Cyclin D1和P16存在互相抑制倾向,Cyclin D1和P16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评估下咽鳞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乳腺良恶性增生中Cyclin D1蛋白表达的观察,研究Cyclin D1在乳腺良恶性增生中的表达状况及其在早期乳腺癌和良恶性乳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乳腺增生症、乳腺良性肿瘤、早期乳腺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yclin D1蛋白表达.结果Cyclin D1蛋白在乳腺增生症中不表达;在乳腺良性肿瘤中表达率为7.5%;在乳腺恶性增生中表达阳性率为54.0%,其中早期乳腺癌为52.4%,浸润性导管癌为55.0%.Cyclin D1在早期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原发灶,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三者阳性率分别为52.4%,55.0%,53.3%.结论Cyclin D1的蛋白表达在乳腺的良恶性增生之间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可以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1( BRCA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结直肠癌标本80例、腺瘤标本20例、正常黏膜标本2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RCA1和EGFR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BRCA1蛋白、EGF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析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BRCA1蛋白、EGFR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 BRC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结直肠癌组织低于腺瘤及正常黏膜组织(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其BRCA1蛋白阳性表达率也低于无淋巴转移患者(P<0.05)。(2)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在结直肠癌组织高于腺瘤及正常黏膜组织(P<0.05);肿瘤直径>5 cm、中(低)分化腺癌、Duke C+D期、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更高(P<0.05)。(3)结直肠癌组织中BRCA1与EGFR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219, P<0.05)。结论 BRCA1及EGFR蛋白在结直肠癌的异常表达,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临床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多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对本院2002年2月-2012年10月期间524例住院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ox分析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人均复发转移率为23%(121/524),经手术治疗后2年内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占74%(90/121),3年内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占92%(111/121)。无复发组3年和5年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93%和86%,复发组分别为33%和20%。在对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肿瘤位置是影响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这其中又以淋巴结位置移动为对术后复发转移影响最大的因素。在分别进行的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与局部复发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远处转移则与肠壁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对直肠癌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是影响术后复发的预后因素。结论:影响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最主要的因素是淋巴结位置转移。术后远处转移的重要预后因素则是肿瘤的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低且位于直肠的临床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NOB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0例结直肠癌和癌旁正常组织(距癌组织大于3.0 cm)中NOB1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NOB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的有32例(53.3%),NOB1在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阳性有10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NOB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组织的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 NOB1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升高,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NOB1能否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新靶点,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1(Pin1)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in1与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分析各临床病理参数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in1及Cyclin D1表达的影响。结果 Pin1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呈微弱的核表达,在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Cyclin D1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不表达,在癌细胞的细胞质或细胞核内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有淋巴结转移者Pin1表达较未转移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程度、年龄、性别及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对Pin1的表达无影响(P>0.05)。分化程度高者Cyclin D1表达较低,分化程度低者Cyclin D1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及肿瘤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对Cyclin D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Pin1和Cyclin D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增高,二者相互作用调节细胞周期,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卷曲螺旋结构域12(CCDC1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CCDC12蛋白与肿瘤生长侵袭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4 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中CCDC12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与肿瘤生长侵袭有关的蛋白质Cyclin D1、P21、MMP-9 及TIMP-1 蛋白表达。记录患者肿瘤生物学特征,分析CCDC12 蛋白与结直肠癌生物学特征及Cyclin D1、P21、MMP-9及TIMP-1蛋白的关系。结果CCDC12、CyclinD1、MMP-9 及TIMP-1 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χ2=38.480、30.312、38.368 及7.667,均P<0.01),P21 蛋白在两种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2,P =0.35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CCDC12 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 分期有关(χ2=5.130、5.902、9.760 及4.458,P =0.024、0.015、0.002 及0.035)。Spearman 相关性分析发现,CCDC12 与Cyclin D1、MMP-9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 =0.302和0.365,p =0.003和0.001),CCDC12与P21表达呈负相关(r =-0.287,p =0.005)。结论结直肠癌中存在CCDC12 蛋白表达增高现象,CCDC12 可能通过与CyclinD1、P21及MMP-9 蛋白的相互作用参与了结直肠癌的生长及侵袭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25例大肠癌与118例健康对照者Cyclin D1基因第870位核苷酸A/G(A870G)的多态性。结果两组Cyclin D1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G及GG基因型携带者之和相比,AA基因型携带者患大肠癌的相对风险度(OR)为2.41,95%可信区间为(1.39,4.17)。根据不同的临床特征分析,AA基因型频率在不同年龄或不同性别的结肠癌患者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远侧结肠癌[OR:2.58,95%CI(1.22,5.45),P=0.012]、低分化[OR=2.24,95%CI(1.07,4.70),P:0.031]和DuckesC期[OR=2.25,95%CI(1.08,4.69),P=0.029]患者中明显升高。结论Cyclin D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及与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和Dukes分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57kip2、LIMK-1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以及在胃癌浸润转移及肿瘤微淋巴管和微血营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法)检测40例胃癌组织和其对应癌旁组织(距癌灶缘>5 cm)中p57kip2、LIMK-1的表达水平,及检测微淋巴管和微血营密度.结果:p57k...  相似文献   

18.
许映  郑伯安  邓高里  董全进  赵仲生 《浙江医学》2014,(3):170-174,I0001
目的研究E- cad、Snail表达与大肠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分别检测E- cad、Snail在正常大肠黏膜上皮、大肠腺瘤及大肠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E- cad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静脉、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与否及Dukes分期状况密切相关(均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病理类型无相关性(均P>0.05)。45例Dukes B期的大肠癌患者中7例E- cad染色阴性,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1%、57.14%、0.00%;38例为中度阳性或强阳性,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37%、65.79%、39.47%,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Snail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静脉、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与否及Dukes分期明显相关(均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相关性(均P>0.05)。45例Dukes B期的大肠癌患者中26例Snail染色阴性,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69.23%、42.31%;19例为中度阳性或强阳性,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47%、57.89%、26.3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E- cad表达强度、Snail表达强度可预示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均P<0.05)。E-cad与Snail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508,P<0.01)。结论 E- cad与Snail可作为大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指标,预示患者术后生存情况。Dukes B期大肠癌患者中,E- cad阴性者预后明显较阳性者为差;Snail阳性者的预后明显较阴性者为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rresten基因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检测42例结肠癌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和远癌组织中arresten mRNA的表达情况。PCR产物经凝胶电泳,比较各组织中arrest-en与β-actin条带的灰度值之比,半定量分析arresten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癌组织中arresten mRNA表达水平(0.43±0.14)低于癌旁组织(0.51±0.13)和远癌组织(0.57±0.11);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升高,ar-resten mRNA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也增加(P<0.05),但arresten mRNA表达在结肠癌临床分期(TNM)、淋巴结转移和病理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resten mRNA在结肠癌组织中低表达,arresten基因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姚雨君  周航  刘霄 《重庆医学》2016,(2):205-208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以期提高结直肠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行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212例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选择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可能产生影响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T 分期、大体类型、合并梗阻或穿孔、术后淋巴血管侵犯与术后局部复发有关(P <0.05);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 分期、分化程度、合并梗阻或穿孔、术后淋巴血管侵犯与术后远处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复发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