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鼻腔肿瘤手术治疗24例报告吕武德樊景山鼻腔常见良性肿瘤有乳头状瘤、纤维血管瘤、纤维瘤及内翻性乳头状瘤。我们将1982年~1995年行手术切除有完整资料的24例总结如下。临床资料24例中,男15例,女9例。年龄15岁~53岁,经鼻侧进路21例,经硬腭进...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临床上较少见。我院自78年~84年间经手术、病理确诊者有1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性别、年令:男性8例,女性3例。10岁以下1例,11~20岁2例,21~30岁3例,31~50岁4例,51岁以上1例。二、症状、体征:腹部可们及包块者9例,早期多能活动,继后渐固定。发现包块到手术时间半年以下者6例,半年到1年者2例,1~3年者1例,平均9.2个月。全部病例均有逐渐加重的隐痛或胀痛,部位大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30岁以下青少年乳头状瘤病例较罕见,目前研究报道多见于高加索入种,国内此类报道较少,其与乳腺癌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青少年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及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对7例行手术治疗的30岁以下青少年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11~29岁,中位年龄23岁;随访截至2010年12月31日,随访时间13~1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5个月.结果:青少年乳头状瘤患者以乳房肿块为主要表现,具有多灶性特征;除1例患者临床仅有乳头溢血、1例为肿物伴乳头溢血外,其余5例仅表现为乳房肿块;4例可触及多发肿物(占57.1%),其中l例肿物位于2个象限,1例为双侧乳腺肿块;7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全部误诊;术后病理为重度乳头状瘤2例(占28.6%),为乳腺癌癌前病变,其中1例行全乳切除,病理证实除肿物外其他象限存在乳头状瘤病;随访中1例患者发生乳腺癌(占14.3%),此患者以多发肿物首次就诊,且具有乳腺癌家族史.结论:青少年乳头状瘤患者有较高的乳腺癌发生风险,乳腺癌家族史及多灶性病变是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乳头Paget’s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临床上比较少见。我院从1980年1月~1988年1月共收治11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11例中,10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43~78岁,平均60.5岁。左乳5例,右乳6例。病程1个月~4年,其中9例在1年以上。有生育者10例,月经规律者8例。 2.症状与体征:乳头及乳晕部均有糜烂5例,糜烂仅局限于乳头6例。其主要症状为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有的伴有灼痛和乳头回缩。有2例乳头部分缺如,2  相似文献   

5.
我院从1978年9月~1986年8月共收治大肠恶性肿瘤265例,再手术者38例,占14.3%。国内对此尚少专题论述,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性别、年龄:男26例,女12例,年龄24~68岁,平均49.3岁,<30岁3例。二、组织学类别:乳头状腺癌、粘液腺癌和腺癌分别为7、12、17例,平滑肌肉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瘤各1例。  相似文献   

6.
中线恶性肉芽肿9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肉芽肿临床上较少见,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和病理改变,早期容易造成误诊.我科于1993~1996年收 治的12例中,有9例(早期)被误诊.为提高对该病的早期 诊断水平,现就其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中,男8例,女1例;年龄23~66岁,平均47.6岁.病变部位:鼻腔5例,鼻腔十软硬腭1例; 鼻腔十喉1例;鼻腔十口咽1例;口咽1例. 1.2 临床表现 鼻塞、脓涕、脓血涕者8例;不规则发热者 5例,体温波动于38℃~40℃,最高达40.6℃;面颊和下睑 红肿、溃烂、流泪者3例;咽痛、软硬腭溃疡者2例;声嘶、呼 吸困难者1例 . 1.3 确诊方法 9例均经病理学确诊.病理取材次数2~6次,平均3次. 1.4 误诊情况 误诊为慢性鼻炎、副鼻窦炎5例,慢性咽炎、口腔炎2例,感染性发热2例.误诊时间:1~3个月3例,4~6个月3例,7个月~1年2例,长达3年1例. 2 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切除的手术方式和经验,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鼻腔鼻窦乳头状瘤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低温等离子刀切除治疗或联合柯-陆式上颌窦入路或联合泪前隐窝入路切除肿瘤,其中鼻腔肿瘤29例,鼻窦肿瘤19例,对其临床疗效行追踪随访24~36个月,对手术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4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切除病变组织,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复发,复发率为8.33%,与国内报道鼻内镜鼻内翻乳头状瘤22%术后复发率相比较,复发率明显较低(P<0.05)。本组3例复发病例通过术后鼻内镜复查时发现,给予局部切除,经低温等离子刀局部电凝后治愈,1例经二次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后治愈。无1例术中或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达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鼻内镜联合低温等离子刀切除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根据病变范围及分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术中准确判断切除瘤体的根蒂部对保证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术后鼻内镜密切随访,联合低温等离子刀处理,对达到治愈的目的及降低二次手术概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原发于大肠的恶性淋巴瘤较少见,约占大肠恶性肿瘤的0.1%~2%.特别是一些结外型淋巴瘤几乎可以侵犯人体的各种器官和组织(消化道、呼吸道、腮腺、甲状腺、口咽环、鼻腔、眼眶、脑、骨、生殖腺、软组织及皮肤),因此,在临床上极易误诊为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自1965年~1997年经我院收治有完整资料者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性别与年龄 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3.5岁~73岁,平均年龄41.1岁.1.2 临床表现 病程1月~21年,主诉右下腹痛者3例,腹部肿块2例,各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低热,3例伴有腹泻及肠梗阻症状.查体时均能扪及包块,术前4例误诊为大肠癌(2例伴有阑尾周围脓肿),1例误诊为肠套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乳腺E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其中男性1例,女性14例。选择典型蜡块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5例患者年龄40~79岁,中位年龄64岁。肿瘤直径1.5~6.0 cm,平均3.4 cm。肿瘤周围有纤维包膜,大多数以乳头状结构为主,瘤细胞柱状排列、极性紊乱,并缺乏肌上皮细胞;部分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筛状或微乳头状,其内可见纤维血管间隔。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弥漫表达ER和PR,包膜内及周缘均未见肌上皮标记CK5/6、p63和calponin表达,Ki-67增殖指数5%~30%。术后随访5-48月,12例获随访资料者中仅1例伴有微浸润的患者出现局部复发。结论 EPC被视为一种特殊亚型的浸润性癌,具有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和极好的预后,临床治疗可参照导管原位癌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0.
邵渊  张鹏飞  贾永平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2):2420-2422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电凝电刀手术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方法和初步疗效。方法:对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20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接受鼻内窥镜下鼻腔乳头状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案。按Krouse分级,其中1级局限于鼻中隔患者3例和2级病变位于鼻腔上颌窦口周围患者10例,病变侵及筛窦5例,均全程采用电凝电刀完成手术治疗,属3级病变的既往手术复发者2例,病变累及全组鼻窦伴轻度骨质破环2例,采用电刀电凝结合电动吸切器完成手术治疗,手术过程均在全麻鼻内窥镜下进行。结果:除2例复发的属3级病变的鼻腔乳头状瘤病例,均完成肿瘤根治切除,术中出血较少,除2例复发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出血约150ml外,其余18例原发性患者出血量为10-50ml,中位数出血量35ml。手术时间短,为20-60min,术中术野清晰,无颅-额-眶手术并发症,术后1天抽取纱条,3天后出院,3个月后复查见术腔完全上皮化。随访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个月,20例鼻腔乳头状瘤病例术前鼻塞,血性脓涕,头痛等症状均缓解,无复发病例。结论:电凝电刀手术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手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视野清晰,对病变的基底及安全边缘切除彻底,不易造成瘤组织的血行播散,术中及术后出血少,围手术期不良反应轻,术后不易复发等优点,对于1级和2级病变可做到肿瘤完整切除,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4年6月经我院收治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82例乳头状微小癌中多灶癌8例(9.8%)颈淋巴结转移14例(17.1%).随访80例,时间1~10年,平均6年,随访中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8例而行二次颈清除术,无局部复发,无死亡,未发现远处转移.术中探查及冷冻切片对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诊断非常重要,并且可以根据其生物学行为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切除范围,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电凝电刀手术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方法和初步疗效。方法:对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20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接受鼻内窥镜下鼻腔乳头状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案。按Krouse分级,其中1级局限于鼻中隔患者3例和2级病变位于鼻腔上颌窦口周围患者10例,病变侵及筛窦5例,均全程采用电凝电刀完成手术治疗,属3级病变的既往手术复发者2例,病变累及全组鼻窦伴轻度骨质破环2例,采用电刀电凝结合电动吸切器完成手术治疗,手术过程均在全麻鼻内窥镜下进行。结果:除2例复发的属3级病变的鼻腔乳头状瘤病例,均完成肿瘤根治切除,术中出血较少,除2例复发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出血约150ml外,其余18例原发性患者出血量为10-50ml,中位数出血量35ml。手术时间短,为20-60min,术中术野清晰,无颅-额-眶手术并发症,术后1天抽取纱条,3天后出院,3个月后复查见术腔完全上皮化。随访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个月,20例鼻腔乳头状瘤病例术前鼻塞,血性脓涕,头痛等症状均缓解,无复发病例。结论:电凝电刀手术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手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视野清晰,对病变的基底及安全边缘切除彻底,不易造成瘤组织的血行播散,术中及术后出血少,围手术期不良反应轻,术后不易复发等优点,对于1级和2级病变可做到肿瘤完整切除,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198 2~ 1999年我院共收治残胃贲门癌 16例 ,就其病因、诊断、手术治疗及预防进行分析 ,重点介绍残胃贲门癌的手术治疗。选择合适手术径路及消化道重建方式 ,仍可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16例 ,男 11例 ,女 5例 ;发病年龄 30~ 70岁 ,平均年龄 5 0岁 ;首次手术至第二次手术时间 5~ 2 0年 ,平均 12 5年。原发病类型 :胃溃疡 6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 (包括幽门梗阻 ) 6例。胃窦早期癌 4例。首次手术消化道重建 ;毕I式吻合 2例 ,毕Ⅱ式吻合 14例。 16例残胃贲门癌根治性手术切除12例 ,(其中有 4例行脾…  相似文献   

14.
半导体激光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1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进一步摸索激光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为治疗鼻腔乳头状瘤提供更加全面、合理、有铲的方法。方法 采用半导体激光结合手术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18例,并与既往单纯手术治疗方法相比较,随访1 ̄3年。结果 半导体激光结合手术治疗疗效显著,其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手术者。结论 半导体激光在治疗鼻腔良性肿瘤如内翻性乳头状瘤中有其独特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直肠癌肺转移的外科治疗和预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直肠癌肺转移的化疗效果至今尚不能令人满意 ,手术切除转移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对近17年中 30例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治疗和随访资料进行了分析 ,总结其手术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和上海第一肺科医院胸外科 1978年 1月到 1997年 12月间的 30例直肠癌肺转移行肺切除患者的资料 ,其中男性 19例 ,女性 11例 ,年龄 2 9~ 71岁 ,平均 5 8岁 ;60岁以上者 14例 ,占4 6.7% ;无症状者 15例 ,占 5 0 .0 % ;有咳嗽者 12例 ,占4 0 .0 % ;咳血痰者 7例 ,占 2 3.3% ;胸痛者 4例 ,占13.3% ;伴有气急症状者 2例…  相似文献   

16.
临床资料 我科15年来收治鼻腔恶性黑色素瘤共12例,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4~63岁,中位55岁。主要症状以鼻塞和鼻血为最多见,各有10例,头痛3例,伴有头晕、耳鸣、视力减退各1例。病灶位于鼻腔外侧壁者9例,中隔3例;累及上颌窦者3例,筛窦2例。肿瘤多数为黑色新生物,伴坏死,  相似文献   

17.
丁丰盛  王朝明 《实用癌症杂志》2000,15(5):507-507,510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是指恶性淋巴瘤仅发生于胃 ,可伴有或不伴有局部淋巴结病变 ,与胃癌相比 ,胃恶性淋巴瘤较少见 ,其临床、治疗及预后均与胃癌不同。我院 1986年 1月至 1996年 12月收治 2 1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 16例 ,女性 5例 ,年龄 30~ 6 5岁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临床上较少见。我院自78年~84年间经手术、病理确诊者有1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性别、年令:男性8例,女性3例。10岁以下1例,11~20岁2例,21~30岁3例,31~50岁4例,51岁以上1例。二、症状、体征:腹部可扪及包块者9例,早期多能活动,继后渐固定。发现包  相似文献   

19.
鼻腔、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简称 SNIP)病因仍不十分清楚 ,近年许多研究表明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是其主要病因 ,但 HPV的致癌作用也有赖于一些触发因素的协同作用 (如吸烟、环境因素、慢性炎症的刺激和其他病毒感染等 )。本文对随访的 30例 SNIP石蜡包埋组织标本进行 PCR检测 HPV和 EB病毒基因 ,分析病因和复发癌变的关系。材料和方法1 病例和组织标本本院及延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1985年~ 1995年以来收治的鼻腔、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住院病例共 41例。可分析者 30例。本组男 2 1例 ,女 9例 ,男女比为 2 .3∶ 1;平均年龄 49…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肠系膜恶性淋巴瘤临床上比较少见。现将我院20年(1971年1月至1991年1月)来住院治疗的23例,均行胸部X线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淋巴瘤病变局限或主要位于肠系膜淋巴结,排除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对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治疗进行分析讨论。临床资料 1.性别与年龄:男12例,女11例。发病年龄12~63岁,平均为32岁。其中10~20岁5例,21~30岁 6例,31~40岁 8例,41~50岁 1例,51~60岁1例,60~70岁2例。以21~40岁发病最高(14/23,占6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