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急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急救意识也随之提高。但是,在工作中我们发现,院前死亡的人数生活并没有随之减少的趋势。近一年来,通过对我科在出诊中遇到的115例院前死亡患者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研究其死亡原因,死亡时间,死亡规律,以便对高危人进行健康教育,生活指导。以减少院前死亡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寿命。  相似文献   

2.
院前死亡病例45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站自2000年6月至2005年10月来452例院前死亡病例结果院前死亡与年龄,季节,时间,到达现场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死亡原因中猝死167例,占36.9%,不明原因52例,占11.5%,外伤性疾病30例,占6.6%。结论 60岁以上占60%,男性多于女性,以第二及第三季度为主,内科疾病以0:00—8:00为主,外科疾病以20:00—0:00为主,摔死为第一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3.
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从现场到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监护、运送到医院的过程[1]。包括现场急救和运送途中的救治。加强院前急救是降低危重病人死亡率及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首要环境和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我院1998年8月~2001年8月院前死亡71例的病因分析 ,总结经验 ,提高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本组男37例 ,女34例 ,男 :女=1 1:1。年龄4岁~90岁 ,平均年龄51 5岁。其中45岁以下21例 ,占30 % ;45~60岁17例 ,60岁以上33例。1 2死亡地点 :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 (女 ,19岁 )死于急救车返院途中。1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男 ,83岁 …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院120急救中心2000年至2004年院前死亡的126例患者临床特点的分析,发现外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自杀是院前死亡的主要原因,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院前死亡的主要人群,随着年龄增加,心、脑血管及慢性病的死亡呈增加趋势,而外伤呈下降趋势。自杀致死在青年和老年人中比例较高,CO中毒和大量饮酒在北方院前死亡占一定比例,低血糖是农村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 86例福州市郊区院前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研究其临床特点、年龄段分布特点、救护应急时间及死亡时间特点。方法 院前死亡病例分为非猝死组和猝死组 ,列表进行比较。结果 非猝死组以车祸为主要致伤原因 ,次为暴力事件 ;猝死组以不明原因多见 ,次为原有心脑疾病患者。发病年龄高峰 :车祸及原因不明猝死者为 30~ 5 0岁 ,原有基础疾病猝死者为 6 0~ 70岁。死亡时间高峰段 :车祸致死为 1 9~ 2 3时 ,猝死为 7~ 1 0时。救护应急时间有显著特点 :从接诊到到达呼救地点时间 ,车祸组为 6 .3± 3.5 min,非车祸组为 1 1 .8± 6 .4 min,前者与美国资料报道的救护车反应时间 (7.7± 3.9) min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后者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健全城乡结合点及农村急救网络对降低院前死亡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诊死亡原因,提高院前及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院前及急诊科24h内抢救无效死亡病例一般资料、最后死因等资料。结果急诊科抢救室主要以各种创伤、脑血管疾病、中毒、肿瘤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比例为1.94∶1,女性以中毒为主;男性以各种创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儿童以意外事故为主,青少年患者以急性中毒和各种创伤及猝死为主,中老年患者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各种外伤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系统疾病;院前死亡主要以猝死、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为主。结论应加快普及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建立健全的基层与城市急救网络,稳定急诊专职医师,加强急救知识培训,建立并完善适合本地特点的紧急创伤救治平台,是提高急诊抢救救治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据一份关于我国院前死亡病例的分析报告显示,院前死亡已占到人口总死亡数68.35%,而猝死在院前死亡中占第一位。院前死亡指没有送到医院抢救,就已经死亡。所谓猝死是指自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它在我们的社会人群中并不少见。我们知道,在成人发生的全部猝死中,  相似文献   

8.
126例院前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普及院前急救医学知识,抓住现场急救的黄金时间,正确实施现代心肺复苏技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atation, CPR),病情稳定后的监护与转送,抵达医院急诊科后的系统处置,以及医院内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进一步救治及强化这几个“接力式”的连续救治环节,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分析中山市小榄地区院前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探讨院前死亡规律,为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对小榄地区2004年1—12月院前死亡的10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7例院前死亡中内科以猝死为主,占61.7%,外科以外伤居首位,占17.75%,交通事故占7.47%。死亡病人年龄以青壮年为主,40岁以下占57.94%,以男性为主,占69.15%,男女之比为2.24:1。出车平均反应时间为8.64分钟,出车半径为0~15公里。结论院前死亡以猝死为主,且以青壮年男性为主。重视院前急救,加强院前应急救治队伍急救能力建设,加强普及伞民的急救常识,可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宁厚桂  戴留军 《首都医药》2004,11(16):32-33
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急诊科自1999年5月至2003年12月共救助376例死亡患者,对这些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了解急危重病人死亡原因,提高院前及急诊室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1.资料和方法所有患者均来自于淮北市人民医院急诊科自1999年5月至2003年12月所救助的危重病例  相似文献   

11.
赵琰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171-172
目的总结1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与治疗措施。方法将本市内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189例和对照组201例,观察组采用现场急救,对照组患者由家属或同事送来门诊或急诊,比较不同的救治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189例,平均救治时间为10.6min,救治后死亡16例,死亡率为8.5%;对照组患者201例,平均救治时间为45.2min,救治后死亡49例,死亡率24.4%;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院治疗预后情况可以看出,经院前急救处理后,观察组好转、治愈例数明显比对照组高;而死亡数比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采取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可以大幅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诊的时间,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392例围生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围生儿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相应对策,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0年我院392例围生儿死亡病例的相关资料。结果我院围生儿死亡率为13.44‰。围生儿死亡主要原因依次为:脐带因素、胎儿畸形、早产、胎盘因素、羊水过少、重度子痫前期、妊娠合并梅毒。结论要进一步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必须以加强围生育期保健为重点,同时着力提高孕产妇保健意识和自我监护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患者,了解本地区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寻找变化规律,指导急救实施。方法选取昌吉州2006年1月~2010年12月院前急救患者14806例,根据院前急救的季节、疾病种类、年龄、性别等要素进行分析。结果昌吉州院前呼救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呼吸道消化道疾病上升最为明显。各年龄组意外伤害所占比例均较高,其中以车祸、高处坠落伤、自杀和中毒、溺水、电击等为主要病因。结论建立一个组织结构严密、行动迅速、高效的院前急救队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急诊医学发展步伐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产科出血218例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新  李涛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6):939-940
目的 探讨安徽省孕产妇死亡中产科出血死亡的相关因素及死亡率下降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 通过省级孕产妇死亡监测点收集上报孕产妇死亡个案等监测资料.结合评审,对2000年至2005年安徽省孕产妇死亡监测点的218例产科出血孕产妇死亡进行死因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218例产科出血死亡孕产妇死因构成依次为宫缩乏力占44.50%,胎盘残留占16.51%,子宫破裂占13.76%;孕产妇死亡还与文化程度、产前接受保健服务程度、基层网络建设、保健服务人员的知识水平等因素有关。结论 加强各级产科建设,落实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住院分娩,提高业务人员服务能力,提高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是减少产科出血造成的孕产妇死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102例院前猝死事件发生的特点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2004-2006年ICU进行院前急诊救治的102例患者的猝死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院前猝死病例102例,约59%有明确的心血管病史,高发年龄为60岁以上(61.76%),男性多于女性,冬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引起猝死的直接原因:室颤,室速。在≤6 min内进行现场施救的复苏有效为42例,6-8 min内进行现场施救的复苏有效为10例,8 min以上进行复苏的均无效。结论对于已有心血管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加快普及现场第一目击的心肺复苏术(CPR)技能、意识及公共场合普及自动除颤仪(AED)是刻不容缓的,为进一步提高院前猝死急救复苏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80例脑出血死亡病人的死因,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收集80例脑出血死亡病例。结果死于脑疝35例,肺部感染11例,再出血8例,消化道出血6例,肾功能衰竭6例,呼吸循环衰竭6例,中枢性高热4例,其他4例。24小时内死亡24例,一周内死亡41例。结论脑疝是脑出血死亡的第一死因,肺部感染是第二死因,再出血是第三死因。发病第一天内、第一周内是脑出血病人的二个死亡高峰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汉源县2006~2011年育龄妇女主要死亡原因,为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汉源县2006~2011年报告死因资料,按国际疾病ICD-10标准进行分类编码,运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录入,用Deathreg2005版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汉源县2006~2011年育龄妇女粗病死率107.47/10万,人群按系统分类统计前五位死因依次为意外死亡、肿瘤、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且前五位死亡人数占总数的85.93%,潜在减寿年数占总潜在减寿年数的85.15%。结论意外死亡(自杀、交通事故)、肿瘤(白血病、胃癌、肝癌)、循环系统(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是该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提示我们要加强健康促进工作,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同时改善居住环境,加强对人群的关爱,建立和谐社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SC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历资料并询问现场医务人员和知情家属,采集SCD患者的诱发因素、猝死前征兆、直接原因及高危因素等数据资料。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相应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部感染是SCD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26%);恶性心律失常是绝大多数SCD事件直接原因(96%),其中心室颤动占71%;既往存在冠心病病史是SCD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79%);在时间分布方面SCD多发生在01:00~12:00(93%)。结论提高高危患者与家属的知晓率,并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全方位预防;同时强化医护人员专业素质,提高抢救效奎,最终可改善SCD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疗活动中引起纠纷的较常见原因及死因。方法对32例资料完整的医疗纠纷尸检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疾病致死9例;药物过敏致死5例;输液原因致死5例;分娩过程羊水栓塞致死4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3例;子宫破裂、官外孕和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各2例。结论尸检能查明死因,解决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的诱发因素及预防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9年8月间在韶关市新丰县人民医院内科发生心源性猝死的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心源性猝死的诱发因素主要有低钾血症、负面情绪刺激、不合理的活动、用力排便、暴饮暴食、饮酒等。结论针对诱发因素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并进行积极救治是心源性猝死防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