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赵晶!”随着护士的叫声,一位30多岁的妇女领着一个10来岁的小姑娘进入我的诊室。“医生,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女儿总是不停地拔眉毛,拔完左边拔右边。现在,2条眉毛都拔光了,这还不算,又开始拔头发。我和她爸爸不知批评了她多少次,却一点也不起作用。这可怎么办?”一坐下,那母亲就急急地诉说道。我仔细看了看眼前的小姑娘,五官很清秀,只是眼睛上面光秃秃的,看上去有些怪异。  相似文献   

2.
小姑娘明亮的眼眸中转着两圈泪水,欲滴还噙,怯生生地对打针的护士说:“阿姨轻点,我不哭。”护士:“宝贝真乖,把手伸出来。”小姑娘真的没哭,护士抬起头,摘下口罩擦汗时,小姑娘悄悄告诉妈妈:“妈妈,阿姨的嘴上流血了。”这位母亲抬头仔细一看,发现护士的嘴唇干裂,而且有一个裂口在渗血。在歇下来沟通的时候才知道,  相似文献   

3.
把女儿从学校接回来,我让她快去做作业,谁知半小时之后我再去看她,却发现她居然还悠闲地在客厅里看着电视。见此情景,我开始板起脸向她吆喝,我说:“关掉电视,快去做作业。”女儿悻悻然地向我撇嘴:“哼,等哪一天我做了妈妈……”我好奇地问:“你做了妈妈预备怎么办?”  相似文献   

4.
纯真     
新疆高昌古城外.我在等同车的其他旅伴。一个lO岁左右的维族小姑娘走过来,看着我问:“阿姨,你打哪里来?”“外地。”“喔,我的爸爸妈妈都欢迎你到我们家做客。”她很热情。我笑着谢她,她接着说,“阿姨。我觉得你很漂亮。”我再次谢她,她叉说,“阿姨,我觉得跟你很有缘分。”边说边把手里的铃铛挂在我的背包上,“送给你。”我往后退,架不住她的热情。我问,“多少钱?”“5块钱,卖了好交学费。不过,阿姨,这个是送给你的。”为报答小姑娘的诚恳,我即刻掏出10块钱,跟她说不用找了,她推辞了两下才收下。  相似文献   

5.
何乐人 《大众医学》2014,(10):16-17
时隔3年:我的“作品”令患者“重生” 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出手术楼,已夕阳西下。这时,背后传来小女孩的声音:”何阿姨.何阿姨……”我回过神来.看到的是一位扎着小辫、脸色微红的十来岁的小姑娘。“你是?”“我叫赵一迪(化名),3年前您为我做的手术。”小姑娘边说话,边侧头让我看她右边的耳朵。人,我真的有点记不得了.但那耳朵确实是我的”作品”.而且名字令我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6.
继母也挺好     
我和老公再婚后没几天,他把和前妻一起生活的13岁女儿馨馨接来认亲。一进门,小姑娘闪着一双乌溜溜的眸子,上上下下地把我打量了好几个来回。为了避免尴尬,老公和颜悦色地对女儿说:“快叫阿姨。”小姑娘翻了翻眼皮,在我和老公的期待中从牙缝里挤出三个字:“蔡兰芝。”嘿,这三个字从她的樱桃小嘴里蹦出来,真是脆生生,响亮亮。  相似文献   

7.
蔡旭 《大众健康》2003,(7):49-49
我9岁那年,一次母亲因为要去镇上而把我留给哥哥姐姐照管。看到妈妈开车离开,我飞快地跑进她的卧室,开始翻箱倒柜看她的“宝贝”。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平平常常的夜晚,我不知道我的女儿雷切尔正在密切地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雷切尔是一个既聪明又好奇的小姑娘,上二年级。我知道什么也没有滑过她的眼睛,像所有母亲一样,我以孩子们卓越的才华为荣,但我的成年人行为又一次毫无警惕地被她洞穿了。在那个特殊的星期二下午,从雷切尔放学回家到全家人吃过晚饭,她一直在观察我为她和她弟弟准备小吃,指导她做家庭作业、做晚饭、刷盘子、扫地和拖地。然后,我准备开始每日例行的洗衣过程。当她爸爸下班回来走进家门时,她观察他悠闲地看晚报、填纵横拼字谜、四肢舒展地睡在躺椅上、看电视、吃晚饭,到后院去和她  相似文献   

9.
王黎生 《医药与保健》2002,10(11):43-43
那天,贾大妈没出来晨练,伙伴们去看她,邻居在门外小声说:“昨天又跟儿媳吵架了,还在生气,没起床。”几位老人来到床前,见她直挺挺地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还以为她装模作样戏弄人,有人上去拉她,才发现她全身瘫痪了,这才赶忙来找我。我来到贾家,见贾大妈躺在床上,眼睛一睁一闭的,肯定心里明白,就是全身不能活动。莫不是癔病?可我用了“暗示”疗法后不起作用,我心里一愣,难道她得了那种病?于是我仔细检查,发现她血压偏高,脉搏不规律,呼吸时有痰鸣,她却不咳也不咽,体温不高,意识清醒———因为她眼睛能根据我说的话睁开、…  相似文献   

10.
鲁杰 《家庭健康》2008,(5):15-15
我真的不想发火! 三岁半的依依就喜欢“磨”妈妈,从来不“磨”爸爸。如想多玩会儿,或不想刷牙、洗脸等等,磨来磨去的总能让妈妈使完千方百计之后使上最后一计——发火!就说这次,依依刚上幼儿园没几天就不想去了,原因是幼儿园不如家里舒服、好玩。从妈妈接她回家的路上就开始跟妈妈“磨”:“我不去幼儿园,我不去幼儿园……”一句同样的话翻来覆去地重复着。开始妈妈温柔地讲道理,讲了好几遍,她终于说:“妈妈我懂了,你要上班,我要开始学习,可是我还是不愿意去。”看着女儿可怜的样子,妈妈就从讲道理转向好言安慰,可哄了半天,女儿还是那句话,“我不去幼儿园!”妈妈实在精疲力竭了,只好采取冷处理,不理她。  相似文献   

11.
盛银妹 《家庭健康》2014,(12):10-11
周末,窝在床上刷微博、看帖子,很是惬意。朋友来短信问:要不要去爬山?我简单地回了句:不去,手指头正忙着呢。她又回过来一条:别整天在“指尖上生活”啦,外面景色可美了,你别错过了这大好时光啊。  相似文献   

12.
妈妈去年退休了,虽然我早上和她一起去公园晨练,傍晚又陪她去广场散步,可她仍然觉得很寂寞,我跟老公商量后给妈妈买了一台电脑,想让她用电脑打发时间。我一步一步地教妈妈怎样开机、关机,怎样用鼠标、看菜单和窗口,妈妈慢慢地就能用“一指禅”进行基本操作了。没多久,她就习惯上网了。妈妈说:“在电脑上玩游戏、上网,不仅可活动手指,还能加强记忆力,预防老年性痴呆,对身体健康有益。”  相似文献   

13.
自从有了孩子以后,我这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便开始了我的家庭“妇男”生涯。妻子是我大学时候的同班同学,毕业后她有一个极好的机会进了一家大公司,就是那个在中央电视台经常可以听到名字的公司,而且靠妻的能力很幸运地坐在了公司总裁隔壁的房间──当上了助理。妻是喜欢热闹、静不下来的女子,生孩子那段呆在家中的时间几乎让她发狂。刚满月不久,就死活也不愿意呆在家中带小孩子,闹着要去上班。“那孩子怎么办?还这么小……”“我有个好主意……”妻看着我欲言又止。“打住打住,不用说了”,一看她两眼放光不怀好意盯着我看的神情,…  相似文献   

14.
开心乐园     
王同翠 《健康生活》2006,(12):55-55
我跟她不一样宁宁和妈妈在一起看电影《喜盈门》。当银幕上出现大孙媳妇把饺子藏起来的镜头时,宁宁拉拉妈妈的衣角,说:“妈妈,这阿姨真像你。”“胡说!”妈妈争辩说,“她藏的是饺子,我藏的是汤团,我跟她不一样。”早晨,一位年轻女家庭教师来到主人家。母亲对小儿子说:“托穆,愣着干什么?还不去吻吻你的老师。”小儿子随即回答道:“妈妈,我可不敢。昨天,爸爸去吻她,让她狠狠地打了一个耳光。”不敢吻父亲厉声地训斥儿子:“这学期你打架大有进步了!”儿子:“这——我已改过了。”父亲:“你——改过了?!这报告书上老师明明白白写着:过去和个别…  相似文献   

15.
刘亚华 《大众健康》2014,(7):104-104
那天,我带女儿碰到一位同事.这位同事见了女儿就夸:“小姑娘长得真漂亮啊,大眼睛,皮肤这么白,小脸蛋真是无可挑剔.将来演电影去吧,一定赛过范冰冰!”这位同事一向以巧嘴著称,她的话里有明显的夸张和恭维.看的出来,女儿听了这样的夸奖很开心. 回到家,女儿对着镜子左照右照,还不停地变化表情.她问我:“妈妈,我真像那位阿姨说的那么漂亮吗?她说我能演电影呢,比范冰冰漂亮!”我不由笑了,小孩子总是把大人的话当真.但这样的时候,应该让孩子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时隔几月,因忙未能去看姐,心里老是挂念着她的病,不知505神功元气袋,戴上到底咋样?“五一”劳动节一大早我就赶到姐家。一见姐.我愣了,饱经沧桑的身影几乎消失了,昔日消瘦的身材显得高大、魁梧,面容红润,目光炯炯有神.走路象股风似的.笑盈盈地问我;“你忙工作,把姐忘了”。我含笑问姐:“你的病”?姐撩起外衣,给我看她随身戴的505裹肚,喜悦地说:“你看,现在的我跟以前是不是两个样?”我又仔细地端详着她,兴奋得不知说啥好,一时难以表达内心的激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姐叫马玉珍,今年65岁,家住武功县河道乡偏僻的…  相似文献   

17.
何红 《家庭育儿》2016,(3):50-51
“手机妈妈”——造就冷淡宝宝 案例回放: 前几天,在我的心理咨询室接待了一位年轻的妈妈.她一落座就焦急地向我讲述她的女儿妞妞.妞妞今年两岁半了,虽然能说话,但是她特别不爱说,有时一天也说不了几句.经常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不哭也不闹的.妈妈一边流着泪一边十分懊悔地对我说:“我性格本身就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加上我比较喜欢上网看微信,玩手机,孩子要是跑过来烦我,我就数落她,让她自己去一边玩儿.一开始看孩子很安静,我还夸她听话,可慢慢地我发现她的话越来越少,也不爱出门,见到人就表现出很害怕的样子,是我把孩子给毁了……”  相似文献   

18.
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期末成绩单一拿回来,我就大发雷霆:“两门课都是70多分,上课心操哪儿去了?项怡考多少?”项恰是女儿的同桌。“语文96,算术100”,女儿怯怯地回答。“你看看人家,你还好意思哭,下次再考这样,决不饶你!”从此女儿变了,总是沉默寡言,放学回家就学习,学得很苦,可做作业的速度很慢,让她去玩,她也不去。看她变成这样儿,我干着急也没办法。一天,我偶尔在杂志上翻到两篇文章,其中一篇的内容是这样的:“十九世纪维也纳的比尔罗特医生下了一个简单而又实际的定义:‘心理正常的人,对任何生活都热情洋…  相似文献   

19.
人生无序     
我应邀去了她的公寓。刚进门坐下,她娴熟地递过来一支烟,“抽烟么?”看我摇头,她抽回了手,去倒了杯咖啡递给我,自己则斟了一小杯紫檀色的酒。酒杯的造型很别致,象  相似文献   

20.
“医生,我这女儿越长越大,胆子越来越小,现在不仅不敢去上学,就连家里来了客人也躲起来。不管我们怎么劝她、鼓励她,还是骂她、打她,都不起作用。”冬天的一个早晨,一位中年男子带着他那低头不语的女儿走进心理咨询室,边叹气边诉说开来。 “来,先坐下烤火。”心理医生边热情地让坐,边同他们攀谈起来。“小姑娘,你今年多大了?读几年级?” “15岁,读初二”。她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不敢出门?不敢见生人?” “其实我很想去上学,我在班上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