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60年代晚期,深静脉置管术应用于临床,Seldinger首次把导引钢丝用于深静脉置管术,从而使深静脉穿刺的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深静脉置管术在临床各学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普及。特别在危重、疑难和复杂的手术病人的应用显示了其越来越多的优越性,普遍受到了麻醉医生的关注和青睬。在深静脉置管术穿刺点选择中,目前临床上最常选用的是右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而从众多书籍和文章的统计结果来看,麻醉医生最常选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浅静脉留置针已广泛运用于临床输液治疗 ,减少了浅静脉穿刺次数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1,2〕。但对于浅静脉充盈或显露不佳 ,特别是皮下水肿的病人 ,浅静脉穿刺置管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对这类病人 ,我们采用深静脉置管进行输液治疗 ,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就该技术应用于心源性水肿病人的安全性、并发症及置管部位的选择作一探讨。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采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及配套的穿刺针、导引钢丝和扩张器。导管的固定使用 3M无菌透明贴。1 2 对象  6 2例充血性心力衰…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介入法在难置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经PICC专科护士会诊或操作后在床边直视下直接穿刺置入PICC管困难或失败的52例患者,在DSA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三向瓣膜PICC管。对静脉显影不佳者采用顺行浅静脉造影穿刺靶静脉,对静脉迂曲或变异者采用微导丝导引法置管。结果 52例患者中50例成功置入PICC管,置管成功率96.1%。其中46例一次成功置管,4例第一次置入失败,第二次置入成功;全部病例均采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21例采用顺行浅静脉造影穿刺法,4例因头静脉注入深静脉角度过锐或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段狭窄,走行迂曲而使用微导丝导引克服血管迂曲后置管成功,2例因双侧肘正中静脉缺如,头静脉及贵要静脉狭窄、闭塞置管失败。50例置管患者中,平均留管时间73天,2例(4.0%)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1例(2.0%)发生致命性肺栓塞;1例(2.0%)发生无菌性静脉炎。结论 DSA导引下运用介入方法提高了PICC的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床边置管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单侧6F导引导管应用球囊辅助技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脑动脉瘤患者常规经股动脉穿刺置入6F动脉鞘,先使用5F诊断造影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然后将6F Envoy导引导管置于载瘤的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借助于微导丝将微导管和球囊导管通过Y形阀或蝶形阀一起送入导引导管至动脉瘤处.在球囊保护下行动脉瘤栓塞术。结果:本组15例均成功通过单侧6F导引导管置入球囊导管和输送弹簧圈的微导管。操作顺利,无手术死亡及相关并发症。结论:经单侧6F导引导管可以顺利应用球囊辅助技术辅助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操作安全、简便.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对心包腔积液的引流达到诊断、治疗、减少并发症的目的。方法:我院自2002-01~2010-01对各种病因所致的心包腔积液33例患者以中心静脉导管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反复抽取积液,连续24~48h心包腔内压力稳定于-5~+5mmH2O拔出。结果:33例患者均成功穿刺置管引流,临床观察未见与心包穿刺及置管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是安全而有效的方法,适于基层医院诊断及治疗心包积液患者。  相似文献   

6.
张文  陈凯  段姚尧 《武警医学》2013,24(5):452-453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穿刺置管,导管的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处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1]。PICC 因其明显的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由于临床插管多为在床边盲穿,穿刺成功后再至放射科行胸片检查,可能存在导管不能到达理想位置的情况。目前,临床多采用B超引导取代传统的盲穿置管术,明显提高了穿刺和置管的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但对于临床上不适合盲穿的患者,单纯采用B超引导效果并不是很好,笔者尝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辅助下B超引导PICC 置管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通过透视导引锁骨下静脉置管术(SVC)提高置管成功率,更好地确定导管头端位置,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方法 对183例1~16岁明确诊断为血液病患儿行透视下SVC术.观察置管成功率、穿刺针数、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83例患儿透视下SVC术均成功(100%).穿刺<3针成功151例(82.5%),4~6针成功25例,7~10针成功7例,全部导管头端均成功置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手术时间5~25 min,平均(10.38±4.04) min.透视时间16~607 s,平均(65,46±55.86)s.术中穿刺动脉2次(2例).平均随访35 d,发生导管相关感染2例,未发生局部穿刺点血肿、血气胸、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血液病患儿透视导引SVC术置管成功率高,穿刺针数较少,导管头端置放位满意率高,手术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对特殊体位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特殊体位下超声定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6例经颈内静脉成功置管55例,其中半卧位穿刺置管52例,端坐位穿刺置管4例,成功率98.21%,失败1例改行超声定位经同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全程操作时间7-15min,平均10min;其中并发局部血肿1例,无气胸、神经损伤、空气栓塞发生。结论超声定位下特殊体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高效、准确、安全,可作为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降低特殊体位深静脉穿刺置管风险的有效措施,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超声引导改良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改良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随机抽取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婴幼儿60例分为2组(n=30)。A组:对照组,首选右颈内静脉中路,用20GY形穿刺针穿刺,再经Y型穿刺针置入J形引导钢丝,然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B组:实验组,在超声引导下用18GBD静脉外套管穿刺,经静脉外套管置入J形引导钢丝,然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记录两组穿刺置管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失败率及并发症。结果:B组总穿刺成功率高于A组(P<0.05),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P<0.01),B组的穿刺并发症明显低于A组。结论:超声引导下经18G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大大提高了婴幼儿中心静脉置管的成功率,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应用锁骨上两指定位法快速穿刺置管抢救失血性休克.方法:选准锁骨上缘量出两横指宽度,距锁骨上方1 cm处为穿刺点,边进针边回抽,见静脉血后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通过穿刺针置入J型引导钢丝,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固定.结果:应用此穿刺置管150例中,一针穿刺成功144例,成功率为98%,平均穿刺置管时间45 s,并成功进行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结论:锁骨上快速两指定位法穿刺成功率高,迅速,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心包积液的临床可行性、操作安全性、具体穿刺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方法 对114例心包积液患者随机分为CT引导组(A组),超声体表定位组(B组),比较两组平均穿刺成功时间、平均穿刺次数、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组第1针穿刺成功率为96.6%,B组为78.6%,P<0.05,在穿刺成功率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并发症发生率A组为3.4%,B组为16.1%.并发症的发生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CT引导下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心包积液,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引流彻底、方便注药.操作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何俊堂  李政文  聂川  栾琰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1):1222-1223
目的 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加压输液在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6例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深静脉穿刺置管加压输液的穿刺方法、操作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36例经股静脉穿刺均获成功,在3~5 min内建立有效输液通道,通过加压输液,使患者有效循环血容量得到快速补充,为进一步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结论 经股静脉穿刺置管可快速建立输液通道,加压输液可迅速补充血容量,经股静脉穿刺置管加压输液可作为抢救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PICC导管具有保护外周静脉,避免因多次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和不适,相对传统的CVC,减少穿刺危险性和后遗症,同时它属于非手术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易掌握的可由护士操作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1]。  相似文献   

14.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插管脱落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导管拔除,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引起。随着深静脉置管技术临床应用的日益推广,该技术已在神经外科ICU中普及。深静脉置管在快速扩容、中心静脉给药、术后营养支持、监测中心静脉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并经腔内心电图定位的52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首次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到位率及置管并发症情况。 结果:52例患者首次穿刺成功50例,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6.2%,首次穿刺失败需2次穿刺并置管成功2例。所有患者穿刺过程未出现颈动脉误穿、血气胸、空气栓塞等并发症。52例患者经腔内心电图定位后行胸部X线检查,均证实导管头端位置理想,置管深度一次性到位率100%。2例患者在调整最佳置管深度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心律失常,均得到及时纠正。 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可明确血管有无变异,准确引导穿刺,减少并发症,提高置管成功率。同时,腔内心电图可实时提示置管深度,便于及时、准确指导导管头端位置调整。  相似文献   

16.
深静脉导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治疗和监测提供了必要的血管通道.但随之引起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是常见并发症。为探讨深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在ICU的发生率、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对患者的损害.作者回顾性分析本院ICU病房2008年1-12月进行深静脉置管患者的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总结22例大面积烧伤患者所行260次深静脉置管术的治疗经验,认为锁骨上下区深静脉置管是安全有效的置管区域,缩短导管留置时间、更换穿刺部位,可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9月~2014年6月收治的53例闭合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8例,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置管闭式引流术,对照组25例行常规粗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治疗气胸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治疗效果相近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7%,2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x2=0.114,P=0.736).结论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气胸,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黄河  韩向东  邹传琴 《武警医学》2001,12(4):252-252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30岁 ,急性阑尾炎术后 ,硬膜外导管滞留 ,经多体轴位拔管不成功 ,3d后透视下取管失败 ,第 4d来导管室取管。患者取侧卧位 ,常规皮肤消毒后 ,取碘化油 1ml,经滞留导管缓注 ,透视下观察碘化油至滞留管远端止 ,以明确滞留管在软组织内走行和在硬膜外有无打结折断等情况。同时 ,于滞留导管上方另行穿刺 ,置硬膜外导管 1根 ,经该管注入生理盐水 10ml,以扩大硬膜腔空间。取细钢丝 1根 ,经滞留导管透视下缓入 ,以试探滞管腔内纠正通道不直 ,钢丝行至肌肉层不通失败。遂取 14号穿刺针塑料软套管 1根 ,套穿于滞留导管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双腔颈内静脉置管作为临时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临床应用,总结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5—2008年154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采用局麻下selding技术行颈内静脉置管术建立临时血透血管通路的临床资料,观察置管相关并发症。结果实施临时性颈内静脉置管术154例,其中149例患者穿刺插管成功。穿刺成功率为96.75%;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为1~1.5个月,应用良好;感染发生率为4%,感染发生时间多在颈内静脉置管术后3周,常见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枯草杆菌(1例)、鲍氏不动杆菌(1例),其中1例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给予拔管。血栓形成5例,发生率为3.36%。局部渗血、血肿形成7例,发生率为4.7%。结论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术是一项安全、有效、方便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对于需要临时留置导管者,是一项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