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儿童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社康中心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48例儿童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探讨不良反应的护理。结果输液儿童的主要过敏症状统计中以出现皮肤症状为主。48例药物不良反应中,抗生素类36例,占75.00%;其中头孢菌素类20例,占抗生素类药物的55.56%;中成药制剂12例,占25.00%。所有药物不良反应者均及时停药并对症治疗,全部药物不良反应均未导致严重后果。结论输液儿童的主要过敏症状统计中以出现皮肤症状为主。儿童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中,以抗生素类为主,其中又以头孢菌素类为多。对儿童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护理时,要及时停药,除了要对症治疗外,还应立即遵医嘱采用抗过敏性休克等措施,并对患者行心理安抚,争取及早发现,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我院2011年1至12月收集的120例药物静脉输液不良反应汇总,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 120例静脉输液ADR报告中,女性患者发生ADR概率高,占59.2% ;涉及的药物中,抗微生物药物引发ADR居首位,占50.9%,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占50.6%.中药制剂其次,占36.7%;ADR涉及例次最多的系统/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等.结论 儿童和女性等特殊人群是ADR监测的重点,同时抗微生物药物、中药制剂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应提高合理使用药物,尽量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西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合理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采用西药进行治疗并且发生不良药物反应的患者45例,对患者的年龄分布、用药种类、用药方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45例发生西药不良反应的患者,55.56%的不良反应发生在皮肤及附件上;17.78%发生在消化系统;13.33%发生在神经系统。静脉注射的给药方式引发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共31例患者,占68.89%。从高到低引发不良反应的前四位药物分别是抗生素(28.89%),消化系统类药物(17.78%),神经系统类药物(15.56%),抗肿瘤类药物(13.33%)。结论在临床实践中,一方面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的普及教育,另一方面要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工作,做到合理安全用药,最大程度降低药物不良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统计分析常用糖尿病类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方法 128例糖尿病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对患者的住院天数、药物名称以及用药不良反应等进行录入、汇总、统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统计128例病历资料发现,患者使用糖尿病类药物后,出现消化道反应最多,有76例(59.38%);其次是发生低血糖反应32例(25.00%)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27例(21.09%),发生皮肤过敏16例(12.50%)和肝肾功能损伤21例(16.41%)较少。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56例患者仅出现一种不良反应, 72例患者出现合并不良反应,其中41例出现两种不良反应表现,其余31例患者出现三种及三种以上不良反应表现。使用降糖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最多的是磺酰脲类占36.72%,其中格列本脲类占14.06%,格列吡嗪类占12.50%,格列齐特类占10.16%。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1%,使用双胍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其他降糖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较少。结论糖尿病类药物使用后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低血糖反应和心血管系统影响。其中磺酰脲类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结果 148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患者,女性发生几率明显高于男性,大于65岁的患者83例,占23.85%;静脉给药83例,占77.87%,居首位;共涉及7类药物共42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所占比例居前两位,分别为52.17%和17.39%。148例ADR患者,主要累及的器官/系统是皮肤及其附件,占37.93%。结论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调整给药途径,减少静脉用药,对高龄人群谨慎选择药物,对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门诊输液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处理措施、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 对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门诊输液留察室发生的 1 019例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预防方法.结果 1 019例ADR中,严重反应有79例,占7.8%.发生反应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有503例,占42.2%.最常见的ADR类型是皮肤及附件损害有811例,占79.6%.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重视门诊输液的ADR监测,对静脉用药患者要严密观察,建立门诊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等提前重视措施,可预防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丁卡因表面麻醉所致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丁卡因表面麻醉所致全身不良反应的病因、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1例(11/2560)不良反应者的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和顶后,提出合理的防治方法.结果11例不良反应者通过应急措施(吸氧、静脉输液、肌注和静注地塞米松等),全部抢救成功、无一例发生意外.结论丁卡因不良反应发生与用药过量、患者对药物低耐量以及患者精神紧张有关;严格控制药物用量,适当应用镇静药和在丁卡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肾上腺素等措施可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立即停药,给予吸氧、静脉输液、地塞米松肌注或静注等能有效缓解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1例聚集性输液反应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出干预措施。方法:对2013年4-5月我院在脑病科发生的1例聚集性输液反应进行调查,同时收集相关数据。结果:发生输液反应的相关因素包括:使用中药注射剂(100%),有过敏史(50%),输液速度过快(25%),年龄偏大(75%);在出现输液反应的这8例患者中,4种因素均有占25%,3种因素均有占50%,2种因素均有占100%。结论:本次输液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因素、患者因素、输注速度和输液环境等因素有关。由于输液反应发生原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条件的医院应尽快建立静脉配置中心和进行临床药学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探讨应对措施,以期能够降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预后质量。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我中心监测到的83例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256例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结果经统计,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具有过敏体质、具有过敏史以及饮酒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二重感染、"双流醒"样反应等,发生率依次为44.58%、28.92%、13.25%、6.02%、2.41%、2.41%、1.20%。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多发于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其中尤以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结论可采取依据患者个体情况给药,改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避免与乙醇等药物合用、避免使用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等药物等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缓和医患关系,提升患者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丁道松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929-1930
输液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液体直接进入静脉,药效快,利用率高,还有液体和药物的输入速度和量可控的优点,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临床上输液有时存在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往往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我院社区卫生服务站2003年至2006年静脉药物治疗12144例,64例发生输液反应,现就输液反应进行临床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处理方法、临床表现和治疗,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度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28份,借助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涉及药品86种,其中抗感染药物30种,占药品总数34.9%,占病例总数的44.5%;中药制剂8种,占药物品种数9.3%,占病例总数的6.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5%;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占6%。结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老年患者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抗菌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2月~2010年12月临床科室自发呈报的268例抗菌药所致不良反应报告,对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患者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8例抗菌药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老年人比例最大,占59.7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8.36%;以头孢菌素类ADR比例最高,占53.73%;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47.76%。结论:应高度重视抗菌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我院2011年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传 《安徽医药》2012,16(11):1713-1714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该院收集到的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43例(占65.15%),男性23例(占34.85%),且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占绝大多数,有58例(约占87.87%)。引起不良反应的的药物中多为生脉注射液(13例),参麦注射液(13例),注射用双黄连(12例),痰热清注射液(6例)等。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率最高的为全身性损害,有31例,约占38.75%,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害,有12例,约占15.00%。结论辩证看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提倡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中药注射剂用药监护,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院近3年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2015年上报的618例抗肿瘤药物ADR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618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为408例(66.02%),女性患者为210例(33.98%);40岁以上的有537例(86.89%),其中男性为296例,占该年龄段的49.53%,女性为241例,占该年龄段的44.87%,男性超过女性。细胞毒类药物ADR发生率占首位,占19.26%,ADR主要表现以消化道反应为主,骨髓抑制为辅。结论抗肿瘤药物ADR在静脉滴注中较多,且人群以40~60岁男性ADR居多。今后要高度重视40~60岁男性ADR,合理使用抗肿瘤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合理用药方案,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00例服用药品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用药的种类和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200例中有182例口服给药导致不良反应,占比91.00%;18例为注射剂导致,占比9.00%.引发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喹诺酮类药物联合用药与耐药性,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对本院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20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神经系统(60例,30.0%)、全身性损害(50例,25.0%),以及皮肤与其附件的损害(43例,21.5%),患者局部用药与口服所致的不良反应较肌内注射与静脉注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喹诺酮类药物需合理使用,并严格掌握其临床适应证与禁忌证,以及其单独用药和联合用药的剂量,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的不合理性,同时需明确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以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其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资讯)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以"莫西沙星"和"不良反应"为关键词,搜索2005年~2011年11月莫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集到62例莫西沙星导致的不良反应,主要类型有神经系统反应(28.4%)、过敏反应(21.6%)、心血管系统反应(14.9%)、消化系统反应(10.8%)、呼吸系统反应(6.8%)等。70岁以上的患者占46.8%(29/62),高于其他年龄段。静脉滴注给药者占59.7%(37/62)。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莫西沙星的不良反应,加强用药监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不良反应(ADR)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间53例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药物名称、给药途径、累及系统的分布及临床表现进行整理统计。结果本次调查中药物不良反应共涉及6种药品,其中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所占的比例最大,为35.8%,静脉滴注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为52.8%,静脉注射所占的比例最低,为13.28%,不良反应累及神经系统所占的比例最高,占39.6%。结论临床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应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和给药方法,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汪华蓉 《中国医药》2013,(12):1790-1791
目的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三峡中心医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住院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他汀类药物分布、不良反应表现等进行统计。结果85例患者中60周岁以上患者有72例,占84.7%;74例患者的不良反应于服用他汀类药物1个月内发生,占87.1%;单独用药25例,联合用药60例;他汀类药物用药中以辛伐他汀为主,共55例,占64.7%;不良反应表现主要包括肌肉毒性54例、肝。肾毒性23例、胃肠道反应17例和神经系统症状15例。结论他汀类药物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且以肌肉毒性为主,对他汀类药物的使用需慎重,密切关注病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院39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维忠  魏润新 《中国药房》2009,(11):862-86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与特点方法:对我院2003~2007年上报的393例有效ADR报告按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等逐一检索,进行信息的汇总、整理和分析结果:≥61 a人群ADR发生率最高(占21.88%);引起ADR的主要用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占83.71%);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占72.26%); 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39.94%);新的、严重的ADR为36例,仅占9.16%。结论:加强医院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充分利用医院ADR信息,有利于合理用药和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