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食同源”,食物亦是药物,只要辨明食物寒热润燥之性,即可用作药物。清代王孟英氏对“食疗”甚为重视,认为“药极简易,性最平和,味不恶劣,易办易服”。唐代孙思邈在《素问·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基础上,所著《千金要方》中专列“食疗”一门,认为“夫为医者,尚须先晓病  相似文献   

2.
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其食物疗法占有相当比重。书中,李时珍采诸家补养学说,收历代食治之法,集各家食疗之品,更有所补遗和发挥。本文就《本草纲目》中有关食物疗法作一些初步论述。食疗分补泻寒热抉所宜一、食物各具性味功效中药其性有寒热温凉  相似文献   

3.
陶诗怡  张兰鑫  刘果 《环球中医药》2020,13(7):1217-1220
清代温病名家王孟英十分重视饮食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饮食专著《随息居饮食谱》便充分体现出其“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及“食应知味”的食疗观。本文主要从该书写作背景、王孟英学术流派及清代饮食风格对食疗的影响和瓜果的性味特点、功能主治及配伍方式等多方面总结《随息居饮食谱·果食类》篇目所载瓜果在食疗方面的特点,并结合王孟英其余著作进行探究,以期更恰当地将瓜果食疗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中医饮食治疗,可称"食治"、"食疗",是泛指利用饮食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的活动,它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十分丰富,是为中医天然疗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千金要方》一书就有"食治篇",后又有《食疗本草》等饮食疗法专著相继问世。  相似文献   

5.
笔者读王孟英《温热经纬》之《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注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之"汗之"之义,至今各注家以及学者仍智者见智,使吾辈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6.
食物疗病与养生在我国很早就有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内经》中有“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条文,以后又有食疗专书相继问世,如唐朝的《食疗本草》、宋朝的《养老奉亲书》、元朝的《饮膳正要》、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对食物养生和疗病都提供了不少精彩的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马齿苋性寒、味酸,入大肠、肝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之功效,主治热痢脓血、热淋、带下、痛肿恶毒、丹毒等。《食疗本草》记载马齿苋"湿癣、白秃,以马齿膏和灰涂效。治疳痢及一切风",而《新修本草》则描述其"主诸肿瘘疣目,捣揩之;金疮血流,破血癖瘸瘕,小儿尤良”。笔者日常儿科临证对于马齿苋的应用颇有心得,现举数例,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8.
"枢"在中医文献中首见于《黄帝内经》的开阖枢理论,以手足少阳、少阴四经来论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并以"枢机"一词来表述。王孟英是晚清著名的温病学家,王孟英能灵活运用枢机思想,通畅经络而治疗疾病。通过分析王孟英医案来阐述其的枢机思想。  相似文献   

9.
《内经》首创"五郁",仲景在《内经》"五郁"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病的特点,创立了治"郁"诸法。仲景所论"郁",既有狭义之"郁",又有广义之"郁",伤寒六经病的发生均与"郁"有关,三阳之病,邪盛阳郁,三阴之病,正虚阳郁;从病机方面分析,六经病的发病存在气郁、火郁、痰郁、水郁、湿热郁、血郁的病理因素。《伤寒论》治疗外感实证的重要法则就是"开郁泄热"。  相似文献   

10.
《素灵微蕴》学术思想对治疗突发性耳聋诊疗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素灵微蕴》的学术思想对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指导意义。《素灵微蕴》以"耳窍虚则清彻而灵通"立论,认为突发性耳聋的发病之本是"水寒土湿",发病之机为"脾陷胃逆",发病之标为"君相火逆"。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与《伤寒杂病论》分别被誉为"兵经"和"方书之祖"。战争与医道的目的大相径庭,故将二者相提并论者少。但二者在哲学内涵方面却如出一辙,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1)仲景"慎药",孙子"慎战";2)仲景以"诡诈之道"巧妙施诊,犹如兵不厌诈;3)用药思维方面,仲景注重"随证治之"和"因势利导",而用兵思路方面,兵家讲究"因敌制胜"与"随曲就伸";4)用药方法上,仲景"用药如用兵",而"保胃气存津液",亦如同用兵之"保存实力"。  相似文献   

12.
"胸痹"首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说文解字》中解释"痹"为"湿病也",《汉书·艺文志》中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颜师古注之曰:"痹,风湿之病"。可见胸痹病如同风湿疾病的"痹"证一样,症状多样,近似于现代医学所讲的综合征,是对多种心胸不适症状的概括。  相似文献   

13.
甘露消毒丹首见于清《续名医类案》卷五.疫证篇,中有"雍正癸丑,疫气流行,托吴使者嘱叶天士制方救人"之句。本方源自《续名医类案》,后收于王孟英《温热经纬》,又名普济解毒丹,王孟英谓之为治疗湿温时疫,邪在气分的主方。  相似文献   

14.
当归芍药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黄褐斑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浦琼华 《光明中医》2011,26(8):1681-1682
黄褐斑又称"肝斑",俗称"蝴蝶斑"或"妊娠斑",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是一种常见的面颊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平摊于皮肤上,抚之不碍手,或多呈对称分布,遇日晒可加重皮损。因影响美观,为患者所苦恼。病因难以查明,常久治少效。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黄褐斑于晋《肘后备急方》称为"皯黑",  相似文献   

15.
食养疗法起源很早,在祖国医学发展形成的同时,也有了食物治病的经验。周代专设的“食医”,即专职管理食物补养和饮食卫生的医生。至春秋战国时代,在《内经》中明确指出,疾病缓解后应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以助恢复。后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逐步充实内容,并著有食疗专书,如唐朝的《食疗本草》,宋朝的《养老奉亲书》,元朝的《饮膳正要》,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饮食调养专书,1973年叶桔泉所撰写的《食物中药与便方》,亦为我们的饮食疗法提供了具体而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一语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1]。历代《内经》注解大家对此意见不一,有理解为"胆为五脏六腑之主宰",有"取决断于胆",有"土脏取决于胆"等等。今从李东垣补中益气汤方管窥其义。东垣《脾胃论》[2]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  相似文献   

17.
胡元骏 《东方养生》2010,(10):96-97
竹荪以竹蓐之名始载于《食疗本草》,云:"慈竹林夏月逢雨,滴汁着地生蓐,似鹿角,白色,可食。"  相似文献   

18.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1,31(10):1081-1084
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第2条的四大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均由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故亦主热,因此太阳中风亦可理解为表热证。若按表虚表实而言,太阳中风相对于太阳伤寒,伤寒因寒邪束表,表气郁闭较重,张仲景习惯表述为"阳气重",而现在一般称为"表实证";中风因腠理疏松,相对而言则可称为"表虚证"。加上寒热的分类,太阳中风当属表虚的表热证。  相似文献   

19.
赵艳华  徐坤福 《光明中医》2011,26(7):1486-1487
《内经》有云:"百病始生也,必先于皮毛。"而"皮者,肺之合也",且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最易受邪。《温热论》亦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可见肺系疾病是最为普遍存在的常见病,  相似文献   

20.
高静  董良杰 《中医药学刊》2013,(10):2324-2326
为探究炙甘草汤的君药及其理论依据,首先对古今中外各家之说进行梳理和辨析。以《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神农本草经》为凭,用让仲景诠释仲景之法,揆《伤寒杂病论》用甘草124方中有关炙甘草之用进行了重点研析,做出了君药炙甘草的作用真谛为——"甘缓"缓急,缓心之急,是缓心神之急而缓急止悸,以治"心动悸"之标急的结论。同时指出了炙甘草"甘缓"缓急,不止于缓心之急,更在于缓众病之急而"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