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本文用形态计量学方法,对急性和亚急性组大鼠颈动脉体的电镜结构进行探讨。方法:在高原现场取急性组和亚急性组大鼠的颈动脉体,用常规电镜方法进行染色,观察比较急性和亚急性组大鼠颈动脉体的形态结构。结果:进入高原7天的大鼠颈动脉体Ⅰ型细胞密度(Vvc)急剧下降,与平原组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别,进入高原30天大鼠Ⅰ型细胞体密度(Vvn/c)有进一步下降趋势,但没有检验出与高原7天大鼠之间的显著性差别,在颈动脉体的实质中,Ⅰ型细胞体密度急剧下降(P〈0.01),毛细血管的体密度急剧增多(P〈0.01),线粒体嵴发生了严重的破坏。结论:进入高原一段时间后,颈动脉体的代偿机能逐渐丧失,代之以损伤性的表现,为外周感受器的钝化理论提供了形态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亚急性高原低氧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亚急性高原低氧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为探讨神经细胞在机体对低氧应激反应中的作用,以及低氧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本实验将平原SD大鼠运至高原海拔地区(4 100m)第30天,取大鼠海马用常规电镜方法进行染色,观察高原低氧环境下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电镜下亚急性组高原低氧大鼠海马CA1区和CA3区神经细胞的形态、胞浆内的细胞器有明显变化。结论:高原环境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揭示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学习和记忆的减退是机体的应激反应的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3.
4.
根据国内外近期文献报导,综合叙述了颈动脉体瘤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在该病的病因探讨。诊断与鉴 别,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对高红症发病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筛选防治高红症的新药,我们以低氧、高寒、口服氯化钴等复合因素复制了大鼠高红症疾病模型;方法:复制周期为40天。Hct、Hb、Rbc的升高率均分别超过对照组参数的20%(P均〈0、01)。高红症大鼠疾病模型复制获得成功。为弄清在复制过程中对大鼠心脑组织的超微结构的影响,我们对此分别取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心脑组织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模型大鼠心脑组织细胞出现如下缺氧性损害:心肌细胞肌原纤维断裂,心肌细胞内出现血浆蛋白颗粒,脑组织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对照组无异常。结论:复制过程结束后,高红症疾病模型大鼠心脑组织的超微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6.
7.
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鼠血浆抗利尿激素水平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鼠血浆抗利尿激素(PAVP)水平变化,探讨其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24h、48h、72h、1w及1个月(A、B、C、D、E)组,同时设立对照组(西宁地区,海拔2260m),将5个实验组由西宁地区带至青海大学可可西里高原医学研究基地(海拔4600m),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取材,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PAVP的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PAVP浓度在初入高原后呈下降趋势,在48h达到最低,后逐渐回升,至1w时已经接近对照组水平,1个月时达到最高水平。结论:高原慢性低氧环境下,PAVP的浓度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而变化,此可能与机体缺氧程度及高原低氧习服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8.
26例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26例患者,分别血管多普勒B超检测及单侧血管造影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sound angiography,DSA),明确诊断。术前均行颈动脉压迫试验。手术治疗,其中瘤体剥离式切除9例;颈外动脉同时切除15例;颈内动脉部分切除,颈总、颈内人造血管搭桥术1例;颈总动脉分叉处切除、颈内外动脉吻合1例。结果:除2例合并脑部并发症并治愈,无1例死亡。结论:DSA对CBT的诊断最具权威性,术前颈动脉压迫训练,正确的术式选择是减少脑部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内外近期献报导,综合叙述了颈动脉体瘤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在该病的病因探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青海高原地区缺血性眼病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海拔3000m以上地区工作的各类缺血性眼病患者8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并分析高原地区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眼病的关系。结果:80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3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伴斑块。经高原地区缺血性眼病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眼病表现是颈动脉狭窄的重要表现,高原低氧的特殊环境及高脂、高蛋白的饮食习惯易发生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早期狭窄的患者容易引起眼部各种缺血性的疾病,应得到临床医生重视,做到早期预防、诊断、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高原筑养路职工异常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筑养路职工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心电图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对667名不同海拔地区高原养路职工进行心电图检查,对不同海拔地区、年龄、性别及工种进行比较.结果:高原筑养路工心电图异常指标发生率,前十位由高到低依次出现的顺序为:电轴右偏(18.7%)、窦性心律不齐(15.4%)、窦性心动过缓(10.2%)、电轴左偏(6.3%)、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5%)、ST-T异常(3.9%)、窦性心动过速(3.1%)、左室高电压(2.5%)、右室肥厚(2.4%)、左前分支阻滞(2.4%);(20~<30)岁、(30~<40)岁、(40~<50)岁三组ST-T改变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窦性心律不齐及电轴右偏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电轴左偏及右室肥厚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男性左前分支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交界性早搏、肺型P波及房室传导阻滞异常发生率均高于女性,但差别无显著性(P>0.05);工人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左前分支阻滞、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及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指标发生率均高于司机组和干部组,但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工作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会对高原筑养路职工心肌电生理产生影响,且海拔越高、居住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3.
笔者报告61例移居高原(4000m)20年,重返低地后(2260m)8年过程中的心血管X线形态学改变。按重返低地居住年限梯度,分析心血管四项指标改变,探讨慢性缺氧所致肺动脉高压在重返低地后再适应过程中的可复性变化及其意义。结果表明:久居高原群体肺动脉段突度、右肺下动脉横径、降支与气管横径比值等三项指标参数重返低地后2年即已呈减少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单纯肺动脉高压下山后恢复快,幅度大,时间短。高原性心脏病者恢复相对缓慢,但随重返低地后居住年限延长,可自行恢复,而高原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并发肺心病者则相反。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药物对高原低氧条件下负荷运动后人体光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驻守海拔 370 0m6个月的汉族男性青年 2 0人 ,分甲、乙两组分别口服酪氨酸与乙酰唑胺。于服药前、服药15天和停药 10天三个阶段时采用EGM型脚踏车功量仪进行达负荷指标的运动 (负荷指标 :W 2 2 5 ,P 175~ 180次 分 ) ,于每次运动后 15分钟 ,应用暗房夜光表测验法[1] ,检测观察暗适应反应时间。结果 :海拔 370 0m服药前运动前、暗适应反应时间显著长于平原人 (P <0 .0 1)。服药前运动后暗适应时间显著长于服药前运动前 (P <0 .0 1) ;停药 15d运动后暗适应时间显著短于服药前运动前、后与停药 10d运动后 (P <0 .0 1)。停药 10天运动后与服药前运动后比较暗适应反应时间显著缩短 (P <0 .0 1)。与服药前运动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酪氨酸与乙酰唑胺均能有效的改善和提高高原低氧条件下负荷运动前后人体光觉功能 相似文献
16.
高原地区室内空气弥散给氧对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空气弥散给氧对SaO2和心率的影响。方法:在海拔4300m地区建立富氧室,第一次实验为不进入富氧室,第二次实验为进入富氧室第1天、2天、3天后,两次实验均做踏阶梯运动。首先检测富氧前及富氧后静息状态下的SaO2和心率,然后进行负荷运动实验,时间为5min,运动终止后,记录Sa02和心率(HRM),接着连续记录第3min及第5min的恢复心率(HRR),算得心率变化值(HRD)=HRM—HRR。结果:负荷运动终止后,第1天、2天、3天的SaO2富氧后比富氧前均有明显升高(P〈0.01);心率富氧后比富氧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3min及5min恢复心率速度富氧后比富氧前明显加快(P〈0.05)。结论:在高海拔地区建立富氧室可改善机体缺氧状况,提高劳动能力,促进高原习服。 相似文献
17.
红景天制剂对雌性大鼠高原去势后动脉血气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海拨地区大鼠去势后动脉血气变化及红景天对其影响。方法 :在青海省海北洲地区 (海拔 310 0m)建立大鼠去势模型。分为A组 (假手术组或正常组 ) ,B组 (切除卵巢组 ) ,C组 (切除卵巢 +尼尔雌醇组 ) ,D组 (切除卵巢 +红景天混合饲料组 ) ,E组 (切除卵巢 +红景天浸液组 )。每组 15只大鼠 ,去势 3个月后 ,抽取动脉血 ,测其pH ,PO2 ,PCO2 和O2 st值。结果 :pHB组与正常组比较略高于正常组 ,雌激素组显著高于正常组 ,D组和E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O2 B组显著低于正常组 (P >0 0 1) ,C组、D组和E组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5 ) ,PCO2 B组明显高于正常组 ,C组显著低于正常组 ,D组和E组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 :高原去势后大鼠PO2 明显低于正常组、尼尔雌醇组、红景天混合饲料组和红景天浸液组。PCO2 去势组明显高于正常组 ,尼尔雌醇组明显低于正常组 ,红景天混合饲料组和红景天浸液组明显高于正常组 ,提示红景天对高原去势后大鼠有明显抗组织缺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高原移居者服用银杏叶片前后睡眠结构和睡眠中血氧饱和度 (SaO2 )的变化 ,初步评价银杏叶提取物对高原移居者睡眠呼吸障碍的调节作用。方法 :随机选择 15例移居海拔 370 0m30d、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 9分的 30岁以上自愿参加本试验的汉族男性军人 ,在服用银杏叶片 (16 0mg ,2次 /d) 15d前后应用CFM - 8型便携式多导睡眠监测仪进行睡眠监测 ,观察受试者睡眠结构的改变 ,并用深圳安科公司生产的ASC - 5 45型掌式血氧仪同步监测SaO2 变化。结果 :服药 15d后受试者入睡后醒觉次数明显减少 (34.13± 3.6 4,30 .2 0± 3.84 ,P <0 .0 1) ,慢波睡眠比率增加 (17.4 7± 3.80 ,2 0 .4 0± 3.2 5 ,P <0 .0 5 ) ,总睡眠时间延长 (4 48.93± 32 .4 9,4 86 .2 0±33.5 1,P <0 .0 1) ,有效睡眠指数显著增高 (84 .5 3± 3.89,88.87± 3.4 6 ,P <0 .0 1) ;睡眠监测过程中最低SaO2 (6 6 5 3± 2 10 ,6 8 4 7± 2 0 7,P <0 0 5 )和平均SaO2 (82 89± 5 96 ,85 30± 6 37,P <0 0 0 1)均增高 ,氧减饱和度指数 (17 93± 3 10 ,15 4 0± 2 38,P <0 0 5 )及SaO2 ≤ 85 %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 (5 4 0 7± 5 0 2 ,4 7 93± 4 79,P <0 0 1)明显降低。结论 :银杏叶制剂可有效改善高原移居者的睡眠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高频血管超声技术评价心脑血管患者外周动脉结构的变化及主要危险因素。方法:①对1266例受检者应用血管超声观察双侧颈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斑块形成情况;②对其中534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同时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胰岛素及空腹与餐后血糖、血清胆红素等。正常体检247例为对照组。结果:①大血管病变中以颈动脉内膜异常最常见,占所检血管的88.4%;②观察组双侧颈动脉、股动脉、腹主动脉内一中膜厚度、斑块形成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餐后高血糖、甘油三脂是高海拔地区大血管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胆红素为大血管损害保护因素。结论:应用高频超声技术可动态评价外周动脉管壁结构的变化,年龄、餐后高血糖、收缩压、甘油三脂、血清胆红素与老年人大血管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