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院2004—03/2006—03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滴法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30例进行治疗,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6~68岁,平均42岁。其中1型糖尿病7例,2型糖尿病16例;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者10例。本组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和分类标准。病程1个月~16a。 相似文献
2.
3.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5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胰岛素泵24 h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胰岛素泵经由皮下埋置针头24 h持续输入微量甘舒霖R。结果:25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经使用胰岛素泵后血糖基本能控制在正常水平,尿酮体消失,血酮正常,动脉血pH值及血清碳酸氢盐均正常。结论: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缩短了控制高血糖时间,治疗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微量注射泵胰岛素输注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中的疗效。方法将19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02例,对照组91例。研究组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推注胰岛素,对照组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观察两组血糖下降速度及血酮消除的速度,以及出现低血糖的风险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糖下降更平稳;血酮体阴转时间[(26.25±17.92)h vs.(30.82±18.27)h]、低血糖发生人次[(1.20±2.02)人次vs.(1.93±3.16)人次]及平均住院日[(9.19±4.07)d vs.(11.37±5.77)d]明显降低(P<0.05)。结论微量泵胰岛素输注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抢救效果优于传统的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 相似文献
5.
微量注射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微量注射泵输注胰岛素与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将我科住院DKA病人随机分成微量注射泵输注胰岛素治疗组(MIP组)15例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组(对照组)18例,观察两组病人血糖、血酮、尿酮变化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糖经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达目标血糖值所需时间:对照组(4.4±2.1)h,与MIP组(5.6±3.2)h比较,P>0.05。MIP组血酮恢复时间(3.5±0.7)d,较对照组(4.5±0.5)d明显缩短.P<0.001:尿酮转阴时间(27.2±11.1)h,亦较对照组(42.2±9.2)h明显缩短,P<0.001;MIP组低血糖发生率(0.9±0.3)次/人,较对照组(2.1±0.4)次/人明显减少,P<0.001。结论:微量注射泵输注胰岛素治疗DKA较常规小剂量静脉滴注胰岛素法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应用微量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用微量泵治疗,微量泵以普通胰岛素0.1 U/(kg.h)持续静脉输注,依据每小时监测血糖调整输注速度,控制血糖在10 mmol/L左右;正常进食后停用微量泵,改用三餐前使用普通胰岛素和睡前使用中效胰岛素。对照组使用胰岛素泵加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输注,未正常进食前胰岛素泵使用基础量,正常进食后停用胰岛素泵,改用三餐前使用普通胰岛素和睡前使用中效胰岛素。两组均常规补液消酮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血酮转阴时间、血糖达标时间、住院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泵与胰岛素泵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疗效相当,值得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推荐应用,特别是在无胰岛素泵的基层医院中使用。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简称DKA)是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 ,如不及时救治会出现昏迷、呼吸循环衰竭 ,危及生命。1 代谢紊乱“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引起代谢紊乱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1 1 高血糖 “DKA”时血糖增高 ,体内各器官系统发生异常 ,持续高血糖可引起渗透性利尿水分大量丧失产生脱水 ,同时病人因恶心呕吐食欲减小等胃肠道症状 ,加之摄入不足而加重脱水 ,发生循环不良 ,使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 ,尿糖排除也相应减小 ,从而使高血糖更加明显。1 2 酮症 包括三种物质 ,乙酰乙酸、β 羟丁酸、丙酮。其中前两种为强酸 … 相似文献
10.
11.
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治疗效果。以5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相关指标进行实验室检查,采取补液、静脉滴注胰岛素、处理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患者经胰岛素静脉滴注、补液等多种措施治疗后,50例好转,12h内血糖降至14mmol/L左右,临床症状得到改善,酮体4d内消失,治疗总有效率为89.29%;死亡5例,主要原因是严重感染3例,心衰休克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需要早期发现,及时救治,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2.
酮尿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该类病人由于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缺乏,组织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脂肪分解代谢及糖原异生作用的增强,肝脏生成酮体增多而造成了高血糖及酮症而诱发了一系列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紊乱。本文结合近十年来我科收治的36例酮症酸中毒病人治疗情况,重点就酮症酸中毒的代谢紊乱的治疗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死亡率高。本文对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问题以及对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及临床诊断进行了阐述 ,提出护理措施。现将护理探讨和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999年 1~ 12月我院内分泌科共收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 4例 ,其中男 8例、女 16例 ,最大年龄 75岁、最小年龄 7岁 ,平均年龄 56 8岁 (表 1)。表 1 2 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年龄情况年龄组 0~ 10~ 2 0~ 30~ 40~ 5 0~ 6 0~ 70~ 80例 数 2 3 2 5 84百分率 (% ) 8 3 12 5 8 3 2 0 833 3 16 8 糖尿病酮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差异。方法:将住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成持续皮下胰岛素泵治疗组(CS II组)22例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组(对照组)18例。观察两组患者血糖、血酮、尿酮变化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糖经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达目标血糖值所需时间:对照组为(4.4±2.1)h,比CS II组(5.5±2.9)h要短,但无显著差异(P>0.05)。CS II组血酮转阴时间(3.5±0.7)d,较对照组(4.5±0.5)d明显缩短,具有显著差异(P<0.001);尿酮转阴时间(29.1±11.3)h,亦较对照组(42.2±9.2)h明显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CS II组低血糖发生率(0.9±0.3)次/人,较对照组(2.1±0.4)次/人明显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较常规小剂量静脉滴注胰岛素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将我院近期发生的3例妊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的诊治体会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例1:女,28岁。因孕37^+3周羊水过少,于2007—08—14由县医院转入。人院查血常规及生化时,血液呈重度乳糜血,追问病史系在外院输3d脂肪乳剂。 相似文献
16.
我科2001-01~2006-12共收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20例,抢救及时,无一例死亡,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1例,女9例;年龄8~10岁8例,10~14岁12例。已确诊2例,首次发病18例。其中1例因家庭不合,经济困难,多次发作DKA。有呼吸道感染史8例,有胃肠道感染史2例,因胰岛素停用1例.其余无确切原因。 相似文献
17.
18.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红梅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5):514-515
目的观察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疗效。方法住院DKA患者随机分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组(CSII组)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血糖、血酮、尿酮变化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糖经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达目标血糖值所需时间:对照组为(6.1±2.1)h,CSII(5.8±1.2)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尿酮转阴时间(9.1±2.3)d,较对照组(14.2±3.2)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岛素用量CSII组(0.9±0.2)u.kg-1.d-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0.1)u.kg-1.d-1;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0.5±0.1)次/人,较对照组(1.3±0.2)次/人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DKA较常规小剂量静脉滴注胰岛素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皮下连续输注式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评价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 (CSII)与静脉连续输注泵 (CVII)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差异。方法 3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分 2组 :(1)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治疗 (CSII)组 15例 ;(2 )静脉连续输注泵治疗 (CVII)组 15例。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糖均能明显下降 ,CSII组优于CVII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CSII组平均胰岛素用量为 (0 6 7± 0 14 )U/ (kg·d)明显少于CVII组 (0 82±0 16 )U/ (kg·d) (P <0 0 5 ) ;CSII组尿酮体转阴时间为 (17 5± 7 4 )h明显短于CVII组 (4 1 2± 12 1)h(P <0 0 1) ;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为 (0 5 2± 0 2 2 )次 /人 ,显著低于CVII组的 (0 75± 0 2 6 )次 /人 ,(P <0 0 5 )。结论 CSII模拟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 ,能更快、更有效地纠正代谢紊乱 ,控制高血糖 ,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水平。方法:我院1999年-2002年收治DKA患者82例,根据病情给予补液、胰岛素治疗、纠正离子紊乱及酸中毒、消除诱因等治疗,监测血糖、尿酮体、血离子、血气分析。结果。82例中除3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均治愈。结论:合理的补液及胰岛素的应用是DKA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