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常He人下颌运动时嚼肌,颞肌肌电活动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相似文献   

2.
谢燕  刘郁 《北京口腔医学》1997,5(1):15-17,28
错He是口腔主要疾病之一。本研究在10-16岁73位安工I类、Ⅱ类错He患者上进行,以民图为指标,对错He与正常He的颞肌和嚼肌肌电幅值做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错He者的平均肌电幅值低于正常He,正中颌位错He者的颞肌肌者电幅值与正常He有显著性差异,而嚼肌肌电幅值民正常He无明显差异;做开闭口运动时,错He与正常He的颞肌、嚼肌肌电幅值无明显差异,错He与正常He的颞肌肌电均高于嚼肌肌电。  相似文献   

3.
正常人下颌运动时嚼肌、颞肌肌电活动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8例平均年龄18岁的正常(牙合)人的左侧颞肌前、后份,嚼肌深、浅层,在不同的下颌运动位时的肌电进行了测定,建立了肌电信号微机处理系统。得出:在下颌姿势位时嚼肌、颞肌均有轻微肌电活动,其中以颞肌后份活动更为明显;在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两肌的肌电活动均最大,以嚼肌浅层电压最高;最大前伸时,嚼肌浅层肌电活动最大;下颌后退时,颞肌后份电压最高;左侧咀嚼时,嚼肌浅层肌电活动最大;右侧咀嚼时,两肌活动水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对全口义齿患者颞肌和嚼肌肌电的一年定期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秀芬  郝莉萍 《口腔医学》1990,10(4):169-171
<正> 全口义齿患者的(牙合)力和咀嚼效率均明显低于有牙者。(牙合)力反应了咀嚼肌的功能。全口义齿患者(牙合)力或咀嚼肌功能的降低与组织化学所见的肌纤维类型不同分布相一致,它归结于萎缩。这可能是由于牙颌系统功能改变所致。修复全口义齿后,由于咀嚼功能逐步恢复和提高,咀嚼肌功能亦逐渐得以提高。本课题对15例无牙患者戴用全口义齿后,采用微机-EMG处理系统,对患者两侧的颞肌前束和嚼肌进行1年的定期肌电检测,并经微机处理,作出肌电的定量报告,以分析戴全口义齿者,不同时期颞肌和嚼肌功能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错患者颞肌和嚼肌肌电与正常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错是口腔主要疾病之一。本研究在 10— 16岁 73位安氏 类、 类错患者上进行 ,以肌电图为指标 ,对错与正常的颞肌和嚼肌肌电幅值做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错者的平均肌电幅值低于正常 ;正中颌位错者的颞肌肌电幅值与正常有显著性差异 ,而嚼肌肌电幅值与正常无明显差异 ;做开闭口运动时 ,错与正常的颞肌、嚼肌肌电幅值无明显差异 ;错与正常的颞肌肌电均高于嚼肌肌电  相似文献   

6.
性别对错He患者颞肌和咬肌肌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10~16岁的43位错He患者上进行,以肌电图为指标,检测性别对颞肌和咬肌肌电幅值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男性受试者在正中颌位的颞,咬肌的紧咬电位明显高于女性的紧咬电位。安氏II类颞,咬肌的紧咬电位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安氏I类颞,咬肌的紧咬电位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受试者做开闭口运动时,男性颞肌电位明显高于女性,而咬肌开闭口电位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种植义齿修复牙列缺失后嚼肌肌电活动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种植义齿修复牙列缺失后咀嚼功能的改善程度。方法:应用种植覆盖义齿及固定义齿修复牙列缺失,定量分析嚼肌肌电图,并对照天然牙列及常规全口义齿修复。结果:在ICP位最大紧咬时,种植覆盖义齿的AMP值明显大于常规义齿,对应嚼肌较高肌力水平,在承受50%MVC时,其MPF值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150s出现明显下降变化。结论:种植覆盖义齿修复较常规全口义齿明显提高咀嚼功能,种植固定义齿的修复优势未能体现是因为患者担心咬合力过大造成种植体及上部结构破坏。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10名正常男性青年嚼肌B超图像与肌电幅值进行了对照研究。作以下测试:①采用线阵超声诊断仪记录双侧嚼肌在牙尖交错位不咬(静止)和最大紧咬(收缩)时前后径冻结图像,测量视野内肌肉截面积及下颌骨升支前缘处嚼肌厚度;②采用肌电图仪记录双侧嚼肌在牙尖交错位作最大紧咬时的肌电图,测量峰值。结果表明B超图像所测嚼肌静止面积、收缩面积及收缩厚度均与嚼肌肌电值有明显线性正相关关系。作者认为用B超测量活体肌肉在功能状态时的截面积指标,对咀嚼肌肌肉作用力及其相互比例关系的确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肌肉作用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嚼肌B超图象与肌电幅值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10例正常男性青年嚼肌B超图像与肌电幅值进行了对照研究,作以下测试:(1)采用线阵超声诊断仪记录侧嚼肌在牙尖交错位不咬(静止)和最大紧咬(收缩)时前后径冻结图像,测量视野内肌肉截面积及下颌骨升支前缘处嚼肌厚度;(2)采用肌电图仪记录双侧嚼肌在牙尖交错位作最大紧咬时的肌电图,测量峰值,结果表明B超图像所测嚼肌静止面积,收缩面积有收缩厚度均与嚼肌肌电值有明显线性正相关关系,作者认为B超测量活体肌  相似文献   

10.
板治疗颞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疗效达70~90%。但是用升颌肌肌电活动定量分析方法,观察板在最大力紧咬时对升肌肌电活动的影响,所得结果尚不一致。Kawazoe等发现MPD病人戴板时升肌电位活动显著地下降。Williamson等认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颅面结构的嚼肌超声厚度和肌电活动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SN-MP、FH-MP和FHI.将30名女大学生分为2组(高角14例、低角16例),应用B超测量姿势位和紧咬位的嚼肌厚度,表面电极测量姿势位和紧咬位的嚼肌肌电活动.采用SPSSI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高、低角组间各项测量值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嚼肌超声厚度和肌电活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低角组浅层嚼肌厚度在姿势位(P=0.009)和紧咬位(P=0.000)均大于高角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姿势位,低角组与高角组之间嚼肌肌电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最大紧咬位,低角组的肌电活动显著大于高角组的肌电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姿势位时,嚼肌厚度与最大紧咬位肌电活动呈正相关(低角组r=0.61,高角组r=0.38);紧咬位时,嚼肌厚度与最大紧咬位肌电活动也呈正相关(低角组r=0.73,高角组r=0.53).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嚼肌形态功能不同,低角骨面型的嚼肌超声厚度与肌电活动均大于高角组.  相似文献   

13.
牙周基础治疗和咬合调整对下颌运动轨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咬合调整在牙周病系统治疗中的价值和意义还不清楚,国内外也很少有专门的报道。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慢性牙周炎患者  相似文献   

14.
单侧咬合接触对咬肌和颞肌正中咬合最大紧咬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单侧咬合接触状态下最大紧咬时 ,双侧咬肌和颞肌前束的电位活动 ,探讨此二肌的功能特点。方法 :9名正常男性大学生 ,采用EM2型肌电仪检测自然状态下正中最大紧咬和单侧咬合接触 (一侧咬棉条 ,另一侧咬合不接触 )状态下正中最大紧咬时 ,双侧咬肌和颞肌前束的电位。结果 :自然状态下正中最大紧咬时 ,双侧颞肌前束肌、双侧咬肌肌电值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单侧咬合接触正中最大紧咬时 ,咬合接触对侧颞肌前束肌电值明显降低 (P <0 0 5 ) ,咬肌肌电值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正中咬合时 ,是否有咬合接触关系对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有明显影响 ,而对咬肌的肌电活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继初步报道牙周基础治疗对咀嚼功能的影响(本刊1989第1期)后,并继续报道了对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本文又继续进行了系统调(牙合),可使牙齿动度和功能性动度进一步降低;咀嚼效率、咀嚼频率以及最大咬合力和最大咬合速率均可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现代(牙合)学的研究表明:咬合、牙周组织、颞颌关节(TMJ)、颌面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使咀嚼系维持在协调之中,一旦失调,就可能会在某一部分出现病损。 本文就牙周炎患者的咬合、颞颌关节和肌电的检查结果,初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在10~16岁的43位错患者上进行。以肌电图为指标,检测性别对颞肌和咬肌肌电幅值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男性受试者在正中颌位的颞、咬肌的紧咬电位明显高于女性的紧咬电位,安氏Ⅱ类颞、咬肌的紧咬电位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安氏Ⅰ类颞,咬肌的紧咬电位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受试者做开闭口运动时,男性颞肌电位明显高于女性,而咬肌开闭口电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与正常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 :对 2 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儿童及 2 0名正常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 ,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 ,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性安氏Ⅲ类错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 ;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小 ;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 ;下颌后退时 ,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结论 :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肌电有其特征性 ,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 ,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 ,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对2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儿童及20名正常(牙合)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牙合);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牙合)小;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牙合);下颌后退时,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牙合).结论: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肌电有其特征性,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CMD患者咀嚼肌肌电与颞颌关节病症及咬合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颅颌功能紊乱(CMD)患者咀嚼肌功能紊乱与TMJ病症及咬合的关系。方法 根据TMJX线片检查,将患者分为TMJ轻症组和TMJ重症组;根据临床咬合检查将患者分为咬合正常组和5类咬合异常组和5类咬合异常组;记录双侧颞肌,嚼肌和二腹肌前腹在下颌姿势位及最大紧咬时的肌电活动,并与TMJ病症及咬合进行对照。结果 94.44%的患者肌电图异常,以MM和TP功能紊乱较多见;MM肌电异常的人数以及TP姿势位高电位,ICP紧咬低电位人数,重症组显著多于轻症组;不同咬合情况,其肌电图表现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咀嚼肌功能紊乱贯穿于CMD的各个阶段,随着TMJ病症的加重,咀嚼肌功能紊乱亦会加重,咀嚼肌功能紊乱与咬合异常有关,不同异常咬合情况,其肌电异常表现特征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