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妊娠第37周前分娩的现象被称为早产。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其中100万早产儿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死亡。因此,早产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探索早产发生的机制,寻找有效的预防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文章围绕影响母胎界面微环境的3个主要因素即胎儿滋养层细胞、子宫蜕膜和母胎界面免疫细胞,详细阐述母胎界面微环境改变在早产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人类白细胞G抗原(HLA-G)是特异性表达在母胎界面上的一种蛋白,其在母胎免疫耐受及维持正常妊娠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本文概述HLA-C在母胎界面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与妊娠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母胎界面是母体组织与胎儿成分直接接触的界面,其局部的免疫应答在妊娠的建立、维持以及临产的发动中均发挥关键作用。母胎界面免疫微环境由蜕膜中的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组成,在妊娠期类固醇激素等因素的影响下,蜕膜组织中淋巴细胞的亚群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均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构成母胎界面局部独特的、动态的免疫微环境。综述近年有关妊娠母胎界面的免疫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母胎界面是母体组织与胎儿成分直接接触的界面,其局部的免疫应答在妊娠的建立、维持以及临产的发动中均发挥关键作用.母胎界面免疫微环境由蜕膜中的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组成,在妊娠期类固醇激素等因素的影响下,蜕膜组织中淋巴细胞的亚群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均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构成母胎界面局部独特的、动态的免疫微环境.综述近年有关妊娠母胎界面的免疫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发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器官系统,严重威胁母儿健康,患者远期罹患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风险也显著增加,但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而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已明确,母胎界面免疫活性细胞及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免疫调节机制的异常可直接导致滋养细胞的浅着床、螺旋动脉重铸障碍,从而在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T细胞免疫参与母-胎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丹  李楷滨 《生殖与避孕》2011,31(2):135-139
母-胎免疫调节中T细胞免疫起着重要作用,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T细胞表达的CTLA-4是研究热点,孕早期CD4+CD25+调节性T细胞由外周血向母-胎界面迁移,妊娠期间外周血存在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扩增,尤其是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及免疫抑制活性对母-胎免疫调节起重要作用。协同刺激分子CTLA-4对T细胞免疫有负性调节作用,与Th型细胞因子、调节性T细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参与母-胎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7.
趋化因子(CCL)在关于妊娠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的研究发现CCL能够对母胎界面中的子宫蜕膜、胎盘滋养细胞等产生一定影响,同时还能促进与CCL相关的一些妊娠疾病[胎儿生长受限(FGR)、妊娠肥胖、子痫前期(PE)等]的发生。然而,其中一些CCL仅有关于动物实验的研究,并未真正涉及到妊娠时期孕妇和胎儿的临床实验,研究较为前沿和透彻的CCL主要是CCL-28、CCL-4、CCL-2以及一些CCL受体比如CCR-3、CCR-10和CXCR-4等。其中有一些CCL能够起到正性作用,如CXCR-4能够通过促进血管生成而减少PE的发生;一些起到负性作用,如CCL-2能够通过内分泌信号调控和机械牵拉介导子宫炎症和早产的发生;一些CCL具有双重作用,例如CCL-28能够通过调控IgA的表达从而保护子宫免受感染,但是CCL-28也能够通过Wnt通路和钙黏素通路促进FGR的发生。研究CCL与母胎界面相互作用及其与妊娠疾病的相互关系对探索妊娠期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NK细胞在母胎界面的免疫调控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正常妊娠母胎界面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是Th2型细胞因子,雌、孕激素水平影响NK细胞增殖与分化和Th细胞因子的产生。本文就NK细胞、Th细胞因子与雌、孕激素水平在妊娠期空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母胎界面是胚胎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成功的妊娠有赖于母胎界面微环境的动态平衡。在单细胞组学技术的支持下,早期妊娠母胎界面的异质性问题得到了更深入的阐述与理解,对深刻认识生理及病理妊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综述旨在分析近年来单细胞组学技术在早期妊娠母胎界面组织异质性中的研究,深入探究母胎界面组织的异质性问题及母胎免疫耐受的潜在机制,为认识及治疗各种病理妊娠提供新的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干预CD86协同刺激信号在诱导母胎界面局部形成Th2型免疫偏倚中的作用。方法 :将正常妊娠模型 (CBA×BALB/c)和自然流产模型 (CBA×DBA/ 2 )CBA孕鼠均分为两组 ,于孕第 4、6、8天 ,对照组腹腔注射大鼠IgG ,实验组腹腔注射大鼠抗小鼠CD86mAb ;孕第 9天 ,ELISA测定母胎界面组织培养上清中Th1型 (IFN γ、TNF α) /Th2型(IL 4、IL 10 )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并计算IL 4 /IFN γ、IL 10 /IFN γ比值 ;孕第 12天比较两种模型各组的胚胎吸收率。结果 :正常妊娠模型中 ,干预CD86协同刺激信号对母胎界面原有的Th2型免疫偏离及妊娠预后均无显著影响。自然流产模型中 ,干预CD86协同刺激信号能够诱导母胎界面局部形成Th2型免疫偏倚并显著改善其妊娠预后。结论 :于孕早期 ,干预CD86协同刺激信号能够改善母胎界面局部细胞因子微环境 ,形成维持正常妊娠所需的Th2型免疫偏倚 ,诱导母胎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 (URSA)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斑点 (ELISPOT)法对 30例URSA患者和 2 4例正常妇女 (对照 )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 4 辅助性T淋巴细胞 (Th细胞 )亚型进行检测。结果 与对照相比 ,URSA患者外周血中CD 4 辅助性T淋巴细胞百分率增多 (分别为 45 %、6 0 % ,P <0 0 5 ) ,Th1细胞的百分率升高 (14%与 2 6 % ,P<0 0 1) ,Th2细胞的百分率降低 (2 0 %与 7% ,P <0 0 5 ) ,Th1/Th2细胞比值增大 (0 73与 3 80 ,P<0 0 1)。结论 URSA的发生可能与CD 4 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增多及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的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痛经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周期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分析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免疫状况。方法 :原发性痛经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 10例 ,分别于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取静脉血 ,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浆CD4 + 、CD8+ 百分比值。结果 :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期、卵泡期CD4 + 百分比值及CD4 /CD8的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原发性痛经患者整个月经周期CD8+ 百分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原发性痛经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T淋巴细胞凋亡特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早产儿 T淋巴细胞凋亡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以健康足月新生儿(30例 )为对照组 ,采用凋亡细胞计数和片段 DNA分析技术观察早产儿 (19例 ) T淋巴细胞凋亡特性 ;免疫荧光法测定 T淋巴细胞 CD2 5和 CD38表达率 ;EL 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 2(IL- 2 )和白细胞介素 6 (IL- 6 )含量。 结果 早产儿组 T淋巴细胞经 p HA刺激培养 2 4、48h其凋亡率分别为 (2 7.2± 2 .7) % ,(34.8± 3.9) % ,显著高于足月儿组 (2 1.1± 1.4) % ,(2 7.9± 2 .3) % (t=10 .5 47、7.789,P<0 .0 1) ,且与胎龄皆呈显著负相关 (r=- 0 .5 1,- 0 .5 2 ,P<0 .0 5 )。两组新生儿 T淋巴细胞培养 48h时凋亡率与 CD38表达率皆呈正相关 (早产儿 r=0 .70 ,足月儿 r=0 .77,P<0 .0 1) ,而与 CD2 5表达率皆呈负相关 (早产儿 r=- 0 .6 2 ,足月儿 r=- 0 .88,P<0 .0 1)。早产儿组培养 48h上清液中 IL- 2和 IL- 6含量 [分别为 (6 5 5± 2 0 2 ) ng/ L,(486± 2 0 5 ) ng/ L],明显低于足月儿组 [分别为 (1371± 5 5 4) ng/ L,(849± 12 3) ng/ L](t=5 .40 1,7.749,P<0 .0 1) ;其中 IL- 6产生水平与 T淋巴细胞凋亡率呈明显负相关 (r=- 0 .45 ,P<0 .0 5 )。 结论 凋亡过剩是新生儿 ,尤其早产儿 T淋巴细胞功能不成熟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不同类型的重度子前期(severe preeclampsia,S-PE)早产和自发早产的对比分析,探讨影响S-PE早产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将重度子前期(研究组)早产72例(早产儿83例),按不同孕周分为早期早产、中型早产及轻型早产3类,分别与相同类型的自发早产(对照组)222例(早产儿279例)进行孕产妇及围生儿结局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及对照组3类型间的早产儿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0)。研究组与对照组同类型间早产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早期早产儿平均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3),而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中的中型早产新生儿除重度窒息明显高于对照组外(P=0.022),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新生儿轻度窒息率、新生儿病死率及新生儿加强护理NICU(neonate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日和住院费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在轻型早产组,除研究组NICU住院日明显长于对照组外(P=0.000),两组间其他观察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早产的分娩孕龄是影响重度子前期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促胎肺成熟和孕期检查是影响新生儿病率的主要因素。结论:不论重度子前期早产还是自发早产,在早期早产阶段影响围生儿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分娩孕龄,重度子前期早产与自发早产围生结局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早产严重危及围生儿的生命及预后,宫内感染是导致早产的重要原因之一。Toll样受体(TLRs)是固有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病原模式识别受体,可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母胎界面有广泛表达。TLRs参与母胎界面的炎症反应应答,保护胎儿免受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同时介导母儿间的免疫耐受。近来众多研究发现,感染导致的TLRs表达失调与早产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综述TLRs在胎盘、羊膜、蜕膜上的表达及其在早产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早产严重危及围生儿的生命及预后,宫内感染是导致早产的重要原因之一.Toll样受体(TLRs)是固有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病原模式识别受体,可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母胎界面有广泛表达.TLRs参与母胎界面的炎症反应应答,保护胎儿免受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同时介导母儿间的免疫耐受.近来众多研究发现,感染导致的TLRs表达失调与早产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综述TLRs在胎盘、羊膜、蜕膜上的表达及其在早产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早期早产临产不同干预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对早期早产临产者实施干预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方法.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6年3月发生在34周前的早产临产病例73例,宫口开大5 cm以下,接受紧急宫颈环扎术和硫酸镁抑制宫缩者(39例)与接受单纯宫缩抑制剂治疗者(34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紧急宫颈环扎术联合宫缩抑制剂组的保胎天数、34周后分娩率明显高于单纯镁抑制组(P<0.01).对早产临产干预结局的影响因素为紧急宫颈环扎术.结论单纯采用硫酸镁抑制宫缩对早产临产者进行干预可以延缓分娩,对于宫颈口扩张在5 cm以下的早产临产者,联合实施紧急宫颈环扎术和使用宫缩抑制剂,可以明显增加34孕周以上的分娩率.  相似文献   

18.
Preeclampsia (PE) impacts 8 million mother-infant pairs worldwide each year. This human pregnancy-specific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hypertension and proteinuria accounts for significant maternal and neonat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he current theory of the pathogenesis of PE as reviewed by Drs. Christopher Redman and Ian Sargent is thought to occur as a 2-stage process with poor placentation in the first half of pregnancy resulting in the maternal response in the second half of pregnancy. Our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placental contribution to this serious disease by examining the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the deciduas basalis or basal plate, the region of the placenta involved in the "poor placentation". In this review we present summaries of our microarray datasets both of normal placentation and those gene expression changes resulting in the context of PE. Additionally, we have taken this opportunity to combine the data sets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is region of the placenta. As defects in the basal plate are, in part, at the root of the disease process, we believe that understanding the pathobiology that occurs in this region will increase our ability to alter the development and/or course of PE.  相似文献   

19.
20.

Objectives

This study was done to compare isoxpurine hydrochloride and nifedipine as tocolytic drugs for preterm labor.

Method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832 antenatal women with preterm labor was conduc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Out of 400 women found eligible for tocolysis, 200 were given isoxpurine hydrochloride while the other 200 were given nifedipine randomly. The data obtained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on SPSS 10.0 of Windows 2003.

Results

Incidence of preterm labor was 22% while the incidence of preterm delivery was 20.9%. Nifedipine was twice more effective than isoxpurine hydrochloride as a tocolytic agent as a tocolytic agent (P value 0.006) while side effects were comparable (P value 0.133). In early-diagnosed preterm labor, nifedipine had higher efficacy than isoxpurine (P value 6.45 × 10−6) and also higher efficacy than its own in late diagnosed preterm labor (P value 2.08 × 10−5).

Conclusions

There is a high incidence of preterm labor in India. Nifedipine is a better tocolytic drug than isoxpurine hydrochloride, especially when started with the earliest signs of preterm lab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