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190侧下肢顺行静脉造影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永亮  冯成堂 《新疆医学》1998,28(4):224-226
我院自1990年3月至1996年12月对132例因下肢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实施下肢顺行静脉造影,在此基础上作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并对部分病人进行造影复查,了解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受检者共132例,其中男72例,女60例。年龄17~68岁,平均42.5岁。左下肢58例,右下肢  相似文献   

3.
4.
下肢顺行静脉造影对下肢疾病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在下肢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总结61例75侧下肢静脉造影的临床和X线表现,61例中男39例,女22例,年龄21~79岁.结果:下肢静脉逆流性疾病47例,下肢阻塞性疾病35例,静脉瘤样改变6例,先天变异2例.结论: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是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对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是诊断下肢静脉系统疾病的可靠方法。我院自 1993年 12月~ 2 0 0 1年 12月对 891例共95 6条下肢施行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891例 ,男性 4 89例 ,女性 4 0 2例 ,年龄 5 0 .0 8± 16 .4 8岁 (6~ 82岁 )。病史 1个月~ 4 0多年。 95 6条下肢中 ,浅静脉曲张 82 7条 (86 .5 % ) ,肢体肿胀 4 4 6条(46 .7% ) ,酸痛不适 399条 (41.7% ) ,小腿下段色素沉淀 4 81条 (5 0 .3% ) ,足靴区溃疡 181条 (18.9% ) ,下肢皮肤血管痣2 3条 (2 .4 1% ) ,下肢粗长 2 9条 (3.0 3% ) ,腹壁浅静脉…  相似文献   

6.
7.
吕勇 《实用医技》2008,15(3):308-309
目的:为了更好地开展和应用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下肢静脉造影的方法和影像表现。结果:血液倒流性疾病48例,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22例。结论:下肢深静脉造影能了解下肢静脉系统的解剖、生理、解剖变异以及形态和功能的改变等情况。对明确诊断、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及疗效的观察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9.
10.
吕勇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08-309
目的:为了更好地开展和应用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下肢静脉造影的方法和影像表现。结果:血液倒流性疾病48例,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22例。结论:下肢深静脉造影能了解下肢静脉系统的解剖、生理、解剖变异以及形态和功能的改变等情况。对明确诊断、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及疗效的观察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双功多普勒彩超诊断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照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研究双功多普勒彩超诊断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意义。方法 应用双功多普勒彩超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查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108人126侧肢体,对照二者,判断深静脉和交通静脉返流以及交通静脉定位情况,分析双功多普勒彩超诊断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正确率和优缺点。结果 与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结果相比,双功彩超判断深静脉瓣膜逆流的完全符合率为50.8%,基本符合率达69.8%。63.7%的交通静脉同时被超声和造影检出,双功彩超能精确定位交通静脉,对交通静脉的漏诊率(11.7%)明显低于顺行造影(24.6%)。结论 双功多普勒彩超无创、方便、准确,可重复多次检查,有可能取代静脉造影,成为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术前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髂静脉DSA确诊的165例IVCS患者的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资料,以髂静脉DSA为诊断标准,统计IVCS的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诊断符合率。 结果 165例中,经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确诊160例,5例未检出,诊断符合率96.97%。 结论 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对诊断IVCS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IVCS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弹力绷带对预防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88例颅脑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4例,干预组采取常规护理加弹力绷带,对照组是常规护理加弹力袜,比较2组护理方法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平均住院天数。结果 2组均无肺栓塞及肢体坏死的发生,2组平均住院日干预组为(21.0±2.5)d,对照组为(32.0±2.6)d,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56,P=0.006)。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7例(38.6%),干预组仅有8例(1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67,5.12;P值分别为0.010,0.03)。结论弹力绷带可明显减少颅脑术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肿胀发生概率,减少平均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给通过临床造影术来诊断下肢静脉系统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为断肢再植、自体大静脉移植或搭桥以重建血液循环术[1~ 3 ] 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取患有下肢静脉疾病的男性成人X线造影片和正常成人男尸下肢各 31侧 (左右各半 ) ,在股、静脉上取五个位点分别进行外管径测量。结果 :发现在第一、二、三、四、五位点上 ,男尸左侧依次为 9.9871± 0 .3385 (χ±Sχ)mm ,8.1194± 0 .4 0 5 2mm ,8.5 2 4 2± 0 .3812mm ,8.2 2 74± 0 .4 347mm ,8.1932± 0 .384 0mm ;男患左侧分别是 13.5 984± 0 .4 5 2 9mm ,13.95 97± 0 .345 2mm ,13.4 6 77± 0 .3379mm ,13.96 13± 0 .375 0mm ,13.0 74 2± 0 .3933mm ;男尸右侧为 9.4 80 6± 0 .390 3mm ,8.1790± 0 .3889mm ,8.2 935± 0 .3879mm ,7.772 6± 0 .3876mm ,8.0 387± 0 .4 393mm ;男患右侧 14.32 4 2± 0 .4 6 2 9mm ,12 .4 72 9± 0 .2 92 8mm ,14.2 30 6± 0 .4 16 7mm ,13.932 3± 0 .4 6 13mm ,13.796 8± 0 .4 4 5 6mm。经方差分析 ,P值 <0 .0 1。结论 :尸体与病理造影片的股、静脉外径大小有显著性差异 ,下肢静脉造影是临床诊断下肢静脉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4 ] 。尸体与病理造影的股、静脉管径均数比 ,有九个位点是 <0 .6 6 6 7,说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局部解剖学和临床解剖角度出发,在成人尸体的30~88侧下肢上,对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起源、局部位置关系、行程、管径、分支分布、伴行静脉等进行解剖观测。首次阐述其分段解剖。讨论了其临床解剖要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对比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与连续硬膜外麻醉(EA)施行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方法:60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学会)Ⅰ~Ⅱ级随机分为CSEA组和EA组。CSEA组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退出针芯行腰穿,注入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1.5ml后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cm作备用。EA组按硬膜外麻醉常规操作,注入试探量2%利多卡因5ml后有平面无腰麻征再追加2%利多卡因10~13ml。观察记录两组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CSEA组与EA组的麻醉效果阻滞完善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亦有一定的差异。结论:CSEA是一种既保留了硬膜外麻醉及腰麻的优点又弥补了各自不足的可取方法。  相似文献   

17.
咽升动脉与腭升动脉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30侧半头标本(胎儿20侧、成人10侧)作充分解剖暴露及对比观察的基础上,对咽升动脉与腭升动脉的全程及其分布作了详尽描述,结果为:①动脉分型,根据动脉管径及其对鼻咽部、软腭及咽鼓管的分布情况,可以划分为咽升动脉优势型;腭升动脉优势型及均衡型三种;②详细叙述了咽升动脉的各类分支及书刊上未提到或提得很少的一些分支;③介绍了一种在标本上暴露这二条动脉的简捷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健  张超 《河北医学》2005,11(10):916-917
目的:评价下肢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1999年4月至2005年3月,选择通过静脉造影等检查,确诊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倒流为Ⅰ~Ⅱ级,倒流程度为轻和中度的患肢28奈,做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结果:20奈患肢随访24~70个月,平均为35个月,疗效良好者占(18/20)90%,病情好转者(2/20)占10%。结论:本手术操作简便,合理选择手术适应症是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我院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伴并发症的手术治疗。方法随访12例(18条患肢)应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顺行剥脱术治疗静脉曲张伴并发症的患者,随访率91.7%,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结果患肢术后原并发症明显好转,肿胀明显消退,溃疡渐愈合,效果满意。结论所有伴并发症患者通过积极综合治疗均取良好的效果,达到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20.
中医"升降理论",就是根据自然界天地之气的升降变化,总结出的人体生命活动中机体的气化运动规律,它涉及阴阳、气血、脏腑多方面。升降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医理论,并对后世医家理论的产生和临床理法方药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阴阳、气血、脏腑方面论述了中医升降理论,并结合病案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