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分别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溶栓治疗住院及随访期间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108例STEMI患者,66例行直接PCI治疗(PCI组),42例行溶栓治疗(UK组)。比较2组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率、左室功能指标、病死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PCI组IRA开通率高于UK组(P<0.01),住院病死率低于UK组(P<0.05),左室功能指标优于UK组(左室射血分数更高、左室舒张末径较小、室壁运动障碍率较低,P<0.05)。随访期间比较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UK组(P<0.01),心血管病死率低于UK组(P<0.05)。结论与溶栓治疗相比,PCI治疗能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改善左室功能,降低病死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  相似文献   

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与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65例≥60岁的ST段抬高的AMI患者,31例接受急诊PCI治疗,34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近期效果。结果溶栓组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为58.8%,直接PCI组IRA再通率为96.8%;6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溶栓组为(40.2±6.3)%,直接PCI组为(53.8±6.7)%。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再发心绞痛和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溶栓组明显高于直接PCI组。溶栓组平均住院时间为8.5d,PCI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8.5d。结论对老年AMI患者,急诊PCI治疗更能尽快、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对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发病12h内及早开通罪犯血管实行再灌注可挽救濒死的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恢复左室功能,明显降低短期病死率和极大地改善长期预后。然而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就诊时间较晚,不适合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溶栓治疗失败,开通后短期内再次闭塞等原因而错过最佳再灌注时机,致使梗死相关动脉(IRA)持续闭塞。目前尚不清楚对于已经错过再灌注治疗最佳时间、病情稳定的STEMI患者,在已经接受优化的药物治疗降低事件风险的情况下,是否还需接受PCI开通持续闭塞的IRA,这部分人群能否从延迟的再灌注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患者随机分为接受溶栓联合PCI治疗组和直接PCI治疗组,比较血管再通率、从疼痛到血管再通时间、病死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梗死率、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问比较无明显差异;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联合PCI治疗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治疗组多;溶栓联合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且术后TIMI 3级血流者多于直接PCI治疗组;PCI术后1周时溶栓联合PCI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直接PCI组;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溶栓后即刻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心肌梗死面积小。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首选的再灌注策略。然而我国大多数患者未能在发病90分钟内接受PCI手术。静脉溶栓仍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治疗选择。为了充分发挥两种疗法的优势并避免其不足,近3年来我们在AMI发生后立即给予全剂量瑞替普酶溶栓并尽快早期PCI以便更快更完全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 TPA)溶栓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再灌注治疗近远期疗效及临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及随访2011年11月到2012年11月间共收治的年龄≥65岁的老年AMI患者182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r TPA溶栓组和直接PCI组,分别比对两组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率,观察住院期间的出血情况及30 d病死率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主要终点事件,随访半年和1年的LVEF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直接PCI组IRA再通率及30 d LVEF水平较r TPA溶栓组高(P0.05);住院期间1型出血率及30 d病死率r TPA溶栓组较直接PCI组高(P0.05);随访6个月LVEF水平急诊PCI组较r TPA溶栓组高(P0.05);住院期间2型以上级别出血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及12个月的病死率比较和12个月的LVEF水平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特异性溶栓剂r TPA早期治疗的IRA再通率较直接PCI组低,但其安全性及中远期获益与直接PCI术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冠脉)溶栓加补救/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直接PCI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血运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8例STEMI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静脉组,46例)、冠脉溶栓加补救/择期PCI组(冠脉组,28例)和直接PCI组(PCI组,34例)。静脉组给予尿激酶150万U;冠脉组行冠脉造影后,IRA内给予尿激酶50万U溶栓,再次造影,IRA未通者行补救PCI,再通者10d后行择期PCI;介入组行冠脉造影后,对IRA行直接PCI。4周后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各组患者的心脏功能。结果:静脉组、冠脉组、PCI组IRA再通率分别为60.9%、78.6%、100%,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9%、21.4%、18.8%,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4.4±10.2)%、(56.2±9.6)%、(59.9±8.3)%。PCI组有1例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静脉组住院病死率为8.7%,脑卒中发生率为4.34%;冠脉组、PCI组均无一例发生住院死亡、脑卒中。结论:直接PCI效果佳、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STEMI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始终追求的目标为早期、完全、持续心外膜血管再通以及微血管灌注恢复,以降低死亡率、再梗死、缩小梗死范围及改善左室功能,是STEMI患者治疗的基石[1,2]。近年来由于国内外STEMI治疗区域网络建立及院前急救转运系统和再灌注策略的完善[3,4],使梗死相关动脉(IRA)得以早期开通,同时由于直接PCI、补救PCI、溶栓后常规PCI及辅助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中心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直接PCI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发病12h内且无溶栓禁忌证的老年STEMI患者53例,根据临床干预措施分为A组[溶栓加PCI组(23例)]和B组[直接PCI组(3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到达导管室冠状动脉造影时梗死相关动脉(IRA)的TIMI 2~3级血流的比率, A组69.6%(16例),高于B组的13.3%(4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IRA支架植入术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6%vs 90%,P=0.431)。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A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值明显高于B组[(56.8±1.12)% vs (51.7±1.00)%,P=0.001]。结论静脉溶栓联合PCI在老年STEMI患者中具有较高的IRA早期再通率,且并不增加相关出血风险,对于尽早恢复IRA血流以及保护左心收缩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到2012年8月收治的128例AMI患者,系发病12h内且无溶栓禁忌证的初发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溶栓+PCI组[系静脉溶栓后进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直接PCI组(未经溶栓直接进行PCI)。比较两组患者心肌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前到达导管室时IRA已达TIMI3级血流者共32例,其中静脉溶栓后进行急诊介入治疗组24例(37.5%)显著高于直接PCI组的8例(12.5%),P〈0.05。术后溶栓+PCI组IRA达TIMI3级血流者明显多于直接PCI组(75.0%比50%),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心室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灌注时间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左室重构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13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动脉(IRA)完全闭塞(TIMI0~1级)。依据PCI再灌注时间分为3组,A组35例,6h内IRA成功再灌注;B组40例,6~12h内IRA成功再灌注;C组38例,12~24h内IRA成功再灌注。分别于术后即刻和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对比分析3组左心室造影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心脏指数,并观察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成功再灌注即刻,3组之间各项心功能参数无显著性差异。6个月时A组和B组各项心功能参数较即刻有改善趋势;C组较前下降,但均无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期间,A、B组无死亡及再次心肌梗死事件发生。心绞痛的发生在3组中无差别。C组心力衰竭及死亡的发生均明显高于A、B组。结论前壁心肌梗死后尽早行PCI,开通IRA,可阻抑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减少死亡等MACE的发生,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冠脉内小剂量应用替罗非班对介入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77例STEMI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全部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嚼服,氯吡格雷300 mg口服,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试药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未用替罗非班)。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术后24 h ST段完全回落率、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反复心绞痛发作)及TIMI出血事件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TIMIⅢ级血流获得率试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 ST段完全回落率及1周时LVEF试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P0.01)。术后30 d随访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和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时,冠脉内应用小剂量替罗非班可以获得较好的即刻造影结果,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水平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接受急诊PCI治疗的495例STEMI患者,根据入院即刻肌酐水平分为肌酐正常组409例和肌酐升高组86例,随诊1 a,比较两组患者院内和1 a时的病死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需要血运重建的心绞痛)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院肌酐升高组患者与正常组比较,年龄大,高血压患者发病率及既往心肌梗死发病率高,心功能差,院内病死率和随访1 a时病死率、MACE发生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肌酐水平与STEMI接受急诊PCI治疗患者1 a病死率密切相关(RR=1.41,95%CI:1.24-2.69,P=0.02)。结论STEMI接受急诊PCI治疗患者入院时的肌酐水平对预测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国产替罗非班(欣维宁)对患者的远期无事件生存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急诊PCI治疗患者117例,按是否使用国产替罗非班分为治疗组(n=36)和对照组(n-81),随访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全因死亡率、心肌梗塞率、靶血管重建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基础临床情况和造影、介入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两组术后即刻TIMIⅢ级血流相似(94.44%:92.59%P〉0.05)。术后随访1月时,两组均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两组LVEF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47.89%:41.75%P〈0.05);且治疗组LVEDVI(73.49ml/m^2)和LVESVI(42.86ml/m^2)均较对照组(82.77ml/m^2、53.52ml/m^2)明显下降(P均〈0.05)。随访1年,治疗组有3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对照组有6例,无事件生存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8.33%:7.41%P〉0.05)。两组心功能较术后1月有明显改善,但两组心功能相比未见显著差异。结论:急诊PCI术中使用国产替罗非班对远期无事件生存率无影响,但能明显改善患者PCI术后1月的心功能,而1年后这种获益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年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使用血栓抽吸导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9例年轻急性STEMI患者,根据急诊PCI是否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分为抽吸组(使用抽吸导管,37例)及常规治疗组(不使用抽吸导管,42例),观察两组的术后冠脉血流 TIMI分级、心绞痛症状、心功能状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抽吸组在术后 TIMI血流分级[(2.33±0.48)级比(3.00±0.00)级]、2h ST段50%回落率(45.24%比70.27%)、1周时的LVEF值[(47.21±9.28)%比(52.16±7.87)%]显著上升;心绞痛症状(50.00%比27.03%)、随访中心功能分级[(1.52±0.71)级比(1.22±0.42)级]显著减少或降低(P<0.05或 P<0.01)。MACE事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年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PCI中使用血栓抽吸导管有助于改善冠脉血流,减少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冠状动脉给药联合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静脉给药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冠脉灌注和心功能的疗效差异。方法纳入2008年2月~2012年4月STEMI患者86例(TIMI血流≤1级),随机分为实验组(n=43)和对照组(n=43)。对照组术前即开始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实验组则在PCI术中直接向梗死相关动脉(IRA)注射替罗非班并联合血栓抽吸。比较两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分级,检测术前、术后1周及6个月的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评价心功能并观察术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实验组术后达到TIMI血流3级比例高于对照组(92.90%vs.66.17%,P〈0.05);②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NT-proBN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LVEF显著升高(P〈0.05),LVESV、LVEDV、LVEDVI显著减少(P〈0.05);③术后6个月内实验组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PCI术中IRA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较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可降低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的发生,改善血流再灌注,提高整体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因STEMI入住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109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55例(PCI治疗时间窗为12~24 h),B组54例(PCI治疗时间窗为5~14 d).A组行延迟PCI治疗后予积极药物治疗,B组经积极药物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行延迟PCI治疗.于入院3d内、1个月、1年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判断左心功能的状况以及观察患者发病后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临床情况以及术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入院3d内左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1年两组患者左心功能均有改善,A组左心功能改善程度明显比B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复合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以及心源性病死率等方面较B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错过最佳再灌注时机的急性STEMI患者在发病24 h内行延迟PCI治疗仍可使患者更多获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易化PCI与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检索1990年1月~2012年12月Cochrane图书馆、PUBMED、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急性心肌梗死为研究对象,比较易化PCI与直接PCI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文献,并对研究结果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结果,包括149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与直接PCI组相比,易化PCI组的术前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率明显较高(OR=3.51,95%CI:2.60~4.73),尤其是达TIMI3级血流IRA(OR=4.31,95%CI:2.88~6.45);②住院死亡率(OR=1.14,95%CI:0.50~2.61)、心脏事件发生率(OR=1.05,95%CI:0.60~1.84)、无复流现象比较(OR=0.41,95%CI:0.13~1.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易化PCI组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直接PCI组(WMD=4.89,95%CI:1.49~7.44)。结论目前证据表明,对不能直接PCI治疗的AMI患者,规范的易化PCI治疗是安全的,且对患者远期心功能的改善有获益。但鉴于纳入文献整体质量偏低,对易化PCI溶栓药物及溶栓后行PCI时间的选择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完全血运重建(CR)和不完全血运重建(ICR)的临床疗效. 方法:连续纳入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PCI术,且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共20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CR组和IC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PCI参数、院内不良事件、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CR组患者123例,ICR组患者79例,平均随访时间(13.1±3.8)个月.ICR组患者术前左室射血分数较CR组低(P=0.004),两组间其余临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结束后两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对于75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痛患者,ICR并未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但长期预后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